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认同与饮食:马来西亚的中国回族及清真餐饮业

2016-12-17 11:00马海龙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回族餐饮业族群

马海龙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迁徙、认同与饮食:马来西亚的中国回族及清真餐饮业

马海龙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传统海外华人移民研究的主体为汉族,但随着交通的便捷、经济收入的提高以及信息交流的频繁,少数民族人口跨国迁徙成为可能。中国回族自20世纪80年代末较大规模流入马来西亚,如今在迁徙、认同与饮食互动中,推动了中国清真餐饮业在海外的发展。

迁徙;回族;清真饮食;马来西亚

中国的传统跨国移民主体是汉族,他们移入东南亚、美洲、欧洲、澳洲等地,成为当地最主要的华人族群(Ethnic Chinese)。因此,一直以来,汉族是海外华人移民研究的主体。当下,随着交通的便捷、经济收入的提高以及信息交流的频繁,少数民族人口跨国迁徙已成为可能。少数民族群体的跨国迁徙与流动,是一个新现象,值得学术界关注。

一、马来西亚多元族群社会中的中国回族

在马来西亚,广义的华人穆斯林,主要包括本地华人穆斯林和中国回族两类。华人穆斯林历史悠久,自18世纪华人较大规模进入马来西亚后,便通过婚姻、劝导等方式信仰伊斯兰教而成为穆斯林,目前人口约8万人,他们拥有马来西亚国籍。中国回族进入马来西亚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时,但中国回族较大规模流入马来西亚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他们大都以外国人身份常居马来西亚,人数大约800万。他们大多从事商业,涉及餐饮业、穆斯林服饰与纺织品业、旅游业、教育中介、宾馆与房地产业等。餐饮业是回族在马来西亚从事较早也是从业人员最多的行业。目前在马来西亚由中国回族所经营的清真餐厅约有70家,主要分布在吉隆坡市以及雪兰莪州,这些餐厅主要售卖各类面食以及中国西北风味的牛肉、羊肉制品等。本文基于16个月的田野调查,立足于中国回族在马来西亚聚居的两大社区——Gombak和Petaling Jaya,探讨在跨国迁徙、饮食与认同互动中的马来西亚中国回族。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族群社会,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来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7.4%,华人人口占24.6%。这对于留学和寓居马来西亚的中国回族而言,在生活习惯、语言交流上是非常便利的。最早来马来西亚的中国回族,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下文简称为“国际伊大”)留学的西北人[1]。在马来西亚留学的中国回族学生数量常年维持在600人左右。目前,在近千名的中国回族中,除极个别人得到马来西亚的“永久居民权”外,绝大部分人都是持工作、商务等签证,或受惠于新出台的“第二家园计划”*马来西亚的一项面向外国人的10年签证计划,持此签证的外国人可以在马来西亚购置房产、车辆,投资经商,享有马来西亚的医疗、教育等福利,到期后可免费再续签。据笔者调查,2015年,马来西亚移民局批给中国人的“第二家园”的数量是3 000个,其中中国回族申请到200多个名额。,以外国人的身份暂住在马来西亚。换言之,目前侨居在马来西亚的绝大部分中国回族仍然是中国国籍。

(一)Gombak社区

Gombak之所以成为回族的聚居地,主要是因为在这一区域,国际伊大一直以来是中国回族留学生的热门之地。国际伊大实行全英文授课,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学校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最重要的是,该学校的专业设置涉及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工科、社会学科等多个学科,学校办学理念是将伊斯兰教宗教知识与现代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因此,长久以来,这所学校吸引了众多的中国回族留学生。此外,Gombak社区也是雪兰莪州境内离吉隆坡市较为偏远的地区,生活成本比较低,因此也就逐渐成为华人留学生及其亲朋好友在马来西亚居住和创业的首选之地。目前,常年生活在此区域的中国回族有100户左右。在Gombak社区有一个标志性高档住宅区Seta Pak Central,被戏称为“中国华侨楼”,因为仅这一小区就有几十户中国回族住户。Gombak社区还聚集了几十家由中国回族经营的企业,如清真餐馆、旅游公司、教育中介公司、宾馆等。随着中国回族在此聚居和创业的人数日益增多,俨然有成为一块中国回族在马来西亚的“族群飞地”(ethnic enclave)之势。目前,在Gombak社区,有15家中国清真餐厅,包括10家拉面馆、两家火锅店和3家西北风味小吃店。其中,一家叫Mee Tarik的拉面馆总店在马来西亚已有二十多家连锁店,几乎遍布马来半岛的各个州。

