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聚焦》看记者的采访技巧

2016-12-17 20:06徐文静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深度报道聚焦采访技巧

徐文静

摘 要:随着《聚焦》拿下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两项大奖,这部新闻题材的电影引起了媒体同行的高度关注。电影依据真实故事改编,重现了2001-2002年间《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个“聚焦”栏目(Spotlight)揭露天主教神父亵童丑闻的调查报道“过程”。而当时发布的调查报道,获得了2003年的普利策新闻奖。本文从新闻采访的视角对该影片涉及到的调查采访技巧加以梳理。

关键词:深度报道;聚焦;采访技巧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2

2015年底在美国上映的《聚焦》(Spotlight)就像是一封写给过去的情书。片中描写的那种调查报道的工作模式、那种铁肩担道义的记者职业精神,在这个喧嚣的新媒体时代仿佛已经离我们很远了。这部影片记录了《波士顿环球报》揭露大量天主教神父性侵幼童的故事。调查是由报社内部一个名为“聚焦”的特别报道小组完成的。凭借这则报道,《波士顿环球报》获得了2003年的普利策新闻奖。

从影片中,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要点,它们都是这则调查报道成功的重要因素。中美新闻环境存在巨大差异,但技术细节是值得参考的。

一、团队合作

不可否认,新闻史上的一些精彩调查报道是由单个记者完成的。但是,即便在这样的例子里,记者也不是孤胆英雄,他的背后还有编辑、主编提供指导、把握方向,以及接线生、实习生提供不起眼但重要的支持。

《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小组包括三名记者和一名编辑。编辑Robby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说,他更愿意称自己是团队的“coach”(教练、教官),这跟曾在《凤凰周刊》、现在领衔大象公会的黄章晋的绰号“魔鬼教官”产生了惊人巧合。这个称呼也从侧面反映了,无论中外,纸媒记者之间的“传帮带”都很类似于传统手艺人的技艺传承。

在教官之上,是副主编Ben。再往上,是对这组报道给予了极大支持的主编Marty——实际上这个选题是Marty提议做的。当然,聚焦小组享有自主选题权限,主编只能向他们建议选题,不能指派和命令。

当调查过半时,Marty作为主编,对这则报道的方向做出了明智的决断。当时,一些心急的记者,希望将手上的个案材料赶紧发出来。但Marty说:如果只是爆出一个个案,那么结果肯定是主教道个歉了事,不会有任何反响。我们要拿到更多的线索,做实更多的个案,并且反思、追问导致这种恶性事件泛滥的整个体系。

二、完善的资料库

在《波士顿环球报》内部,给这则报道提供支持的人还有很多。最重要的或许要算报社的资料室了。中国媒体人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可能会惊叹于《波士顿环球报》的资料之完备:数十年前的过刊,以剪报的形式分门别类整理好。当记者需要某一话题的以往报道时,工作人员可以很快搜罗齐全。

过刊对于媒体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媒体的历史越长,这笔财富就越重要。迄今已有165年报史的《纽约时报》对其过刊的保存、利用和电子化就非常重视。

在聚焦小组的这次调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是另一套资料:波士顿地区的神职人员任职、调动情况记录。没有这样一份宝贵的数据库,记者们很难将几十名涉案神父一一识别出来。

三、线人的重要性

当然,强调了“笨功夫”,也必须得强调“聪明人”。这并不意味着调查记者的智商需要超群,但它确实考验逻辑推断能力,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找到线索,拼合起完整的图像,有些类似探案。 在拼合全貌的过程中,线人的角色非常重要。几乎没有哪一则重要的调查报道是没有线人的功劳的——事实上,很多经典报道就是从线人爆料开始的,比如水门事件。

在聚焦小组的这次调查中,很大一部分关键线人来自编辑记者积累的人脉资源——校友、合作伙伴、多年老友等。这也是年长编辑记者相比年轻人来说的重要优势所在。 积累这些人脉,一方面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经营,另一方面也与《波士顿环球报》的地位分不开。实际上,如果不是在《波士顿环球报》工作,很多线人资源是无法积累的——别人根本不会太把你当回事。

所以,报社和记者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报社兴盛,记者开拓资源也就容易;报社衰落,记者也就更难打开局面。在影片中,聚焦小组的记者很多次自豪地对别人说:我在环球报工作!我是聚焦小组的记者!

