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林改促发展 提升生态惠民生

2016-12-16 05:57武平县人民政府
福建林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林权林农林地

文/武平县人民政府

深化林改促发展 提升生态惠民生

文/武平县人民政府

武平县地处闽粤赣三省结合部,辖17个乡(镇)、219个村(居),总面积2630平方公里,人口39.2万。武平是典型的“林区”县,土地总面积398.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326.2万亩,林地304.2万亩;生态公益林88.03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7%;森林覆盖率79.7%,林木蓄积量达1860万立方米。2001年4月,武平县就探索推进以落实“四权”(即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亲临武平调研,充分肯定和支持我县林改的做法;2012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的《人物特稿:“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中指出:“2002年,他对武平县的林改工作给予肯定和支持,福建由此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来成为全国林改的标杆”。

2013年以来,武平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提出的“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目标,按照“改革、规范、服务、稳定、发展”林改十字方针,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市场、服务、政策”五大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致富,保生态也得益”的深化林改新路子,实现“一个转变、两个增加”。一是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模式由“靠山吃山”向“靠山护山、靠山养山、靠山富山”转变。二是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每年均超额完成当年度的造林绿化任务,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和林地保有量等三项约束性指标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二五”指标。三是林农收入持续增加。2015年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3230元,比2012年增长41.5%,林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从17%提高到25%。

在工作中重点围绕“363”工作模式,即创新三项机制、构建六大体系、发展三项产业,持续推进深化林改。

一、破解难题,创新三项机制,实现“有钱投”

林改分山到户后,林农面临“评估难、担保难、收储难、流转难、贷款难”五大发展难题,积极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商品林赎买机制,构建集“评估、收储、担保、流转、贷款”五位一体的林业金融服务机制,破解林农发展难题。一是创新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机制。由县财政专门拿出1500万元作为收储担保资本金,不再需要担保公司或者公务人员担保,林农可利用林权证像房产证抵押一样直接在金融部门获得贷款。同时,成立了县林权抵押贷款服务中心,下设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林权收储担保中心和林权流转交易中心,持续优化林权抵押贷款实施办法,特别是将贷款限额从开始的10万元提高到30万元。截至目前,累计办理林权抵押贷款3.1亿元,其中面向广大林农的小额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共497户5695万元。二是创新农村林权抵押贷款村级担保机制。出台林权抵押贷款村级担保合作社管理办法和资金扶持办法,对担保合作社每个给予补助工作经费1万元,并根据银行实际发放贷款额的1-2%进行资金奖励,扶持各村成立担保合作社。2015年12月,城厢镇园丁村成立林权抵押贷款村级担保合作社,目前该社已筹集担保基金450万元,为139户林农办理了共计1591万元的林业发展资金贷款,并逐步在全县推广。三是创新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机制。2015年,以被列为全省7个首批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工作试点县为契机,启动赎买试点工作,将县城及乡镇饮用水源林、城区公园、国省道一重山等列为赎买重点,现已完成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置换、租赁近3.8万亩,有效化解了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保护与林农利益的矛盾,调动了林农护林养林积极性。

二、多线并进,构建六大体系,实现“有人管”

把深化林改作为推动林业发展的根本举措,印发了进一步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持续巩固和扩大林改成果。一是构建多元经营体系。大力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林场、家庭林场等多元经营主体,提升林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特别是探索了“保底+递增”(林地租金以林权入股分红的形式体现,在保障村集体、林农林权收益基础上,逐年递增收益)、“集体资金+民间资本(林农)参股”(以村集体资金为主流转租赁开发山场,当地林农自愿参股,按股分红)等合作分红模式,引导林农与工商资本进行合作,建立“林地变股权、农户当股东、收益共分享”的林地经营新模式,带动了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已成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92个,合作造林面积达72万亩。二是构建林业生态防护体系。统筹生态公益林管护费,由乡(镇)政府统一招聘护林员,实行护林员与扑火队员、林业技术员“三员合一”,对护林员实行“乡镇选聘、林业站管理、村级监管”的管理模式,整合成立乡(镇)护林队,全县共选聘237名护林员。同时,建立护林员与森林公安干警结对联动机制,构筑了全县森林资源管护的立体防线。三是构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深化简政放权为抓手,将运输证、采伐证核发等6个林业行政许可事项下放到乡镇林业工作站,使林农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相关业务;健全县级林权服务中心,开展一站式服务,建立林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林权流转、变更、抵押等信息的实时更新和查询。组建“专家团+服务队”,建立林业科技服务“云平台”,设立服务热线电话,在县级层面成立林业科技专家团,下设片区服务队,2016年共开展服务62人次,为广大林农提供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四是构建山林托管体系。针对林改后林业经营的规模由集中变分散,个别地方山林疏于管理、林相破败、林地退化的现象,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主、社会能人和林农成立山林托管机构,负责托管山林的管护和抚育,按立地、交通等因素与林农确定分红比例,为无力、无心经营山林的林农提供“林保姆”服务。目前全县实行山林托管面积已达到3.8万亩,周边县市林农纷纷前来“取经”。五是构建林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体系。将林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纳入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范围,通过规范仲裁程序,推行林地承包仲裁员资格认证制度,构建了政府主导、综合协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林地纠纷仲裁工作格局。2015年调处涉林纠纷9起,涉林信访件由2013年的73件下降到2015年的30件,收集处理民情反映件21件,信访量同比下降50%以上。六是构建林业综合执法管理体系。围绕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工协作”的林业综合执法管理体系,制定出台林业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对森林公安、林业执法大队力量进行整合,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将全县划分为城区、武西南、武东南、武北4个查办案件片区,明确4个片区负责人,提高林业综合执法能力。

三、促进增收,发展三项产业,实现“有效益”

实施“以二促一带三”的林业产业发展战略,推动林业产业从单一的林木生产加工向木材深加工、林化产品深加工、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综合发展转变。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以“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县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林药、林花、林菌等林下经济。2015年,全县新增林下经济经营面积1.8万亩,累计达132.9万亩,实现产值19.74亿元,比增17.1%;全县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82万亩,产值8亿元,比增17.6%,成为全省15个花卉种植面积万亩县之一。武平金线莲、武平富贵籽、武平绿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称号。二是大力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培育“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新洲林化,以及龙兴木业、臻富果汁等重点企业,提高林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全县现有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林产品龙头企业2家,省级品牌7个。2015年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47.7亿元,比增9.7%,其中,林产品加工产值30.5亿元、比增12.1%。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依托环梁野山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试验区、福建武平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2个平台,充分发挥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把生态旅游列入全域旅游的重点,着力推动生态旅游提质增效。2015年以来,全县新增省林业厅授牌“森林人家”6家,累计达45家。

虽然武平县林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上级要求和群众期待还有差距。下一步,武平县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着力打造“林改经验升级版”,继续为全省林改探路子、出经验、树标杆。

责任编辑/丁 珌

猜你喜欢
林权林农林地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河北省平原地区林农技术培训供需分析及发展对策*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Summer Is Coming
林权供求信息
林权供求信息
林权供求信息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
沙洋停征林业“两金”减轻林农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