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初探

2016-12-16 08:51胡丰月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7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胡丰月

摘要:随着“新国标”和“指南”的即将出台,各个高校为了适应未来需要,都对大学英语改革蓄势待发,期中不乏一些名校已经做了一些前沿的尝试,并取得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传统的大学英语改革主要是对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的转换和改进,并没有过多的涉及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内容,而本次笔者提出的大学英语改革方案将依托其他高校成功案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希望对大学英语改革有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大学英语改革;成功案例;课程体系;选课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一、引言

2016年,对于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一方面,随着“十三五”建设时期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推进,国家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水平、更多元化的需求,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并存;另一方面,最新的“国家标准”和“教学指南”即将于年内发布,两大文件出台之后,如何在第一时间把脉大势,结合自身院校定位与政策要求,做出科学的、发展性的举措,在“新国标”和“指南”的带领下改革和创新,探索有特色的发展之路,是所有高校都在关心的问题。在2016年4外研社举办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模式创新”的专题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了各类院校课程体系、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沿尝试和成功探索。笔者有幸参与了论坛的研讨,并根据论坛释放的密集信息量,结合我校实际对大学英语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

目前各个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大学英语读写译与大学英语视听说两大模块,两门课程均为必修课,一般每学期36学时,所有本科生均需修满两个学年,两年间没有其他英语辅助类课程可修。以笔者所在的中国民航大学为调研对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基础英语中的“读写译”课程和“视听说”课程,除此之外并无其他专业英语课学习。

1.读写译课程

以教师为主导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根据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以单元课文为单位进行讲授。授课过程中涉及背景知识讲解、课堂导入、语法知识、词汇记忆、翻译技巧、写作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成绩构成:期末考试占65%,平时成绩占35%。其中平时成绩的考核项目分别是(1)出勤:15分;(2)课堂教学互动:15分;(3)两次作文评阅:40分;(4)随堂其中考试:30分。

2.视听说课程

视听说课程有听力训练和口语练习两部分组成。听力部分,由于电教设备所限,教师无法统一安排课堂听力时间,因此听力练习以学生上机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起到监控,督促,布置任务和答疑的作用。口语部分以新体验口语教材为依托,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对一会话练习为主要授课模式,并配合小组讨论,课文背诵,情景重现等方式进行口语强化。期末考试占65%,平时成绩占35%。其中平时成绩的考核项目分别是(1)分单元随堂测试:25分;(2)学生完成指定任务的质和量:25分;(3)口语随堂测试:50分。

3.存在的问题

(1)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单一,课程设置模式缺少活力

大学英语课程,只有听说、读写两门课程,且为必修课,无论任何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必须上满36学时,教材陈旧,内容单一,没有满足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的特点。王守仁教授就曾经指出:大学英语是高中英语的延续、拓展和提高。高中英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简单的英语,适合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认知特点。进入大学后,他们的英语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习体现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英语,其语言与认知的复杂性将远远超过高中英语。(王守仁,2013)。而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依旧没有体现高等教育的特点,并且没有体现我校的行业特点,缺乏就业竞争力

(2)听说课听力练习部分自主性过强,教师课堂管理执行力低下

由于电教设备所限,听说课听的部分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听力任务,学生听力水平的不同造成有的学生听不完,有的学生听的烦的现状,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英语学习的需求,也不符合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的初衷。期末考试命题范围覆盖面过广,没有针对性复习的资料,一次性的期末测试成绩往往不能体现学生的真实听力水平。

(3)没有体现专业特色

例如,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专业词汇的扩充,单纯的听说读写对于未来从事其他领域工作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重中之重。这些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生,更需要的是准确,标准的专业词汇语料库,以免在未来的中外合作中,因专业词汇表述的不准确而造成的错误。

三、成功改革的案例

根据上述问题,笔者对一些知名高校进行了调研,总结了他们对大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总结了一套普遍适用于具有同样困惑的其他高校的大学英语改革方案。其中改革最主要的是要注意三个要点:

1.课程体系,因地制宜

复旦大学于2011年9月开始就实施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并在2011年至2016年间不断收集数据进行反思和调整,目前复旦大学的课程体系整体特点是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与立体化。南京林业大学近年来也探讨了“一校多岗”的大学英语多元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求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制定了八个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太原理工大学也是通过问卷调研了解学生和企业对课程建设的预期,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太原理工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基本理念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同时引入后续课程模块,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构建多次性形成评价和多元评估体系。

2.能力培养,多元渠道

“能力培养”指的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并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师资建设、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面探索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广东外国语外贸大学的刘建达教授就提出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这一测评体系,主要讨论如何在我国外语能力测评体系的框架下,依据即将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从而展开分级教学模式,确保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实施以评促建,以评促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西安交通大学在大学应该改革方面则提出“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输出驱动,基于输入”、“调用资源,创造互动语境”为基本原则的改革方案,以“互动协同”为核心设计教学,采用多重路径将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操作化,搭建多层次的语言实践平台,强化英语教学各个环节的衔接,提高学生课堂满意度,实现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与思辨能力的培养。

