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区湿地公园建设模式探讨

2016-12-19 08:52刘彩红胡喻华张春霞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6年1期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公园生态

刘彩红,胡喻华,张春霞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州 510520)

珠江三角洲地区湿地公园建设模式探讨

刘彩红,胡喻华,张春霞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州 510520)

在深入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分析了湿地资源特点、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公众生态需求,提出了河涌型、河流型、湖库型、滨海型和乡村小型等五种湿地公园建设模式,并明确提出了保障措施。

珠江三角洲地区;湿地公园;建设模式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1]。2016年3月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全面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广东省委、省政府把绿色化作为广东永续发展战略,不断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路子。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中山、珠海、佛山、东莞、惠州、肇庆及江门九个地级市,区域土地总面积54 337 km2,2014年末常住总人口5 763.38万人[2-3]。该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过度的人类活动对区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珠三角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同时满足公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达到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优化区域生态空间格局,为珠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支撑。

1 珠江三角洲地区湿地资源特点

1.1 湿地资源类型齐全

根据广东省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结果,珠江三角洲地区湿地资源非常丰富,《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所界定的5大类湿地在本区均有分布,湿地型可分为21型,湿地总面积68.17万hm2,占全省湿地面积的38.8%。 其中自然湿地44.56万hm2,占湿地面积的65.3%;人工湿地23.61万hm2,占湿地面积34.7%[4],各类型面积统计详见表1 。

表1 珠江三角洲各市湿地类型面积统计表[4]hm2单位总计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广州市59642 524595 918878 4深圳市43818 837707 7293 9珠海市189066 9152032 12454 9佛山市77793 721105 7惠州市42008 64782 813025 2东莞市24014 56456 810871 7中山市49176 616051 08614 6江门市151075 777620 121932 9肇庆市45128 327252 2合计681725 7319246 3124429 6单位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广州市16168 3深圳市5817 1珠海市126 734453 2佛山市56688 0惠州市640 8509 223050 6东莞市6686 0中山市24511 0江门市51522 7肇庆市641 917234 2合计1282 7635 9236131 2

1.2 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

珠江三角洲湿地植物种类丰富。据湿地资源调查统计,如珠海市有高等湿地植物67科148属219种、广州市有湿地植物52科123属203种[4]。按习性大致可分为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湿生植物、沙生植物及红树植物7个类型。

珠江三角洲湿地植被有针叶林湿地植被型组、阔叶林湿地植被型组、草丛湿地植被型组、浅水植物湿地植被型组、红树林湿地植被型组等5个植被型组10多个群系类型,其中水松林、河口盐水沼泽、红树林是本区最具代表性的植被,见表2。

表2 珠江三角洲植被类型[4]湿地植被型组湿地植被型代表群系分布针叶林暖性针叶林水松斗门落羽杉斗门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榕树群系新会草丛莎草型短叶茳芏南沙禾草型芦苇珠海卡开芦南沙杂类草水蓼从化红树林真红树老鼠簕淇澳、镇海湾白骨壤惠东秋茄福田、淇澳、镇海湾桐花树镇海湾银叶树龙岗无瓣海桑南沙、淇澳岛半红树假茉莉珠海黄槿珠海海漆珠海浅水植物漂浮植物型凤眼莲广泛大薸广泛浮叶植物型空心莲子草广泛芡实鼎湖、四会沉水植物型苦草从化狐尾藻珠海

珠江三角洲水系发达、滩涂广布、河口港湾众多,加上位于东北亚候鸟迁飞路线上,因此是众多野生动物,尤其是鱼类和水鸟的理想栖息繁衍场所。其中仅珠江口鱼类种类达15目54科143种,水鸟9目19科89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中华白海豚、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唐鱼、黑脸琵鹭、虎纹蛙等10种,见表3。

1.3 湿地岭南水乡文化深厚

珠江三角洲地处岭南地带,水网交织、河道纵横,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水乡湿地文化,岭南文化孕育及发展于亚热带、热带富水环境,带有强烈的水性特色。以广州为例,古时的广州,曾似威尼斯、苏州,是个水城,城外有东濠、西濠、南濠为护城河,城西大北一带有一大湖泊,名“兰湖”,城东小北一带有菊湖,城中有西湖,西关有泮塘沼泽等,濠、涌、渠、湖贯串城中,形成纵横交错的水上交通网,不少涌边濠泮店铺林立、商贸繁荣,舟船穿梭,“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可见当时的繁华景象。

表3 珠江三角洲主要保护湿地动物名录及分布[4]名称保护等级分布中华白海豚Ⅰ珠江口东方白鹳Ⅰ珠海、福田中华秋沙鸭Ⅰ白盆珠水库鼋Ⅰ绥江花鳗鲡Ⅱ西江干流唐鱼Ⅱ从化虎纹蛙Ⅱ普遍分布斑嘴鹈鹕Ⅱ福田黑脸琵鹭Ⅱ深圳福田、珠海横琴岩鹭Ⅱ台山、珠海的岛屿黄嘴白鹭Ⅱ深圳福田水雉Ⅱ肇庆鼎湖小青脚鹬Ⅱ深圳福田

