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谈中文电影名称的翻译

2016-12-17 20:23樊瑾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

樊瑾

摘 要:中国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中国电影产业出口的繁荣,恰当的电影名称翻译便成为了促进电影宣传,传播文化内涵的必要途径。中文电影名称的简洁性、大众性和文化性如何在译入语环境中进行有效的表达则成为了需要探讨的问题。在此前提下,本文选取《2015华语电影》对电影名称进行分析,并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对我国电影名称的翻译策略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中文电影;功能对等理论;电影名称;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2

1905年,《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启程,拉开了我国摄制电影的序幕;1935年,《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取荣誉表明中国电影已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2001年,《卧虎藏龙》在73届奥斯卡上以卓越的表现吸引了众人目光。恰当的电影名称翻译是中国电影更好地与世界接轨,宣传本国文化的必要途径。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电影名称的翻译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以信息论为基础,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是否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追求与原语信息最自然的对等。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对中文电影名称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1.电影名称

电影名称如同电影的独白,通俗易懂又雅俗共赏,干净简洁又不失意蕴。《2015华语电影》收录电影41部,电影名称最短为2个字,如《孔雀》、《无极》;最长为9个字,即《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中,四字以下(含四字)为32部,占78%;电影名称具有概括性,对电影内容或情节有提纲挈领之效,如《孔雀》。影片中兄妹三家人在动物园等待孔雀开屏,却无疾而终,而在三家人离去后,笼里的孔雀孤独地开始绽放魅力。“孔雀”象征着所有人,每个人都充满故事,经历欢乐坎坷,又如同孔雀,借缤纷的羽毛装饰身躯。笼子好比人生,每个人都被关起,像孔雀一样地观赏别人,被别人观赏的同时自己也在观赏自己;电影名称应具有吸引力,提起公众兴趣的同时引起共鸣,如《马路天使》。“马路天使”代表着在生活底层生活的歌女、吹鼓手和报贩等,他们生活困苦却从未放弃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互相扶持,苦中作乐。影片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的市井生活,引起人们共鸣,从而成为风靡一时的优秀影片。

2.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是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理论的核心,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奈达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并尤其强调后者,他认为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普遍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实现,而“动态对等”则强调的是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翻译。1969年《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对“动态对等”进行明确表述,即“Dynamic equivalence is therefore to be defined 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为消除“动态对等”的误解,强调功能的概念,奈达在1993年用“功能对等”替代了“动态对等”。《语言、文化、翻译》一书中,奈达将功能对等分为“最高限度功能对等”和“最低限度功能对等”,前者是翻译的理想境界,指译文读者应能以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后者则指译文读者能在理解译文的基础上,了解原文读者如何欣赏和理解原文。功能对等理论以信息论为基础,强调再现原语信息,奈达指出翻译是指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读者反映论”表明奈达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相对等,但是“对等”并不是“同一”,不强求保留原有的表达形式,而期望顺乎自然和最切近的对等。最切近的对等主要是指意义上贴切,奈达认为内容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形式。这并不是不注重形式,而是指在意义和形式产生矛盾时,不拘泥于形式对等的基础上对原文信息进行再现。

3.电影名称翻译策略

电影名称在吸引读者的同时又预示着内容。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电影的译名也期望达到电影出口播放地区人民对电影译名产生与中国人民对中文名称相对等的反应效果,如再现中文名称的内涵、引起共鸣等。本节将从音译、直译和意译方面介绍电影名称的翻译策略。

3.1 音译

音译法是指两种语言在转换时,将原语的语音形式转换为目标语的语言形式。翻译时完整地保留了原语韵味,如人名、地名或专有名词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大众的猎奇心理。中文电影名称的音译在保存中文独特的发音和意蕴的同时也使得外语观影者对中文发音产生兴趣,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如《袁隆平》的英文译名为Yuan Longping,中文发音使外语观影者对袁隆平产生好奇,吸引他们深入了解身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为中国这一人口大国解决粮食问题的突出贡献,对其个人进行宣传的同时也使观影者了解中国的社会现状和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高兴》的英文译名Gao Xing也保留了中文的发音方式。“高兴”一词不仅仅是影片主人公的姓名,也代表着其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这一特殊含义也可以对对中文感兴趣的外语观影者产生吸引力,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

