因声得韵借声传情——以《伯牙绝弦》诵读教学为例

2016-12-15 01:42万宇梅
湖北教育 2016年31期
关键词:鼓琴子期钟子期

●万宇梅

因声得韵借声传情——以《伯牙绝弦》诵读教学为例

●万宇梅

诵读法是文言文的传统教学方法,它不仅能帮助学生体悟到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感悟到文言文的人文内涵。笔者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反复吟诵,读通文律

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句话指出了文言文教学的灵魂——反复吟诵。因为文言文时代久远,阅读难度高,仅凭学生自身的反复吟诵往往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应有的节奏和特有的韵律。

教学《伯牙绝弦》时,教师依据学情,分三步引导学生读通文律:一是读准字音。抓住易读错的“弦”正音。二是读准停顿(节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让学生自己说出难读的句子(一般集中在“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这几句上)。随后,教师抓住“谓”“哉”“兮”等关键词抽丝剥茧,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准节奏。三是读准韵律。这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教师适时进行范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出“哉”和“兮”等处的感叹语气。

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潜心会文,读透文心

读透文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切己体察”,在与文本深入地对话中,悟出它的味道。

1.切入重点,深度对话

教学《伯牙绝弦》时,教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品读。教师先由课题生发“伯牙为何绝弦”的疑问;接着抓住“谓世再无知音”提炼出主题——知音;最后反向追溯,“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这样一来,文本从头到尾便贯通了。学生通过反复品读,对知音之情的体会层层加深,与文本慢慢产生了共鸣。

2.发挥想象,创生文本

文言文言简意赅,一篇短短的文章往往能融入非常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常常需要借助想象才能深刻感知。

我们来看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师:伯牙鼓琴时,心里想的是高山。琴声流淌出来,钟子期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1:高大巍峨的泰山。

生2:气势磅礴的高山。

生3:高耸入云的泰山。

师:你们说的这些景象,钟子期用了“峨峨兮”这个词来概括。谁能读出“峨峨兮”的气势?

生4(用平淡的语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听出了一点山的气势。你能读得再高大巍峨一些吗?

(生4再读,语气有所加强。)

师:有味道!这里的“善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齐):好啊!

师:表示赞叹。还能怎么说?

生5:(弹得)妙极了!

生6:真不错!

师:谁能像钟子期一样赞叹伯牙的琴声?

生7: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也想把“善哉!”送给你。咱们一起来由衷地赞叹——(生齐读)。钟子期被伯牙的琴声深深吸引并由衷地发出赞叹。我想,他在赞叹的同时一定情不自禁地有一些表情和动作。你们入情入境地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钟子期,会带着怎样的表情和动作来赞美伯牙的琴声?

(学生边读边试着做动作。)

生8:我觉得钟子期会边说边抬头向上望,手会情不自禁地抬起来。

师:请试着这样读一读。(教师指导,略。)

生9:我觉得钟子期会闭上眼睛,摇晃着头说这句话。

师:请你试试。(生9摇头晃脑,读到最后还伸出了大拇指)陶醉其中,如品茶品酒一般,有味道!

生10:我觉得钟子期会情不自禁地抬起双手,仿佛要融入高山。

师:很有想法!你试着这样读一读。(生10读得非常投入。学生自发地为他鼓掌。)

这个教学片段,教师采用了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首先,教师抓住“峨峨兮”“洋洋兮”两个点,以“钟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激发学生想象、表达。通过想象,学生头脑中有了“峨峨兮”与“洋洋兮”的意象,诵读时就自然而然地读出了“峨峨兮”与“洋洋兮”的气势。接着,教师让学生想象钟子期赞叹伯牙琴技时的表情动作。学生结合自生活体验,展开了丰富地想象,并在诵读中用表情与动作表现出了这种想象。这样的朗读入情入境,韵味十足。

3.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教学《伯牙绝弦》时,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升华学生的情感。

师:伯牙与子期相约来年的中秋节再相见。第二年,伯牙如约而至,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坟墓。伯牙多么希望能再为子期弹奏一曲啊!于是,他在子期的墓前坐下来,拨动了琴弦,将千言万语寄托在琴声之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这琴声,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播放音乐,学生闭眼感受,很快进入音乐情境之中。)

生1:我仿佛看到伯牙一边抚琴,一边流泪。

生2:通过琴声,我感受到伯牙非常痛苦。

生3:我仿佛看见伯牙与子期初遇时是那么默契,那么心有灵犀,而如今只剩下伯牙的孤单身影。

师:真是一个感情细腻的孩子!带着你的感受读读文章的最后一句。(指名学生读,学生读得很有感情)破的仅仅是琴吗?断的仅仅是弦吗?

生4:不是。伯牙的心也绝望了。

师: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古书《列子》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我们一起读。

生(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终身不复鼓。

师:古书《吕氏春秋》也为我们记载了这对知音的感人故事。(大屏幕出示《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载的这个故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并指导学生对比诵读。)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唐代诗人薛涛在《寄张元夫》中,为伯牙破琴绝弦而深深叹息。此后的数千年中,文人墨客在各种文章中,竞相引用、化用这个故事。就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六(4)班的孩子也在齐声诵读着这个“高山流水”的故事。现在,能背诵的同学请背诵下这个感人的故事,不能背诵的就高声朗诵。

(学生齐诵。)

这个环节,教师用音乐、语言等方式创设出多种情境,引导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想人物之所想、悟人物之所悟。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他们通过文字捕捉到了伯牙得知音之喜和失知音之悲,并通过诵读把这种大喜大悲之情真实地演绎出来。

(作者单位:竹山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姜楚华

猜你喜欢
鼓琴子期钟子期
重逢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伯牙鼓琴
读出经典的新意
问世间,“琴”为何物
泉水滴答
何谓“知音”
转身①
香 樟
临街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