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与畜产品的国际贸易

2016-12-20 01:53王济民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兽医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口粮畜产品粮食

王济民/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饲料与畜产品的国际贸易

王济民/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一、国际贸易变动趋势

2004、2005年中国小麦是一个进口的高峰期,达到723万吨,目前小麦是300万吨。玉米和小麦的趋势也是一样的,玉米一段时间还曾经出口过,最高的时候达到520万吨,2015年为473万吨。水稻是中国的口粮,因为在中国定义口粮是大米和小麦。口粮也是从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2015、2016年大米进口量240万吨,折合稻谷350万吨。大豆进口2000年达到一千多万吨,2015年8 000多万吨。

出口的情况,过去出口量比较大一点,现在出口比较小了,因为玉米的进口有配额,很多进口商采取了没有配额的高粱和大麦,高粱和大麦这两年进口量很多,2014年进口577.6万吨,2015年进口850万吨。大麦2016年700万吨,2015年600万吨,也有资料显示1 000万吨。

其实粮食包括很多的东西,高粱、大麦、大豆,甚至有一部分小麦一两千万吨的全部是用作饲料。中国粮食的核心是饲料粮,粮食出口的本质也是饲料粮。再来看看豆粕鱼粉和草粉,豆粕目前中国是出口产品,出口量是227万吨,鱼粉也是每年进口,2015年进口100万吨。DDGS是我们进口的又一个产品,2014年已经达到540万吨,2015年680万吨。全部来自于美国。草粉我们进口量也是逐渐增加,2015年进口草粉121万吨,这里面干草进口量146万吨。

畜产品,2000年以前中国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加入WTO以后,肉类、奶类进口达到增加趋势。总的情况,所有的肉类,猪肉、牛肉都是由净出口变为净进口,猪肉2015年净进口70万吨,牛肉2015年净进口47万吨。这里还有一个走私的问题,这里面以牛肉走私量最大,去年OIE有一个报告,从东南亚这边进来的牛有100万头牛,这个量也是很大的。

奶类,按过去来说,我们都是进口奶粉,特别是固定性的奶制品,但是从目前来看,液体奶也在进入中国,固体奶2000年进口20万吨,以奶粉为主。2014年达到180万吨,同时液体奶制品过去0.9万吨,但是到目前为止,是46万吨。这两个量如果折合成鲜奶,进口由147万吨增加到1 200万吨,2015年略有下降,从趋势来看,也是增加。总体来看,尽管国内的粮食生产十二连增,包括畜牧业、产业、产品都在增加,但是另一方面,进口也在增加。

二、贸易变动的主要成因

第一,由于畜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加,进入2000年以后,中国的GDP都是10%,城市化率也是快速增加。2000年人均年消费肉类48 kg、蛋类12 kg、奶类20 kg,目前是52 kg、15 kg、30 kg。

第二,加入WTO的时候,人民币还是很便宜,相比美元后,经过十几年的变化以后,现在是6.7、6.8比1。现在人民币汇率升值使得中国的产品突然一下就贵起来了。如果从2000年到现在人民币不升值,中国现在所有的畜产品、粮食产品跟美国基本上能打平,如果是汇率升值以后,中国的产品都比国外的贵30%或者50%。我们最近做了一个简单的模型推断,把人民币升值和世界农产品价格的下跌,中国的土地成本、劳动成本上升做了一个回归方程发现,汇率变化对中美汇率的贡献有60%。另外,国际市场是下降的。第三个贡献,也有20%是来自于国内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从农业的效率来看,还有一个正的贡献,但是贡献不大。

第三,除了汇率的影响以外,国内外的生产效率差距也是很大的。比如说粮食单产跟国外先进国家差别很大。畜牧业跟国外的差距也很大,仔猪繁殖成活率,现在最多有20%,但是仍然和国外有差距。另一方面,成本的问题,最近十几年里面,中国劳动力成本增加很快,原来一个用工三四十块钱,现在120、150元。还有一个是土地成本,过去一家一户自己种,现在租出去,租金变化也很快。除此之外,我们在国内的产品质量也不高,以婴幼儿奶粉为例,我们能生产它,但是消费者对它不信任,一定要到美国、澳大利亚、英国采购。

