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综合能力研究——基于新常态背景

2016-12-15 03:34余院宏余明江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安徽省指标体系工业

余院宏,余明江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2)

安徽省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综合能力研究——基于新常态背景

余院宏,余明江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2)

根据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为基本框架,在已有的经济转型综合能力指标体系,糅合市场化指标体系中的关键指标,构建安徽省经济转型发展综合能力地区差异评价研究的指标体系,运用面板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并综合评价安徽省经济结构水平、经济环境能力以及经济转型综合能力。从而明确安徽省经济转型发展总体水平偏低与安徽省各地级市的经济转型程度差异的主要缘由为进出口乏力、工业发展水平不高以及国有及国有控股与私营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例不合理。因此,安徽省在经济转型的进程中,需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创新求发展,以人才为支撑,从根本上提升安徽省区域经济转型综合能力。

安徽省;新常态;经济转型;主成分分析

1 引言

关于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这期间学者们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理论内涵有很多种解释。而在不同时期,经济转型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侧重于经济体制转型,即中国由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的转型,也即市场化的过程。在市场化体制日趋成熟完善之后,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进入经济的全面加速阶段,经济转型的另一个侧重点也开始逐渐显现,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主要是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中国GDP 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别为7.7%、7.7%、7.4%,中国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且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自2012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以后,即45.5%比45%,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当前正处于知识、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使用的迅速普及,使得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开始步入“新常态”。

目前安徽省经济驱动力仍以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而且同样面临很多挑战。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竞争内容和表现发生着深刻变化。从竞争的趋势来看,城市更加注重对产业、技术、平台、人才、创新等方面的争夺,激烈程度更高,并决定城市未来发展格局。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安徽省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加快,长期大规模投入效应不断释放,自主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平台作用日益显现,今后几年是安徽省向工业化、城镇化跃升的加速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但因区位、历史、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经济转型发展综合能力存在较大地区差异。2011-2013安徽省整体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单位数比例与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均值存在较大差距;且各地级市的工业总产值与企业单位数比例间的差异幅度较大。综上可知,安徽省经济转型存在两个基本问题:从总体水平来看,安徽省的经济转型发展水平仍比较低;从区域差异来看,安徽省各地级市的经济转型程度差异较大。因此通过对安徽省经济的整体掌握,在构建经济转型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安徽省经济转型整体水平低且各地级市转型程度差异大的主因,进而为安徽省经济转型提供合适建议有重大现实意义。

通过对现阶段对于经济转型文献研究的梳理,主要都是从市场化与现代化两大角度来衡量经济转型能力[1-5]。从市场化角度来看,学者们主要是从所有制结构变动,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商品与要素市场竞争与发育、对外开放,社会福利等角度来进行衡量[6-10];但市场化改革并不是中国经济转型内容的全部,中国经济转型不仅要解决体制转轨问题,还必须服务于发展问题,实现体制转轨与发展转型相结合,因此需设计市场化指标体系与现代化指标体系来测算经济转型绩效[11]。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学者们主要从经济效益,社会结构情况,生活及环境质量、人口素质等经济整体运行环境进行衡量[12-15]。

2 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能力综合评价

为对安徽省各地级市经济转型综合能力进行横向以及纵向上的比较,需对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处理。因主成分分析在保证原始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的情况下,以少数的综合变量取代原有的多维变量,且较为客观地确定权重,避免了主观的随意性。因此本文选取主成分分析对安徽省经济转型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期找出安徽经济转型存在若干问题的主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1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转型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且复杂,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衡量指标。参考相关文献基础,糅合市场化指标体系和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关键指标,把握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即以经济结构与经济环境为基本框架,在遵循数据的可获得性、可比性、系统性原则基础上,本研究最终选取具体指标见表1。该指标体系共包含25项具体指标,其中经济结构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等9项指标构成,经济环境包括教育投入/财政支出等16项指标。

表1 安徽省经济转型升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2数据处理

具体来说,主成分分析主要步骤如下:(1)原始数据的逆指标处理:因衡量经济转型综合能力的原始指标属性存在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为准确进行主成分分析,需对负向指标进行逆指标处理。使用较多的逆指标处理方法主要是倒数法与负数法,本文选取应用较为广泛的倒数法。(2)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主成分分析中每个主成分都依赖于初始变量所用的测量尺度,当尺度不同时,会得到不同的特征根。因此需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一般选取Z-Score数据标准化方法。(3)确定主成分变量: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然后根据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确定主成分的个数。(4)计算主成分值:将主成分变量表示为观测变量的线性组合,据此计算主成分值,进而以各主成分值作为基础进行研究。(5)计算总得分:以各主成分的权数取相应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作为权数来计算安徽省经济转型综合能力指数。

