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坚持开放办学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6-12-21 01:49肖正学尚丽平郑祥江
国防科技工业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军工军民

肖正学 尚丽平 段 涛 郑祥江

认真坚持开放办学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肖正学 尚丽平 段 涛 郑祥江

自2006年原国防科工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以来,国防科技学院充分利用中国绵阳科技城乃至四川独特的军工资源优势,坚持军民融合开放办学的理念,坚持走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并重之路,促进了学院的快速发展,为地方共建高校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探索共建与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建立完善军民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

西南科技大学前身之一的西南工学院,自1993年开始探索共建与产学研联合办学。2000年8月23日,教育部明确指出,“西南科技大学由西南工学院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 由绵阳市政府、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参与组建和共建”。学院组建以来,成立了省、市政府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国防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参加的董事会,并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分管教育的副省长任董事长,参与管理、组织协调、推进共建和产学研联合办学。坚持每年召开一次董事会,总结合作办学各项工作,集中研究重大事项,加强各方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正是由于这独特的体制机制建立,确保了西南科技大学共建与产学研联合办学持续深入推进。

2006年12月12日,国防科工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委省共建西南科技大学协议,学校军民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为推进国防科技学院的建设,在原有共建与产学研联合办学的体制机制基础上,根据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国防科技学院与中物院二所、三所、七所、八所与中核八二一厂、四Ο四厂、五Ο四厂以及兵器工业二Ο四所等军工科研院所(厂)签署了院所(厂)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并完善军民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通过人员互聘、交流互访、生产实训、共建实验室、联合科技攻关、学术交流等途径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坚持开放办学理念,构建特色鲜明的国防特色学科体系

“体制机制是前提,思想观念是关键”。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在成立之初就是瞄准为西部国防军工、国民经济建设培养“吃得苦、留得住、很好用、干得好”的军民两用人才。因此,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整合了学校与董事单位资源,开办了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应用化学(含能材料方向)等2个本科专业。当时办学条件比较困难,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资源共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充分利用中物院二所、三所、八所以及中核八二一厂等董事单位的人才资源、仪器设备资源,通过人才兼聘、共享实验室等方式,先后开办了相关本科专业,共建了教学与研究实验室。

10年来,国防科技学院坚持军民融合发展,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协调军工科研院所、部队、科技企业等各方资源,着力构建了 “一体两翼”(以核为主体,兵器、信息为两翼)的国防特色学科体系。学院建成了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信息对抗技术、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是国防重点特色紧缺专业,“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并且5个专业全部纳入一本招生。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于2016年被国防科工局批准为“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建成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核废物与环境安全、网络与测控技术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核废物与环境安全等2个博士点支撑方向,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同时,在中物院傅依备院士的亲自指导下,学院建成了“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学院牵头与中物院三所、兵器工业二Ο四所等单位共建了“新型含能材料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与中物院八所联合共建极端条件物质特性联合实验室;与中科院高能所共建中子科学联合实验室等高水平研究平台。

推进全程育人工程,努力提高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质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是个长周期的系统工程。全程育人涉及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保障、理论课教学、实习实践、国防文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科技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就业深造、社会反馈等诸多环节,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

国防科技学院成立之初,就将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才培养分别定位为“培养面向国防军工、国民经济建设的工程应用型与创新性军民两用人才”;在每次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中物院、中核、中广核、兵器、电子以及民口行业专家和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引进、培养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博士,另外一方面持续选送青年骨干教师到中核五〇四、中核四〇四、四川雅化集团、上海鲍麦克斯电子等行业顶岗实践锻炼,还从中物院等董事单位聘请了胡思得、傅依备、彭先觉、于全等院士,着力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紧跟学科前沿,熟悉工程实践”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加速器原理”等很多专业理论课教学都是由来自董事单位一线军工科研生产研究人员和学院骨干教师共同完成,专家讲授前沿、教师讲授基本知识,把知识讲活,与科学研究前沿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实习实践课教学都是在中物院反应堆、中核八二一厂、兵器五〇四厂等生产车间完成。学院还注重国防文化与信念教育,每年邀请专家做“两弹一星”讲座,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到邓稼先故居等地参观学习,让大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同时,与驻绵预备役部队开展军工后备人才培养,每年暑期选拔80~100名在校生参加预备役高炮等科目的实战训练,2015年曾获全军预备役高炮打靶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既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还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国防观念。此外,我们在毕业设计(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70%以上都是来自军工科研院所、企业科研生产实际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学院教师的军工科研项目。

正是由于这些系列举措构筑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闭环,保障了国防科技学院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质量:近年来,超过20%的学生进入中核、中广核、兵器、电子等军工企业、军民融合企事业单位工作;超过30%的本科生考取了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多所国内外重点科研院所和高校。国防科技学院正成为西部核学科、兵器学科、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展望未来,我们将乘四川全面创新改革、建设成德绵军民融合示范区的大势,以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建设为载体,深化军民融合开发办学理念,坚持军队和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深入探索与驻军部队、军事院校、军工院校建立联合培养军民两用人才模式与机制;争取西南战区支持面向驻军部队现役官兵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推进与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发展中心等单位联合开展军民融合相关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努力探索建立国民教育体系与军队院校教育体系相互支持、相互依托、资源共享、军地协同、互惠共赢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军工军民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军民融合 新引擎
军工品质 行创未来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