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四重奏

2016-12-25 14:15金坚范
关键词:茶文化文化

□金坚范

茶文化四重奏

□金坚范

2013年12月10日,在一次内部工作会议上,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谈到了茶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他说:“中国文化走出去要一体两翼,一体就是中国文化的理念,包括伦理;一翼是中医,一翼是茶叶。因为中医和茶全面地、系统地从哲学到伦理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身和心,是切身的,因而其中奥妙容易被接受。”许先生关于茶文化的观念,对我而言,十分新鲜,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要理解中国的艺术,必须先了解它的哲学。中国古人并不把艺术理解为技术,而是理解为道术。艺进于道,艺接于道。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它的含义是从枝叶追寻到根本,从观察波澜去探寻源头。喝茶,以及茶艺表演,其背后深藏的无形的文化精神究竟是什么,它究竟传递了什么样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以下谈谈我的四点粗浅体会,以求教于专家学者以及所有爱茶的人。

一、乐感文化

2014年8月,我有幸赴蒙古国观看了由万里茶道协作体在乌兰巴托举办的“中国茶文化博览会”。在博览会上,湖南演艺集团推出了一场由湖南卫视宾颖超导演、“中国茶仙子立志大赛”选拔出来的“茶仙子”们创编的仿古茶艺表演。短短十几分钟的节目,除了烹茶、敬茶之外,还辅以花道、香道、琴道表演,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应有尽有。喝茶成了意蕴丰富、令人回味的艺术享受,且其妙趣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世界上有三大饮料,咖啡、可可、茶。唯独茶衍生出茶艺(道)。为什么?

周作人先生称“茶道”为“苦中作乐”。这其实反映了中国人一种乐观积极并且坚韧的精神内核。

从哲学的角度说,它就是李泽厚先生提出的乐感文化。他认为,中国主流文化强调一个“乐”字,将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视为最健康的人生态度,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周易·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生前多次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是中国人的民族精神。这种思想,也就是乐观进取的态度。《论语》开篇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夫子自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饭蔬食饮水,曲肱而忱之,乐亦在其中矣”“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在学习中追求乐趣,在事业中追求乐趣,在道德中追求乐趣,在人生中追求乐趣,在自然中追求乐趣。

乐感文化的核心是情感的哲学,即以“情”为人生的根本、人生的真谛。

先秦儒家(孔、孟等)曾高度关注“情”。孔子的学说恰好从骨肉亲情、伦理之爱出发,即所谓“立爱自亲始”。“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强调“恻隐之心”。孔孟都将思考的重心放在“情”上,将“情”作为哲学关切的根本出发点。

所以,中国人形成了讲求合情合理、情理交融的文化心理结构。我们平时常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把“情”放在首位,然后才是理。

1993年10月,湖北荆门市郭店村楚墓挖掘出土大量竹简,明确写有“道始于情”。

乐感文化是审美文化,即珍视自己的情感生活,使生活成为艺术。西方海德格尔也有相似的说法: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中国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孔子的态度是“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

这一文化态度培育了中国人专注人间的智慧。执着人生,珍爱人间,是中国人的基本文化取向。中国佛教有“佛法在人间”“人生佛教”的思想。

民谣说:“只羡鸳鸯不羡仙。”只羡慕人间的恩爱夫妻,幸福生活,不羡慕神仙。今天的流行歌曲也唱:“在人间已是癫,何苦要上青天,不如温柔同眠。”

这种乐的文化精神,已经化为中国人的潜意识。一般地讲,他们总是相信人生有望,总是乐观地充满希望地前行、奋斗。

民间谚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谓家喻户晓。宋朝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

中国人很少有彻底绝望的时候,“怀绝望之心,行希望之事”。

二、茶和天下

在茶艺表演中,操琴、插花、焚香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精髓之一的“和合”之道。

香有去除异味、改善环境的作用,以示对客人的尊重。中国有“香花供养”这一词语,意思是以香、花供佛,表示虔诚、恭敬。古人认为,带香植物都有医疗功能,所以医家将其列为上药;还信奉“香气养性”“能疗人心疾”。此外,香又与“明德”相关联。《尚书》说:“至治馨香敢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唯馨。”古代香、馨相通。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要让神明满意,与其奉献黍稷,不如展示明德(善行)。

花之美,是生命之美,使人赏心悦目,又会引发人对生命的无尽联想。插花,对不同的花进行剪裁组合,以其特有的形制和缤纷的色彩,让其大放光彩。 荀子认为,“乐以安德”,乐是可以影响和塑造德行的。后来,汉儒又说,“琴者,禁也”。何谓禁者?“禁止淫邪,正人心也”。“药”的繁体字是“藥”,可见乐、药相通,乐有治疗疾病的作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

“和合”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是说在承认事物各不相同,有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的和合过程中,取长补短、存优去劣,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生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可见,和合文化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地承认不同,比如阴阳、天人、男女、父子、上下等;二是把不同的事物有机地合为一体,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五行和合等。

