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园中发新枝 评话今朝听马伟

2016-12-19 17:08王鑫
曲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广陵散古琴扬州

王鑫

2016年10月17日,扬州大剧院,偌大的剧场里,座无虚席。上千名观众都沉浸在台上这位演员的生动表演中,表情或惊讶,或悲伤,或痛快,或忧愁……用观众的话来说,这是一场“拿魂”的表演。

台上的这位演员,名为马伟,就是在刚刚落幕的第九届牡丹奖中,摘取“表演奖”的扬州评话演员。在马伟之前,扬州曲艺曾有惠兆龙、包伟,也曾摘取这项中国曲艺的最高奖项。然而,作为一名“80”后,能够在不到40岁的年纪,就在强手如云的曲坛中,如此脱颖而出,着实令人称奇。就连江苏省曲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芦明,也有点调侃马伟,说他是“低年龄、低学历、低职称”,可就是这样一位“三低”演员,却在“牡丹奖”上大放异彩。

或许,我们能够从这一晚,马伟表演的三段书目中,一窥究竟。

《武松杀嫂》

继承传统师出名门

一朵牡丹告慰先师

这一晚,马伟表演的一段书,名叫《武松杀嫂》。

在扬州评话中,以王少堂为代表人物的王派《水浒》,一直都是经典书目。一代宗师王少堂,致力刻画历史人物,描绘三教九流,借助丰富的生活积累来塑造形象,经过长时间的钻研、变革、发展,形成个人说表细腻、神采夺人,具备“甜、粘、锋、辣”的白描艺术风格,成为扬州评话界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部王派《水浒》,也造就了很多评话大师,如王筱堂、王丽堂、惠兆龙、李信堂等。

这段书,也是马伟在本届牡丹奖中,获奖的一段书目。看马伟的表演,是能够在一瞬间,就能把观众代入现场的,好像不是坐在剧院里,明明就在武松怒杀潘金莲的现场。随着马伟在台上,不断变化角色,忽是横刀怒指的武松,忽是心惊胆战的潘金莲,扬州评话的栩栩如生的质感,在舞台上是如此鲜明。舞台上的马伟,不仅是语言,还有手势、身段、步法、眼神,表情……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没有一个过度的表情,马伟就把这一段经典的书中场景,用极其细腻传神的表演,呈现在观众们的面前。

在这段表演中,马伟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就是王少堂的“神出我心,情托己意”,任何一句台词,任何一个动作,一定是从内心出发,进而感动所有观众们的。这是扬州评话艺人们,几代传承的精神内核,在马伟身上,表现得格外淋漓尽致。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说评话,马伟的学艺之路,同样艰辛。马伟出生于1980年12月,是一位地道的扬州人。很小的时候,他就喜欢听书。每当家里父辈的收音机里,传出抑扬顿挫的扬州评话,他都会坐在小板凳上,安安静静地听上几个小时。他还自己找到戴步章先生,学习扬州评话的入门功。

到了十几岁的时候,马伟对说书的兴趣越来越浓。能够做一位说书先生,是少年马伟的梦想。那就报考扬州艺校吧,可是在首次报考时,却是名落孙山。但是,当时的考官惠兆龙先生,却发现这个小伙子有戏,最终还是让他进入了曲艺团。在曲艺团里,任德坤先生主教基本功,马伟如愿拜师惠兆龙先生,又得到过李信堂先生、杨明坤先生的点拨。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身。马伟特别记得,刚开始学书的时候,惠先生就交给他一套书:《武松》。700多万字,要让他在3个月内背出来。背书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记得当时是夏天,马伟每天都坐在凉席上背书。3个月下来,书背成功了,两个膝盖磨出了两块黑疤。

正是有着那样的艰苦,才造就了今日的牡丹。在获奖之后,惠兆龙、马伟,也成为了全国曲艺界,罕见师徒两人都获得过牡丹奖“表演奖”的曲艺演员,而这一朵牡丹,也足以告慰惠兆龙先生的在天之灵。

《五虎大战康国华》

创新书目不断求变

飘扬过海传播评话

这一晚,马伟还说了一段书,名为《五虎大战康国华》。

这是源自扬州评话史上,一段真实的故事。在扬州评话的江湖之中,教场一直都是艺术高地,那时的评话艺人,以能在教场说书为荣。有一段时间内,说《三国》的康国华,可谓是教场霸主,而另外几派的说书艺人,就想联合起来,向康国华进行挑战。于是,书场内各表其艺,异彩纷呈。

在这段书中,马伟表现了他扎实的基本功。在表演王派《水浒》中的《王婆表功》时,一段长达十多分钟的“贯口”,连绵不绝,一气呵成,博得掌声雷动。然而,这还不是最难的,在这段书中,马伟去学习、去模仿各个流派的表演特色,既有评话中的笑话,也有其他流派的说表,在一段几十分钟的书中,马伟说了四、五个扬州评话流派的代表作品,惟妙惟肖,生动自然。

正如很多听过马伟说书的书迷们都有一个感觉,马伟的书是时说时新的。一段《武松打虎》,他说过几百遍,但是每一遍都有所不同,都有新意。在不同的场合,马伟都会进行不同的创作。面对老书迷、面对大学生,他的书都是不一样的。在高校里说书,就连英语都加了进去,很快就能吸引年轻人来听书。

每一位评话演员,都要有自己的“看家书”。说实话,虽然马伟说的《水浒》,已经炉火纯青,但那毕竟是属于王少堂的。目前,马伟正在录制属于自己的一本书,名叫《王少堂》。《五虎大战康国华》,其实就是《王少堂》中的一段选段。

