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机制探究

2016-12-29 06:55宋朝丽
东岳论丛 2016年10期
关键词:内生文化产业机制

宋朝丽

(中国传媒大学 文化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024)

名家主持·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机制探究

宋朝丽

(中国传媒大学 文化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024)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原有经济增长动力疲软,新动力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激发经济增长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注的重点问题。文化产业领域同样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涉及的供需错位、产能过剩等共性问题,也面临着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的难题。根据经济学中的内生增长理论,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技术进步、创新和人力资本,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增强要素性创新在内在逻辑上是契合的。内生动力不足在文化产业领域表现为内容产业原创能力差,内容产业在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不高,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不高。当前阻碍文化产业内生动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产值的增加过多依赖初级产品而对技术和人力资源产生挤出效应,创新成本过高导致的创新不足,人力资本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入-产出比不高。为此,需要构建文化领域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机制,一是通过资源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产业创新,层次递进地促进文化产业创新机制的形成,二是结合产学研合作和公共技术平台等形式的合作构建文化产业技术进步机制,三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完善的文化产业人才促进机制。三种机制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文化产业内生增长动力的激活与完善。

文化产业;内生增长;机制建设;创新;人力资本;技术进步

供给侧改革是2015年以来国家关于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是从供给端发力,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而文化产业作为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为供给侧改革提供积极力量,取决于能否消弭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阻碍性因素,其中最主要的阻碍性因素就是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即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要素不够活跃。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文化产业涉及行业门类众多,同质性不强,本文所指的文化产业仅为内容产业。

一、文化产业内生动力不足的表现

关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问题,经济学家在长久的摸索中逐步将其分为外部驱动力和内生动力两部分。宏观经济学认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出口,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外部动力。国内很多学者在提到“内生动力”时多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消费转型、品牌建设、民生工程等角度论述,实际上,通过政策、金融、税收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也只是经济增长的外部条件,不是内生动力。根据经济内生增长理论,所谓内生动力,指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体内部要素,包括知识积累、科技进步、人力资源、创新等。在文化领域,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产业原创力差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产业,内容产业的生命在于原创。“原创”的概念是指由作者独立创作、具备社会共识价值的文学、艺术或科学性质的作品*百度百科,“原创”,访问日期:2016年7月7日,http://baike.baidu.com/view/563.htm。。原创力是一种基于原初创作的能力。原创力缺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原创作品少,比如戏剧产业近年来出现“编剧荒”、“剧本荒”,据2014年出版的《中国剧本创作白皮书》显示,青海全省60岁以下仍在活跃的创作人员仅有5人;江苏省平均一个剧团才0.7个编剧*数据来源:《中国剧本创作白皮书》,中国剧协2014年4月发布,访问日期:2016年7月7日,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5/0630/c172318-27227775.html。。二是原创作品的质量差,有些行业并不缺乏原创作品,但质量却参差不齐,最典型的是影视和动漫行业,海量的文化产品并不能转变成有效的文化需求。以电影行业为例,2015年中国共上映国产片278部,票房总额271.36亿元,占市场份额的61.58%,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47部*伟德福思公司发布,《2015年度中国电影产业报告》,访问日期:2016年7月7日,http://sanwen8.cn/p/1b8vHxG.html。。但是中国电影却连续冲击奥斯卡19次没有成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远逊于好莱坞电影。三是原创作品内容雷同,以实景演出为例,自2004年张艺谋导演的实景山水演出《印象·刘三姐》成功以后,全国各地掀起“印象剧”热潮,2015年全年在演旅游演出剧目195台*数据来源:《2015-2016中国旅游演艺报告》,道略演艺产业研究中心发布,访问日期:2016年7月7日,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60412/1612305272.shtml。,但演出内容雷同,模仿抄袭痕迹明显,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商业气息浓厚。

(二)内容产业所占比重不高

内容产业在文化产业中居于核心位置,它的占比高低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文化内容产业所占的比重越高,说明文化产业的价值链越高端。在欧盟的“Info2000计划”中对内容产业的定义是: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中国通常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内容生产、文化传播渠道、文化生产服务、文化装备制造、文化消费终端制造、生产性文化服务六大门类,具体门类分布情况整理如下:

表1 文化内容生产的构成

注:本资料根据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编制《我国文化产业10年发展对比分析报告》整理而成,内容稍有调整。