2.2.1原始数据的逆指标处理在该经济转型综合能力评价系统中的25项指标中,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比例(x7)、可吸入颗粒物(PM10)(x1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x18)、城镇登记失业率(x20)、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单位数比例(x22)这五个指标是负向指标外,其余指标都是正指标。为使其与正向指标保持一致性,能更准确的进行主成分分析,本文将对这五个逆项指标取倒数正向化,其公式如下:

其中(i =1……16;j=1……25),i表示地级市,j表示指标层,Xij为原始数据中第i 个观测对象j个指标的观测值。在该种方法的处理下,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各个指标都是同增趋势,因此各项指标的指数分值均与转型升级能力正相关,得分越高转型升级能力越强,反之则转型升级能力越弱。

2.2.2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主成分分析中每个主成分都依赖于初始变量所用的测量尺度,当尺度不同时,会得到不同的特征根,如果不进行标准化,各数据之间的关联无法准确衡量。数据标准化的指标有很多,使用较为广泛的是使用Z-Score数据标准化方法,其公式为:

其中(i =1……16;j=1……25),Xij为原始数据中第i 个观测对象j个指标的观测值,为第j个指标的某一年的平均值,σj为第j个指标的某一年的标准差。

2.2.3转型升级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的建立为对安徽省各地级市的转型升级绩效和能力状况进行评价,采用指标权重线性加总来计算各省市的转型升级指数,线性组合中各主成分的权数取相应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比如将原始数据(X1-X26)的m个主成分设为 F1、F2、F3...Fm,这样可得如下的综合评价函数:

(3)式中,y为经济转型综合能力评价指数,γ1、γ2... γm分别为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m 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经济环境指数以及经济结构指数处理方式同上,其中经济结构指数包含的原始数据是X1-X9,经济环境指数包含的原始数据是X10-X25。

3 主成分分析实证研究

3.1经济结构综合评价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的标准,选取4个主成分,基本可以解释绝大部分原变量的信息,以主成成分的特征值为权重加权平均得到了经济结构的综合指标,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安徽省地级市的经济结构越合理,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表2 经济结构与经济环境总方差解释表

由此可得经济结构的得分与排名。如下表3所示:

表3 安徽省各地区经济结构得分与排名

3.2经济环境综合评价

同理,本文根据主成分分析,按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的标准,选取6个主成分,以此构建经济环境综合指标(Eco-condition )的得分函数,如下:

据此得到安徽省各地区经济环境的综合得分与排名,如下表4:

表4 安徽省各地区经济环境得分与排名

3.3经济转型综合评价

同理,本文根据主成分分析,按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的标准,选取7个主成分,以此构建经济环境综合指标(Eco-transition)的得分函数,如下:

表5 经济转型总方差解释表

据此可得安徽省各地区经济转型的综合得分与排名,如下表6:

表6 安徽省各地区经济转型得分与排名

4 区域经济转型综合能力分析

4.1安徽省经济结构综合能力分析

从表3可知,铜陵连续3年以较高的经济结构得分远超过其他地级市,主要原因是铜陵市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产值以及进出口总额远高于其他地级市,2012年的经济结构综合得分高于2012年,主要原因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比例的下降以及私营工业企业总产值的上升,但2013年的综合得分相较于2012年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工业产值以及进出口总额的下降,由此可见铜陵市是以工业与对外贸易支撑的地区。同时从原始指标可以看出,铜陵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比例达50%多,而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比例只有7%左右,故可知铜陵市的经济主要靠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的发展,私营企业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同时从各地区的经济结构水平来看,主要差距来源于进出口总额、工业发展水平以及国有及国有控股与私营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例。

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来看,在这三年内,经济结构一直优化的地区只有淮南市,其根本原因是淮南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比例的逐渐下降与私营工业企业总产值的逐渐上升,同时社会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第三产业总值的增加都对淮南市经济结构的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经济结构变差的地区包括淮北、合肥、芜湖、马鞍山、黄山、滁州、安庆、六安以及阜阳,都是皖江城市带以及皖北地区的,究其主要原因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比例的上升以及私营工业企业总产值比例的下降。皖江城市带正处于长江三角洲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因此需注意皖江城市带的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同时积极扶助私营工业企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综合得分在这三年内先增后降的城市包括:铜陵、蚌埠、黄山、池州、宣城、宿州以及亳州,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其主要原因仍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的总产值比例的变化。因此综合可得安徽省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协调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与私营工业企业的比例。

4.2安徽省经济环境综合能力分析

从表4可知,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四市的经济环境综合得分都在0.5以上,从原始指标看,这三个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城市化率、以及科技活动人员比例以及R&D 经费比例都比较高。而阜阳、亳州、宿州以及六安四市的经济环境综合得分在-0.5以下,综合其基本数据,其经济环境之所以相对于其他地区比较差最主要的差距在于仍然在于人均收入水平、城市化率、以及科技活动人员比例以及R&D 经费比例。从各地区的经济环境水平来看,主要差距来源于教育以及R&D 经费投入水平、高校毕业生以及科技活动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例、城镇化水平以及人均收入水平。

