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森林进城

2016-12-16 05:57晋江市人民政府
福建林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晋江市晋江林地

文/晋江市人民政府

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森林进城

文/晋江市人民政府

晋江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陆域面积64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5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1公里,素有“泉南佛国”、“海滨邹鲁”之美誉,2015年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5位,经济综合实力连续23年居福建省县(市)之首,是著名的侨乡、品牌之都。

晋江市人多地少,以丘陵平原为主,林地资源相对匮乏,现有林地面积12.51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2.59%。历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2003年以来,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林业改革的突破口,累计核发林权证1271本,发证面积12.51万亩,实现发证率、到户率双100%,真正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建立起经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新机制,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投入林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生态、经济、城市发展共赢,晋江先后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市。

一、创新林业发展理念,在改革思路上求突破

晋江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持续深化林改的同时,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加快造林绿化,加强资源保护,增进绿色惠民,强化基础保障。一是领导重视,高位推动。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加大扶持,出台政策。出台了《晋江市环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4年—2016年)》等一系列文件,切实加强改革发展指导,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现代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三是创新模式,森林进城。把改善生态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天蓝、地绿、水清、岸美”打造生态绿城为总体目标,以“人植两树,村(居)、企、校造一景,镇(街道)建一公园”为关键举措,开展“市区重点区域高强度绿化”、“主干道景观提升”、“流域景观绿化”、“沿海大通道基干林带景观提升”等绿植行动,积极构建“一山一水”绿道慢行系统、“三廊多斑,两带三湾,绿网穿插,山海相拥”绿地格局和三横一纵的“丰字形”生态廊道。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植树造林5.3万亩,完成了23个镇级公园、220个村级景观、725个企业造景建设以及266个校园造景建设。市区绿化覆盖率从40.22%提高到42.65%,绿地率从35.72%提高到38.6%,人均公共绿地从9.17平方米提高到11.38平方米。

二、创新造林绿化模式,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把推动全民参与造林绿化贯穿林业工作的始终,2007年开展全市大造林运动,2009年启动“全民动员,绿化晋江”活动,2012年将每年3月确定为“活动月”、11月为“推进月”。几年来,“全民动员,绿化晋江”活动不断深入人心,植绿爱绿护绿正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如2010年开展的绿洲公园苗木认捐认养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收到捐款就超过1000万元。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出台了“全民动员、绿化晋江”活动的两个五年规划,编制了绿地系统、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城市建设、林地保护利用等专项规划,注重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相结合、建设目标与工作计划相统筹、实施方案与责任分工相对应、绿化建设与城乡建设相衔接。二是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造林绿化投入模式,造林绿化财政投入由2009年的15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每年1亿元以上,同时鼓励社会、单位、个人通过捐资、认养、栽植纪念林、建绿化基地、投工投劳等形式投入造林绿化,打造了安平桥生态文化公园等一批镇、村公园精品和沈海高速森林通道、沿海大通道防护林带等一批绿色通道示范工程。三是丰富形式内涵。近年来,相继开展了古树名木摄影展,拍摄《心字石》、《玉兰·菩提》微电影,分别获评国家林业局生态微电影十佳和优秀奖。举办市花市树诗文集座谈会,开展“全民动员,绿化晋江”答题抢盆栽、亲子义务植树、众人拾柴等活动。在晋江新闻网、晋江经济报等媒体上广泛宣传发动,丰富了造林绿化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了社会各界爱绿护绿的认识。