这是中国曲艺史上,首部以说书人为题材的长篇书目。通过说《王少堂》,自己也加深了对于王少堂的理解。在书中,王少堂不仅是一位评话演员,更是代表着扬州评话的整体形象。王少堂能从一位籍籍无名的说书艺人,成长为一代宗师,他所经历过的坎坷和艰辛,是旁人难以想象的。令人感动的是,无论在什么时候,王少堂都坚持着“书比命大,艺比天高”的理念。在他心目中,没有什么比说好书更重要的事情了。在王少堂的一生经历中,这种坚持显得格外珍贵,也最为让人感动。

然而,《王少堂》这样的新书,对于评话演员来说,二度创作的难度极大。毕竟,书里的内容说的都是近代的事。比如教场的状况,他就不能说错。包括各个书场之间的距离和规模,丝毫不能有误。为了说好书马伟不知道跑了多少次教场,请教了多少位老扬州。

其实,在说《王少堂》之前,马伟就自己做过很多有益的尝试。马伟自己说过几部新书,都是长书。一直以来,困扰扬州曲艺的最大难题,不缺好演员,就缺好本子。现在从事曲艺创作的好编剧,实在太少了。马伟则会进行自己的创作,他根据时事创作的《京都奇案》、《国话》,针砭时弊,言语犀利,一上书场,很受欢迎。他根据大热书籍创作的《明朝那些事儿》,录制了一部分,也是好评如潮。

作为一位年轻的评话演员,马伟有机会飘洋过海,先后前往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荷兰、瑞典等欧洲国家说书。在这些国家,马伟的评话艺术超越了语言障碍,让老外们都为他鼓起掌来。

诚然,马伟能有今日的成就,和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近年来,扬州市文化部门,为马伟开设了名为“炼艺悟道”的扬州评话专场演出,先后在扬州、苏州、北京、上海等地上演。为一位青年评话演员举办专场演出,这在扬州评话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马伟计划在这一两年内,将全本《王少堂》搬上书台。

《广陵散》

评话艺术加上古琴

形式内容勇于创新

这一晚,马伟还有一段书,名为《广陵散》。

相传魏晋名士嵇康在临刑前,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好在,这首千古琴曲并未绝世,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扬州评话+古琴”的演绎,呈现在观众们的面前。

扬州评话《广陵散》,也是从嵇康临刑时开始说起的,面对着漫天大雪,面对着前来为自己送行的朋友们,学生们,一身傲骨的嵇康,回首自己的一生,有亲近的朋友,也有仇视的敌人,可无论如何,魏晋名士的这一生,可谓精彩绝伦。在马伟的传神演绎中,观众们似乎也来到了行刑现场,看到一代名士的最后时刻,听到一曲生命的华彩尾章。

一般来说,扬州评话是属于个体表演艺术。一个人,一张嘴,就能表演出一段段传奇故事。而在那晚的演出中,马伟的表演有了“现场伴奏”,扬州著名古琴演奏家马维衡,在一旁弹拨古琴。忽是流畅柔和的《平沙落雁》,忽是慷慨激昂的《酒狂》,当然,还有那一首“纷披灿烂,戈矛纵横”的《广陵散》。

这是一种全新艺术的结合,评话的人声,古琴的乐声,都有高低起伏,都有抑扬顿挫,每当评话的节奏,和古琴的乐声,在某一个高潮点上结合时,在那瞬间,就带来一种全新的艺术享受。最终,嵇康在评话声中离世谢幕,古琴也奏完了最后一个音符。

“扬州评话传承数百年,表演形式一直都是比较单一的,所以我就想,能不能有一些创新,在保持扬州评话原有的精髓外,还要有新的表演形式,可以加入进来?后来我就想到了古琴,邀请到了马维衡先生,并请王兆根先生写了这段《广陵散》。这种形式可能不算特别成熟,但是起码这是一种尝试,希望能够带给扬州评话的观众们,另外的一种艺术感受。”马伟说道。

马维衡则说,自己也是第一次用古琴和扬州评话进行配合,根据评话中人物的情绪起伏,安排了《平沙落雁》《酒狂》《广陵散》等古琴曲穿插其中。“从演出的效果来看,评话和古琴的配合还是很相融的。”

其实,在节目彩排时,会有专家,提出过一些不同的看法。因为,这段《广陵散》,和之前的扬州评话,有着很大的差别,比如没有交代人物性格、故事背景,比如没有完整讲述一个故事……但是,这恰恰是马伟主动这样做的,当扬州评话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而马伟本人的艺术也到达这样的高度时,他需要的是一种“打破”,就勇敢地去打破一种常规,把自己对于扬州评话的理解,呈现在舞台之上。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年轻的马伟,都愿意给传统的扬州评话,注入属于自己的那一股力量,一股新鲜而有力的力量。

牡丹园中发新枝,评话今朝听马伟。我们已经可以预见,在扬州评话的历史上,在王少堂、王筱堂、王丽堂、惠兆龙、李信堂、杨明坤等一串璀璨的名字后面,一颗名为“马伟”的新星,已经冉冉升起。

猜你喜欢
广陵散古琴扬州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浅析古琴曲《广陵散》
寻访千年古琴
“扬州绒花”
曲艺中的“广陵散”——张派京韵大鼓“重声”记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绝版的竹林之二 嵇康的广陵散
古琴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