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对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实证分析

2016-12-29 01:32瑞,魏
东岳论丛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量战略

王 瑞,魏 建

(山东大学 经济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经济学研究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对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实证分析

王 瑞,魏 建

(山东大学 经济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国家区域战略承担着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结构优化的功能。以黄三角战略为例,基于黄河三角洲19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就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战略对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进行了静态与动态的实证研究。静态模型的结果表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对该地区具有明显的结构调整效应,降低了一二产业的比重,显著性地提升了第三产业的比重,推进了该地区产业服务化进程;创新有利于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降低了一三产业的比重,限制了服务业进程;而金融与政府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相反,这可能与地方政府推进战略实施的积极性较高而金融资源主要流向第二产业有关。与静态模型相比,动态模型的结果显示:国家区域战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方向没有变化,但对第三产业的占比及服务化进程的作用不再显著,这与黄三角处于工业化阶段有很大关系。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发展战略由于定位不同因而会有差异化的产业结构效应,黄三角经验对其他国家区域战略实施效果的研究仅具有参考价值。

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发展战略;经济转型

在区域经济转型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下*①覃成林:《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转型与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研究》,《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②何丹,李晶:《2009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规划及政策评述》,《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第3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做出了很大调整,主要表现为大量地方性发展规划得到国务院的批复成为国家战略。这在2009年前后表现的比较明显,呈现快速增加的态势*谢庆裕,王博:《区域规划全国遍地开花》,《南方日报》,2010年7月29日A09版。,其后节奏开始放缓*刘云中等:《我国“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的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这些指导地方发展的规划由国务院批复,因而被称为“国家区域战略”。“国家区域战略”对地区发展的功能定位、发展原则、产业选择、生态建设以及相关改革等方面做出了明确部署,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这些区域规划的密集出台一方面重构了区域发展格局*陈秀山,赵霄伟:《区域规划密集推出 重构区域经济格局》,《领导之友》,2010年第2期。,另一方面体现出国家在特定领域鼓励地方先行积极探索的尝试。

从目前国内关于国家区域战略的研究文献来看,一部分学者围绕某个国家战略进行案例研究,从总体上分析其实施效果,如安树伟和姜军(2014)*安树伟,姜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效果的中期评估研究》,《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刘秉瑞(2015)*刘秉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研究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效果。付承伟和施祖麟(2013)*付承伟,施祖麟:《新形势下我国区域规划实施影响评估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规划师》,2013第9期。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国家战略对某些经济变量的影响,如解新为(2013)*解新为:《基于DEA的皖江城市带区域创新绩效评价》,《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年第9期。利用DEA方法对皖江城市带区域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吴晓飞和李长英(2015)*吴晓飞,李长英:《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是否促进了地区创新?—以“黄三角”战略为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年第1期。研究了国家战略对目标区域创新的影响,他们认为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地区创新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并不显著。王瑞等(2015)*王瑞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对地区投资的影响—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例》,《经济地理》,2015年第8期。以黄三角为例分析了国家战略对目标区域投资增长的影响。谭伟福等(2009)*谭伟福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对滨海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广西科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则研究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滨海生态环境的影响。刘云中等(2013)认为,这些战略规划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并培育了一批增长极,同时也提高了区域一体化程度*刘云中等:《我国“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的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国外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区域政策的实施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方面,如Moore,B.,& Rhodes,J.(1976)*Moore,Barry,and John Rhodes.“Regional economic policy and the movement of manufacturing firms to development areas.”Economica 43.169(1976):17-31.;Ashcroft,B.,& Taylor,J.(1977)*Ashcroft,Brian,and Jim Taylor.“The move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effect of regional policy.”Oxford Economic Papers 29.1(1977):84-101.;Twomey,J.,& Taylor,J.(1985)*Twomey,Jim,and Jim Taylor.“Reglonal policy and the interreglonal move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great britain*.”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32.3(1985):257-277.;Wren,C.,& Taylor,J.(1999)*Wren,Colin,and Jim Taylor.“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regional policy.”Oxford Economic Papers 51.3(1999):487-516.等。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国家战略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国家区域战略尽管具有较多目标,但也基本上都承担着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结构优化的功能。尽管不同的发展战略主题不同,但都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的甚至直接以产业发展为主题。那么,国家区域战略实施之后目标区域产业结构将如何变动,战略实施是否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基于此,本文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战略为例,分析研究国家战略实施对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本文剩余部分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对黄三角战略进行简要介绍,考察战略实施前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并对国家战略影响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机制进行分析,然后利用黄三角地区19个县市2005-201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是本文的研究结论。