3.教学模式,探索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资源应该更立体化,多维化,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开始探索“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将课上教学与课下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并开发利用如微课、慕课等颇具创新,符合时代特色的教学资源。上文提到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刘建达教授及团队就开发建设了GMOOC网络资源,即广东省慕课网络课程,该网络课程建设以初见成效,有效的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学效果。刘教授力推缩减大学英语课上课时,利用MOOC平台给学生在课后提供了学习资源;同时,推行无纸化考试,在听说课考试阶段利用计算机辅助测评,形成多次评估性结果。这一大刀阔斧的改革是冒险的,但更是极具前沿思维的,事实证明,也取了示范性的效果。而扬州大学的则整合了专业内外资源,构建以输出为驱动的课程协同建设机制,共建课堂内外资源,学科内外资源,优化了师资团队配置,打造了外语类课程教学科研管理资源共享一体化网络服务平台。青岛大学也推行了慕课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词汇拓展课程的建设。该项教改的领军人物李秀清教授及团队成员自主设计,建设了一门大学英语词汇拓展慕课。通过跟踪观察发现:该慕课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帮助学生拓展词汇量,构建英语学习基础;同时能够调动教师的教学投入,增强大外教师的职业认同,同时在课程运行、应用与教学服务相互融通方面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四、大学英语改革之路

根据各个高校大学英语改革的前期实验性成果,和王守仁教授在北京“全国高等教学外语教学改革和发展高端论坛”上对即将发布的2016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解读,大学英语承担着为国家对外开放、提升国际话语权、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总结了上述经验之后,大学英语改革应该朝着以下的方向发展。

1.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到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的不同,将培养目标细化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级别,强调以英语实际使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重点。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大学英语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

结合各个高校的办学目标、学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大学英语应分为三类课程内容,即基础课、专门用途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首先,是基础课,即为通用英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训练,依旧包括听说和读写两门课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授课内容和课时由课题小组结合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和生源质量特别是外语等级水平而进行个性化定制。其次,专门用途英语,即特色化课程,主要是辅助学生的专业学习,帮助学生提高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具体包含,应用文写作、学术交流英语,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民航英语等服务于专门用途的英语课程。最后,是跨文化交际课程,即拓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发挥语言的优秀文化传承功能。课程包括:西方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经典与翻译,英语留学国家概况,英美文学鉴赏,跨文化交际,英语影视作品欣赏等。

2.优化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基础课为必修课,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为限选课,专门用途英语为任意选修课程。第一,第二学年为必修课学年,第三学年为限选课学年,第四学年为任意选修课学年。这样将使我校大学英语满足多元化(工具性和人文性),多层次(基础、提高、发展),个性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同时解决了大学英语课程内容设置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即满足英语基础运用能力了培养要求,也突出了专业特色,同时保证了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间断的学习需求。同时,培养教师双语教学的意识,使学生能够从专业课教师的双学教学中充实专业词汇的储备。

3.调整课时,构建“课上+课下+网络平台”学习模式

对于听说课的授课模式,既然师生都对课堂上自主学习模式怨声载道,不如把适宜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从课堂时间中完全剥离出来,将听说课课时减半,由现有的每学期36学时减少为18学时,以使得学生能够更自由的分配时间自主学习听力部分,并在固定节点内完成教师布置的听力任务。这样即可节省教学资源,又可提高教学效率。这一模式实际上是“课上+课下+网络平台”学习的一部分,课上的课时减少,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权衡配比各个学科的学习都分配的时间,满足不同的发展需求。课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单次或者多次进行听力训练,教师可以将拓展听力内容放置可共享的网络平台,由学生任意下载,并自主安排时间完成拓展内容。此外,也可以根据大量的网络资源提升自己的听力水平,不拘泥于在原来统一的课堂听力训练当中。随着慕课资源,微课资源,各类数据库和网络音频资源的充实和完善,学生更可以有意识的学习和利用这些资源,以弥补课上课时减少的不足。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此类学习模式,虽然减少了课上学习时间,但教师的角色仍旧至关重要,教师应不断监控,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确保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筛选和甄别有效的英语资源。

五、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英语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对选课模式的调整也是大胆的,创新的,但同时也是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此外笔者倡导大学英语改革一定程度上弱化课上学习时间,强化课下学习的自主性学习,同时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或者说是弱化了基础英语的学习,而强化了个性化发展,同时让英语学习拓展为四年不断线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内容。希望对本次改革的建设性构想能对各个高校未来大学英语发展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香港高校大学课程设置之见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609-617.

[2]陈坚林,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电话教学,2011(1):3-8.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
法国高校课程体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