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对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启示

2016-12-21 00:35张飞汪洋
计算机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建设

张飞 汪洋

摘要:分析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总结其中值得借鉴的经验,结合黄淮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办学经历及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给出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建设

1.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式

1.1对应用科技大学的理解

应用技术大学的全称是Fachhochshule,简称FH,Fachhochshule由Fach(专业)和Hochshule(高等学校)两部分组成。1998年,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HRK)就FH在国外的名称问题形成议案,并提交德国各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KMK.德国高等教育事务的最高决策)审议。同年9月,KMK通过决议,同意FH的英文译名为University ofApplied Science,并在对外时和FH并列使用。FH早就引起我国教育界的重视,但由于译名不统一,一般等同于我国的大专和高等职业教育,而德国教育界始终认为FH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大学具有同等价值。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是4年制本科教育,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1968年,联邦德国政府通过了一项协定,将工程师学院和中等技术学校组合并充实师资组建FH。与我校建立合作交流的杜塞尔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建于1971年,为国立大学,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一所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介于传统大学和中专技术学校之间的应用科技大学。

1.2培养目标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企业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具有各种专门职业技术的高级应用型、工程师类职业的实践工作者,可从事产品开发、质量检验、核算、设计、生产、装配、维修保养、营销等工作。

1.3专业及课程设置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是综合大学的“通识”,侧重于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和应用技术理论,如计算机、电子技术、精密仪器、环境保护等。为防止专业狭窄化,应用科技大学会调整、合并同类专业、设立专业方向,目的是提高毕业生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其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长课程。各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基本相同,专业课程各有侧重,专长课程进行专业深化和拓宽专业面的教学。实验课程由任课教师和实验室工程师指导,以设计型实验为主。

1.4教学过程

教学实施过程(学生培养)充分体现出企业合作的重要性。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学制4年,分8个学期,安排2个完整学期的实习,课程体系分基础学习阶段、专业学习阶段、专长学习阶段。第一实习安排在第3学期,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拓宽技能和能力,对职业有所了解,获得职业尝试;第二实习安排在第7或第8学期,学生到企业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由企业专业人员或经营管理者指导完成一定的工程设计任务(结合毕业设计)。

1.5教学评价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评价(考试、鉴定、毕业设计答辩等)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查和评价。在学习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之后的第3学期,学校安排一次中间考试。考试形式主要包括口试、笔试、完成大作业并答辩等,其中笔试又分为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考试不及格的科目要重修。实习期间实践能力的评价很重要,教学中学生听课、作业较自由,但实验必须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门课程考试必须通过才可做毕业设计,最后通过由教师和指导人员组成的委员会的答辩。

1.6师资队伍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拥有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具有博士学位才能取得教授头衔,一般教师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二次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考试,获得正式岗位资格证书,并在大中型企业中聘请工程技术专家任兼职教师。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保证较高的教学水平,他们与企业紧密合作,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2.黄淮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现状及对策

2.1存在的问题

黄淮学院是一所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15年获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近两年,学院获得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黄淮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是学校重点发展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院加大软件工程专业的改革力度,把人才培养模式由“3.5+0.5”改为“3+1”,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学校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不低于40%;按照“企业命题、协同完成、双师指导、市场检验”的原则,推进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实习中心,推进学校、企业一体化的协同育人,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在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提升的过程中,学院还存在如下问题: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不够明确,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有待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进一步优化整合,教学实施过程(学生培养)中企业合作不够深入,实践能力的考查和评价不完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双能师资力量不能满足专业建设和发展需要,需要增加与“3+l”模式及其课程体系实施相匹配的实习实训平台等。

2.2专业转型提升的对策

根据学校及软件工程专业的现状,针对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对策一:针对需求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进一步明确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在“3+1”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比例不低于40%,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3+1”模式中的“3”是指前3年在校内完成包括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和方向(专长)课程的学习;“1”是指第4年,其中第一个学期(前半年)在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平台或工程中心拓宽专业技能和能力,了解相应的职业岗位职责,获得职业尝试,第二学期(后半年)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或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工作,由企业指导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完成一定的工程设计任务(结合毕业设计)。

