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欢迎”

2016-12-17 20:21张怡冰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语法功能引申义本义

张怡冰

摘 要:“欢迎”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晋。从《归去来兮辞》到今天的现代汉语,“欢迎”早已今非昔比。本文基于语料,对“欢迎”本义的发展、引申义的产生及其机制和语法功能的演变做一简要梳理,旨在对汉语词汇发展规律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欢迎;本义;引申义;语法功能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2

古老的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在漫长的文化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规范。《论语》有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华民族素来就有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人来客至,迎来送往”更是最基本的待客礼节。“欢迎”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晋陶潜的《归去来兮辞》中。“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生动刻画了诗人久别归家时合家欢庆、轻松畅快的场景。

“欢”,《说文解字》载:“欢,喜乐也。”[1]从字形字源上讲,“欢”是个形声字,本义就是快乐。从战国时玺印文的“欢”字可看出,其义符是一个站在那里张着嘴大笑的人的样子,表示欢乐喜悦。“迎”,《说文解字》载:“迎,逢也。”[1]“欢迎”连用,本义是指高兴某人来而欢快地迎接某人。时至今日,“欢迎”一词又有哪些发展变化呢?本文拟对此做一简要分析。

一、“欢迎”本义的演变

“欢迎”的本义为“欢快地迎接”,“欢快”主要体现在外现的动作上。其动作主体并不局限于人,也可为鸡犬等动物。如:

晋陶潜《陶渊明集》卷六:“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宋晁公遡《嵩山集》卷二十七:“凫鹥久别犹相识,鸡犬欢迎自不迷。”

宋方勺《泊宅编》卷下:“须?,猫生一子。稍长,极驯扰。其重七八觔。每客至,则欢迎走报。”

在“欢迎”一词的使用过程中,“欢”字的语义指向渐渐由侧重于外现的动作状态扩展到内心的情感感受。由此,“欢迎”一词从动态的描绘发展到了偏静态的刻画。得益于此,“欢迎”的动作主体也可不局限于充满活力的稚子童仆而能扩展到白发苍苍的拄杖老人。如:

宋洪咨夔《平斋文集》卷第二十一:“北门老农扶杖以欢迎,喜谈旧事。”

明杨士奇《东里集》东里诗集卷二:“涧底玉泉鸣石磬,云边红烛乱星光。欢迎天上来龙驭,一夜祗园散好香。”

宋徐铉《徐公文集》卷第二十二:“楚老欢迎归旧里,春风留恋过杨州。”

与此同时,缺乏内心情感活动的动物如鸡犬猿鹤等充当“欢迎”主体的情况逐渐消失。即便在现代汉语中,存在非人称类名词作为“欢迎”动作主体的用例,也是通过拟人手法,将人的情感思维赋予其中达到的。如:

好客山东欢迎您。

迎客松热情地张开双手,欢迎每一位游客的到来。

二、“欢迎”引申义的产生

“欢迎”的本义是“欢快地迎接”,此时“欢迎”的客体、主体有时间上的先后之别,也即是客体到来在先,主体欢迎在后。而当主体欢迎在客体到来之前,且二者有一定时间间隔时,“欢迎”便由其本义引申出了“诚挚盼望,乐意接受”的意义。如:

明邓庆寀《闽中荔支通谱》卷十三:“寒浆不待隆冬结,满座欢迎六月霜。”

明杨士奇《东里集》东里诗集卷二:“涧底玉泉鸣石磬,云边红烛乱星光。欢迎天上来龙驭,一夜祗园散好香。”

清徐哲身《大清三杰》(上):“后来督抚,反以制军前事之鉴,不敢再来禁烟,甚至欢迎烟土入口,此其三误也。”

这样的用例在现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如:

书中有不妥当之处,欢迎读者提出意见。

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司参观指导。

中国尊重和欢迎蒙古的无核武器地位。

应当注意的是,当“欢迎”后接的对象是动词,也即该动作的施事省略时,一般情况下,动作的施事多数是第二人称,如你、你们等;动作的受事就是这句话的主语本身,行文中也可省略。如:

欢迎订阅新华社报刊。

欢迎光临。

当“欢迎”用来表示“诚挚盼望、乐意接受”的意义时,“欢迎”的客体是可预见但尚未成为现实的。那么,从客体的角度,便可引申出“被人喜欢、受人青睐”的意义,行文中常常与“受”、“受到”连用。此类用例主要出现在现代汉语中。如:

你和柏杨的书在市场上都相当受欢迎,这反映出什么现象?