第四,国际产品价格下行。整个粮食产品价格飙升,国际GDP也在飙升,石油、能源价格都飙升,2008年以后突然下跌。中国那个时候也在跑,并且2008年以后也没有掉头,一直维持线上的趋势。使得国内的价差逐渐的拉大。大米2015年和2016年相比下跌了40%,小麦下降下跌了39.3%,玉米下跌49%,大豆价格下跌39.2%。国际物流价格也在下降,现在很多船东找不到东西可运,要倒闭。

第五,国内一边产量连续增加,一边库存在增加,一边进口增加。国内2004年在不同地区启动了不同产品最低收购价。2008年开始玉米、大豆、油菜籽产品制订了临储价,直到去年才停止。我们国内的粮食都被粮食局收到库里面,目前的库存在两亿吨以上。洋货入市,进口的高粱、玉米进到饲料厂、酒糟厂、畜牧场。

三、未来得前景

1.过去我们GDP是10%,2013年开始,我们的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是转换动力也罢,但是很显然的一个外在特征,就是GDP降下来了,GDP下降了居民收入也会跟着受影响,居民对产品的消费数量也是会降低,将来中国的消费者对畜产品的消费肯定是看质不看量,数量会减少,但是质量会提高,就是高质量的畜产品。婴幼儿奶粉大家已经看到了,未来类似于婴幼儿奶粉的产品还会受热捧。

2.玉米库存高企。目前玉米库存接近两亿吨,这个量也是很大的,在全球放两者亿吨的库存,对全球的价格也不会没有影响,现在中国政府也不敢抛的太快。他采取缓慢出库的办法,但是这个库出起来也不是很顺利。这对将来中国的玉米进口会形成打压,对国际市场的价格也会形成打压。

3.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过去是老在涨,但是目前经济处于新常态,进入一个平台期,也就是要处于高位运行。

4.国家的国策。第一,国家对口粮绝对安全是一个硬性的,也意味着中国在小麦和水稻上,进口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第二,绿色发展,我们习主席提出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来看,这个口号不是在政府的政策里有,在老百姓的行动里面也有。猪厂因为环保的问题被拆,这是一个政府和老百姓一致的意愿。在农业里面种粮食化肥农药的超量使用,畜牧业里面污染的治理,在未来都是重点。在产品的成本里面,如果再继续上升,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不会上升,进入平台期,有可能上升的一个成本就是环境治理成本。这对农产品出口是没有利的,对进口是利好的。

未来又要进口粮食,又要进口畜产品,怎么办?这里有一个选择,从国内政策的角度来讲,是鼓励进口料还是进口肉的问题,我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进口肉比较好一点。第一,进口肉有利于口粮保持绝对安全。因为中国政府计算的时候,口粮的分子分母没有肉的成分,如果我多进口肉,玉米就可以少进口,也可以确保谷物、玉米的自给。第二,绿色发展,养猪厂的污染要得到有效的治理,有效治理就要有成本,成本价格就要高,这样的话,竞争力就下降,从美国、欧洲进口猪肉,我们至少节省了治理成本,我们没有污染了。第三,过去发展畜牧业,一个是解决人的吃肉问题,还有一个是增加农民收入,目前为止我们的养猪场,农户的养猪率每年都下降一点,都是资本和大企业在养猪,养殖业发展好坏对农民收入影响越来越小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进口点肉,对农民收入也没有影响。总体来看,我自己认为进口肉会好一点。当然也不是完全禁止饲料,饲料该进口还是要进口,可能这样更加有利。(本文根据讲课录音和资料整理,未经专家本人审阅,如有出入,以专家意见为准。)

猜你喜欢
口粮畜产品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畜产品价格多数上涨
杨凌农科 让普通口粮变“地下黄金”
改革开放推进口粮消费模式融入美好生活
我的粮食梦
2016年10月畜产品进出口统计表
祖传“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