(二)Petaling Jaya 社区

除Gombak社区外,中国回族在马来西亚的另外一个聚集地是Petaling Jaya(下文简称“PJ”社区)。PJ社区是吉隆坡的一座卫星城,人口60多万(2014年),拥有25所高等院校和多所大型购物中心。PJ社区曾是国际伊大的原校址所在地,马来亚大学也一直在此,因此,这里曾是中国回族留学生在吉隆坡最早的聚居地。目前,在这一区域的清真餐厅有5家。其中,两家为新疆私房菜,一家为高档的西北风味餐厅和两家拉面店。两家新疆私房菜都开在民房里,其中一家在马来式排屋里,一家在公寓里;两家拉面馆是Mee Tarik牛肉拉面馆的分店;高档炒菜餐厅是甘肃兰州安泊尔餐饮公司在马来西亚开的第一家海外旗舰店,主营牛肉拉面及西北菜。

二、中国回族清真餐饮业在马来西亚的兴起

(一)族群认同:清真餐饮业兴起的根基

食物,其最初的内涵是维持生命与营养,然而它却承载着心理的、经济的、生理的以及政治的意义。食物也是族群性的重要标识,移民群体往往比较拒斥在饮食习惯上的改变。实际上,在一种具有潜在威胁的环境中,饮食习惯的保持与维护会起到一种凝聚与稳固的力量[1](27~29)。

中国回族的族群认同对中国清真餐饮业的兴起有重要影响。马来西亚的第一家中国清真餐厅老板的妻子M告诉笔者:“1993年,我和丈夫来国际伊大留学。我们上学的时候就做兼职,得兼顾学习、工作和家庭,所以我们平时都是在外面吃马来饭。但是,说真的,毕竟我们是中国人嘛,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吃不习惯马来饭,觉得还是我们中国的饭菜好吃,我们西北菜味道可口,有家乡的回忆。也因为这一点,2005年我们毕业后,在马来西亚开了第一家中国清真餐厅。当时我们的中文招牌是‘中国穆斯林美食城’,英文我们用了‘Chinese Muslim’这个词。我们也是第一个使用这个词的。等我们这个商标打出去以后,在马来西亚商场、超市的Food Court里面Chinese Muslim这个词也出现了,以前即使是本地华人穆斯林也很少用这个词。他们所说的‘华人穆斯林’跟我们所说的‘中国穆斯林’还是不一样的。”

马来西亚的回族大多来自于中国的西北地区。他们来到马来西亚以后,对于清真饮食与家乡有着强烈的认同与记忆。正如Holtzman所言,作为记忆的一种形式,“乡愁”有着若干种不同的感觉,通常都会涉及食物[3]。这种记忆与认同,使得中国回族寓居者渴望将家乡的清真饮食带到马来西亚。虽有当地华人穆斯林的餐厅,但这些餐厅所经营的是符合马来西亚当地人口味和饮食习惯的饭菜,并不能带给中国回族寓居群体所熟悉的家乡饭菜的味道。这些来自中国西北的回族对于菜品更多样、味道更正宗的清真餐饮的渴望,为中国清真餐饮业在马来西亚的兴起积累了潜在的消费群体和市场,成为推动回族商人在马来西亚投身清真餐饮业的动力。