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来看,在2011-2013年这三年里,经济环境一直优化的地区只有蚌埠、宣城以及阜阳,其主要原因是人均GDP 的大幅上升以及私营工业企业单位数比例的增加,同时宣城在城镇化率与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对于经济环境综合得分下降的地区有:淮北、黄山、淮南、安庆与宿州这五个地级市,综观经济环境的指标体系,可知其主要原因在于环境水平的恶化以及教育投入比例与有效发明专利的减少,即创新水平的降低。其他地区的经济环境水平不稳定,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育投入水平、私营工业企业单位比例、环境保护水平等。综合各地区经济环境综合得分可知,安徽省各地区在2011-2013这三年内,经济环境水平没有太大改善,且其中主要变化大多来自教育投入水平、有效发明专利、私营工业企业单位数比例、人均收入水平以及环境保护工作上。

表7 安徽省经济转型差异主要来源

4.3安徽省经济转型综合能力分析

从表1的指标体系可知,本文经济转型的指标体系分为两个类指标,即经济结构与经济转型。下面本文从表6的经济转型综合得分以及排名,来具体分析安徽省各地区的经济转型综合能力水平。从表6可知,铜陵以优于其他地级市的经济结构水平和较好的经济环境得到了经济转型综合得分第一的排名,而且这三年的经济转型得分一直在上升。合肥、芜湖、马鞍山以其优越的经济环境仍取得了不错的经济转型得分。在这3年期间,经济转型综合能力一直上升的地区有:铜陵、芜湖、马鞍山、蚌埠、池州、六安以及宿州;综合能力一直都在下降的地区包括淮北、黄山以及淮南。

表8 安徽省各地区经济转型基本情况

5 结论与启示

运用2011-2013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经济转型综合能力为研究对象,利用面板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对安徽省经济结构水平、经济环境能力以及经济转型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第一,从安徽省各地区的经济结构水平来看,主要差距来源于进出口总额、工业发展水平以及国有及国有控股与私营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例。同时安徽省经济结构水平排名第一的铜陵,主要是靠工业以及进出口支撑其发展,但其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仍占50%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仍未形成规模。因此需加快安徽省的工业转型,降低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例,建立私营工业企业发展的渠道,同时应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二,从各地区的经济环境水平来看,主要差距来源于教育以及R&D经费投入水平、高校毕业生以及科技活动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例、城镇化水平以及人均收入水平。且在2011-2013这3年内,安徽省整体经济环境水平没有太大改善,且其中主要变化大多来自教育投入水平、有效发明专利、私营工业企业单位数比例、人均收入水平以及环境保护。因此安徽省需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创新机制以及经济水平的发展。

因此安徽省在经济转型发展进程中,从安徽省整体水平来看,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导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使民营企业形成规模,积极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需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创新机制的推进;从区域经济转型的差异来看,仍需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导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教育以及创新经费投入方面入手。另外还需从培养高端就业人才以及防止人才的流失及提高城镇化率等方面着手。

[1]洪银兴.中国经济转型和转型经济学[J].经济学动态,2006 (7):26-31.

[2]洪银兴.转型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

[3]李晓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1-4.

[4]舒元,王曦.构造我国经济转型的量化指标体系:关于原则和方法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2(4):16-22,71.

[5]陈宗胜.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5.

[6]杨晓猛.转型国家市场化进程测度的地区差异分析——基于产业结构调整指标的设计与评价[J].世界经济研究,2006(1):72-78.

[7]周国富,孙艳霞.市场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综合比较方法的运用——我国各省区市场化程度比较[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5(12):55-58.

[8]鄢杰.我国市场化进程测度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 2007(23):69-71.

[9]刘澈元,闫磊.区域市场化测度意义与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对国内市场化研究之述评[J].生产力研究,2005(1):223-225+231.

[10]张曙光,赵农.市场化及其测度—兼评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J].经济研究,2000(10):73-77.

[11]陈丹丹,任保平.中国经济转型绩效分析:1992—2006[J].财经科学,2009(5):80-88.

[12]陈友华.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及其相关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5(2):104-108.

[13]杨青,张莉萍.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5 (22):131-133.

[14]张爱珠,苏明君.中国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及理论模型探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10):42-45.

[15]朱铁臻.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设计[J].南方经济,2001(8): 14-18.

[责任编辑:雷红霞]

10.13420/j.cnki.jczu.2016.05.011

F062

A

1674-1102(2016)05-0050-05

2016-03-29

安徽省软科学计划项目(1402052071)

余院宏(1992—),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余明江(1962—),男,安徽颍上人,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安徽省指标体系工业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工业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