一、黄三角战略概述及产业结构变动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黄三角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范围“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共 19个县(市、区),陆地面积 2.65万平方公里”。《规划》明确了地区发展的功能定位,对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也对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设定了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产业结构要进一步优化,构筑起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规划》批复之后,山东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意见及土地、金融等领域的优惠政策。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黄三角地区的发展。数据显示,黄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由2008年的4755.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741.2亿元,且历年增速均高于山东省的平均水平,对山东省经济起到了带动作用。

图1 2005-2015年黄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演进趋势图

地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稳步调整。2015年黄三角地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620.5亿元、4924.7亿元、3196.1亿元,增速分别为4.3%、7.3%、8.3%,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7.6∶66.8∶25.6调整为7.1∶56.3∶36.6。从趋势上来看,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一二产业比重呈下降态势(见图1),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从图1我们发现2005年以来黄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相对平滑,直观上很难判断国家战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国家战略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地区近10年数据的计量分析来深入研究国家战略的影响及其显著程度。

二、国家区域战略影响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

(一)国家区域战略设定产业发展目标的导向作用

如表1所示,尽管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主题不一,但均对规划区域的产业发展、结构优化以及主导产业的选择做出了部署。中央政府通过监督和评估地方政府的战略推进力度,从机制上引导地方政府为实现战略设定的目标而采取必要的政策干预,从而使财政资金、土地等要素朝着目标设定的方向流动。同时,由于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这就增加了区域战略的权威性及“法定” 地位,易于在投资者心中形成稳定的区域发展预期,增加投资信心,引导各类要素向目标区域流动*王瑞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对地区投资的影响——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例》,《经济地理》,2015年第8期。。上述行为都会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

表1 部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文本对产业发展的论述

(二)改善地区发展环境,影响产业结构变动

客观上一切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地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国家战略的实施正是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条件来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一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如黄三角地区的四大港区建设会促进依托港口的仓储、物流业的发展;二是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不同地区的产业合作,如皖江城市带主要承接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沿海与内陆的良性互动,从而影响地区产业结构变动;三是改善贸易环境,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地区的贸易往来,也会影响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

表2 国家战略实施前后黄三角四大港口货物吞吐量比较 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港口年鉴2010》、《中国港口年鉴2015》

不同的国家区域战略,由于功能定位的不同会使其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机制有所差异,并导致不同的结果。就黄三角而言,其战略主题是“高效生态”,核心是围绕四大港口建设,完成产业的布局与调整,以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方式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将黄三角打造成为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作为重要的运输节点,港口的建设势必会推进依托港口的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如表2所示,与规划实施之前的2009年相比,2014年黄三角四大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均有大幅提升,滨州港与东营港更是由年吞吐量几百万吨增加到千万吨以上,这从侧面反映出港口与黄三角腹地的良好互动。临港产业的发展,带来人口聚集,以城镇为载体的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促使港产城联动模式形成。所以,围绕四大港区建设,国家战略的实施会带来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基本判断。此外,黄三角是传统的农业区,工业化起步较晚,目前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受制于高效生态的定位,新增的传统工业项目落地难度较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形成了推动工业转型的倒逼机制,短期来看不利于工业在量上的扩张,反映在产业结构上就是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这是本文的第二个判断。接下来,我们采用回归分析对上述两个判断加以论证。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变动是被解释变量。衡量产业结构变动的指标很多,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相对变化是一个主要的指标。在具体的使用上,有的学者直接用三次产业增加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刘宇,2007)*刘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也有的使用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为被解释变量(聂爱云和陆长平,2012)*聂爱云,陆长平:《制度约束、外商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第2期。。本文参照聂爱云和陆长平(2012)的做法,除了用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为被解释变量外,也将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相对比重作为一个被解释变量以表示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国家战略在推动产业发展时的侧重点不一样,对三次产业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解释变量。国家战略的实施会引起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之间进行流动,促进产业转移,从而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由于国家战略是由中央政府批复实施的,可以看成是影响地区发展的一个外生变量。其在时间序列上表现为批复前后政策有无的状态,在回归模型中以虚拟变量的形式引入。

3.控制变量。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很多,结合相关理论并参考现有文献,选取以下变量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

居民收入水平。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将有更多的支出转向第三产业的产品,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配第·克拉克定律明确指出了人均收入水平变化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动。靳庭良(2009)*靳庭良:《物价变动、收入水平对我国产业结构的长短期影响》,《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14期。、刘丽和任保平(2012)*刘丽,任保平:《经济增长过程中我国工资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经济经纬》,2012年第2期。等利用中国的数据也证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回归模型中,我们参考付宏等(2013)*付宏等:《创新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2000-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9期。的做法,采用人均GDP的变动来衡量居民收入水平变化。