孔子用“和而不同”来表述这一概念。这一贯通中国文化思想领域的综合性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对事物整体辩证地认识的优良传统。

中国传统思想中,讲“和”多于讲“和合”。“和”是“合”的前提或基础,不“和”则难“合”。“和”是“和合”形成与维系的关键所在,因此可以说重视“和”也就是重视“和合”。

这种 “和”的思想至少可追溯到舜帝时代。《清华大学藏战国书简》(壹)一书中,披露了3000多年前周文王在临终遗言中提到了舜在劳动中获得了“中”。“中”的本体论在实践领域的集中表现就是“和”。甚至还可远溯到7000多年前的伏羲时代所创造的阴阳八卦。 “和”的思想已经实实在在地深入到每个人心中,可谓我们民族“日用而不知”的“精神基因”。

客来敬茶,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这一礼节,体现了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精神。礼有一个核心,叫作自谦而敬人。行礼时,强调内心有一个“敬”字。

《论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无患乎无兄弟也?”孟子认为,“敬人者,人恒敬之”。可见,敬是和谐人际关系的。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引用了明代杨升庵的一首词:“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把“浊酒”改成“清茶”,是完全可以的。朋友来了,一杯清茶,推心置腹,什么都聊,很快乐。如:炒股票赔了,和老婆吵架了,在单位升职了,生意上赚钱了,酸甜苦辣,一吐为快。此时的品茶,其意已不在茶本身,而在浓浓的情意,体现了一个“和”字。婆媳吵架了,想求得和解,媳妇敬上一杯茶,婆婆接受了,问题也就解决了。在旧中国,上海人发生冲突,到茶馆喝“讲茶”。“讲”,就是讲理。矛盾双方各自陈述立场,中间人予以调解,矛盾化解之后彼此把茶水混合在一起,就此“化干戈为玉帛”。

中国传统戏曲中,不速之客来访。见面寒暄几句,话不投机,主人便会下逐客令,若能“两情相悦”,谈得投缘,便会说“上茶”。这体现了一个“和”字。 “清”这个字,中国人对其情有独钟。在汉语词汇中,许多美好的称誉,往往是清字当头。具有卓越的才能称其为清才,儒雅的文章叫清文,纯洁的友情为清交……

传统茶器中有一种带托盘的盖碗,其分三个部分,茶托、茶杯和茶盖。这种杯子也叫三才杯。茶托是地,茶盖是天,中间茶杯最重要,代表人。

位于群经之首的《易经》,蕴含天、地、人三者的统一关系。上为天,下为地,中间为人,把阴、阳和人联系起来,形成了“三才”重要思想,称之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地、人三者,各有其才能,三者合一,亦即天人合一的另一表述。

三、月印万川

一种茶树,不管长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还是云南,都是一样的,但因其制作方法不同,有不同的茶叶。恰如民间口头流传的一则谜语:“生在山中,一色相同;泡在水里,有绿有红。”

茶叶因处理、制作方法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黑茶等若干大类,而饮茶的方法也因各地气候、生活与习俗不同而各异。江浙一带人喜欢绿茶,北京人喜欢花茶,广东、福建一带喜欢红茶,云南有些少数民族有饮盐巴茶的习惯,蒙古民族则有喝奶茶的生活习惯。英国人别具匠心地调制出 “下午茶”,已成了都市人社交生活的一部分。 俄国人喝茶,还会摆出大盘小盘的蛋糕、饼干、果酱、蜂蜜等,甚至作为三餐外的补充。

茶的处理、制作方法不同,饮茶方法又各有所好,从而有多种茶文化。文化多元,异彩纷呈,文化是不会全球化的。茶叶为世界各个国家的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途径。

朱熹用“月印万川”这个比喻来说明 “理一而分殊”这个概念。同一个月亮照在不同的水里就有不同的形象。茶的不同种类和各有特色的饮茶方法,印证了这一哲学概念。

四、天道崇简

古人喝茶方式与今天差别很大。

从茶的存在形式看,茶大体可分为两类,即散茶和团茶。散茶,实为叶茶或芽条,因其择取芽头,粒粒分明。今人多数以喝散茶为主,但明朝初叶之前,团茶绝对占统治地位。团茶是紧压茶,制作、饮用较麻烦。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需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橘子等食材。

中国茶叶史上一场重大的改革出自朱元璋之手。他出身贫寒,发迹前在民间受了很多苦,因此他一登基,就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发布诏令,罢贡龙凤团饼茶,只贡少量茶芽,从此开创了茶文化史上散茶冲泡的新时代。因其简便易行,此法一直沿袭至今。后来美国人又发明了袋泡茶、瓶装、罐装的即饮茶。

正如《周易·辞系上》所说:“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意思是说,容易,就便于了解;简易,就便于遵行;容易了解,就会使人亲近;容易遵行,就能见到效果;有人亲近,就能保持长久;见到效果,就能够壮大。

(作者单位 中华文化促进会)

[责任编辑 孟昭勇]

猜你喜欢
茶文化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林岚微 把红边茶文化传播得更远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