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手机依赖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安全感的中介作用

2016-12-20 08:33赵文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际量表信任

赵文进

(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青年学生手机依赖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安全感的中介作用

赵文进

(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选取290名高中生和314名大学生,利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网络人际信任问卷》和《安全感量表》,考察青年学生手机依赖、网络人际信任和安全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网络人际信任和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安全感与网络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手机依赖与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安全感在网络人际信任和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网络人际信任;手机依赖;安全感

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兴媒介,以其便捷性、即时性和功能多样性等优势脱颖而出[1],成为人们最钟爱的网络电子媒介之一[2],有学者称,中国已经迎来移动互联网“触屏时代”[3]。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过度使用导致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暴露出来,“手机依赖症”这一专有名词随之产生。有研究表明,手机依赖易引发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人际交往问题,甚至会导致人格障碍[4][5][6][7]。有调查显示,一些地区70%以上的大学生有手机依赖倾向[8]。新的通信工具固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导致校园中的“低头族”“心灵孤独者”日益增多,尤其在高年级学生群体中,这种现象更是普遍。手机依赖现象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预防等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

传统的人际信任关系是以“熟人社会”为基础建立的,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虚拟社会的建立已经在改变人们以往人际信任关系建立的途径和基础,“生人社会”中也建立起了这种类似“熟人社会”中的信任关系,使这种“身体不在场”的交往模式具有可靠性[8]。这种交往特点极大地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与此同时,交往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年学生手机依赖、网络人际信任和安全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讨论其原因,以期为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提供实证资料。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法,选取高中生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70份,回收有效问卷604份。其中,中学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90.63%),男生129人(占44.5%),女生161人(占55.5%),平均年龄为17.99±0.928;高一102人(占35.2%),高二188人(占64.8%)。大学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14份,男生127人(占40.4%),女生187人(占59.6%),平均年龄为21.98±1.697;大一67人(占21.3%),大二80人(占25.5%),大三105人(占33.4%),大四62人(占19.7%)。

(二)研究工具

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采用熊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9]。该量表共16个项目,分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四个维度。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1~5分别表示非常不符合~非常符合。由于量表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发的,在对中学生进行施测时,笔者对问卷中部分题目的表述方式做了修改,进行了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统计学要求。量表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550~0.807之间,量表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02。

2.安全感量表。采用丛中和安莉娟编制的《安全感量表》[10]。该量表共16个项目,分人际安全感因子和确定控制感因子两个维度。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1~5分别表示非常符合~非常不符合。量表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05,人际安全感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24,确定与控制感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56。

3.网络人际信任问卷。采用丁道群编制的《网络人际信任问卷》[11]。该问卷共8个项目,采用五点计分法,1~5分别表示完全不同意~完全同意。总分越高表明网络人际信任水平越高,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

(三)施测程序

本研究的施测均由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的专业教师完成。在施测之前对主试进行了集中培训,对指导语和施测程序进行了规范和统一。测试由被试单独完成,时间为30分钟,测量结束后立即收回问卷。问卷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网络人际信任、安全感及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

对网络人际信任、安全感和手机依赖各变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网络人际信任与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除与手机依赖突显行为这一维度的相关性不显著外,网络人际信任与手机依赖其他维度及总体呈显著正相关;安全感与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见表1)。

表1:网络人际信任、安全感及手机依赖各维度间的关联度

(二)人口学变量在网络人际信任、安全感和手机依赖上的差异检验

对被试人口学变量在网络人际信任、安全感和手机依赖上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在网络人际信任上差异显著,男生网络人际信任显著高于女生(T=4.369,P<0.01);专业和年级在各因素上差异不显著;恋爱状况在网络人际信任和手机依赖上差异显著,恋爱的学生在网络人际信任上显著低于单身的学生(T=-2.766,P<0.01),在手机依赖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单身的学生(T=4.282,P<0.01);家庭来源在安全感上差异显著,城市学生的安全感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T=2.487,P<0.01)。