(二)困境与机遇:回族清真餐饮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研究表明,移民群体倾向于在正式的经济(Formal Economy)之外谋生,而且移民群体中从事饮食业的比例往往高得令人诧异[4]。马来西亚中国清真餐饮业的出现,与马来西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与马来西亚当地的饮食文化、饮食业的状况以及回族寓居群的就业困境紧密相连。

位于PJ区的安泊尔清真餐厅的老板C先生告诉笔者:“我在马来西亚生活20年了,对这边的社会很了解。马来西亚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国家和社会,这里有多种民族,多种文化,有世界各地风味的餐厅。马来民族是一个很温和的穆斯林民族,我们和他们很好相处。华人的祖先大多数来自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由于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和他们长相一样,讲的话一样,所以他们也能接纳我们,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在此立足和生存。”

在马来西亚,华人由于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使得他们并不排斥回族,他们对中国回族的清真饮食怀有新奇感而且愿意尝试。同时,回族因为在宗教信仰方面与当地的马来西亚人一致,共同的“halal”饮食文化,又使得回族人容易得到马来西亚人的接纳。这样,作为马来西亚两大族群的马来人和华人都能够接受回族的清真饮食。这为中国回族在马来西亚从事清真餐饮业积累了潜在的消费群体。2012年Gombak社区的第一家中国回族清真火锅店开业。餐厅的股东之一LGF告诉笔者:“我们这个火锅店当时开店时其实是有5个股东,我们当时关系比较熟,我们都想留在马来西亚,但是当时也没有好的工作机会。在马来西亚比较体面的或者高收入的工作我们外国人是很少有机会的,本国人优先。所以我们想自己创业。有一次,我和我的两个同学去一家泰国火锅店,当我们吃泰国火锅的时候,我们中有人突然提议:这边有这么多中国人,我们何不开一家中国人的火锅店呢?那时候,中国清真餐厅很少,仅有的几家都是面馆和炒菜,中国人开的清真火锅店没有,我们就想,也许这是个机会。于是,我们就很快筹了资金,选了店面,开了起来。”

(三)部分回族商人开始投身清真餐饮业

促使中国回族在马来西亚从事清真餐饮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来自于餐饮行业自身的特点。安泊尔餐厅的股东之一C告诉笔者:“餐饮业的特点是投资较少、门槛低、回报率比较高,不会受到汇率的影响。你早上买好食材,白天做好来卖,你不仅当天就能收回成本,而且还能赚到可观的收入。就利润率来讲,餐饮业的利润率可以达到50%,甚至以上,这是其他行业无法企及的。餐饮业受经济波动影响也小一些,不管马币怎么贬值、汇率怎么下降,人人都要吃饭,民以食为天嘛!”

一位在Gombak社区转行进入餐饮业的老板MXS告诉笔者:“我2006年7月来到马来西亚,通过朋友介绍,我去了一个在马来西亚做了很多年的布料和床上用品生意的新疆大哥那里,帮他送货、销售,打理店铺,我一干就是4年。后来我的妻子和小孩也过来了,生活压力一下大了起来。为了改善经济,我就开始自己做生意,继续做床上用品生意,一直做到去年(2015年)。因为生意不好做,尤其是去年马币一直贬值,加上GST征税,我们进来的货很难卖出去,所以我们就想做其他的生意。刚好去年,我的一个新疆朋友从广州带着全家办了‘第二家园计划’来到马来西亚,他想在马来西亚做生意。他有资金,但是不了解马来西亚,我在这里快10年了,熟悉马来西亚社会,同时有商业经验,就这样我们两加上我的另外一个以前做过餐饮的朋友,我们一起合伙开了这个新疆餐厅。”

