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丽的田园风采

2016-12-29 06:11刘家朋
参花(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新媳妇夫妇果园

◎刘家朋



奇丽的田园风采

◎刘家朋

我对风水学颇有研究,在我们老家常常有人请我到家切磋建房设计技法问题。时间久了,结交的朋友也就多了。

在我所认识的朋友圈里,时而呈现出一对让我永远难忘的中年夫妻形象:他们都是三十八九岁年龄,男的中等以上的身材,“用”字面型,皮肤被太阳晒得红里透黑,女的也中等以上身材,生一张白白的圆脸,尽管经常晒太阳,还是让人感到她天生就是白面皮的人;男的话语不多,但说起话来让人感到很实在。女的则话语多一些,呈现出对人一团和气的样子。

去年夏末秋初时节,我应熟人推荐去莱州市驿道镇大刘家村,帮这两口子设计建新房,便认识了他们。既求我设计建房,必须知道房主的名字,我只知男的叫李开新,他媳妇叫什么名字我却不便细问。那天上午,我打听着李开新的名字去了他们家,他们夫妇在吃饭的圆桌上摆上了瓜果、热茶,热情地招待我。相互闲聊了一会儿,他们夫妇便领着我来到他们家房西头一块闲地面,说是就要在那里建房。我便按他们提前所提供的建房间数和造型的大体要求,帮他们设计起来,告诉他们门窗如何设置,房身长度多少,宽度多少,院墙东西为多长,南北多长,大门留在哪里,厕所安置在何方等一系列问题。都一一跟他们交待清楚,我也就算完成任务了。不想,他们夫妇在和我说话间,见我是一个很好求的人,便又要约我到他们果园看看果园小屋,还有一眼水井的设计问题,说是给我加几个工钱。我心想,帮人家设计建房,稍带着帮着看别的也是分内的事,加什么工钱,去帮他们看看便是,就痛快地答应他们了。

人行小路不宽,是他们夫妇为整修果树便利故意留出来的,可是庄户人家就是珍惜他们的土地,可说是见缝插针,不让自己地里有半点闲着的地方。接下去映入我眼帘的便是这条小路两边的蔬菜:从地南头往北十几米,小路东西两边各栽了两垄大葱,那大葱长得竟来到人的大腿,好像它们不服气苹果树的高度,它们要加快速度生长,最后要超过苹果树的高度似的。又好像是它们知道人类常来看它们,要快速生长,让人类夸它们没少向人类做贡献。大葱的叶子嫩绿嫩绿,绿得好像随便一动就要出水的样子。我看一会儿大葱,又看看树上的那一串串苹果,觉得它们都在争先恐后地向我们三人献媚,顿觉心旷神怡。看着看着,我不觉失口惊叹:“啊也(啊也一词,方言土语),这简直太美了!”

李开新夫妇见我夸他们园景美,不约而同面带自豪地看着我,开新媳妇说:“怎么样,好看吧?”

我连声说:“好看,好看!”

接着,我又不由得称赞道:“你们可真会过日子,不但果树修理得好,就边角这点地方,你们还种上了菜。”

李开新“呵呵,呵呵”憨厚地笑着,然后说:“哈,咱没什么本事,就只好向地来要钱了。”话虽这样说,脸上却仍显出很自豪的样子,我心想:苹果成熟后可以卖钱,听他说这话,可能这菜要是吃不了,也是打算卖的。便问一句:“这些大葱要是自己吃不了还能卖?”

开新随口便答:“当然能卖!”说着他往北面小路两边用手一指:“刘哥你看,扯南到北种的都是菜,哪能吃得了,多了不卖咋整,就得卖。”我心里暗暗佩服他真是一把好庄稼手。

我跟他们夫妇往前走,小路两边各两垄西红柿出现在我的眼前,那西红柿的茎秆长得齐腰高,茎秆和叶子也都是肥绿肥绿的。西红柿已成熟的和未成熟的都有。成熟的西红柿和苹果一样,都呈现出红红的脸蛋,它们似乎要与苹果比一比谁的脸蛋更美,未成熟的西红柿则呈现出半红半青的脸庞。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瞪大了眼睛看着我们三个人的到来,好像是要告诉我们,别看它们还未成熟,但后来者居上,早晚要长得比那些已成熟的同伴们还要美!

学校以学生骨干成长成才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党建带团建,抓好特色党建、团建活动,探索建立在共青团、学生社团、年级和班级四维一体基础上的学生骨干培养机制,提高育人的质量和实效。在党建、团建工作中切实加强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感动校园”——西政年度人物评选为载体,树立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活动组织和评选中熏陶一批学生骨干,通过先进人物的事迹宣传,影响带动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我不由得又失口夸赞:“啊也,真好,你们两口子真能过日子(当地土语,就是能往富贵去奔)。卖苹果再加上卖菜,能卖不少的钱呢!”

李开新高兴地说:“呵,他们有他们的本事,我有我的本事,咱凭出大力挣钱,心里踏实。”

其妻则说:“刘哥别光夸呀!多提点意见才好。”

我连连说:“不夸,不夸,说你们能过日子,你们就是能过嘛,心里话。”

