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电影《彼得与狼》改编的现实原因

2016-12-17 20:05郑婷婷曲朝霞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

郑婷婷++曲朝霞

摘 要:电影《彼得与狼》改编于前苏联著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乐作品《彼得与狼》。改编后的电影作品不仅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也更加完整生动,一举夺得了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电影的上映距原作的诞生已经过去了70年,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作品的认识和解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也为解析电影改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关键词:彼得与狼;普罗科菲耶夫;现实原因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2

谢尔盖·谢尔盖维奇·普罗科菲耶夫是前苏联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1891年4月23日生于乌克兰顿巴斯地区松卓夫卡村,直至1953年3月5日与世长辞,一生共创作了135部作品。从清唱剧到儿童剧,几乎涵盖了各种音乐体裁形式。作为一代杰出的作曲家, 他与肖斯塔科、维奇、哈恰图良三足鼎立, 被誉为苏联音乐的“三巨头”。

儿童交响乐《彼得与狼》完成于1936年春,同年5月2日在莫斯科的一次儿童音乐会上首次演出。作品首演后,立即在俄罗斯获得了轰动,并逐渐成为全世界音乐舞台上经久不衰的儿童名作。2006年,为纪念这部著名的音乐作品诞生70周年,由苏西·泰普里顿导演,英国动画人Suzie Templeton和Hugh Welchman改编,将这部经典儿童交响乐搬上了荧屏,并一举夺得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片长仅32分钟,没有一句对白,每个角色赋予不同的乐器,把惊险曲折的剧情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彼得与狼》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寒冷的冬天,雪花纷飞,俄罗斯的街道上到处都是流氓与暴徒。爷爷整天把少年彼得关在屋子里,不准他出去玩耍。一天,为了帮助缠上气球无法飞出院外的小鸟,彼得趁爷爷熟睡偷走了钥匙。打开门放出鸟儿后,和好朋友鸭子一起溜到了外面。清晨的阳光洒在彼得的身上,让他深感自由的美好,和鸭子、小鸟、一起在湖面上开始愉快地滑起冰来。淘气的猫儿窥见大门敞开,也跑出来和他们一起在冰面上嬉戏。这时,怒气冲冲的爷爷忽然出现,一把将彼得拖回了屋内,牢牢地锁上大门。彼得透过门洞观察三个朋友的状况时,发现一条恶狼从山上冲了下来。猫儿敏捷地爬到树上躲过一劫,而鸭子在奔向彼得的途中,被狼拦截并一口吞下。亲眼目睹好友鸭子被捕食的画面,彼得一改之前软弱的形象,决心要捉住狼复仇。他毅然翻出墙外,和鸟儿完美配合,用网绳套住了狼。最后,彼得阻止了爷爷用猎枪打死狼,把它拉到了街上的动物园……

交响乐《彼得与狼》的故事到这里就完结了。但是电影在结尾进行了改编,狼没有被抓进动物园,而是由彼得主动放走了。原本狼被运到街上后,彼得在向小伙伴展示自己的战果时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和虚荣心。但是狼生性狡猾凶猛,绝对不可能像马戏团内的动物一样取乐于人;卖给屠夫剥去皮毛时,又心生不忍……在经过一系列内心挣扎后,彼得用网绳套住了欲捉狼的猎人,打开了关狼的笼子。片尾狼回首深深望了彼得一眼,转身奔去,消失在月夜中。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有了新的命题立意,就会产生新的艺术创造空间,也就有再创佳作的可能性。电影《彼得与狼》的创作者结合时代的发展,对故事的主题进行重新命题立意,赋予了故事新的内涵。不仅升华了主题,而且获得了强烈的艺术反响。06年电影问世,距普罗科菲耶夫创作这部儿童交响乐已经整整70年。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作品的认识和解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电影《彼得与狼》也融入了创作者新的思考和理念,对原作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艺术改编。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作品改编的现实原因:

