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危重病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治疗对策

2016-12-26 08:15刘轶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3期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治疗

刘轶

【摘要】 目的 探讨危重病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65例危重病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 对其发病危险因素进行总结, 并给予2015年1月~2016年1月59例危重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观察效果。结果 休克、中枢系统衰竭、凝血功能异常以及既往消化道溃疡史为危重病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干预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53%明显高于干预前的75.38%, 住院时间(10.36±1.51)d明显短于干预前的(15.35±2.34)d (P<0.05)。结论 休克、中枢系统衰竭、凝血功能异常以及既往消化道溃疡史为危重病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治疗,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 危重病;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3.062

消化道出血是危重病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并发症, 其由于发病早期无特异性表现, 极易延误诊断, 导致患者死于该并发症或者其他合并症[1]。本次研究将通过对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重病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临床治疗时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65例危重病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 占收治的危重病患者数量的12.57%。其中男39例, 女26例, 年龄25~69岁, 平均年龄(52.17±6.57)岁。原发病分别为:呼吸衰竭13例, 心肌梗死塞6例, 脑出血21例, 脑梗死25例。另行2015年1月~2016年1月59例危重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1. 2 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 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呕血、黑便、胃肠减压部分伴有咖啡色的液体, 患者大便常规隐血检测均为阳性, 经胃镜检查发现患者为消化道出血。所有患者在临床治疗前, 均无消化道出血情况, 且在治疗前24 h内均无呕血情况。

1. 3 研究方法 对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 危险因素主要为: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行机械通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抑酸剂、脓毒症、休克、心力衰竭、肝功能异常、肾功能衰竭、中枢系统衰竭、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应用激素、凝血功能异常、有既往消化道溃疡史。

1. 4 治疗方法 研究给予2015年1月~2016年1月59例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重病患者干预治疗措施, 在积极给予患者原发病治疗的同时, 选取适宜的感染控制方案, 改善组织灌注, 纠正缺氧, 改善患者胃肠道淤血情况, 并给予其适宜的肠内营养支持, 调节肠道菌群, 维持患者水电解质的平衡。出血治疗方案:冰生理盐水100 ml+去甲肾上腺素8~12 ml+硫糖铝混悬液15 ml分次胃管注入。同时给予患者奥美拉唑40 mg, b.i.d.抑酸处理。如患者肠鸣音消失或者伴有严重的腹胀, 且血红蛋白<8 g/dl, 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时, 要立即为患者输注足够量的全血。

1. 5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在1 d内得到明显缓解, 消化道出血停止, 肠鸣音恢复, 并发症以及原发病有所好转;有效:患者相关症状在2 d内有所改善, 消化道出血停止, 肠鸣音有所恢复, 并发症以及原发病有所好转;无效:2 d内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危险因素 休克、中枢系统衰竭、凝血功能异常以及既往消化道溃疡史为危重病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1。

2. 2 干预治疗效果 干预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53%明显高于干预前的75.38%, 住院时间(10.36±1.51)d明显短于干预前的(15.35±2.34) d(P<0.05)。见表2。

3 讨论

危重病患者通常病情较为复杂, 且合并症较多, 而消化道出血就是危重病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2], 且有着较高的病死率, 严重威胁了危重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3]。本次研究发现, 造成危重病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主要与机械通气、脓毒症、休克以及肝功能异常、中枢系统衰竭、凝血功能异常以及既往消化道溃疡史等因素有关, 因此临床中有上述情况的患者, 应提前做好消化道出血的监测工作,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对已发病患者应采用相应的干预治疗,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总之, 休克、中枢系统衰竭以及凝血功能异常和既往消化道病史均是危重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治疗,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减少病死率和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郭惠明, 吴若彬, 杨红伟, 等.心脏手术后消化道出血44例临床分析.中华外科杂志, 2005, 43(10):650-652.

[2] 吴金, 陈启, 孙向东, 等.重症监护病房内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9, 12(4):375-376.

[3] 钟林, 胡建, 姜建平, 等.危重病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8):33-35.

[收稿日期:2016-05-03]

猜你喜欢
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治疗
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晚间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