当时那个乐队在学校受欢迎吗?

三、“欢迎”语法功能的演变

这里涉及到词与词组两个概念。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载:“词是代表一定的意义、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结构单位。”而“词组又叫‘短语,是大于词的语言单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词构成而不成为句子的语言单位。”而词与词组的区别,在语法功能方面,“词是句法结构中最小的独立运用的单位;词组也是句法结构中的运用单位,但不是最小的,可以从中再分析为词的单位,例如‘感谢母亲,可以分析出动词和宾语;‘生产的知识,可以分析出定语和中心语。”[2]

根据上述理论,不难分析,最早在《归去来兮辞》中出现的“欢迎”是一个词组。因为它还可以分析为“欢”和“迎”两个词,分别充当状语和中心语。“欢”表示“欢快地、欢乐地”,用来修饰“迎”的状态。“欢迎”连用,通常充当谓词性成分。如:

宋陈传良《止斋文集》止斋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七:“晚尝杜门读佛书,间一日出,比邻欢迎之。”

明谢诏《东汉秘史》第四十三回:“凡所经过州县,士民官吏远远欢迎。旄倪观者,伏满两旁,无不感悦。

明程敏政《唐氏三先生集》筠轩文稿卷十:“已而凉风佳日,岁时珍赏。良朋四面而至,君必倒屣欢迎。”

那么,“欢迎”是在什么时候由一个状中结构的词组变为一个词呢?根据汉语词汇发展的一般规律,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变化的开始时间不得而知,但是当“欢迎”引申出“诚挚盼望、乐意接受”以及“受到喜爱和青睐”的意义的时候,由于此时“欢迎”所表达的意义已经不是“欢”和“迎”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凝固了的,基本可以判定此时“欢迎”已经融合成了一个词。

不同于以词组形式出现的“欢迎”,作为一个词在句中出现时,“欢迎”的语法功能更为多样,这在现代汉语中最为明显。举例如下。

“欢迎”充当谓语。如:

仪式最终发展成一个欢乐的庆典,大家欢迎他回到集体当中。

我们热诚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参观访问,投资考察,共同开发,共同富裕!

近些年来,一些大学陆续恢复了进化论的课程。学生欢迎这门课程,很多文科和社会科学的学生也纷纷选读。

“欢迎”还常常与“表示”连用,充当句子谓语。如:

史玉柱对于外界的诸多批评和讨论表示欢迎,这可以看出成大事者所必备的大气已经在这个书生身上初显端倪。

天竺人听到中国派使者来求佛经,表示欢迎。

对近千名中外记者的采访,周觉表示欢迎 。

“欢迎”与“受、受到”连用,充当谓词性成分。如:

周迅在出两张唱片之后,就完成了从一个新人到最受欢迎的女歌手的跨越。

这种强大的共鸣使得影片在华人圈深受欢迎,经久不衰。

“欢迎”充当定语。如:

我是先到达洛阳的,旋又接到张副司令的欢迎电报,今天便来到了。

其实我到部队里以后,我所在的连队就给我开了一个小型的、非常隆重的欢迎会。

“欢迎”作为名词性成分,充当主语、宾语。如:

一天他回巴黎,巴黎人士对他自然十分钦敬,便在车站上举行盛大的欢迎。

热情的欢迎很快消失了,我们进入了完完全全的竞争之中。

“欢迎”用在祈使句中,多见于直接引语、演讲稿、标语、宣传口号等等。如:

门口的迎宾小姐甜笑着鞠躬,说“欢迎光临”。

“欢迎来到美丽的西藏,欢迎来到大昭寺!”流利的中、英文从一位身披袈裟的年轻喇嘛口中说出,让在场所有的国内外游客惊讶不已。

“欢迎”的历史渊源流长,笔者从语料入手,基于中国基本古籍库和北大语料库所获得的语料,对“欢迎”本义的发展、引申义的产生以及语法功能的演变等作了简要的分析。但由于笔者才能所限,研究尚有不足,有些关于“欢迎”的问题尚未解决:其一,“欢迎”由词组凝固成词是在什么时候?其二,“欢迎”意义、语法功能的一系列发展变化的内外因素是什么?如此种种,尚需进一步讨论。也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有学之士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汉]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 1963.

[2]胡裕树主编. 现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猜你喜欢
语法功能引申义本义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从句法角度浅析西语语法中se的功能演变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词汇的能力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网络语“奇葩”的语法功能转化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