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①

2016-12-20 08:08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无锡环境与工程研究中心杨婕瞿立新
中国商论 2016年32期
关键词:会展人才高职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 无锡环境与工程研究中心 杨婕 瞿立新

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①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 无锡环境与工程研究中心 杨婕 瞿立新

近年来,我国展览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对高等院校培养会展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CDIO理念是近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一种模式,会展教育和工程教育均表现出相似的项目流程特点,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能力。本文基于CDIO理念,结合高职办学层次,从会展课程群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评价等方面构建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CDIO 会展管理 人才培养

“十二五”时期,我国会展产业迎来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与会展业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政府对会展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以及各级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相继建立、出台专项资金和税费改革等政策密不可分。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的《2015中国展览业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规模以上展览城市中有74%的城市展览面积增加,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展览重点城市增长更为明显。截止到2015年11月30日,2015年全国举办2612个展览会,比2014年增加约7.8%,比2012年增长约27%;全国展览会总面积为7874万平方米,比2014年增加约10.8%,比2012年增长约31%。会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根据《2015中国会展教育发展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期间,全国会展专业总招生人数的年增长率为:2012年20.9%,2013年5.4%,2014年10.2%,2015年3.48%。招生规模在连续增长12年后,2015年虽首次出现下降,但招生数仍高于2013年。招生专业比例方面,会展策划与管理59.63%,会展经济与管理27.93%,广告与会展10.40%,其他2.04%。2015年,全国开设会展专业的高等院校为232所以上,其中高职165所,占71.1%;招收新生13,795人,其中高职9942人,占招生总数72.1%。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是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学历教育机构类型。

1 会展的涵义和特点

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会议、展览、奖励旅游、节庆、体育赛事、演出和公司活动等在内的“大会展”概念逐渐得到学术界和业界认可,这为院校制定会展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提供了指引方向。从会展的定义和涵盖范围看,会展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其涵盖举办场所、举办目的地、社区、居民和政府等多个相关利益主体。会展作为一门学科,与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艺术学、法学及其他相关学科都相互交错。因此会展人才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如管理学、信息学、社会学等学科。但在落实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方面,往往遇到如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各学科知识缺乏衔接和关联等问题,这与各高校会展专业在其所属院校的专业设置方向和所属院系有一定关系。

2 会展产业用人需求

基于会展产业链,会展从业人员分为3个层次,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人才以及会展支持人才。会展核心人才包括会展策划和运营管理人才,此类人才位于会展产业链的核心人才,即项目经理,对其要求主要体现在广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丰富的各类型会展活动的从业经验;会展辅助型人才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和销售等人才,此类人才要求在其具体从事的分工上具有更专业的知识,并与所从事的会展活动类型特点紧密联系;会展支持型人才主要是指为会展活动提供接待和服务的相关人才。综上所述,会展产业链的三类人才均体现了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于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型人才最为渴求。这对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我国会展教育起步较晚,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1月批准第一批高等院校设立会展专业,本科专业名称是“会展经济与管理”;专科名称为“会展策划与管理”。虽然国内会展专业至今已办12年,师资力量不断壮大,人才培养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但会展企业对高等院校会展人才的培养不是很满意,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供给沟通对接不够,其主要体现在会展专业学生综合质量不高,缺乏实践,这对于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其是以培养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和突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原则的高职会展教育主体更为迫切。

3 CDIO内涵界定与会展人才培养

CDIO国际合作组织于2000年10月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以美国工程院院士Ed.Crawley教授为首成立。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以CDIO教学大纲和标准为基础,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强调在现实世界的系统和产品过程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实践创新精神。

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虽然不属于工程教育,但是经比较,两者特点有相似,主要体现在会展行业的工作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展开,是将构思放到现实中并加以实施和体现的工作,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这与CDIO教育理念把教育真正建立在真实项目的基础之上,即通过项目设计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一致。其次,大会展概念中的不同类型会展活动均遵循活动前的研究策划、计划、组织营销和活动中的现场管理以及活动后的后续工作,此流程与CDIO的基本理念类似。综上所述,虽然会展管理专业不属于工程教育,但其所需要的应用型和创新型要求与CDIO中的理念不谋而合。以CDIO项目为导引,通过“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可缓解目前会展教育与会展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4 构建以项目为载体的CDIO会展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构建以项目为载体的CDIO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会展项目的工作流程特点,以CDIO项目为导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会展项目运营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能够从事策划、营销、设计、服务等岗位工作,具备良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4.1CDIO会展课程群设置

