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下劳动者分类研究

2016-12-20 08:08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刘江花
中国商论 2016年32期
关键词:脑力劳动者体力阶层

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刘江花

知识经济下劳动者分类研究

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刘江花

随着知识经济的临近,我国劳动者结构也在发生着一系列变化,传统意义上的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划分已经不能反映这种变化了。本文从劳动者工作性质的变化角度对劳动者进行了重新划分,将劳动者分为体力劳动者、操作人员和脑力劳动者三类,并对其赋予了新的内涵,探讨了这三类人在社会劳动者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 劳动者 分类 结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得劳动者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机器代替人工,使人们从以往繁重的体力劳动重负下解放出来,计算机的运用又使得部分脑力劳动得以由计算机来实现。这些变化使得劳动者的工作性质、知识结构和工作方式都有了很大改变,尤其是随着知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体力劳动者的需求不断下降,而知识劳动力的需求迅速上升,使得作为生产力的另一个要素的社会劳动力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划分已不能反映这种变化。

1 现阶段劳动者的各种划分方式

国外通常将劳动者分为白领和蓝领。在中国,“白领”一词是舶来品,中国的康熙字典没有登录,民间流行口语也缺乏此类说法。查《格林精华英语词典》中“白领”词条:白领指那些坐在办公室从事非体力劳动工作的人。查《企鹅英语学生词典》,其解释为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在《中国人素质研究》一书中作者指出白领工人主要是指在企业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有一定的技术专长,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工。蓝领工人主要是指在企业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工。

有学者将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划分为“商品生产型”与“劳务创造型”两大类,属于前者的有工矿企业的生产工人和农民;属于后者的则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与执行人员、办事人员、销售人员以及服务人员,并认为这样划分比“白领”与“蓝领”的划分更为科学。该作者按照这种职业分类方法统计研究了1900年~1981年81年的美国劳动力市场,大约在1955年前后,劳动者的职业发生了变化。此前,商品生产型职业就业人数高于劳务创造型职业就业人数,而此后这种比例倒颠了过来。

也有学者根据知识工人的出现和发展认为在知识经济下,劳动者将分为生产信息产品的知识工人和间接创造财富的管理人员。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常将劳动者根据其所受教育的高低分为知识分子和工人,前者属于脑力劳动者,后者属于体力劳动者,并且这两类劳动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别,主要表现在: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相对于从事脑力劳动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职员来说,要低很多,体现在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在社会劳动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脑力劳动者一般从事较复杂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担负责任较大的劳动职能,体力劳动者一般从事较简单的、技术水平要求低的、担负责任较小的劳动职能。

也有人将劳动者分为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和口力劳动者,前两者的含义和通常的理解,而口力劳动者,笔者认为离不开脑力劳动者且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脑力劳动者,因为口力劳动者着重与口才水平即口头表达能力的日常训练和临床发挥,其劳动成果更多表现在鼓动、说服和引导效果之上。如各类培训讲师、演讲者等。

上述几种分类虽然不同,但从本质上都是将劳动者分为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从生理学角度讲,所谓脑力劳动,是指主要通过人的大脑思维来进行劳动;体力劳动,则是指主要通过消耗体力进行劳动。脑力和体力是人体功能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里的劳动既包括脑力劳动也包括体力劳动,二者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劳动本身有了划分,即统一的劳动过程分解为不同的部分,这是分工的客体方面;另外劳动者分解为不同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地固定在不同的劳动活动中,这是分工的主体方面。而一切分工都是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统一体。

从分工的客体来看,劳动的划分越来越不依赖于主体和外部自然界,而主要依赖于劳动活动自身的分化,分化的根源主要在于劳动活动的客观要素,特别是劳动资料的变化发展。商业活动的出现以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城市与乡村的分离从根本上说是第一次社会分工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劳动活动本身分化的必然结果。至于以后的分工发展则取决于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由此可见,劳动分工是造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的直接原因。

2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分类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人开始大大减少,利用知识信息工作的开始增加。两类人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同时脑力劳动者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出现了介于两者之间的操作人员。基于此种情况,本文认为单纯依据体力、脑力或是知识信息的多少很难将劳动者准确地进行分类,只有根据劳动的复杂程度才有可能较为精确地划分劳动者,因为不管是技术劳动、知识劳动还是管理劳动,其中都涉及了劳动的简单与复杂、创造性和常规性。有依靠程序流程就可以完成的电脑操作,也有需要运用自身知识经验和智慧才能完成的管理活动。由此可见,在电脑前进行操作的不仅可以是高级程序员,也可以是对信息进行录入分类的操作员,虽然他们都以电脑为工具,生产的都是信息产品,但前者的劳动复杂程度远远大于后者。因此,本文依据劳动的常规性和复杂性将劳动者划分为以下三类:体力劳动者、操作人员和脑力劳动者。

体力劳动者:是指主要依靠体力来完成大部分简单体力工作的人。如清洁工人、搬运工人、建筑工人等。

操作人员:是指那些按照一定的流程、方法、模式和规定来完成大部分工作的人。如打字员、司机、护士、实验员等。

脑力劳动者:是指从事以脑力消耗为主的工作,依靠知识、信息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如作家、中高层管理者、科学研究人员、文艺工作者等。