(三)手机依赖与网络人际信任和安全感的差异比较

按照总分高低进行排序,并根据高分组和低分组各取27%的原则,将青年学生的安全感和网络人际信任分为高安全感组(总分高于62)和低安全感组(总分小于48)、高网络人际信任组(总分高于24)和低网络人际信任组(总分小于19),分别以安全感水平和网络人际信任水平为被试间变量,与青年学生手机依赖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青年学生安全感水平与手机依赖总分及各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且高安全感组的手机依赖水平显著低于低安全感组,即安全感水平越高,手机依赖水平越低;青年学生网络人际信任水平与手机依赖总分及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两个因子存在显著的差异(P<0.001),但与戒断反应和突显行为两个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这表明高网络人际信任组的手机依赖水平显著高于低网络人际信任组,即网络人际信任程度越高,手机依赖水平越高。

(四)安全感在网络人际信任与手机依赖间的中介作用

安全感与网络人际信任和手机依赖之间的显著相关具备了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为进一步判断网络人际信任是否通过安全感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笔者按照中介效应检验的原则和步骤对其进行了分析检验。首先对各变量得分“中心化”,即变量减去各自的均值,然后依据线性回归方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检验过程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以手机依赖为因变量,以网络人际信任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回归系数显著(β=0.187,P<0.01),求得总效应C;第二步,以安全感为因变量,以网络人际信任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回归系数显著(β=-0.159,P<0.01),求得间接效应AB;第三步,以手机依赖为因变量,以网络人际信任和安全感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回归系数均显著(P<0.01),求得直接效应C'。最后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当中介变量安全感进入回归模型时,网络人际信任和手机依赖的路径系数(直接效应C')显著降低(见表2)。

表2:安全感的中介作用检验结果

三、分析和讨论

(一)网络人际信任、安全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

随着手机使用群体的不断扩大,手机用户正从原来的中年化逐渐向高龄化和青少年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年龄分布的均衡化态势。根据有关研究,青少年手机使用群体中,大部分是高年级学生,这里的高年级主要指高中和大学。由于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使其成为手机依赖的高发群体。相关研究表明,网络人际信任和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即网络人际信任水平越高,手机依赖越强。相关分析也显示,网络人际信任和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即手机使用者网络人际信任水平越高,其安全感越低,网络人际信任水平越低,其安全感越高,结果与现实中的信任和安全感的关系是不同的。安莉娟等人(2004)的研究发现,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才能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能有人性及价值的较充分的实现[12]。该研究表明,现实中人际信任水平越高的人安全感越高,这使人们容易认为网络人际信任水平越高,则安全感也会较高,其实不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及其部分信息的虚假性、欺骗性,导致安全感高的个体在网络中产生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对于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持中立或不信任态度,所以其网络信任水平较低。分析还发现,安全感与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即安全感越高的手机使用者,手机依赖的水平越低,安全感越低的手机使用者,手机依赖水平越高。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和人格对安全感是交互影响的,即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人格发展越完善,其安全感越高。丁道群等人(2005)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质对手机依赖有显著影响,心理健康水平高、人格发展完善的人手机依赖水平较低,反之,则较高。

(二)网络人际信任、安全感和手机依赖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比较分析

男女学生在网络人际信任上差异显著,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表明男生更容易相信网络上的信息,这可能与男女的社会角色以及性格因素有关。社会一般要求男孩的心胸要更开阔,行为要更坦荡,要具有合作精神。因此,男孩对于网络信息的真伪较少进行甄别,同时使用网络较多。分析还表明,恋爱的学生与单身的学生在网络人际信任和手机依赖上的得分差异显著。在网络人际信任上,恋爱的学生显著低于单身学生,但在手机依赖的得分上又显著高于单身的学生。这可能是因为恋爱的学生们为保持彼此的亲密感,要经常相互联系,需要更多的使用手机,所以他们比单身学生更依赖手机,但由于将更多的上网时间用于与男/女朋友的交往,在网络上与其他人的接触较少,对于其他网络交往对象了解较少,因此,又会产生对网络人际交往不信任的一面。分析还发现,家庭来源在学生的安全感上差异显著,家庭居住地在城市的学生安全感显著高于家庭居住地在农村的学生。