鉴于2012年第四次国家教育部修订的目录外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被调整到旅游管理之下,学科地位与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专业平行,并且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多为旅游学院,所以本文CDIO会展课程设置是基于旅游专业群(见表1),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专业群互选课程和实践环节构成。此四类课程贯穿大一和大二两学年,基本素质课程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构成,专业群平台课程主要用于培养本专业群面向服务领域所必备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和创业创新等行业通用能力,为学生未来在本专业群服务域内的职业发展构建一个通用平台,主要由《管理学基础》、《沟通技巧》、《旅游服务心理》、《服务礼仪》和《形体训练》课程构成,这五门课程对于会展专业的学生,既强调专业与通识的有机结合,注重会展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又通过引入相关会展项目到情境教学中,从而提升专业群平台课程与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相融性。会展专业模块课程包括导论性专业基础课程和高级专业基础课程,导论性专业基础课程如:《会展概论》,从起始阶段引导学生知晓会展行业的职业性质和素质能力要求,同时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化教学CDIO理念,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对于会展项目形成初步的构思设计。高级专业基础课程如:《会议组织与管理》,首次课堂即以小组形式,确立项目组领导。采取先由学生课前进行相关知识资料搜集,然后课堂教师、讲解和讨论,随即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自主进行会议类型和主题的选定,随后开展本章节教授,小组同步根据所选会议主题和类型进行会展项目方案的设计和修改。专业群互选课程旨在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会展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拓宽就业渠道。

表1 CDIO会展课程群设置表

鉴于会展活动大多遵循策划、计划、组织营销和现场管理以及后续工作流程,课程群中的理论课程有限,会展专业学生对所做项目基于学时、场地等其他因素无法把所做项目付诸于实践,故安排相应实践环节完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会展项目策划与设计》实践环节是学习会展策划理论课程后进行一次全面练习,通过小组竞赛模式,邀请会展行业业界人士和校内教师共同担任项目评判者,选出下一学期校园综合实践的策划方案。通过综合策划实训,熟悉会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会展策划的思路、方法、文件材料、成本核算等知识,使学生真正了解并具备一定的会展策划能力,同时在深入参与策划的整个过程后,总结存在问题和对策,进一步培养学生会展策划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校园综合实践》环节以前期《会展项目策划与设计》课程设计的方案为依托,学校给予配套资金,进行真实项目演练,使学生能够掌握展会、会议等项目运作与管理的技能,强化其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参与社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贯穿第三学年,多渠道、多形式、系统地完成一个会展职业经理人的实践经历。

虽然CDIO会展课程群设置中的基本素质课程因为课程属性不能参与CDIO模式改革,但是部分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和专业群互选课程均可在教学模式上通过引入CDIO模式,层层递进,贯穿教学环节,使学生在项目驱动的情况下更好得掌握会展项目运营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升内涵,成为具备良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4.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遵循CDIO模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行业真实案例的提炼、引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CDIO模式下,会展专业教师需要承担更多的任务,除讲授知识点,对于学生在课堂和课后所策划的不同类型会展项目都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答疑和点评,答疑和点评不仅需要针对本门课程的知识点,某些情况下,还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解答,这对于老师运用不同科目间的衔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市场需要的为应用型会展人才,故开设会展专业院校应建立高等教育机构与行业协会的战略联盟,选派教师到当地会展协会和会展企业进行锻炼和培训,共同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此外,引入行业精英深化产学研合作,如在校理论课程学习期间通过网络化等信息手段对学生开展的会展项目进行指导和评估,实习阶段,采用学校教师和实践企业部门管理者的双导师制对学生进行指导,不仅在真实情境中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而且还拓宽了教师教学视野,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使教师了解专业课程与会展行业最新动态的匹配度,设计会展教学项目,从而更好得开展CDIO项目教学。

4.3评估方式

通过对CDIO教学理念会展教学成果评价,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可以修正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群设置,优化教学手段。由于在CDIO模式下,学生多以团队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任务工作,因此试卷的考核方式不是最佳,教师在评估项目方案时,除项目方案的质量,应同时考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教师在给予学生考核时,应同时引入个人自评和团队小组互评的三元评价体系,突出多元性、过程性评价。

另一方面,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的人才培养评估体系,评估主体除了教师、学生实习单位、家长的反馈对于CDIO理念下会展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也至关重要,评估方式可以通过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评估时常度应延续至学生实习毕业之后,对于典型个案应及时进行跟踪调查,从而分析和总结CDIO模式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分析并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5 结语

基于CDIO理念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需要因地制宜,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当地会展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战略。同时,考虑本专业在自身学校所属院系的实际情况开展CDIO会展教育模式改革。

[1] 刘松萍,方忠权,张以琼,等.会展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双向驱动模式的研究及实践[M].四川: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春雷.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科学,2010,24(6).

[3] 丁萍萍.2015中国会展教育发展报告[Z].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15中国会展业年会,2015.

[4] 杨婕.澳大利亚会展管理教育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

[5] 张岩岩,丛哲.高职院校会展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

[6] 瞿立新,张岩岩.高职院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13(1).

[7] 顾艺.会展专业实施产学合作教育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

[8] 王鹏.基于CEC-PBL人才培养模式的情景导游课程设计[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9] 张冲,霍艳梅.CDIO教育理念下的法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0] 郑薇薇.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大连理工大学,2010.

[11] 熊和平,岳爱臣.CDIO工程教育模式:误解的澄明与风险的规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12] 曾亚强.从会展产业到会展专业—由会展业引起的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F713.83

A

2096-0298(2016)11(b)-184-03

①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PPZY2015B198;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D/2014/012);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改一般课题“高职会展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研究”(WXCY-2014-JG-012)。

杨婕(1987-),女,江苏省无锡市人,硕士,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会展管理专业教师,讲师,主要从事会展旅游、节事管理方面的研究;瞿立新(1967-),男,上海人,硕士,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工商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会展人才高职
人才云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