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委婉语的模糊机制

2016-12-23 08:09何伫聚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12期

何伫聚

摘 要:在语言交际中,尤其是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人们为了减轻交际对对方的刺激和压力而故意用一些礼貌用语或者语气比较缓和的词语,或以曲折、含蓄甚至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这些表达需要运用一些模糊机制来完成。本文分析阐述了三种完成委婉的模糊机制。

关键词:模糊机制 美化机制 距离机制 美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02-01

委婉就是对信息理解者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模糊,总体而言委婉语的委婉机制就是模糊机制。但由于受构成手段的影响,模糊机制又分为不同的类型:美化机制、距离机制、弱化机制。

1 美化机制

一般而言,语义扬升的委婉语的委婉机制都是美化机制。当婉指对象是一些地位卑微的职业和档次较低的商品和服务时,釆用的委婉手段是语义扬升,将不好的事物说好听一些而避免直陈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反应。例如,把“干洗工”说成“干洗工程师”,把“擦鞋工”说成是“皮鞋保养工程师”。使用美化机制让原本地位低下的职业听起来体面、气派。又如,“长眠”、“安息”、“升天”等词则更赋予了对死者死后前景的良好祝愿;用“战略转移”指代“败走”,把所指事实说得像是为了最终夺取战略上的胜利而故意作出的调整部署,将一个难堪的事实掩饰成夺取胜利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其委婉度显然高于“撤退”;把“鸦片”称作“洋药”、“福寿膏”,不仅掩饰所指物害人的本性,还声称该物是“药”,能带来“福寿”,对指称的对象作了歪曲性美化:再如,之所以认为“烟花巷”、“花柳营”等类词语具美化性质,在于它们在间接表达“妓院”这种丑陋事物时使用了“烟花”、“花柳”等一些在感官上能引起人们产生美好联想的词语。

2 距离机制

委婉语的距离机制主要用在指示语类委婉语。人们心理有这样一个特点:对内亲近随和,对外则多加防备。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为表示尊敬则有必要拉大与对方的心理距离,以免冒犯,为了亲近,可以釆取缩小心理距离。反之,如果对家里人或关系较好的人采取拉大心理距离的方式,会因语义中的疏远而得罪冒犯亲人、朋友;如对陌生人,关系生疏的人采用拉近心理距离的方式,也同样会产生冒犯。例如:

(1)等片刻,我马上就来。

(2)什么罪都受过,何必单忍不了这个……

咱们出来为的是什么,祥子?还不是为了钱?只要多进钱,什么也得受着……

(3)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

(4)三人同到楼上坐了,那妇人看着武大道:“我陪待着叔叔坐地,你去安排些酒食来,管待叔叔。”

例子(1)中,“来”的方向对于听话者来说是确定的,无任何歧义,是朝着听话者方向运动的,这样心理上离听话越来越近,这里采用的缩小心理空间距离机制。例(2)中,咱们是用第一人称复数替代了第二人称单数,当别人把自己看成是“自己人”时,听话者会感觉很亲切。这里同样使用的是缩小心理空间距离机制。例(3)中,“人”是“别人”的含义,在这里用来替换第一人称单数“我”,这里是委婉的责备,如果直接使用“我”,那么责备的语气就会很强。而使用了“人”, 就将批评的源头放到别处去了。这里采用的是拉大心理空间距离机制。例(4)中,是通过第三人称“叔叔”替换了第二人称单数“你”。第三人称指示釆用的相对空间参照框架,在心理距离上是较远的,在此可突显出对对方的尊重,因此,这一例采用的也是拉大心理空间距离机制。

3 弱化机制

在使用委婉语时,通过弱化机制,减轻使用直陈语带给人心理上的痛苦、厌恶、难堪、不适等,包括借词委婉弱化、迂回弱化、焦点转移弱化、语音变异弱化、省略弱化等。

3.1 借词委婉弱化

通过采用借词的方式减少直陈语的理解者的心理刺激,即使借词使用的外来语也同样可以达到委婉的效果。因为借词虽然与直陈语意义加当,但这种借词并非母语,在听者的头脑中引起的意象不同,当然也就不会对听者的心理造成强烈的刺激。

3.2 迂回式弱化

迂回式弱化就是不直陈某事,而只是说出与此事相关的行为,将严重事态轻描淡写,让听者不觉得难堪或刺耳。如,“吃双份饭”是指“怀孕”,“来自后面的风”是指“屁”,“做一下肠子运动”是指“解大便”等。

3.3 焦点转移式弱化

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的方式构成委婉机制是焦点转移式弱化。例如,在“死亡是休息”的概念隐喻中,“休息”这一概念得到突显,有关死亡的其它方面(痛苦,恐怖)则被掩盖了,这就是概念隐喻式焦点转移。又如,“昨天晚上她同史密斯睡觉了”,因为性行为的发生只是上床睡觉的一部分,过程中的细节被整个过程替代了,这样就起到泛化的作用,从而将注意焦点转移而达到委婉。

3.4 语音变异式弱化

通过改变直陈语的发音形式而减少直陈语对交际人的心理刺激就是语音变异式弱化。当一个词的发音发生改变,在交际人的心里产生了新的映射形象。当该形象替代原来直陈语的语音和婉指对象发生关系时,其联系是一种新的关系。因此需要一个过程来让人们把新的形象和原来的所指联系起来。汉语中,语音语调的改变、英语词语的语音或重读的改变都属于语音变异式弱化机制。

3.5 反义式弱化

通过直陈语的反义表达来实现反义式弱化。如“失火”的反义弱化委婉语是“走水”,“丧事”则被说成“白喜”。通过正话反说,用反义中令人愉快的特点来掩盖婉指对象带给人的消极心理反应,用一个极端代指另一个极端,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弱化。

在实际交际中,正是使用了以上模糊机制使得我们的交际更加得体,顺利和成功。

参考文献:

[1] 郑燕.对外汉语中的委婉语教学方法小议[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2] 王晶.浅议对外汉语视野下的流行语教学[J].科技资讯,2009(23).

[3] 马倩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手段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

[4] 胡春梅. 论委婉语的构成及功能[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