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大禹文化的成因分析与启示

2016-12-27 05:16邱志荣茹静文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禹绍兴文化

邱志荣,茹静文

(绍兴市水利局,浙江 绍兴 312000)

绍兴大禹文化的成因分析与启示

邱志荣,茹静文

(绍兴市水利局,浙江 绍兴 312000)

大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治水传说源远流长,遍及全国,而其历史最悠久、保存最系统完整的是在以绍兴为中心的浙东地区.其内容主要可归纳为绍兴禹文化的发端和奠定、积淀和丰富、传承和弘扬等.绍兴集大成于禹文化并使其卓然于世、独领风骚,体现了文化积累与传承的长期性,也是绍兴文化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化的重要贡献.

绍兴;大禹文化;发端和奠定;积淀和丰富;传承和弘扬

“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1]大禹,是我国传说中远古时代的治水英雄,是中华民族立国之祖的象征.“盖九州之中,禹之迹无弗在也,禹之庙亦无弗有也.”[2]而以传说之早、遗迹之多、记载之详、祭祀之盛、文献之丰富、庙宇之宏壮、文化之深厚,非会稽莫属.

1 地平天成,绍兴禹文化的发端和奠定

有关大禹治水的故事在越地广为流传,其中最有原始影响力的是以下诸说.

1.1 大禹宛委山得天书

相传当年大禹在治水之始遇到艰难险阻,受玄夷苍水使者指点,便在若耶溪边的宛委山下设斋三月,得到金简玉字之书,读后知晓山河体势、通水之理,治水终于大获成功.此事《水经注》《吴越春秋》等经籍中均有记载.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叙及“二十而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中的“禹穴”即是大禹得天书处.“东游者多探其穴也”.[3]宛委山又称石匮山、石篑山、亦名玉笥山,位于绍兴城东南约6 km处,海拔279 m,北连石帆山、大禹陵,南倚香炉峰,是会稽山中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荟萃之地(见图1).

图1 宛委山

贺循(260-319年)《会稽记》[4]记石篑山:

石篑山,其形似篑,在宛委山上.《吴越春秋》云:九山东南曰天柱山,号宛委.承以文玉,覆以盘石.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编以白银.禹乃东巡,登衡山,杀四马以祭之.见赤绣文衣男子,自称玄夷仓水使者,谓禹曰:“欲得我简书,知导水之方者,斋于黄帝之岳.”禹乃斋,登石篑山,果得其文,乃知四渎之眼、百川之理,凿龙门,通伊阙,遂周行天下,使伯益记之,名为《山海经》.

宛委山中今有一巨石,石长丈余,中为裂罅,阔不盈尺,深莫知底,传此洞即禹穴,亦名阳明洞.口碑相传与记载相符.宛委山是大禹来越治水获取治水方略之处,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见图2).

图2 宛委山禹穴

1.2 大禹治水毕功于了溪

禹溪村,地处嵊州城北7 km处.据传,古时这里原是沼泽之地,庄稼常为洪水淹没,大禹治水到此,治水终获大成,“了溪”因而得名.史称“禹治水毕功于了溪”,就在此地.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之功,建禹王庙,塑大禹像,并又将村名改为“禹溪”.近处的“禹岭”据说曾是大禹治水时弃余粮之处.宋代文人王十朋曾有《了溪》[5]诗云:“禹迹始壶口,禹功终了溪.余粮散幽谷,归去锡元圭.”

1.3 禹会诸侯,会稽得名

据我国先秦著作,东汉人再整理成书的《越绝书》卷八记载,大禹曾两次来越,第一次即:“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

“会稽者,会计也”[6],追根溯源,是因传说大禹在“茅山”“大会计”而名“会稽山”,再因此而名此地为会稽.

1.4 大禹斩杀防风氏

《国语·鲁语下》记:“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又记禹:“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示中州诸侯,防风后至,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属禹也.乃大会计治国之道.内美釜山州镇之功,外演圣德以应天心.”

绍兴民间相传夏禹治水会诸侯于会稽,长人防风氏后至,禹乃诛之.防风氏身长三丈,刑者不及,筑高台临之,故曰“刑塘”.后人感禹王执法如山,为记其事,留刑塘而戒鉴,岁久谐音,亦避“刑”字,故雅称“型塘”,在今绍兴柯桥区南部山区[7].

1.5 禹葬会稽

《越绝书》卷八等载,大禹第二次来越,病故并葬于会稽山.即:“及其王也,巡狩大越,见耆老,纳诗书,审铨衡,平斗斛.因病亡死,葬会稽.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上无漏泄,下无即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延袤一亩.”