财政支出。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规模与投资走向会极大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安苑和王珺(2012)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波动显著抑制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且与基本建设支出和科教文卫支出相比,行政管理支出的波动性具有更大的负面作用*安苑,王珺:《财政行为波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产业技术复杂度的考察》,《管理世界》,2012年第9期。。储德银和建克成(2014)指出,在总量效应方面,财政支出政策阻滞产业结构升级;在结构效应方面,政府投资性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但教育支出和科技支出对产业结构调整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储德银,建克成:《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总量与结构效应双重视角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家》,2014年第2期。。在回归模型中我们采用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作为变量指标。

金融发展。金融发展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傅进和吴小平(2005)将金融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机理形象地表述为“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傅进,吴小平:《金融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分析》,《金融纵横》,2005年第2期。。陈聪(2008)*陈聪:《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9期。、曾国平等(2006)*曾国平,王燕飞:《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财贸经济》,2007年第8期。、王春丽等(2011)*王春丽,宋连方:《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6期。均用计量模型验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将金融发展作为一个控制变量具有合理性。在指标选取上,我们参考王春丽和宋连方(2011)的做法,用存贷比(贷款余额/存款余额)作为金融发展的代理变量。

创新水平。创新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优化升级的根本性因素。参照李习保(2007)*李习保:《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变迁的实证分析:基于创新系统的观点》,《管理世界》,2007年第12期。、吴晓飞和李长英(2015)*吴晓飞,李长英:《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是否促进了地区创新?——以“黄三角”战略为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年第1期。的做法,本文采用各地区发明专利申请数作为创新的代理变量。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战略为案例,选取该区域内19个县、市(区)2005-201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中,居民收入水平、财政支出以及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均来自于《山东区域统计摘要2015》、相关年份的统计公报、政府工作报告。创新的指标——企业发明专利申请书来自各地区统计年鉴、相关政府网站。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某些缺失数据本文用其前后年份数据的平均值代替*寒亭区2013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数据缺失,我们用2012年和2014年的数据平均值来代替。。

(三)基本的模型设定及方法选择

设定如下面板模型:

Y(INDUSTRY)=β0+β1policy+β2LNPGDP+β3LNPATENT+β4LNEXPEND+

β5FINACE+δi+δt+ε

同样是金枝玉叶的段誉,第一次来燕子坞吃的那些:“茭白虾仁”“龙井茶叶鸡丁”,看看就教人馋涎欲滴。段誉的当时心理评判是这样的:“鱼虾肉食之中混以花瓣鲜果,色彩既美,自别有天然清香。”

(1)

其中,Y是回归因变量,由四个变量组成,分别是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用primary、secondary、tertiary及ter_sec来表示。policy作为国家战略的代理变量,是主要考察的解释变量。它是一个只取0和1的虚拟变量,在战略实施之前取0,实施之后取1。由于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是2009年底颁布的,所以policy在2009年及之前的年份取0,2009年之后取1。PGDP是人均GDP,PANENT是企业专利申请数,EXPEND是政府公共预算支出,FINACE是地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之比,用来表示金融发展水平。为了消除数据波动性,对变量PGDP、PATENT、 EXPENGD进行了对数化处理。δi和δt分别表示地区效应和时间效应, ε表示随机误差项。

表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3给出了模型的主要变量及描述性统计指标。

对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度进行考察,发现pearson系数矩阵显示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不是很高,绝对值最大为0.58*限于篇幅未将系数矩阵列出。,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不会影响后续的实证检验结果。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静态面板模型估计

考虑到不同县市的个体差异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会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不同的影响。参照多数文献的做法,在静态面板模型中对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加以控制。为了确定模型选择的合理性,我们首先利用数据进行了个体虚拟变量和年度虚拟变量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强烈支持模型存在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的设定。但由于个体效应仍可能以随机效应的形式存在,为此对模型选择进行了豪斯曼检验,所有模型的结果表明应该使用固定效应而非随机效应。此外,考虑到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扰动项一般存在自相关,在回归时采用以县市为聚类的稳健标准差。

表4 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括号内是稳健标准差。

LNPGDP的回归系数说明人均GDP对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相关结果在10%水平上显著。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及服务业进程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与整个黄三角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有很大关系。从黄三角所属县市产业结构可知,除了东营区与滨城区两个市属区之外,其他地区均是二产主导,而且相对发达地区如广饶、寿光、莱州等第二产业比重也较高,说明该地区整体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只是不同县市在所处阶段上略有差异。在这一阶段,居民的消费品需求结构中工业产品的比重还比较高。

