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

2016-12-15 14:04王颍柳泽民
江淮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基层党组织高等教育

王颍+柳泽民

摘要: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凝聚发展力量、激发创造活力的基础平台,事关高等教育发展的持久动力与正确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深刻影响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建设,准确切中其影响根源,并找到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现实路径,从而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在高教事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这也是高校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现实课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基层党组织;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6-0105-003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在社会经历深刻转型的今天,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有效发动群众的作用正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基层党组织同样如此。从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与建设者、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来看,准确切中影响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社会根源,找出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有效路径,无疑是高校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教事业发展中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基础地位

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在高教事业发展中基础地位的认识,关系到对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极端重要性的理解。高教事业的发展有两个基本问题,即如何既能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又能保持持久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向决定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发展动力则关系到高教事业的生命力和兴衰。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首先,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状况直接影响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执行程度,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习近平同志在会见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2]4高等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教师队伍。

其次,高校基层党组织既是广大教职工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密切联系群众、有效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本场域。“高校基层党组织没有凝聚力,就谈不上战斗力。战斗力在高校基层组织中,是通过其日常业务活动表现出来的,集中反映了办事能力、办事效率和办事效果。”[3]路线方针政策是否与实际相符,是否切中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等根本问题,一线的教职员工最有发言权。因此,只要我们善于倾听,勤于解决师生员工面临的实际问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就足够强大,高等教育改革的智慧也将充分涌流。

第三,高校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决定着高教事业能否获得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真正的发展是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的持续发力和不断积累。持久的动力来自高等教育主体即广大教职员工强烈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与公平合理的教育制度、体制。对个体而言,最持久和稳定的行动动力只能来自对理想与价值的追求,以及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一个学院、一个学校也是如此,物质的保障只是保健因素,难以形成激发和凝聚力量的持续作用,共同愿景的形成和每个教职员工的自我价值感才是形成强大的工作热情、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关键。

二、社会转型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

凝聚力建设困境

(一)充分认识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

社会转型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根本性、系统性转变。西方从中世纪神权统治走出来,便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的根本转型始于改革开放以后。

社会凝聚力建设离不开社会转型的大背景。有学者指出:“社会转型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为增强社会凝聚力创造条件,又可能造成社会动荡和社会离散。”[4]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原有的传统社会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起根本作用的各种规范体系、价值观念、行为符号都将面临挑战,而新的规范体系、价值观念尚未成形,因此新旧、内外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冲撞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凝聚力,正如亨廷顿指出的:“现代化造就了新的社会集团,并在旧的社会集团中创造了新的社会和政治意识。”[5]

民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是社会转型的主要参与者和根本推动力量,而社会转型又反过来深刻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被替代,发生了根本转变;二是由于第一种变化带来的人们精神上的困扰,家园感、归属感、稳定感整体性消失,亟待重建。

(二)社会深刻转型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影响

社会的深刻转型是研究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基本背景,社会转型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具体来说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转型、价值观多元化对理想信念作用的消解,制度的规制作用有待完善。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曾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当中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我们党的事业经久不衰的重要思想法宝。但随着社会的根本转型,利益分化进而阶层分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对社会理想的信念多元化,直接结果之一就是使得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弱化,奋斗的激情和动力不足。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累积起来的问题客观上造成人们方向感的迷失;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的加深,使得西方新自由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泛滥。此外,现代社会奠基于制度之上,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如何有效发挥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作用,这也是当下重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核心问题之一。总体来看,目前仍处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内在精神动力的断裂期,其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已受到严重挫伤,亟待重建。

其次,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规则对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消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基本宗旨,是我党的灵魂和立党之本,这一宗旨要求每一位党员要具有奉献精神。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利益原则和等价交换机制成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并由社会经济层面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蔓延,从高校基层党组织层面来看,在党员中,特别是在年轻的党员中,商品经济中的计量、等价、交换等原则已构成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极大消解,工作时锱铢必较、唯利是图倾向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组织和谐与互相合作的基础,分散了组织的凝聚力,丧失了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优势。正确看待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如何理解和重建新形势下奉献精神成为组织建设的重要课题,高校基层党组织尤其不能丢弃了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而转化为一种纯粹的利益共同体。

最后,自我意志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彰显对集体意识与观念的消解。传统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组织,而且这种社会组织主要以血缘和亲缘为纽带,个人主体性尚未发育出来。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恰恰意味着个人从血缘共同体中的分离,意味着个人主体性的发育与彰显。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过分彰显个人的主体性而忘记了自己作为社会成员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个人发育进程中的必然之义。集体观念和意识要求个人把自身的发展与单位的整体事业发展需要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个人发展与单位事业发展的辩证统一,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经验。然而,在我国的社会转型实践中,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发展,个人主体意识的发育走向另一个极端,遮蔽了陌生个体之间通过劳动建立起来的内在生命联系,由于看不到这种内在生命联系,不仅社会大众的集体意识愈发淡薄,而且个人主义倾向和索取、寄生意识日渐盛行,这一切自然也严重波及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建设,在个人主义风气盛行的历史大潮中,少数基层党员不仅失掉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神圣信仰,就连最基本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也日渐淡漠,个人利益达不到要求,就满身怨气和牢骚,精神萎靡不振。这种现象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中也并非少见。

三、突破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困局的途径

如何破解社会转型视域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困局?关键是抓住根本、切中要害。具体来说:

首先,需要一个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党组织。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指的就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凝聚力建设是执政党的基础工程和民心工程,如何凝聚民心?凝聚力不是自然天成,凝聚力建设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一切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增加人民群众的福利和为人们排忧解难作为根本路径。服务民众,对高校基层党组织来说,就是要服务师生,就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遵从群众的意愿,不断为群众排忧解难。高校基层党组织中,党员教师是双重角色,既是党组织的一员,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一线从业者,因此,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必须把党员履行义务与保障党员的合法权益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中凝聚力量,在深化教育中坚定理想信念。

其次,正确认识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性质与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度模糊了许多党员对党组织基本属性的认识,从而在实际行动当中背离了一名党员应有的基本行为准则。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高校党员的理想信念和组织纪律教育,要让全体党员明白,党的基层组织是靠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明确的组织规范凝结而成的政治组织,既不是传统社会那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血缘组织,也不是现代社会建立在合同、计算和等价交换等基础上的经济组织,更不是个人攫取一己私利的工具和手段。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基石必须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它的目的在于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其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既要志向远大,又要踏踏实实,决不能让高校基层党组织变成有名无实的乌合之众。

最后,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化建设。一是组织工作必须制度化。形成一个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基本条件是制度问题,它直接决定了组织运转的基本方向和状态。设计制度时,不可依赖于个别人的意志,不能搞潜规则,要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在具体效用上,应当注重保健和激励的双重协调。对基础的、普遍的工作处理时要力图稳定,对特殊事件则要特殊对待,对相似的事件要前后参照,在日常的实践中逐渐形成普遍性的规范。二是基层领导干部队伍的建设不能松懈。基层党组织领导需要有忘我的境界,确立规章和具体决策要求领导忘我,力求科学、规范、合理。只有具备忘我的境界,才能确保从基层党组织的整体目标出发,找到使基层党组织整体合力生成和发挥的路径和渠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7.

[2]深入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J].党建研究,2011,(1):20-21.

[3]陈洪玲.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内外凝聚力的策略研究[J].理论建设,2013, (1):57-60.

[4]张舒婷.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社会凝聚力的影响[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1,(4):65-68.

[5][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38.

(责任编辑 丹 若)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基层党组织高等教育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