四、采访技巧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聚焦小组的记者是如何说服原本不愿接受采访的人开口的。这些细节的描绘,对于新入行的记者来说有非常直接的指导作用。

首先当然是脸皮厚,被人多次拒绝之后也依然可以面带微笑地重新来过。但在简单重复之外,也有很多技巧,例如:暗示自己已经得到大量信息,只缺对方这一环,这可以让那些原本觉得“说了也没用”的人开口;暗示已经采访了事件的另外一方,如果对方不接受采访的话会对自己不利;强调事件的社会意义,期待对方遵从良心行事等等。

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服细节是:当Robby回到自己的母校,希望知情的校领导能够分享一些信息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为学校形象考虑、怕惹麻烦的校友的阻挠。这时,Robby问他:

“你在校的时候参加过运动队吗?”

“参加过橄榄球队。怎么了?”

“我参加过田径队。前两天我见了另一个参加了曲棍球队的校友,他是受害者之一。他现在还不错了,有老婆孩子以及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他回忆起这事的时候,整个人都崩溃了。当时,侵犯他的神父就是曲棍球队教练。我想,我们只是运气好而已吧……你懂我的意思吗?”

这是一段非常经典的说服案例。将对方的个人经历代入,用假设的情况产生极强的震撼效果。尽管最后学校还是没接受采访,但可以明显看出来此人及校领导的表情出现了非常丰富的变化。

影片中的迈克和萨莎在片中有一场交叉进行的采访戏。迈克采访的对象是一位瘦瘦的内敛直男,脸面粗犷,沉默寡言,已成家有个小儿子,眉头带着压抑和痛苦。迈克以一个冷静的观察者身份进行采访,眉头紧锁,略显严肃,问题犀利且直接,手里拿着笔记录对话,而眼睛就像摄影镜头,将采访对象一举一动尽收眼底,他一眼瞥到对方胳膊上被烟头烫过留下的一串伤疤,被访者慌忙收起了手臂,并再三叮嘱迈克不要透露他的真名。

萨莎采访的对象则是一位带着紧张和羞涩、爱说话、性取向为同性、胖胖又有点娘娘的男子。萨莎如约抵达采访地点时,他紧张地站起来迎接,不小心打翻了咖啡杯并连声道歉。萨莎不需要过多追问问题,这位采访对象的倾诉欲非常强烈,将自己过去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并积极地与萨莎互动。他在感情上略显拘谨,装作轻松的样子,但说到伤心处情难自已,萨莎又不得不扮演姐姐的角色进行安慰。

这两个采访对象都是事件受害者:在儿时遭遇神父的猥亵。两个角色都展现出非常典型的非正常举动,生动的阐明不堪经历给受害者带来的一生挥之不去的身心伤害。当然更大的意义在两组采访的对比上,被访对象一直一弯、一瘦一胖,一沉默一善谈,一理智一感性;两位记者一严肃一温情,一犀利直追一温和善诱,迥异的采访风格相映成趣。

五、报社的投入

报社的投入非常重要。聚焦小组可以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操作一个选题,这样的奢侈不是每家报社都能提供的。 当然,对于中国的记者来说,聚焦小组的这次调查几乎可以被视为没有遇到实质性的阻力。教会并没有派人来灭稿,报纸出街后没有人恶意收购,更没有对记者的打压和追捕。

为了验证整个波士顿地区6%的牧师曾经发生过猥亵行为,他们全体动员,到档案室把牧师年鉴拿出,废寝忘食逐个排查比对,最后拿出了90人名单。办法虽然笨,这是在无法直接获得信息后的最靠谱的突破路径了。对于调查记者而言,这样的案头工作、基础信息梳理是每个稿子的必须环节。为了抢在同行之前获得相关案卷,马特从纽约打飞的回到波士顿,来到法院档案室门口被告知下班后,他再次等了一夜。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媒体在做调查报道时的人力物力的极大投入。

猜你喜欢
深度报道聚焦采访技巧
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分析
新媒体时代,图片故事应有哪些坚守和创新
一位新华社记者谈调查性报道的采访突破技巧
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现状
SWOT分析法下网站新闻深度报道的研究
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探讨
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现状与生存转型思考
从电视访谈节目看名记者的采访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