三、创新林地占补平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实现共赢

秉承“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着力构建生态防线、资源红线和开发底线“三道防线”,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提升,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一是坚持在“占补”中提质增效,严守林业生态红线。①以“补”增总量。2014年10月以来,全市以获批“全国林地占补平衡试点县”为契机,积极建立补充林地储备库,保持林地总量动态平衡,林地不减反增,共完成补充地块1445宗10028亩,林地共获批109宗面积4526亩。森林覆盖率从2014年的14.3%,上升到目前的18.5%,实现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双增长。②以“补”提质量。有意识引导将疏林地、炭薪林等林分质量较差的林地调出,并通过占补平衡机制将林分质量好的风景林、防护林补充成林地。③以“补”促聚集。通过占补平衡,林地面积“有出有入”,林地地块“化零为整”,逐步将原本分散、破碎的林地聚集连片,同时将区位外的零星林地逐步补充到重点区位内,实现林地质量、林地总量和林分质量的稳步提升。二是坚持在“服务”中快审快批,助推经济新发展。①通过占补平衡个别调整用林指标。和其他许多发展中城市一样,晋江在城市扩展、工业发展和交通、民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面临着“用地指标”跟不上“用地需求”的问题,通过实施林地占补平衡,解决了林地定额指标不足的问题。②促进政府服务转型升级。在占补平衡中,实行“一对一”服务,精简了5项申请材料和2个审批环节,大大缩短了项目落地时间。③促进项目加快落地。2014年以来,经济发展形势十分严峻,但晋江市逆势而上创新突围,连续两年GDP年增长率分别达9.5%、8.6%。取得这些成绩,林地占补平衡功不可没,使智能装备园、莲花汽车等一批省市重点项目征占用林地快速获批、快速落地,成为晋江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三是坚持在“改革”中先行先试,创新林业发展模式。①激发造林主动性。落实“占补平衡、先补后占、属地占补”制度,各镇(街)变“要我造林”为“我要造林”,见缝插绿、植树造林、爱绿护绿、认捐认种认养成为自觉行动和社会新风尚。②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进林权证抵押贷款,林农通过占补平衡,新增获得林权证,并以林权证抵押融资扩大生产,增加收入。市财政对新增非规划林地转为林地的,每亩补助1万元,累计发放补助2326万元。如金井运果林场,用新办的林权证抵押贷款,提升农场基础设施,打造休闲林场,年可增加收入50万元以上。同时,在沈海高速晋江段森林通道工程等重点绿化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征租地的方式落实造林绿化地块,既提升了生态景观效果,又解决了高速两侧地块闲置问题,增加农民收入。③推进绿地租转征。对位于重点区位内的275亩基干林带,在前期租用的基础上,探索推进租转征,既解决了遗留问题,又增加了稀缺的基干林带补充林地。同时,积极探索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只征不转,为晋江林业生态赢得更大空间。林地占补平衡试点工作成效被《中国绿色时报》头条刊发。

四、创新林业保护机制,积极打造绿色晋江

晋江市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保护,建立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破坏森林、湿地资源责任追究制度和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一是创新管养机制。推行专业化、精细化管护,将深沪湾、围头湾沿海大通道防护林委托国有林场管护;创新建设风障,根据不同地段风力特点,设置石墙、杉木挂渔网、混凝土预制柱挂竹廉、防腐木挂渔网等五种形式风障;投资330万元引进以色列耐特菲姆节水滴灌系统,对基干林带实施水肥一体化全智能灌溉管理;出台镇村造林绿化苗木管护实施细则,做到“建、管、养”三位一体,“权、责、利”并重。二是创新巡查机制。建立森林资源保护巡查机制,通过人员巡查、视频预警监控和遥控无人机巡查,形成空、地一体森林资源实时监控系统。三是推进依法治林。创新森林资源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市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环保局、消防大队、森林公安分局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案情,交流工作。建设森林资源监测指挥中心,充分发挥绿美晋江微信平台作用,鼓励群众通过互联网、电话、邮箱等方式举报破坏森林和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一经核实,给予奖励。四是开展林业专项审计。对森林资源生产、开发和保护情况,年度森林采伐限额,占用林地审核审批,《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指标完成情况,“四绿工程”、人工造林、林木修复补植等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审计。

虽然,晋江市林业改革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和先进兄弟县市相比较还有差距,与上级的要求还有距离,我们将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以改革促发展,为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为丰富“晋江经验”注入新内涵、形成新格局。

责任编辑/丁 珌

猜你喜欢
晋江市晋江林地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Summer Is Coming
“三位一体”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晋江市实验小学
“三位一体”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让每处校园成景——晋江市第一中学简介
在晋江发现“她力量”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晋江小吃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