安全感高分组学生的手机依赖总分及其各维度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安全感低分组的学生,且得分在统计学上都具有显著差异,表明低安全感的学生更倾向于手机依赖。Suler的网络成瘾理论认为,青少年的网络心理需求和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论密切相关,网络可以很好地满足青少年的生理(尤其是性的满足)、安全、归属和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13]。可见,青少年的手机网络依赖与其心理需求有关。安全感作为青少年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若缺失,必定会引起个体的不适感,可能促使个体更多地关注网络,并希望在网络中获得安全感或得到部分心理满足,因此,低安全感的学生更倾向于手机依赖。通过对青年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的分组发现,网络人际信任高分组学生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其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两个维度上,与网络人际信任低分组差异极其显著,且手机依赖水平高分组显著高于低分组,而在手机依赖另外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这表明,网络人际信任水平对手机依赖有较大影响,网络人际信任水平越高,手机依赖感越强,网络人际信任水平越低,手机依赖感越弱。网络人际信任的高低分组在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两个维度上的显著差异表明,网络人际信任对于个体的网络人际交往和情绪有较大影响。网络人际信任程度越高的个体,越依赖于手机提供的网络人际交往和情感的支持,越倾向于在网络上获得更多的人际支持和情感支持。

(三)安全感在网络人际信任与手机依赖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对安全感在网络人际信任与手机依赖间中介作用的检验结果显示,在网络人际信任和手机依赖之间加入安全感这一变量后,网络人际信任与手机依赖的回归系数明显降低,这表明安全感是网络人际信任和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变量。这说明网络人际信任既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手机依赖水平,又通过安全感对手机依赖产生间接影响。网络人际信任水平高的学生,安全感水平较低。依据以往的研究,网络人际信任通过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等因素的影响来调节个体的安全感,安全感低的个体倾向于对网络产生依赖,这些个体产生手机网络依赖可能是由于安全感的缺失,他们渴望获得安全感,但在现实生活中又不能获得充分的满足,所以他们沉迷于网络,希望在网络中获得他人的认同和信任,提高自己的安全感,同时为了获得他人的信任也会盲目地相信他人,但这种追求安全感的方法非但不能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反而会导致对网络的过度依赖。

四、结 语

随着“触屏时代”的到来,以及手机3G、4G网络的普及,校园中的“低头族”渐呈“抬头”之势,无论是走在校园的路上,还是在课堂上,抑或在宿舍中,“低头族”的“会员”已经随处可见。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手机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一个隐形的“校园杀手”,稍有忽视就会成为手机的奴隶,影响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因而,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合理利用手机,避免手机对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避免手机依赖,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关注这一领域,也需要进一步反思并探索积极的对策。

[1] 王小运,伍安春.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2(1).

[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http://www.cnnic.net.cn/.

[3] 刘春芳.触屏时代,我们该怎样面对[N].内蒙古日报(汉文版),2013-07-11.

[4] 李雪.手机使用的负社会功能辨析——简析手机对人的反控制[J].理论界,2009(10).

[5] 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1).

[6] 王相英.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12).

[7] 黄海,周春燕,余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9).

[8] 倪晓莉,周小军,吉瑞娜.虚拟社会关系中的人际信任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9] 熊婕,周宗奎,陈武,游志麒,翟紫燕.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3).

[10] 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2).

[11] 丁道群,沈模卫.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2).

[12] 安莉娟,从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3(6).

[13] 刘勤学,方晓义,周楠.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6).

【责任编辑 海晓红】

2016-09-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及应对研究”(15XJC840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蒙古族聚居区农村学校集中办学后的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调适研究”(14BMZ089);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地区政府治理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赵文进(1970-),男,甘肃会宁人,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理论心理学研究。

B849

A

1674-6627(2016)06-0102-04

猜你喜欢
人际量表信任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搞好人际『弱』关系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