对策二:针对课程内容有待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进行优化整合的问题,按照“课程体系与从业能力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三对接”原则,进一步优化整合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引入行业企业领域的新标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把教学内容融人设计或生产过程,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践性和适用性,确保课程内容满足行业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本着“专业知识够用、软硬件知识并重”的原则,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深入相关行业企业调研了解社会需求,回访往届毕业生、访谈教育专家等。以行业企业和管理服务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重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的内容,形成模块化的系列课程。通过增加课程问的耦合度,按照就业领域一能力需求一知识分解一课程模块,形成了基础系列课程、软件系列课程、硬件系列课程、网络系列课程、实践系列课程五大课程模块。其中,实践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践练习、毕业实习、工程训练和毕业设计,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最终形成了黄淮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的4+4模式”,其中“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数学知识、专业知识(学科之特色)和相关领域知识,“能力”包括开发(设计)能力(专业必备)、学习能力(终身受用)、处事能力(领袖风采)和创新能力(财富源泉)。

对策三:针对教学实施过程(学生培养)中企业合作不够深入、合作无连续性的问题,我们探索与企业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学校也制订了一些优惠条件,确保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创新校企合作育人体系。学校也成立了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应用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智能体系统信息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另外,还与企业共建有“物联网+”平台、融合通信平台、嵌入式软件研发平台等。

学校依托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迅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以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的实验平台,孵化了一批科技成果,其中智能充电桩、无线网关、三网融合通信设备、一体机等产品已从实验室走人市场,为企业创造利润195万元。我们探索出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的“校企结合、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搭建起系统开放、资源汇集、机制健全、互惠共赢的合作发展联盟。

对策四:针对“3+1”模式的双师双能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我们制订了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45岁以下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必须有一年以上在行业企业专业岗位顶岗工作实践经历。由于师资有限,还要确保完成校内正常的教学任务,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寒暑两个假期进行实训,时间可以累计。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经验的积累需要过程,更需要时间。学校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我用”的原则,制订了“柔性人才”政策,采用特聘、外聘、兼职、客座等多种形式吸纳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

对策五:建设符合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校内外基地,构建“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即校企合作发展联盟,“两翼”即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共同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形成“学校一企业一行业”三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促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校内实验平台:构建“实验教学一实习实训一毕业(课程)设计一课外科技活动一顶岗实习”五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学校一园区一企业”三基地的软件人才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实践资源建设,实现实验资源开放,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开展各种层次的创新训练,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

校企业合作实训平台以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根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兴趣特长的实习单位,也可以申请在学校进行实习。校内指导教师由所在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承担,校外指导教师由实习所在地安排,校内指导教师要定期到实习基地检查和指导学生实习。实习地点和时间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生均应按照要求,签订实习安全责任书。实习考核根据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和实习报告给予评定,评定等级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5个等级,考查及格以上得6学分。在实习结束后,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单位的鉴定报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完成实习报告的情况,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分制,给出实习成绩,并写出简短的评语。

学科竞赛平台:借鉴IEEE/ACM的教学计划、IEEE工程知识体标准SWEBOK/WGSEET,为更好地服务“3+1”模式的新课程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相关的竞赛,为学生提供学科竞赛平台,目前我们主要参与ACM大赛、软件测试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蓝桥标软件大赛、挑战杯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2016年3月举行的第七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河南赛区的比赛中,我们选拔参赛的学生中3人荣获省级一等奖,5人获得二等奖,14人获得三等奖,其中获得一等奖的吴栋、陆晨飞、刘乐三位学生将参加全国总决赛。

3.结语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也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等方面提供了可参考的做法。要建设好应用型本科高校,特别是要建设好应用型示范校,要明确办学定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进行有益的探讨,从根本上改革传统、固化的思维模式,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开阔视野,学习和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式,结合我们的现实情况和发展特点,不断探索应用型高校办学规律,推进高校应用型办学进程。

猜你喜欢
软件工程专业建设
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新载体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应用瀑布模型的MOOC制作方法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关于如何创新和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探讨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