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

2016-12-20 18:24张运琴严李莉张雅彬
价值工程 2016年32期
关键词:就业质量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

张运琴 严李莉 张雅彬

摘要: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影响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有政府指导层面、院校培养层面、企业层面、毕业生自身等层面的原因,针对这四方面的原因提出了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

Abstract: That the higher vocational graduates employment quality is not high ha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mployment quality, mainly include the factors of the government guidance, the training lev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nterprise level, graduates themselves, an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in four aspects.

关键词: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就业质量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upply side reform;employment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258-02

0 引言

2015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经济政策的调整必然联动高等教育的发展。2015年,毕业生749万人,被冠以“史上更难就业季”。数据显示,2016届全国高校毕业生756万,同时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增速放缓,在这种大环境下,虽然调查显示2015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1.2%,但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也是客观事实。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带来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而劳动力供给与经济结构、产业转型、产业升级匹配的能力还较弱。“供给侧”改革强调高等教育内涵改革,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1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1.1 就业市场供需双方的结构性矛盾——政府指导层面的原因

就业市场的供需双方结构性矛盾,是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匹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类型与劳动力市场的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结构错位。从职业教育整体来看,商贸与旅游类、能源类、加工制造类等人才存在结构性不足,而农林类、财经类、文化艺术与体育类等人才则存在结构性过乘。二是职业人才的培养层次不能满足产业升级的需求。

1.2 就业培养——院校培养层面的原因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与培养方式有很大关系。高职学生学习能力较弱是基本事实,院校在培养过程中虽然一直在尽力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但依然还不太到位。首先是高职的培养模式难以完全契合高职学生的需要。在2011年之前,当时的高职招生不愁生源的情况下,高职教学还是以讲授为主,学生学不会,教师埋怨学生不爱学。在以后几年遭遇招生困难,高职院校从上至下开始改革,从原来的重视理论讲解发展到重视实训,学校硬件设施大规模扩建,新建、改建实训室,购买实训软件等,培养目标也更符合学生就业实际。但即使这样,在一个班级教学中,依然有一部分同学难以跟上教学进度,深入交流发现,他们不想听也听不懂,家长也知道这种情况。对这部分同学是不是要改变一下培养的方式?同时学习好的同学在毕业时也并不一定能够实现“零距离”就业,教学中的实训,和实际工作还是有一定差距。

1.3 就业目标——企业层面的原因

中小企业逐渐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目标企业,2015届高职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率从63%上升为67%。近几年我国经济处于调整时期,中小企业的发展较慢。因此在平均工资水平上涨过程中,中小企业的薪资待遇并没有同步同比例上升,且中小企业为了节省开支,总是聘用最少的人员,这样员工的感觉就是工作繁重但薪资不高,且难以给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中小企业,学生对前途迷茫,也是大家不愿报考职业院校以及学生到了学校也想努力升本或逃避高职院校的原因。

1.4 就业能力——毕业生自身层面的原因

在就业的过程中,高职毕业生抱怨企业的要求“太苛刻”,追求“高薪就业”,却很难胜任“高薪岗位”。由于我国高校招生分批次进行,高职高专是最后一个批次,所以进入高职高专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学习热情不高,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就比较差,再加上选择专业时比较盲目,造成学习专业知识时没有热情,稍微遇到困难就放弃。以高职高专财会专业为例,财会专业学生毕业如果要从事会计工作,需要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但是有的班级在毕业时的取证比例仅为30%,好的班级70%。在学生毕业时不能取得职业要求的入门证,又怎么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除了专业知识方面,高职高专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在一些名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为了就业以及兴趣努力学习外语、积极参与社会调研及实习的时候,高职学生却有相当一部分在看网剧、为了挣钱参加发传单等一些简单的活动,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高。