1、提升作品的思想高度

彼得跳出门外,当清晨的一缕阳光洒在他的身上时,让他深深感受到自由的美好与快乐。彼得、小鸟、鸭子在冰面上共舞的时刻,配上轻松、明快的管弦乐,影片一扫之前的压抑,观众也被主人公此刻自由自在的愉快心情所感染。打破这一切的首先是爷爷,然后是狼。爷爷发觉彼得偷偷溜出屋外后,怒气冲冲地一把将彼得拖回了屋内,鸭子、猫和小鸟留在了外面。紧接着狼从树林中冲了出来,并吞下了彼得的好朋友鸭子。愤恨难平的彼得最终翻出了墙外,与狼斗智斗勇,并且制服了狼。如果仅止于此,狼和彼得就是一个完全对立的关系,狼代表恶,彼得代表善,善最终战胜了恶。影片的点睛之笔就是彼得在和关在笼子中狼对望的那一刻,不仅是彼得,作为观众也会对狼产生怜悯之情。出场时威风凛凛、凶猛敏捷的恶狼此刻却困在一只笼子里任人宰割,彼得立刻联想到了那个被爷爷锁在屋内痛苦、压抑的自己。深知自由多么可贵的彼得,最终把狼放走了。影片到这里狼和彼得已经和解,狼也不再是绝对的恶的化身,彼得更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宽恕者。电影也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少年和狼斗智斗勇的童话故事,掺入了对于人性、善恶等问题的探讨,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

2、时代背景的需要

普罗科菲耶夫创作这部儿童交响乐的时间是1936年,1936年前苏联召开了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新宪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新宪法的颁布,不仅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虽然“斯大林模式”在推进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在经济领域中,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无所不包的集中控制;在政治领域中,建立起从最高领袖到地方基层政权严密控制垂直领导的庞大干部等级制;在思想文化领域中,从一开始就禁绝了一切不同的声音,简单的意识形态宣传取代了独立的思想探索。所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彼得所处的社会环境实际上非常恶劣。导演也是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出发,设定了电影开始时灰暗、压抑的情感基调。政治专治、经济垄断、思想受禁锢,残酷的生存环境下人们就更加渴望摆脱束缚,实现自由。所以彼得这个角色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还影射了当时一代人。狼在逃走前回首望了彼得一眼,然后迅速消失在夜色中。狼的回首是对彼得的感恩,而狼重获自由、急速奔跑的姿态,也代表了彼得以及当时大众内心的渴望。

3、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原始和农业社会,人类敬畏、依附自然;工业社会人类大量开采使用自然资源,带来了以往社会无可比拟的物质财富,人类开始为所欲为的支配自然,征服自然;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生存开始面临着严峻的环境考验,人们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所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开始被认同和接受。1936年的前苏联还在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阶段,“人定胜天”的观念主导着人们的思想。所以原作中传达的思想内容是:只要团结起来,果敢而机智地进行斗争,任何貌似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类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把狼送进动物园被驯化的结局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主题。在今天看来,这种做法不仅仅是泯灭狼的天性,也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理念。最终彼得与狼冰释前嫌,彼得帮助狼实现了自由,也宣示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由对立走向了统一。

优秀的文艺作品只有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历久弥新,焕发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和表现力。电影《彼得与狼》保留了用音乐表现角色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原作特色,又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今天人类思想理念的变迁,对人物角色和故事结尾都进行了一定的改编。这种改编不但使角色更加立体饱满,也提升了作品的艺术高度。老剧新作的勇敢尝试,既是对原作品的突破,也是对作者的致敬。影片最终大获成功,打动了每个年龄层观众的心。

参考文献:

[1]张光明. 斯大林模式的根本特征[J]. 上海:俄罗斯研究. 2003年第1期.

[2]王焱. 影视改编的重点与方法简论[J]. 北京: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6年第5期.

[3]张玉霞. 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J]. 淄博: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9年7月,第25卷第4期.

[4]托马斯·希帕尔戈斯. 普罗科菲耶夫(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M]. 葛斯 ,译.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8月.

猜你喜欢
普罗科菲耶夫
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创作分析
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演奏技法初探
简析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奏鸣曲》
普罗科菲耶夫战争奏鸣曲的创作特点初探
节奏型在普罗科菲耶夫中期奏鸣曲式乐章中的应用
源自战争年代的艺术瑰宝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音乐表现探究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和声技法研究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奏鸣曲》钢琴二度创作的演奏理念及技巧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