在工作的常规程度上体力劳动者最高,脑力劳动者最低,也就是说脑力劳动者的创新程度最强。从工作的复杂程度看,脑力劳动者最高,体力劳动者最低,而操作人员的工作复杂程度是由高到低,既有比较复杂的微机操作,也有相对简单的机器操作。因此,操作人员在这里不仅包括了工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还包括坐在电脑前操作机器的人和一部分基层管理者,因为他们的工作都是依照一定流程、方式来进行工作的,常规性是这类工作的特点。同时,现阶段我们所认为的一部分脑力劳动者的工作更多的是借助现代化的操作工具来进行决策和管理,其意义更加倾向于操作人员。这正是吴文俊院士所认为的脑力劳动机械化。本文所定义的脑力劳动者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无法按照固有模式或是规定来完成,他们要利用信息创造知识,进行创新,创造性是他们工作的特点。

3 劳动者结构的发展趋势

上述分类反映了劳动者结构的一种变化趋势,即从以前的体力劳动者占绝大多数向脑力劳动者和操作人员占绝大多数转变,但这种转变过程是漫长的。

据统计,在50年代,美国制造工人占全国工人人数的33%;60年代,比例下降到30%;80年代,下降到20%;90年代中期,从事制造业的蓝领工人已不到17%。预计2020年将下降到2%,相当于现在的农业人口。即使是一般性社会服务业的白领工人,美国在2010年前后从现在的40%下降到20%~30%,而知识劳动力将上升到60%~70%。

据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估计,到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制造业的雇员工人(通常意义上的蓝领工人)所占比例将下降到12%,虽然制造业工人人数大幅度连续下降,但生产率并没有下降,反而逐年增长,80年代从每年递增1%上升到3%;1979年到1992年,劳动力以15%的速度缩减,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仍以35%的速率增长。由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巨大进步,在高性能工作场所从事工作的人是知识工作者而不再是体力劳动者,从而实现了从B(Brawn)到B(Brain)的转变。同时,即使是蓝领工人也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者,而是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操作者。麦肯赛(Mckinsey)研究发现,千年之交美国职业中80%以上的工作本质是“脑力的”(Cerebral)工作。

图1 变化中的劳动本质

由于以上劳动结构的变化,使得全社会劳动就业队伍中脑力劳动者的成分迅速增大,体力劳动者的比例日益缩小。西德1975年、美国1967年脑力劳动者的比例分别超过了体力劳动者。日本社会的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与操作工人数量之比,已经达到1:1:1。这种发展态势表明,不仅对于每个劳动者来讲,劳动强度大为减轻,就是对整个社会而言,劳动强度也大为减轻。在社会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只是产业蓬勃发展,主要不是靠人的体力,而是依靠人的智力。世界新技术革命,不再像以往几次技术革命那样主要强化人的体力,提高人们的体力技能,而还能够广泛的应用于人类的智力活动,强化和延伸了人的智力技能。

从目前我国劳动者的劳动性质看,体力劳动者还占有不小的比例,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将存在。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中,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它由十个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组成。并将每个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进行计算。这十个阶层如下: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1%)、经理人员阶层(1.5%)、私营企业主阶层(0.6%)、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1%)、办事人员阶层(4.8%)、个体工商户阶层(4.2%)、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12%)、产业工人阶层(22.6%)、农业劳动者阶层(44%)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3.1%)。

从对各个阶层的解释,我们把各劳动阶层进行归类并给出组织中三类人各自所占的比例。其中体力劳动者(包括产业工人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约占69%,操作人员(包括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和上瘾服务业阶层)约占22%,脑力劳动者(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约占9%。也就是说,现阶段体力脑力者在组织中还占有较大比重(如图2三角形所示)。

随着劳动工具、手段的不断改进,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利用先进的工具、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进行生产,机器代替体力,因而本文中所定义的体力劳动者将会大大减少,开始转向操作人员,同时脑力劳动者的部分工作也将由计算机等更加先进的劳动工具代替,这也意味着未来的竞争更多的是脑力竞争、创新竞争。劳动者结构构成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图2所示为正三角形会逐渐演变为“洋葱头型”、“橄榄型”到倒三角形,操作人员和脑力劳动者将成为社会主体,这三类人在社会中所占比例也会大大改变。这种变化也符合人们对劳动就业岗位的主观愿望。

图2 各劳动阶层归类示意图

[1] 解站原.当代社会分工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2] 金吾伦.知识管理[M].云南:云南出版社,2001.

[3] 王通讯.人才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 Jeremy Rifkin.The End of work[M].G.P Putnam’s Son,1995.

F241

A

2096-0298(2016)11(b)-177-03

刘江花(1977-),女,湖北宜昌人,硕士,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脑力劳动者体力阶层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成年脑力劳动者人群血管阻塞程度与运动健身方案的制定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脑力劳动者健身路径锻炼方法论述
睡觉和运动哪个更解乏
人类的收留
加油!
水下作战用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