我们再往前走,前面豆角子、辣椒、黄瓜、芹菜等,样样数数的都有。豆角子的躯体主要是由一根根漫长的藤子所组成,它如一条条绿色绳索,顶着它们的叶子,携带着它们的子孙牢牢地攀在蔬菜架上;辣椒也是长得齐腰高,熟了的瞪着红眼睛看人,未熟的则板起青脸显壮;黄瓜的蔓藤比豆角蔓见粗得多,叶子也大得多,它像一条条缩了身的绿色蟒蛇似的,顶着它们肥大的叶片攀居在蔬菜架上。那黄瓜大的小的、粗的细的,如一根根绿色的棒槌一般,紧紧地连着蔓藤,扯住蔬菜架各自显能;芹菜也和辣椒一样,长得齐腰高,它毫不服气身边的菜友们的长势,顶着它绿得透亮的叶子,争先恐后地疯长。这些蔬菜谁也不服气谁比自己长得更快,谁比自己更高大。都要显示自己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太阳的光线透过树影照射着长在枝头上的一串串红脸苹果,也照射着这些绿油油的枝杈和叶蔓的蔬菜。太阳在笑,苹果和蔬菜的枝杈叶蔓也都在笑,再看看李开新那质朴憨厚的面容,看看他媳妇那和气微笑的表情,我的心就像喝了美酒那样完全醉了,如到了梦幻般的世界……

一会儿,我们走到了果园北头,眼前出现了一栋红砖墙、红瓦的小房。小房的坐向是正间门朝南,东西长度只有十米左右,宽度大约有四米。李开新夫妇齐声说:“看看吧,刘哥,这就是我们才建的房子,面积不大,就三间,你从风水的说道看看我们建的有没有毛病。”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四周的环境,觉得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便说:“很好,没什么毛病。”开新夫妇便都会心地笑了,一边笑一边说:“没毛病就好,没毛病就好。”

李开新向西边一努嘴:“这样,大哥,我这还有个井,你来给我看看好不好?”

我问:“什么井?”

开新媳妇便说:“我们打了眼井在房西边,是眼大口井,留浇地用,你过去给俺看看有没有砌得不好的地方,或是建的方位不对,你也告诉俺,俺也好把周围环境按你的指点改变一下,好讨个吉利。”我应一声:“好,过去看看。”便和他们共同过去了。

壮观,这眼井砌得真是好壮观呀!及到近前,我不由得暗暗叫绝:只见那眼井砌得呈圆形,直径有八米长!我小心翼翼地趴在井口边那用水泥抹的光滑的矮墙上,向下看去,见井壁全是用红砖新砌成,砖是按次序从下到上排着垒的,层层叠叠,从水面到井口大约有十五米深,真是悬而壮丽之极!看水面,那水绿得如湖泊,好像是把水里倒进了绿颜色,然后又搅匀了一般。水面的边沿间或有几只青蛙,都在瞪大了眼睛看着我们。我随口问李开新:“这水深吗?”开新夫妇齐说:“啊也,可深了,从水面到水底足有十几米深,够两台195柴油机成天家抽!”

我又问:“你们是用柴油机抽水用吗?”

开新媳妇说:“不用柴油机,我们有电机抽水。”

这时,我下意识观察井壁四周,才发现他们设计的用绿油漆刷过的吸水的铁管子,我顺着铁管子从水面看到井口,再转脸由井口向外延伸看去,铁管子直通到那三间屋里去了。我站起身不觉又好奇地问:“你们屋里有电力设备?”

李开新说:“嗯,电机就安在那屋里。”接着又告诉我:“是三千瓦的。”

我又问:“就用这水浇苹果和那些菜?”

开新夫妇齐说:“啊!就用自己这井里的水就行了,天再旱也不愁。”说着他们俩也都趴在井沿上。

我说:“这水你们也用不了哇!”

开新媳妇笑着说:“刘哥,你当俺费这么大的力又打井又按电力设备只是为了浇自己这几亩果园,这水还可以供别人家用呢!”

我接着便问:“别人用水,你们收费?”

开新媳妇说:“啊,除了果园,主要靠这眼井挣钱呢!”

开新便说:“刘哥,你可别小看我这眼井啊!叫我领乡长的工资我都不换!”

我连连说:“不会,不会,不会小看你,我好好向你学习都来不及呢!”嘴里说着,心里真真对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先看了他们茂盛多彩的果园,又看他们这眼悬而壮丽的水井,观他们夫妻那勤劳又质朴善良的举动,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是佩服这小两口致富有方,是被他们的果园和这眼大口水井的美妙情景所激励而念念不忘,还是为自己出外又开了一次眼界而心里高兴呢?或许,这些都有了。

屈指算来,从到李开新家帮他们设计那房到现在,具体地说,事隔将近九个月了,我的所见所闻密密麻麻,可是,别的事我都记忆模糊,唯独此次见闻却使我记忆犹新,哦,李开新夫妇的果园美,水井美,他们的创业精神和接人待物的心灵更为美,我欣慰地感到自己见到了一次一生少见的奇丽的田园风采!

(责任编辑王芳)

作者简介:刘家朋,男,别名刘家鹏,笔名齐文。山东省招远市人,出生于1953年。高中毕业后在家乡务农。1987年至1989年连续三年参加“人民文学函授”中心的函授学习。后因生活原因,放弃写作多年。由于生活路途的曲折艰辛,于1999年忽然觉得自己离了文学便会生活得不自在,便又开始参加鲁迅文学院普及部的函授学习,直到2004年年底。其间,于2003年鲁院函授版第三期发表了小说《山花烂漫》;同年年底又在鲁院学员结集版《待到秋后的向日葵》一书中发表了小说《缘》;于2004年《文学世界》期刊第一期上又发表了小说《鸟鸣阵阵》;后于2015 年10月至今又先后在《参花》杂志发表了《半夜,何二川家的灯光》《沉思》《逝水今梦》《看,那坠落的流星》《讯雁报春》《弯曲的山路》等短篇小说。

猜你喜欢
新媳妇夫妇果园
天、空、地一体化“未来果园”看一下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秋天的果园
夫妇自编曳步舞,快乐感染数百万人
《百合花》中新媳妇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果园
春光明媚
贵州遵义新蒲杨价夫妇墓
第一目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