根据《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13》的统计标准分类,2013年文化内容生产的从业人员为337.23万人,资产总额19167.14亿元,主营收入13017.12亿元,增加值4971.36亿元,在文化产业中的占比分别为23.7%、24.4%、20%、27.7%,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相比,内容产业所占的比重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不高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出口额近年来持续增长,但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所占比例较低。2014年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为1353.87亿人民币,而同年我国贸易总出口额为14.39万亿元,文化产品出口不足贸易出口总量的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访问日期:2016年7月7日,http://www.stats.gov.cn。。在出口的文化产品中,知识产权为他国所拥有的与为自己所拥有的产品之比是6∶1,这意味着在中国所有出口的文化产品中,有70%以上的知识产权为他国所有*数据来源:《2015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文化部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第329页。,这些文化产品不是中国创造的,而仅仅是中国制造的。

在版权引进和输出方面,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版权输出种类一直在增加,但2012年中国引进包括图书、录音制品、录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软件、电影、电视节目等版权17589种,输出同类版权9365种,仍存在8224种版权的逆差。

图1 2005-2012年版权引进及输出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访问日期:2016年7月7日,http://www.stats.gov.cn。

二、供给侧视域下文化产业内生增长的驱动要素分析

对于文化产业尤其是以创意为核心的内容产业,具有明显的精神消费特征,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内部要素是创新、创意和人才,只有通过创意创新才能满足文化市场的需求。从这个层面来说,文化产业天生就具有供给侧改革创新的特征。

(一)内生增长理论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

经济学家一直在寻找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亚当·斯密认为“有效劳动”和“专业化分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萨伊则认为任何财富和价值的增长都要依靠劳动、资本和自然力三者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依靠外在的因素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型很难解释现实中的某些经济现象。最著名的就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索洛残差”,索洛通过对1909-1949年美国经济的研究发现,人均产出量的增长只有12.5%依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其余87.5%的增长来自于技术变革。但索洛将技术变革归纳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外在动力。直到20世纪80年代,内生增长理论出现,代表人物有阿罗、罗默和卢卡斯。

阿罗于1962年提出“边干边学”(learning by doing)模型,他认为,在生产规模收益不变,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下,学习或者知识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因。阿罗提出的生产函数是:y=F(k,A1),其中y为产出,k为资本函数,A1为生产经验或知识积累。知识的获得是经验的产物,它在生产率提高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在生产中积累经验,取得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知识具有非排他性和溢出效应,某项专利或技术成果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应用,能够带来社会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

罗默对“边干边学”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yi=f(ki,K),其中yi为i企业的产业,ki为i企业生产某产品的专业化知识水平,K为所有企业均可使用的一般性技术知识,且K=∑Ki,并指出,当经济以固定的比例增长时,外生的技术变革可以抵消资本收益递减,也就是说,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本不变甚至减少的情况下,技术变革同样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罗默进一步提出研究与开发(R﹠D)是技术变革的核心,重视研究和开发能够使生产部门的劳动效率提高,并最终带来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

卢卡斯则将人力资本内生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其构建的模型为:Y(t)=AK(t)a[u(t)h(t)N(t)]1-ahi(t)r,其中,A为技术水平,K(t)是有形资本投资,hi(t)是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卢卡斯将人力资本分为“一般人力资本”和“专业化人力资本”,其中前者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后者则是通过“边干边学”在实践中获得的,专业化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一模型解释了资本积累不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能够得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综上,内生增长理论将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区别于推动经济增长的资本、土地、投资等外部因素。而且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内生动力因素在经济增长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产业作为智慧密集型产业,内容和创意的作用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所以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模型的构建,需要结合文化产业自身规律和发展特点重新考虑。在文化产业领域,由生产经验积累所带来的劳动熟练程度的提升,进而引发技术进步,这条规律似乎行不通,很多创意与经验的丰富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更多地是文化资源与人力资本结合的成果,而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考虑,“边干边学”和学校教育都未必能够一定培养出文化产业人才,还应该从人才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创新能力的激发来进行考虑。为此,本文认为,文化产业内生增长模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Y(t)=f(A1,K,h1),其中,A1表示技术进步,K为创新,h1表示人力资本。也就是说,驱动文化产业增长的内在动力表现为三个要素:技术进步、创新和人力资本。

(二)文化产业内生增长的阻碍因素分析

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阻碍因素主要是内生性要素投入不足,产值的增加过多依赖初级产品及自然资源禀赋,创意设计和技术进步动力不足,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过低,从而使得中国在世界文化贸易中处于“中心—外围”结构中的外围,进一步造成技术进步的利益分配不均,加深贸易条件的恶化。加上人力资本分布不均和管理体制的约束,最终导致文化产业增长的速度缓慢。