LNEXPEND的回归系数说明,公共财政支出对一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有正向作用,虽然显著性不强,但在二者合力作用下显著(10%的水平)降低了二产比重,同时对ter_sec解释力较强,说明财政支出有效地推进了地区服务业进程。上述结果正是地方政府调整财政资金使用方向,落实国家战略的体现。近年来各级政府均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以东营市为例,该市“十二五”期间市财政支农资金达53.3亿元,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面落实,这一系列举措有效促进了粮食的增产增收,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同时,围绕民生的公共服务支出比重也逐年增加,数据显示滨州市“十二五”期间累计民生支出102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倍,高青县、乐陵市、寿光市等县市民生支出占比均已超过70%*相关数据来自各地区2015年和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表4中LNPATENT的回归系数及显著性水平说明,创新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作用明显。从变动方向来看,创新有利于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降低了一三产业的比重,限制了服务业进程。主要原因是当前创新主要发生在第二产业,一三产业较少。这从黄三角地区科研创新平台可以看出,截至2015年末东营市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滨州市2015年新获批省级示范工程技术中心2家,新批准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上述科技研发中心多数集中在第二产业的企业中。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一点,2015年东营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644.71亿元,增长5.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0%;滨州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882.8亿元,增长6.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6.26%*数据来源:滨州市和东营市201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回归模型中LNPATENT解释力极好地吻合了上述事实。

FINACE的回归系数显示金融贷存款余额之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财政支出的正好相反,二者反映的是不同资金来源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由于第二产业见效快,第三产业见效慢,金融资源的流动具有很强的倾向性,表4的结果正说明了这一点。目前金融资金主要是服务于第二产业,对农业支持力度不足,同时与第三产业互动不足。FINACE与ter_sec的相关性为负,并且显著性较低,也说明金融业资金向服务业倾斜不大,这一点与王春丽和宋连方(2011)对全国省级数据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二)动态面板模型估计

考虑到产业结构调整的惯性,我们在方程(1)的右边引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构建一个动态模型。由于样本数据在时间周期上仅有10年的观测值,本文仅考察一阶滞后的情形。为了解决内生性问题,参照付宏等(2013)的做法,采用系统GMM进行估计。表4给出了动态回归的结果,从sargan检验的结果看,本文的模型选择是合理的。

从回归结果来看,过去一期的产业结构对当前产业结构的影响均是显著的,印证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特征。

表5 tobit回归模型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 检验;括号内是稳健标准差。

与静态模型相比,国家战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方向没有变化,但回归结果的显著性水平有所变动。动态模型中,国家战略显著性地降低了一产和二产的比重,对第三产业的占比及服务化进程的作用不再显著,这与黄三角处于工业化阶段有很大关系。

从其他变量的检验结果来看,居民收入水平与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均不再显著,而创新水平与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依旧显著且影响方向与静态模型的回归结果一致。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上述国家战略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结论,考虑到被解释变量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介于0到1的截尾数据,我们将采用tobit模型对结论的稳健性加以检验。限于篇幅的原因,本文只给出了主要解释变量的检验结果。

表5是tobit模型回归的结果。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policy的回归系数与面板数据回归的系数在符号上是一致的,说明两种国家战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一致的,并且除primary之外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显著性水平更高。Tobit模型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的有效性。

五、结论与建议

利用黄河三角洲19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就国家战略对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国家战略对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明显,国家战略的实施有助于降低一二产业的比重,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推进了该地区产业服务化的进程,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更加重要的是,这种调整是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来实现的,四大港口和临港产业区、道路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有效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更大幅度提高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这也说明黄河三角洲区域找到了兼容实现高效生态战略的准确路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继续稳步推进港产城一体化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未来方向。

回归结果表明金融与政府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相反。这首先说明地方政府在落实国家区域战略上积极性很高,一个地方区域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能够消除地方政府因为官员更替导致战略方向更替问题,而且负有为全国在特定方面探索道路的职责,更能有效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因此地方政府落实国家区域战略的积极性很高,充分运用有限的财政支出配合进行基础设施等建设。但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对于国家区域战略的实施却没有表现出相应的积极性,金融资源依然主要流向黄三角地区的第二产业,这说明金融机构更注重短期利益,参与回报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回报不确定性较高的第三产业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今后国家区域战略在实施过程,如何更好的协调政府和金融进行一致性投入是一个需要值得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在政府如何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区域战略实施上要进行更多的谋划。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考察的是国家区域战略的产业结构效应,是对三次产业作用相对大小的研究,这样就不能揭示国家区域战略对某个特定产业发展的政策效果。同时,不同的发展战略由于定位不同因而有着差异化的产业结构效应,黄三角案例的研究对其他战略实施效果的研究仅具有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王成利]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培育项目(11JBGP011)。

王瑞(1986-),男,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魏建(1969-),男,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F127.52

A

1003-8353(2016)010-0142-08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变量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抓住不变量解题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也谈分离变量
战略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战略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