3.2 直译

直译是指根据两种语言的相似处进行翻译,力求保留原文内容的同时保存原文形式。在翻译电影名称时,直译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语名称信息,保存原片名与内容的统一。同时,在选词、句子结构和修辞方法等的运用上也尽量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实现形式美。直译在电影名称的翻译中比较常见,两个名称意义相同并十分简洁,如《老井》的英文译名为Old Well,《红高粱》为Red Sorghum。除了上述有关人物和静物等十分对等的翻译,还有一些名称翻译时在结构上虽稍有调整,但形式基本不变,如《千里走单骑》的英文译名则为Riding Alone for Thousands of Miles。

3.3 意译

意译是指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不拘束于原文形式,只保留原文内容,不保存原文形式的符合目标语语言习惯的翻译方法。翻译中文电影名称时,可以采用增减词,套用文化内涵和主题认知的方法对其进行修饰或描绘。

3.3.1 增减词

增减词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增加或减少名称的修饰语或动词等成分,从而使名称的涵义得以充分表达,如《立春》的英文译名为And the Spring Comes,译名中的“and”突出了“紧接着”的涵义,也预示着片中主人公在新年的鞭炮声中感受到生命的冬天也即将结束,春天的温暖虽还未找到,但接下来便是春天,有了希望一切就都不远了。苦难后紧接着的是充实与幸福,也正是因为曾经受坎坷,收养小女孩后的天伦之乐使她有了寄托,不再孤单。《二十四城记》为24 City,译名省略了“记”,将重点放在“二十四城”上,“二十四城”为影片中新开发楼盘的名称。影片以近乎纪录片的手法描绘了国营工厂的断代史,将带着刺鼻水泥味的工厂故事呈现出来,大胆指出旧体制的不合理给个人带来的伤害。“24 City”不仅仅是楼盘的名称,也代表着希望,时代的进步促使了体制的变化,往昔的故事已不会再现,转而为之的是对过去建设的敬意和城市化进程的理解。

3.3.2 套用文化内涵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习惯,习语和意象。在翻译电影名称时,借用目的语独特的表达方式可巧妙地转换意象的文化内涵,融入目的语的语言环境,使目的语观影者对译名产生和原语观影者相对等的感触,如《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译为A Chinese Odyseey Part One: Pandoras Box,“Odyseey”在西方世界中象征着勇敢、坚韧和力量,以奥德修斯的个人遭遇为主,这和中文名称中的“西游”相对等,《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经历万难前往西天取经,最终实现自身。“Pandoras Box”源自希腊故事,潘多拉打开魔盒,释放世间的邪恶、贪婪和痛苦等,却将希望封存在盒中;盒子也象征着灾祸之源。影片中“月光宝盒”的开启使得主人公一次次地摆脱现实的困顿,回到过去,找寻内心留存的希望;宝盒也象征灾难,多次开启使主人公数次遭受坎坷。这两个名称在各自的文化中都拥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恰当的翻译也较好地引导了观影者。又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英文译名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apple of ones eye”最早出现在圣经中“He found his in a desert land, and in the waste howling wilderness; he led him about, he instructed him, he kept him as the apple of his eye”,代表着“珍贵的东西”,逐渐引申为“珍爱的人或物”。英文译名指“你是我的挚爱”,这一译名和中文名称的内涵意义是相对等的,影片从青春年少时青年们对爱情的懵懂讲述到沉淀后的成熟理智,对一生中“挚爱”的情感溢于言表。

3.3.3 主题认知

电影名称翻译中不少电影将影片的意义排在第一位,摆脱形式的束缚,以影片所要传递的信息去引导观影者,引起大众的广泛思考,《东邪西毒》的英文译名Ashes of Time便是其中的代表。中文名称以影片中的两个人物命名,“东邪”和“西毒”是金庸笔下的武侠人物,中国人比较熟悉。而相较于中国人,外语观影者却没有感受到相似的武侠氛围。在这种状况下,挖掘电影深层意义并以此为名可以更好地传递信息。其英文译名由两个部分组成,“time”既可以理解为时间的流逝,也可以理解为影片主要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叙述;“ashes”指“灰烬”,转眼便随风逝去,意味着人在时间面前的微不足道。相较于Ashes of Time对电影内容的深刻反映,也有影片的译名仅为对表层意思的描述,如《春光乍泄》,其译名Happy Together便较为浅显的表述了影片的主要内容。

电影名称如同电影的敲门砖,宣传自身的同时也吸引着观影者,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出发点,主要探讨了中文电影名称的翻译策略,以求外国观影者对译名可以得到中文观影者对电影名称相对等的感触。

参考文献:

[1]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卫西谛,2005华语电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白晶,电影名的文化特征和翻译方法[J].天津: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
近十年国内影视翻译研究综述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合同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对策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财经新闻标题翻译中的应用
柰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公示语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