《史记·夏本纪》:“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大禹埋葬在绍兴,有了大禹陵、庙.

2 源远流长,绍兴禹文化的积淀和丰富

2.1 4000多年陵、庙历史

(1)大禹后代留驻会稽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启使使以岁时春秋而祭禹於越,立宗庙於南山之上.”此为最早祭祀大禹及建庙记载.又:“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於越,号曰无余.”大禹后代有了后裔在越地守陵.

(2)绍兴城内之禹庙

《越绝书》卷八载:“故禹宗庙,在小城南门外,大城内,禹稷在庙西,今南里.”说明当时在越国大小城内已建有大禹庙.

(3)规模与地位

会稽大禹陵、庙有着独特的地位.李仪祉先生认为:“论山川之灵秀,殿宇之宏壮,则当以会稽为最.”[7]大禹陵在今绍兴古城东南六里的会稽山麓,是一处集陵、祠、庙于一体的古建筑群,高低错落,各抱地势,展示了我国传统的建筑美(见图3).

《汉书·地理志》载:“山阴,会稽山在南,上有禹冢、禹井,扬州山.”说明汉代大禹陵在会稽山的记载是十分明确的.据《墨子·节葬下》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之说,似为薄棺深葬,葬礼简朴.今大禹陵碑亭,亭中碑高丈余,有“大禹陵”三字,每字一米见方,系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

陵的北侧便为蔚为壮观的禹王庙.相传最早为启所建.《史记正义》引孔文祥云:“宋(指南朝刘宋)末,会稽修禹庙,於庙庭山土中得五等圭璧百余枚,形与《周礼》同,皆短小.此即禹会诸侯於会稽,执以礼山神而埋之.其璧今犹有在也.”禹王庙建成以来屡有兴废,现存禹王庙,基本保留了明代建筑规模和清代早期的建筑风格.

庙正中央耸立着大禹塑像,高5.85 m,执圭而立,神态端庄,令人肃然起敬.这一艺术形象,是后人对大禹功德的极高赞誉(见图4).

图3 绍兴大禹陵、庙

图4 绍兴大禹庙大禹像

陵的南侧数10 m处有一片古朴典雅的平房,为禹祠.据传,始立于少康时.

2.2 祭禹中心

祭禹之典,传说发端于夏王启.《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禹崩……启遂即天子之位,治国於夏.遵禹贡之美,悉九州之土以种五谷,累岁不绝.启使使以岁时春秋而祭禹於越,立宗庙於南山之上.”之后“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於越,号曰无余”.“无余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春秋祠禹墓於会稽.”

会稽之祭禹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多种形式:

(1)皇帝御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8].此为历史上第一次由皇帝亲临会稽祭大禹,不但说明当时的祭禹中心就在会稽,还开创了国家大禹祭典最高礼仪.是为历史之最(见图5).

图5 李斯会稽刻石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第二次南巡,二月十四日祭大禹陵,是继秦始皇之后又一次皇帝亲祭.康熙题禹庙匾“地平天成”,及联、诗[9].

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乾隆三月初八祭大禹陵.题禹庙匾“成功永赖”,及联、诗[9].

(2)皇帝遣使祭

一类称特遣专官告祭,简称告祭.明、清两朝皇帝即特遣专官告祭,清代又规定国有大事亦特遣专官告祭.另一类称遣使致祭,简称致祭.致祭又分传制祭、随机祭,一般是皇帝派专任使臣送香帛、祝文到绍兴府.明代由绍兴府知府担任主祭;清代或由杭州(或乍浦)副都统(正二品),相当于中将级武官担任主祭.清代,遣官致祭达44次之多[10].

(3)地方公祭

唐代有“三年一祭……祀以当界州长官,有故,上佐行事”之制.自宋至清,历朝规定岁时春秋祀禹以太牢,祀官为本州(府)长官.

(4)民祭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众民悦喜,皆助奉禹祭,四时致贡,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便是民祭的形式.绍兴民间的农历三月初五日为大统节序之一.《嘉泰会稽志》卷十三:“三月五日俗传禹生之日,禹庙游人最盛,无贫富贵贱,倾城俱出.士民皆乘画舫,丹垩鲜明,酒樽食具甚盛.宾主列坐,前设歌舞.小民尤相矜尚,虽非富饶,亦终岁储蓄以为下湖之行.春欲尽,数日游者益众.千秋观前,一曲亭亦竞渡不减西园.”民谚云:“桃花红、菜花黄,会稽山下笼春光,好在农事不匆忙,尽有功夫可欣赏.嬉禹庙,逛南镇,会市热闹,万人又空巷.”[11]

(5)族祭

为大禹后代专祭,如姒、夏、鲍、余、娄等姓氏,以及守陵村之祭,一般在农历六月初六(见图6).