(四)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清真餐饮业的迁移

近年来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一些中国国内大型的回族清真餐饮企业也走出国门,将清真餐厅开到国外,来到马来西亚。安泊尔餐饮公司创始于兰州,目前在国内已经有一百多家连锁店。2015年10月,安泊尔餐厅正式在马来西亚开业,这是安泊尔在国外的第一家店。马来西亚安泊尔餐厅老板C先生说:“我有一个梦想,50年以后,我要让中国的牛肉拉面遍布马来西亚的大街小巷,就像印度人的Roti一样,我要让马来西亚人每天都要习惯性地吃一碗拉面。现在马来西亚一号店是我们在海外的一个尝试,同时也是一个契机,通过马来西亚下一步扩展到东南亚的市场。以后也会优先考虑进驻一些伊斯兰国家,比如阿联酋、沙特、土耳其等。”

综合形势,笔者判断,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在国内餐饮业领域积累了成功经验的中国清真餐饮企业选择到马来西亚拓展海外市场,中国清真餐饮业在马来西亚还会有一个大的发展期。

三、结 语

学术界对于移民群体及其与饮食之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路径:部分学者注意到移民群体的餐饮业逐渐成为族裔经济的典型[5][6];也有学者关注食物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他们或者强调移民群体对于故乡的表述以不同的方式形塑了他们的认同建构,或者阐释移民群体对于“家”的记忆,通过食物和烹饪来呈现和创造一个与故乡之间的可食用的联系,进而强化移民群体对于故乡的归属感[7];亦有学者将食物视为移民群体用以保护并且建构其文化认同的方式,比如杂糅认同的诞生,或者对于“家”进行重新定义[8]。

中国回族大规模迁徙到马来西亚是近30年来的事情,回族在马来西亚的跨国迁徙也包含了文化的适应与经济的发展。回族与众多海外华人一样,华人的饮食文化对他们而言至关重要,如学者所言,“相较于其他移民群体而言,海外华人更长久、更忠实地保留了他们的饮食文化”[9]。透过马来西亚回族的清真餐饮业,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回族在马来西亚特定的多元族群社会和政治经济环境下,通过选择与建构其作为穆斯林、中国人、华人的多重族群身份与认同,从中发现马来西亚的商业机遇,积极拓展商业领域,成功地将清真餐饮业引入了马来西亚社会。

[1] Ngeow, C. B & Ma, H. L. More Islamic, No less Chinese:Explorations into Overseas Chinese Muslim identities in Malaysia[J].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2016(12).

[2] Harbottle L. Taste and Embodiment: the Food Preferences of Iranians in Britain[A].FoodPreferenceandTaste:ContinuityandChange[C].Providence, RI:Berghahn,1997.

[3] Holtzman, J. D. Food and Memory[J].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006 (35).

[4] Mankekar, P.India Shopping: Indian Grocery Stores and Transnationl Configurations of Belonging[A]. Watson, J. L. & Caldwell , M. L.TheCulturalPoliticsofFoodandEating:aReader[C]. Oxford: Blackwell,2005.

[5] Panayi,P.SpicingupBritain:theMulticulturalHistoryofBritishFood[M].Reaktion Books,2008.

[6] Basu, A & E.Altinay.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London’s Immigrant Business[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2002(4).

[7] Raman, P.FoodandDiaspora:SpecialIssueofFood,CultureandSociety[M]. 2011,14(2)

[8] Beyers,L.Creating Home: Food, Ethnicity and Gender among Italians in Belgium since 1946[J].Food Culture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2008 (1).

[9] Anderson, E. N.TheFoodofChina[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

【责任编辑 杨德亮】

2016-08-28

教育部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201406380016);北方民族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2016年外专重点项目“饮食人类学与海外回族研究”

马海龙(1987-),男(回族),新疆石河子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海外回族与华人穆斯林研究。

C912.4

A

1674-6627(2016)06-0046-04

猜你喜欢
回族餐饮业族群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FSMS在餐饮业中的应用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外出就餐对英国餐饮业的冲击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零售业 餐饮业 到底谁模糊了谁?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
法国餐饮业要全面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