珠江三角洲水乡居民利用丰富的三角洲湿地资源,创造了“桑基渔塘” “果基渔塘” 和“蔗基渔塘”等经营方式,既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又护养了农业生态系统,成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典范。

2 珠江三角洲地区湿地公园建设现状

2.1 建设情况

近年来,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决定》(粤发[2013]11 号),珠三角湿地公园迅速发展。据统计[5],至2015年底,珠三角建设湿地公园达68处9 691.62 hm2,详见表4。

表4 珠江三角洲湿地公园现状统计表单位合计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数量面积/hm2数量面积/hm2数量面积/hm2数量面积/hm2数量面积/hm2广州市121528 961869.0011659 96深圳市71380 8071380 80珠海市91239 3516781172 35佛山市5342 905342 90东莞市141648 771351 97131296 80中山市7725 501625 60699 90江门市4102 104102 10惠州市51184 0041031.001153.00肇庆市51539 2421455 94383 30合计689691 6253302 51167303808 50322513 61

2.2 存在问题

2.2.1 建设布局不合理

珠江三角洲现已建设的68个湿地公园中,佛山市、江门市、惠州市及肇庆市只占总个数的27.9 %,其中国家级及省级只有6个,占总个数的8.8 %;且大部分分布于城市中心及近郊,大量城市郊区及沿海丰富的湿地资源未能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加以保护及利用,如肇庆江溪村具有珍稀濒危动植物水雉栖息的芡实塘,都未纳入湿地公园建设范畴。日前已建的湿地公园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尚有许多值得保护区域未纳入湿地公园体系建设,未能对珠江三角洲丰富的湿地资源进行全面保护,难以满足大众对湿地的科普及生态需求。

2.2.2 存在重利用轻保护恢复的行为

湿地公园是新生事物,地方政府建设湿地公园不是从保护的角度出发,而是为了提高周边土地的附加价值,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认识不到位,存在重利用轻保护恢复的行为。为此,造成已经建设的湿地公园往往重视旅游,而轻视保护和恢复,不能真正发挥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功能。

2.2.3 建设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相关法规及规范滞后,建设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湿地公园的审批、建设、管理机构、生态补偿等方面的规范严重滞后,省级及以下级别的湿地公园建设规范仍处于空白。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区域内大部分湿地公园普遍存在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建设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2.2.4 区域土地紧张及水质污染

区域土地紧张及水质污染,制约了区域湿地公园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城市发展迅速,用地紧张,用于建设湿地公园的空间不多;加上区域水环境污染严重,治污治水难度大、成本高,制约了湿地公园的建设发展。

3 珠江三角洲地区湿地公园建设模式

统筹考虑珠三角湿地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珠三角河流、河涌、湖泊、库塘、河口、沼泽、滩涂等区域,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立足现状、科学布局,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建设原则,按照河涌型湿地公园、河流型湿地公园、湖库型湿地公园、滨海型湿地公园和乡村小型湿地公园五种模式推进区域湿地公园建设,努力构建水网湿地连通、景观特色鲜明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湿地公园网络体系。

3.1 河涌型湿地公园

1)地点选择。在广州南沙、番禺,佛山南海、顺德、三水,珠海斗门、金湾,中山,江门新会、江海、鹤山和东莞等水网密集分布区,选择环境优美或具备条件的内河涌、小水塘建设。

2)主导功能。以治污治水、环境整治、休闲游憩为主导功能;以恢复香飘四季的水乡风貌为目标。

3)建设内容。以农田防护林网为建设重点,保护现有水松林、草本沼泽,大力挖掘岭南水乡文化内涵,配套建设休憩服务设施、文化宣传设施,建设与城乡污水处理系统或污水收集系统相连接的人工湿地。

4)特色特点。营造以湿地植物、乡土阔叶树为主的植物景观,形成密布于平原河网区的一个个水体净化体,能充分体现岭南水乡文化特色。

3.2 河流型湿地公园

1)地点选择。在西江、北江、东江上游河段,绥江、西枝江、潭江、新兴江、增江河、流溪河等河段,选择邻近居住区或两侧景观优美或重要的河流污染控制断面附近建设。

2)主导功能。以湿地资源保护、污染控制为主导功能,形成珠三角主干河流上的一级水质控制点,充分保障河流的防洪排涝、净化水体、涵养水源、景观营造等功能,保障珠三角主干河流在水量供给、生物洄游、内河航运等方面的生态与经济功能。

3)建设内容。加强沿江防护林建设、流域综合治理、河岸生态性修复,配套建设水生植物防护减污带、休憩服务设施。

4)特色特点。突出生态防护,兼顾景观效果,沿岸林水相映、景观优美、功能突出的湿地公园串联成的一条条沿河绿色长廊,是大众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3.3 湖库型湿地公园