(6)当代国家祭祀

1995年4月20日,在绍兴大禹陵隆重举行“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禹陵大典”,中央、浙江省、绍兴市领导,学者和海内外包括大禹后裔在内的各界代表数千人致祭.是年以后,祭禹成为绍兴市一个常设节会,采取公祭与民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举行祭祀活动.

2006年5月,“大禹祭典”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4月20日,文化部与浙江省政府共同主办公祭大禹陵典礼,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国家级祭祀活动(见图7).

图6 2016年绍兴大禹陵族祭

图7 2016年公祭祭禹

(7)工程师节及大禹纪念歌

民国36年(1947年),中国工程师学会决议:以农历六月六日大禹诞辰日为中国工程师节.又于头年公开向全国征求大禹纪念歌词、歌曲.共得应征作品96件,评选结果,阮璞作词、俞鹏作曲《大禹纪念歌》为第一名[10].

2.3 地名

由于禹的传说在越中流传甚广,所以便产生与禹相关的诸多地名,如会稽、型塘、夏履桥、禹溪村、涂山村等.此外,统计出绍兴、上虞、余姚三地的传说中的禹故迹多于20 余处,绝大部分位于会稽山南部地区的山麓地带,这些山麓地带也是宁绍平原卷转虫海侵之后最早成陆之地[12].

2.4 文献

自《越绝书》《吴越春秋》之后,绍兴有关记述大禹的文章不绝于世,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禹言”、“史志”、“诏考论”、“祭文”、“碑记”、“游记”、“诗颂赋歌”、“题匾联语”、“专著”、“论文”、“传说”等,凝聚成为禹文化的核心元素[13].

3 经世致用,绍兴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1 天人合一

大禹治水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今天的绍兴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历代绍兴官员和民众缵禹之绪,代代不息,绍兴的治水历史是一部不断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代代相传的光辉之书.

绍兴古代地形地貌、自然降雨、海潮等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但作为生存环境而言,潮汐直薄,咸潮与淡水在平原交替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制约因素.而人作为万物之灵在这其中就起到了顺应和改造自然的关键作用,也就可以说“天”代表了客观存在事物与环境;“人”代表了调适、改造客观事物与环境的主体;“合”是客观条件的转化与改变,也就是阻潮汐于平原之外,蓄淡水于河网之中,实行顺天时,应地利的人工调控;“一”表明自然与人相依相生,绍兴成为鱼米之乡.郦学泰斗陈桥驿先生有《大越治水》[14]诗曰:

神禹原来出此方,洪海茫茫化息壤;

应是人定胜天力,稽山青青鉴水长.

揭示了其中缘由.

3.2 献身、求实、创新

(1)献身

大禹治水的核心价值是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在尧之时,洪水滔天,天下受灾.舜“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大禹之父鲧受命于洪水滔天之际,“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鲧之治水不可谓不尽力,而真实的原因是这场历史时期的特大洪水,是卷转虫海侵引起的沧海变幻的自然现象,非人力所可抗拒.禹的伟大之处是不计个人的恩仇,而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肩负起了治水的重任.禹牢记鲧治水失败教训:“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8],遍行高山大川,历尽千难万险,终获治水成功.《孟子·离娄下》记禹为治平洪水“三过其门而不入.”《韩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肢,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又《黄氏逸书考》辑《逸庄子》:“两神女浣于白水之上,禹遇之而趋曰:治天下奈何?女曰:股无胈,胫不生毛,颜色烈冻,手足胼胝,何以至是也.”禹治洪水,置生死于外,《淮南子·精神篇》记:“禹省南方,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乃熙笑而称曰:‘吾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何足以滑和!’视龙犹蝘蜓,颜色不变.龙乃弭耳掉尾而逃.”

承禹之业,后继有人.

