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建设探索

2016-12-19 21:58陈庚方琴王泽忠彭显平谢学林刘峰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6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高职

陈庚+方琴+王泽忠+彭显平+谢学林+刘峰

摘要:多年以来,材料工程系一直积极地寻求与德阳市及周边城市诸多企业开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通过与企业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及调研,冶金技术专业(炼钢方向)诞生了。使我院成为全国少有的集合了冶金、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质检五大专业的高职院校,形成了一条“材料制备-材料成型加工-品质检验”的专业链,以“人才培养”为主线、冶金专业建设为核心,对实训基地、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建设。

关键词:高职;冶金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42-03

2008年,材料工程系在学院“努力完善学科建设”的办学理念下,积极与周边相关企业(东汽、二重、攀成钢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以及调研,创办了冶金技术(炼钢方向)专业。至此我院成为全国少有的集合了冶金、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和质检五大专业的高职院校,形成了一条“材料制备-材料成型加工-品质检验”的专业链。作为本系的新兴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通过借鉴铸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开发,见图1。根据专业建设委员会意见,制定相应的岗位职业标准,紧抓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并依托热处理专业建设资金对相关实训基地进行了升级。经过数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规模。

一、“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发挥学院与各大企业多年密切合作的有利条件,建立长期的校企战略合作机制,搭建行业平台,建立“实践为主、理论相辅”的人才培养模式[1]。根据构建人才培养方案“重基础、强能力、结合地方行业特色”的三大基本原则[2],围绕岗位职业标准,与企业共同制定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并通过与中国二重集团公司、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攀钢集团成都钢钒集团有限公司、德阳应和机械厂等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关系,构建基于岗位职业标准要求和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在大学三年期间采用“2+3+1”(数字代表学期数)三段式的教学模式[3],保证学生三年学习期间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毕业到岗即可很快投入工作。

在三段式教学模式中,“2”即大学期间第1、2两个学期,学生除了主要学习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政等基础课程外,还要掌握应用数学(材料类)、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材料成型与控制基础等专业相关课程,为后序的专业课程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在第2学期学生还将参与为期4周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实训。

“3”即大学期间第3、4、5三个学期,学生除了进行冶金热工基础、冶金通用机械与冶炼设备、钢铁冶金原理、铸造有色合金及其熔炼、转炉电炉炼钢生产及浇注、有色冶金学等专业理论的学习,还将进行为期3周的力学性能检测及金相分析实训、为期2周的机械设计基础实训、为期4周的冶金生产实训、为期3周的电炉熔炼及浇注生产实训、为期1周的有色金属熔炼及浇注生产实训以及期4周的冶金技术专业毕业综合实践等共计21周的实训。通过此期间的实践,为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1”即第6学期,为本校学生大学期间最后一个学期,学校安排学生在此学期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单位为签约单位或校企合作单位。

通过三段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利用“校内21周+校外16周”的实践,为进入企业后迅速融入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在毕业时可以获得毕业证书和工作岗位要求的相关证书:“熔炼中级工/浇注中级工/铸造中级工/热处理中级工”证书。

二、专业建设探索

(一)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本专业作为学院在“材料制备-材料成型加工-品质检验”专业链中开设不久的新专业,每年招收新生人数不超过40人(合计1个班),不可能在开设专业初期即拥有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通过借助其他专业相关设施,或搭载其他专业建设经费购买本专业所需设施。到目前为止,冶金技术专业在学院南区铸锻焊车间、材料检测实训中心及工程软件应用中心具备了以下可用相关设备:中频感应电炉、箱式/井式电阻炉、感应加热设备、超声波/磁粉/渗透探伤仪、成分分析仪器、力学性能检测设备、各类工程技术应用软件等,基本满足了校内实训及中级工考评需求。

2.校外实训基地。德阳市作为全亚洲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拥有多家大型/特大型国有重点企业,还有上百家与这些大型/特大型企业配套的中小型装备制造业单位,在“校企合作”制度下,这些合作企业大部分均能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训场所(以中国二重集团公司电炉炼钢车间为校外主要实训基地),这为学生校外的生产实习以及顶岗实习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二)师资队伍

冶金技术专业隶属铸造教研室,学院希望在师资力量强大、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铸造专业带动下有序地发展。目前为冶金技术专业学生授课的专任教师有11人,实训教师有2人,其中:所有专任教师均具有“双师素质”,具备教师资格证和专业领域“中、高级工”资格;教授5人,讲师/工程师5人,助教1人;研究生13人(其中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近5年来,主编、主审、参编各级各类教材数本,在SCI、EI、北大中文核心及省级刊物上发表科研及教学论文数十篇。

(三)课程体系及内容

系部要求各专业每年要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利用暑假时间派教师去相关行业企业了解情况,掌握毕业生职业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对到岗学生的评价以及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需求。同时成立由行业、企业和高校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咨询委员会,定期会召开研讨会议,讨论区域内经济发展及社会需求、技术变更动态、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改革和就业工作等重大问题。

根据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三大基本原则[2],在强化专业课程教学、扩大专业知识面、调整专业必修选修课、增加专业相关知识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钢铁行业的发展动态,将炼钢方向调整为炼钢-熔炼方向,为学生拓宽就业方向、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专业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含必修课与专业限选理论课)的学分及课时进行了调整,见表1。

三、取得的成果

从2009年招收第一届学生至今,已为社会输送了5届毕业生,总计约150人。许多毕业生已慢慢成长为企业关键岗位的骨干成员,学生考取“中级工”技能证书通过率保持在99%以上,升本成功率100%,毕业生就业质量高,70%的毕业生在本专业关键岗位或专业相关岗位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数年不低于95%。

四、结束语

在我院材料工程系专业链体系下,依靠其他老牌专业的支持,共享学校及德阳国家重装基地企业资源,面向装备制造业,以“人才培养”为主线、冶金技术专业建设为核心、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为重点,为铸锻焊专业服务。在冶金技术专业岗位职业标准下,培养掌握冶金技术基本理论、熟练掌握炼钢及相关冶炼操作技术、具有分析和解决生产现场工艺和质量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大中型机械及装备制造业企业需要的生产、技术、管理与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秀娟,刘燕霞.高职冶金技术专业建设探索[J].教育探索,2013,99(3):118-119.

[2]刘竹林,陈艺锋,高泽平,等.冶金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冶金教育,2012,(1):17-20.

[3]张文莉,宋群玲,杨桂生.高职院校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专业产业服务能力提升实践与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1(3):67-68.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