1)地点选择。充分利用珠三角星罗棋布的湖泊、人工库塘,选择开发条件良好或景观优美的地点建设。

2)主导功能。突出净化水体、调蓄用水、景观营造,以保护水源地、保障饮水安全、水源涵养为主导功能,带给居民以多样的生态惠民平台。

3)建设内容。在饮用水源地建设的湖库湿地公园,配套设施建设要尽量减少对水质的影响和环境的破坏,严格限制开发力度;在其他水库、鱼塘建设的湿地公园,要配套建设水源涵养林、水生植物净化区,开展水环境监测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

4)特色特点。充分利用散布的零碎湿地,保护水资源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形成周边森林茂密、空气清新、环境优雅散布于珠三角水网的一颗颗绿色明珠。

3.4 滨海型湿地公园

1)地点选择。沿镇海湾、广海湾、大鹏湾、黄茅湾、大亚湾及珠江河口地带,在红树林分布区、红树林宜林滩涂、水鸟集中分布栖息地及部分滨海景观优美、有保护价值的区域,选择有条件地段建设。

2)主导功能。突出河口及沿海地带的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育及湿地科普等功能,是粤港澳湿地保护圈、沿海生态防护带。

3)建设内容。以红树林保护与恢复、近海污染控制及治理、近海湿地科普设施建设、招引鸟设施建设为主要措施;结合沿海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恢复沿海生态防护带;加强粤、港、澳湿地保护合作与交流,形成粤港澳湿地保护圈。

4)特色特点。沿海红树林形成壮观亮丽的绿色长城,生物多样性丰富、水鸟集中分布栖息,构筑成珠三角沿海湿地生态屏障带。

3.5 乡村小型湿地公园

1)地点选择。珠三角区域河涌纵横交错,村前屋后多分布有鱼塘、风水塘,在河涌水网节点、小型池塘周边,选择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地点建设。

2)主导功能。发挥湿地净化水体、降解污染、美化景观等功能,改善乡村水环境质量,提升乡村水网景观,丰富水乡文化内涵,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3)建设内容。通过工程措施将生活污水及受污染水体引入人工湿地,做到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4)特色特点。与村级排污设施相结合,成为袖珍式湿地公园,在满足农民生活需求同时,有助解决村里的污水处理问题,具有建设便利、见效快等特点。

4 珠江三角洲地区湿地公园建设保障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协调推进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政府是湿地公园建设的责任主体,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统筹考虑污水防治、环境整治、城乡建设、绿化美化与湿地公园建设相结合,推进治污治水,实现水体净化。各相关部门要按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信息共享的原则,共同推进湿地公园建设。

4.2 完善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

尽快制定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明确湿地公园的建设标准、投入机制、管理及保护性利用模式、监测方法和标准,推动湿地公园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对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所有者、使用者,或因湿地保护受到经济损失的农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给予一定补偿,保障湿地保护建设成效。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把湿地公园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优先安排建设资金,切实加大资金投入。要充分调动社会资金,积极拓宽投资建设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湿地公园建设。

4.3 加强科技支撑,统筹规划建设

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单位以及企业研发机构的科研实力,加强湿地生态恢复技术、湿地公园建设规范、湿地监测评价等相关科学研究,建立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技术推广体系,加快湿地修复与保护、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治污治水、湿地管理等成熟实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珠三角各级政府要科学编制各地湿地公园建设专项规划,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将专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当地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之中,统筹推进湿地公园建设。

[1] 杨沅志,邓鉴锋,姜杰,等.基于生态文明背景的广东林业发展理念及战略重点[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5,34(3):13-16,21.

[2] 吴舜泽,王金南,邹首民,等.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3] 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4] 广东省林业厅,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东省湿地资源调查报告[R],2013.

[5] 广东省林业厅.珠江三角洲地区湿地公园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R],2014.

StudyontheConstructionModeoftheWetalandParksinthePearlRiverDeltaRegion

LIU Caihong,HU Yuhua,ZHANG Chunxia

(Guangdong Forestry Surve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Guangzhou 510520, Guangdong,China)

Based on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tland resourc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nd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wetaland parks,five construction modes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residents’ demands on ecology. The five modes were: the municipal river mode, the river mode, the lake and reservoir mode, the coastal mode, and the compact village mode. In the last, corresponding safeguard measures of the wetaland parks were suggested.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wetland park; construction mode

2016 — 03 — 26

刘彩红(1973-),女,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湿地资源监测及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等工作。

P 343

B

1003 — 6075(2016)01 — 0018 — 05

10.16166/j.cnki.cn43 — 1095.2016.01.005

猜你喜欢
珠江三角洲公园生态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在公园里玩
土地利用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基于珠江三角洲二氧化氮浓度分析
珠江三角洲口袋公园设计探究
港珠澳大桥驱动下珠江两岸经济关联格局演变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