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到会稽后,认为山会平原之水环境现状亟需改造,预计改造后又其利无穷,造福子孙万代.但山会平原南部地区相对北部开发为早,如富中大塘以内开发历史已达五百余年,是平原粮仓,许多富豪大族多居住在南部.在此筑堤蓄水建湖,无可避免会侵犯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须农田受淹,房屋动迁,祖坟易地.绍兴多有世家豪族居住,在朝廷有较深厚之基础,得罪于人轻则名誉受损,重则丢官丧命,风险甚大.权衡利弊,马臻把山会地区的全局发展和广大民众的长远利益放在首位,毅然决定兴建鉴湖,建成了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较彻底地改造了这里的水环境,为绍兴开发发展奠定了基础,恩泽万代.但绍兴水利史上也由此上演了空前绝后的悲剧,马臻在会稽因损害了当地既得利益者,淹没了土地、房屋、坟墓而被权贵和当地官员联合诬告;在朝廷又被梁氏家族所害,污以贪污皇粮、少交赋税、祸乱一方之罪.朝廷听信谗言,马臻惨遭酷刑,据传还为剥皮揎草(剖开肚子后塞进杂草),死得十分惨烈.《后汉书》也不为其立传.然后人称之曰:“境绝利溥,莫如鉴湖”[15];“太守功德在人,虽远益彰.”[16]

又有清绍兴知府俞卿守越12年,全心治理绍兴水患,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正在他主持兴建上虞海塘时,将提升赴新任消息传来,俞卿却表示:“此工不完,后将谁任?设官为民,民事未问,虽超擢不愿也.”[17]于是为指挥施工方便,他移住至两县工所相近东关镇之天华寺内,更尽心尽力辛勤地主持工程建设,直至全获成功.

(2)求实

为治平洪水,禹深入实地考察,研究治水之理,以求解决办法.《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禹)“循江泝河,尽济暨淮,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功未及成,愁然沉思.”大禹得到高士指点,在会稽宛委山得到金简玉字之书,通晓治水方略后,再深入实地调查研究,“遂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又“南踰赤岸,北过寒谷,徊昆仑,察六扈,脉地理,名金石.写流沙于西隅,决弱水于北汉,青泉、赤渊,分入洞穴,通江东流至于碣石.疏九河于涽渊,开五水于东北.凿龙门,辟伊阙,平易相土,观地分州,殊方各进,有所纳贡,民去崎岖,归于中国.”[18]以上均反映了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求实精神和科学态度.

大禹治水的求真务实态度为越人崇尚.

东汉绍兴上虞人王充对水、天、地自然界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就是我国思想学术史上求真务实光辉典范.

明绍兴知府戴琥到绍兴上任后,在对山会平原河道、湖泊进行大量实地调查和多年实践积累的基础上,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创建了一座用于控制和观测水位的水则,安置于城内佑圣观前的河中,标志着绍兴古代调控和管理山会平原河湖水利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成化十八年(1482年)五月,戴琥在离任前夕,根据其在越十年治水的经验,写成专文,并绘制府境八县山川水系全图,勒石立碑于府署,即《戴琥水利碑》,详尽阐述了绍兴水利形势和江河源流的演变、发展,具体提出了规划设想和治理方法,集中体现了戴琥的治水思想和治水理论.

明绍兴知府汤绍恩兴建三江闸之决策,既是他到绍兴实地考察汲取方方面面意见的结果,也是他对前人治水实践之总结.在地理位置上选定马鞍山东麓钱塘江、曹娥江、钱清江汇合处的古三江口作为闸址,又利用“两山对峙,石脉中联”的彩凤山与龙背山之间倚峡建闸,“六易朔而告成”.[19]作为一个以大闸全控山会水利的枢纽工程发挥效益达400余年,充分证明其实际使用价值.

(3)创新

鲧治水的做法是“障”和“堙”,也就是用堤防把聚落和农田保护起来的办法.但面对滔天洪水,低标准的堤防一冲即溃,于是鲧治水失败,还因此而被“殛”“于羽山”.禹受命治水后,不墨守成规,深入实践,虚心听取民众意见,总结鲧及前人治水教训经验,采取了“疏”的办法,因势利导,疏浚江河,即:“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20]又“江水历禹断江南,峡北有七谷村,两山间有水清深,潭而不流.又《耆旧传》言,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小不足泻水,禹更开今峡口.水势并冲,此江遂绝,于今谓之断江也.”也就是疏通主要江河,引导漫溢于河道之外的洪潮归于大海.于是“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21]治水大获成功,地平天成.