1、对初级产品生产过度依赖产生挤出效应

中国地大物博,很多地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很多地方依赖自然资源或初级文化产品的开发来促进经济增长,包括地方旅游业、工艺品制作等,这种增长方式不需要依靠技术进步、高级技术人才,仅仅是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就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这就造成对技术研发、教育和创新活动的挤出效应。经济的增长对高端人才需求不足,教育受到忽视,从而导致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缺乏创新和研发的动力,阻碍产品多样化和产业链延长,进一步加剧产业结构单一化和初级化,形成恶性循环。而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即使看到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相关部门是初级产品经济增长模式的获益者,不愿意通过调整产业布局改变既得利益,从而使得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不能得到有效投入,严重影响区域文化产业的长期发展。具体的作用机制如下:

图2 初级文化产品对产业的挤出效应

2、创新成本过高导致创新能力受限

熊彼特认为,“创造性破坏”是资本主义的本质事实。也就是说,技术革新具有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而负外部性的表现更为直接。在市场上,拥有最先进技术的企业由于掌握技术垄断,是获利最多的企业,但它的领先地位只是暂时的,其他企业通过技术研发会超越现有企业的领先地位,从而导致优胜劣汰。而现有的先进技术一旦被更高级的技术所取代,其研发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就会被淹没,这就是创新的负外部性。这种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使得社会技术不断进步,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但也有例外的情况,一是厂商为了节约成本,不从事创新而是从事模仿活动,另一种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厂商也在不断创新,以防其领先地位被取代。第一种情况可能会使经济发展缺失持续增长的动力,后一种情况则会增加创新的社会总成本。

在文化产业领域,目前这两种例外情况都存在,一方面,很多文化企业属于中小企业,没有资本也没有能力从事技术研发和创新,只能通过模仿在市场中求生存,这就造成文化领域的同质化、产品类似等情况大量存在。另一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不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的方式,而是通过垄断资源或获取社会资本等方式保持其行业领先地位。这就造成了整个文化领域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重视程度不足。

3、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导致人力资本积累不足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而人才是产生创意的主体,为此人力资本在文化产业的各生产要素当中应该居于首位。对于人力资本投资,舒尔茨认为应该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概括地说包括影响人的预期寿命、体力和耐力、精神和活力的全部开支;二是在职培训,包括由商社组织的旧式学徒制;三是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四是由商社组织的成人教育计划,特别是农业方面的校外学习计划;五是个人和家庭进行迁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68页。。卢卡斯则认为除了通过舒尔茨所说的教育投资外,生产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工作中的实际训练,也可以增加人力资本。

可以从学校正规教育和实践经验积累两方面来分析当前文化产业人才资本投入问题,在学校正规教育层面,近年来大量文化产业类专业的出现说明国家对文化产业并没有不重视,但投入-产出比不高,其原因是教育投资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正外部性,没有形成完备的人才市场,从而导致人才培养方面的供需错位。而在实践层面,缺乏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成长机制、社会管理机制,导致人力资本衡量标准缺失,企业雇佣关系稳定性差,社会及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动力不足,最终没有能够产生全社会层面上的知识溢出效应。

三、制度创新:文化产业内生增长的战略选择

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来看,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要素创新和制度创新。这里的要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而是技术、知识和人才。优化制度供给,可以为要素创新提供政策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合理的机制设计。创新始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则为创新提供了技术和智力支持。

(一)创新递进机制

原创能力的匮乏是制约内容产业发展的瓶颈,其本质是缺乏创新精神。技术进步、知识积累与人力资本共同作用于“创新”这一核心,通过资源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产业创新的递进机制,共同作用于文化领域,培育出更多的文化精品,培植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

图4 文化产业创新递进机制图示

资源创新是创新活动的源泉,包括传统资源创新应用和文化创意开发两部分。每个地区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事件、传说故事、著名人物、风俗民情、宗教信仰、人文景观等等,对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找寻特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是传统资源开发创新的路径。而文化创意则是对文化元素的重新排列组合,不局限于传统文化资源,可以吸收古今中外各种设计理念和文化观念,是资源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品创新是对产品价值的提升,包括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技术附加值。产品创新主要围绕产品的五个层次:核心利益、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邢利民:《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内生增长研究》,博士论文,陕西财经大学,2012年。。核心利益和基础产品多是围绕产品的功能展开的,而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则更多体现出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有助于产业链的拉伸。如工艺品,目前大多数工艺品停留在核心利益和基础产品开发的初级层面上,进行产品创新需要进一步考虑产品的附加价值和潜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产品的品牌效应。品牌效应的形成会无形提升文化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从而提升产品层次。