2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就业质量的路径分析

2.1 政府宏观调控人才供给总量及层次结构

在当前的办学管理体制下,只有政府才具有调查、预测社会发展对人才总体规模及不同层次人才结构的需求。所以,政府必须强化对高职教育发展总体规模和层次结构调控的宏观管理职能,结合区域经济,预测人才需求,并对各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人数等给予指导,鼓励高职院校各安其位,办出特色。以实现人才供给总体规模和层次结构的合理化。

2.2 高职院校的供给侧改革

2.2.1 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所在

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是重点。但现实中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热情较高,但企业缺少参与的动力。这需要院校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校企合作的方式。比如一些工科专业,企业需要操作人员,院校需要在契合企业利益的角度做出也有利于学生的安排,实现校企的合作共赢。但对于财经类专业,单个企业并不能够提供多人同时实践的条件,可以利用多种现代化的手段实现高仿真的模拟实训。例如可以把企业的日常工作拍摄下来,再播放给学生观看,同时提供高仿真的票据,让学生实现真账假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2.2 实行宽基础菜单式的选课模式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是“培养一个人,能胜任任何职位,并容易掌握任何一门学科”,也不是培养胜任某一门职业的“工具人”,应该是在职业教育的环境下成就“职业人”的特殊品质,激发出“职业人”的内在能量。高职院校在培养过程中,为了更凸现职业化,也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会把专业范围定得较窄,这样容易使学生在毕业后如果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就难以就业或者被迫改行,这样不利于人才的发展。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人”,大类招生,同一类实行宽基础的、菜单式的选课模式,每一门课程给予相应的学分,学分积累完成就可以毕业。这样做的好处一是照顾了学生的兴趣,不至于学生不喜欢学不会的课还要勉强上;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不再局限于某一专业的相对集中的几门课中,而是有了更多选择。这种方式再加上企业实践,最后决定自己从事哪个职业,学生将会有更好的适应工作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2.3 优化教师结构,适度的教师激励政策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作用勿庸置疑。首先,优化教师队伍的构成。职业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鼓励教师参加工作实践经历,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同时增加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的数量,并给予教学方面的帮助,促进他们在课堂上实现教学能力与实践经验的有效结合。其次多方位调动教师的热情将会极大提高教学质量。近几年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涌现,经常是一种模式还没有完全应用到教学中就已经出现新的方式。但是这些教学手段都需要教师们去学习、消化、应用,采用适当的激励政策,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让教师成为教改的积极参与方,而不是应付,把这些教学改革真正有效地应用到课堂,让学生受益,提高学生学生就业质量。

2.2.4 企业层面应主动参与供给侧改革

虽然企业是人才需求方,高职院校是人才的供给方,但是只有企业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实情况是企业抱怨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质量不高,企业愿意“高薪聘用”符合其技能要求的人才,却很难找到他们所“急需”人才。因此,企业要想得到满足企业要求的人才,就应该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企业参与供给侧改革首先要和院校一起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为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提供实践机会,这样企业能够为获得所需人才进行长期储备,只有人才的保障,企业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

2.2.5 学生层面供给侧改革

学生是人才的供给方,学生的职业规划影响了其职业的发展。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职业观。学生的职业选择在现阶段下还是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造成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不足。选择职业要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相适合,这需要院校详细介绍各专业的学习情况及就业情况,还需要政府及媒体广泛宣传每一个职业的工作内容,给学生提供了解职业的机会。其次选择专业后,学习过程要努力完成教学规定的课程,在毕业时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并积极参加实习,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培养职业能力,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学生要注意积极培养隐性能力,例如自信力与意志力、竞争力与适应力、创新力与创造力、发展力与合作力、领导力与影响力。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读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己,为就业储备力量。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需要政府、院校、企业、教师、学生等各方共同努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才能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待遇及发展前途,引导更多的人走进高职教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群体都能在这良性发展中受益。

参考文献:

[1]花鸥,曾庆琪.供给侧改革下的高职教育结构优化[J].教育与职业,2016(13).

[2]许红菊,韩冰.以供给侧改革思路提高高职教育吸引力[J]. 职教论坛,2016(16).

[3]史淑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专业差异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1).

猜你喜欢
就业质量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