对大禹治水这种不断超越创新的思想和态度的承继,使早在句践时期就开创了光辉灿烂的越国水利伟业.公元前七世纪齐国名相管仲来越,所见是“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22]至句践时,越大夫计倪向句践建议,越国要发展,必先重农业和蚕桑,而首要条件是先改变水利条件,“或水或塘,因熟积以备四方”[23],大夫范蠡带领了勤劳、勇敢、智慧的越族人民进行了开拓和实践,兴建了富中大塘、山阴故水道、吴塘、大小城等山—原—海系列水工程,走出了改造山会平原成功的第一步,形成越国中心.越国水利的规划思想,堤坝工程技术处当时全国领先水平.

之后,绍兴水利精彩纷呈,直到今天的曹娥江大闸建设无不留下了代代绍兴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印记.

3.3 忠孝重节

“禹陵风雨思王会,越国山川出霸才.”[24]大禹治水是为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奉献的崇高之事业.越民为大禹治水及大禹陵在会稽感到自豪,有一种巨大的感召力量和忠诚于国家的意识.明末志士、清末辛亥英杰都留存着历史基因.越地普遍流传着大禹涂山娶女的传说,绍兴的曹娥江庙也有着曹娥孝感天地的故事.

4 绍兴禹文化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4.1 文化积累的长期性

绍兴的大禹文化有着4 000多年的积累,博大而宏深,这决非一朝一夕可成.越王句践是一位很注重树立大禹形象和建立禹文化的君王,他在建设以龙山为中心的越国大小城时同时建立禹庙.又句践二十七年(前470年)在临终前对太子与夷说,“吾自禹之后”,明确了家族是大禹的后代.或许是句践奠定了大禹文化就在越地的基石.《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亦记:“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其形成原因源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大禹文化既是国家战略,也是越民族自身文化发展的需要.

4.2 文化资源需要持久保护利用

可以说越民族是以一种高尚的信仰和十分虔诚的心理奉大禹为永久的神明,祭祀经久不息,文化内涵在不断丰富、吸收和提升.这种文化保护和传承是全方位的,已形成一种文化体系和民族传统,这过程需要有一种坚定的理念之下的精神寄托、物质投入、形式追求(见图8).

4.3 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日积月累,时至今日,绍兴大禹文化卓然于世,是一张金光闪亮的名片,举世公认.大禹文化使绍兴受益无穷,无尚光荣,也是绍兴文化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化的重要贡献.

[1] 绍兴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嘉庆山阴县志[M].绍兴:绍兴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1992.

[2] 邱志荣.鉴水流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 傅振照,王志邦,王致涌.会稽方志集成[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2.

[5] [南宋]高似孙.宋元方志丛刊·剡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0.

[6] [南宋]施 宿.宋元方志丛刊·嘉泰会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 邱志荣.上善之水:绍兴水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

[8]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8.

[9] [清]徐元梅,朱文翰.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嘉庆山阴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10] 沈建中.大禹陵志[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5.

[11] 朱元桂.绍兴百俗图赞[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77.

[12] 邱志荣,陈鹏儿.浙东运河史(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13] 绍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绍兴大禹陵[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14] 邱志荣.鉴水流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5] [宋]王十朋.王十朋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6] [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M].扬州:广陵书社,2004.

[17] [清]王蓉坡,沈墨庄.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道光县志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18] [东汉]赵 晔.吴越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 冯建荣.绍兴水利文献丛集[M].扬州:广陵书社,2014.

[20] [春秋]孔 子(周秉钧注译).尚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1.

[21]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2] [春秋]管 仲.管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3] 张仲清.越绝书校注[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24] [明]陈子龙.明诗选·钱塘东望有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CauseandInspirationofDayuCultureinShaoxing

QIU Zhi-rong, RU Jing-wen

(Shaoxing Water Conservancy Bureau, Shaoxing 312000, China)

Dayu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legend of water conservancy by Dayu goes back to ancient times in China, and its oldest and most systematically intact part is kept in eastern Zhejiang, centered on Shaoxing. The main content of Dayu Culture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the accumulation and abundanc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etc. Shaoxing epitomized Dayu Culture and made it outstanding and leading in the world, embodying the longevity of cultural accumulation and inheritance,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culture and human culture.

Shaoxing; Dayu Culture; origin and formation; accumulation and abundanc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2016-09-28

邱志荣(1957-),男,浙江绍兴人,调研员,研究方向为水利史、水文化及风景园林.

K892

A

1008-536X(2016)12-0001-07

猜你喜欢
大禹绍兴文化
绍兴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大禹网络:这家MCN机构,捧出无数网红
谁远谁近?
人文绍兴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