市场创新能够通过扩散效应提升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刺激市场需求。市场创新包括开拓新的客户群体和形成市场新组合。文化对消费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通过营造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体验和消费中,培育文化消费习惯很有必要,尤其是在文化新兴业态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对新的客户群体的潜在需求挖掘和引导很重要。市场新组合则包括营销手段的创新和市场领域的创新,包括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应用,以及通过对已有市场的重新组合和调整,建立一种更合理的市场结构,赋予文化企业新的竞争力和增值能力。

在资源、产品、市场创新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是企业打破原有产业结构的束缚,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产业转移、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是实现产业创新的主要途径。产业转移并不能使转移方自身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而是优化被转移方的产业结构,如通过“一带一路”将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产业集群主要是通过文化产业园区等形式,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等方式,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聚,减少交易成本,扩大产业链,实现产业的协同创新。产业融合是最近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势所趋,通过“文化+”的形式,实现文化与制造业、农业、旅游业、金融业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将会为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技术进步机制

技术进步是经济内生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通过聚合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研发机构的资源,形成推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可以降低单个企业的研发成本,加快关键技术成果向最终产品转化的步伐,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水平。

图5 文化产业技术进步机制图示

产学研合作机制是国际公认的促进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文化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需要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由政府出面组织高校及研究机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合作,重点挖掘优质产学研合作项目,组织专家学者建立科技成果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规范,引进和鼓励发展行业协会,对合作项目进行评估监管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也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合作基地、博士后工作站、技术研发中心等,共同进行科技攻关和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形成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联盟。

产学研绩效评价机制建立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文化领域的科技成果分为有形和无形,其成效也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因此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标准,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任务目标的绩效评价指标要有所区别。由于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对其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不但要考虑其成果水平和经济效益,而且要考察其社会效益。同时,要考虑指标评价体系由谁来建立,如何确立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这需要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完善产学研合作的资本投入机制。主要发挥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作用,同时注重投入渠道的多元化开发。政府投资产学研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建立合作实验室,购买科研设备,通过项目专项资金的形式,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能够促进行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金融机构通过贷款、融资和风险投资等方式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支持。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多元化渠道,建立顺畅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

同时,要搭建文化产业技术进步的服务平台,包括技术转化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创办科技“孵化器”,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加快技术成果的研发、交易、评估、推广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建立创业风险投资与自主创新的联动机制,用政策优惠降低风险投资、种子基金的投资风险。搭建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创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

(三)智力促进机制

人才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所有的创意和内容均是由人来完成的。人力资本投入能够摆脱边际效应递减的魔咒,是实现文化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和内生增长的关键因素。对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积累,要充分发挥学校、企业、行业组织和政府的作用,从人才发现机制、人才养成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四个维度开展。

图6 文化产业智力促进机制图示

人才发现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前提。人才发现机制需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提高人才市场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人才市场要在人才信息的搜集、整理、存储和发布等环节形成专业化的信息服务网络,真正了解市场需求,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指导、招聘后期服务,保证企业招聘到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市场需要加强对就业人员的应聘辅导,做好企业与就业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二是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现代企业精神的高层管理人才,既懂经营管理又懂文化产业运营规律的复合型人才,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团队整体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引进等方式引进一批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海外留学人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术带头人,形成创新科研团队。三是完善非遗传承机制,对于一些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行业协会、政府补贴、学校教育等各种方式发现民间人才、特色人才,鼓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扬。

人才养成机制主要是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分为学校教育和在职教育两个层面。学校教育是人才养成的主体,需要做到产学研结合,避免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所造成的供需错位。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培养体系,完善文化产业学科体系建设,提高学科的规范化和国际化程度。在职教育则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可以通过定期培训、在线教育等方式为企业从业者提供专门培训,也可以鼓励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到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中短期学习或攻读学位,有条件的企业甚至可以成立自己研究机构,或者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更好地促进研究成果的开发与转化,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主要涉及到企业内部的人才绩效管理制度。企业应该根据员工的岗位特点和综合因素,科学设定岗位职责和绩效评估标准。对于高层管理人才及核心技术人才可以采用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或者限制性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后者采用年薪制等手段,将他们的切身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发展绑定起来。对于基层人员和普通职工,则通过福利、奖金、绩效工资、职位升迁等方式进行激励,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总之,对供给侧改革的研究,不能将研究的理论视野仅仅局限在新供给经济学派,经济学中还有很多成熟的理论可供借鉴,内生增长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这一理论出发去观察中国文化产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去理解文化领域的要素供给和制度创新,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责任编辑:王 波]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文化领域供给侧问题研究”(批准号:16@ZHOO6)课题阶段性成果。

宋朝丽(1982-),女,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博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教授。

G124

A

1003-8353(2016)010-0022-08

猜你喜欢
内生文化产业机制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