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患者护理的探究

2016-12-29 19:29唐海燕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腓骨患肢护理人员

唐海燕

【中图分类号】R49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6)12-0-01

胫腓骨骨折在骨科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多由车祸、重物砸伤、扭伤等引起,手术治疗创伤大、出血多且术后功能恢复慢、发症多,给治疗与护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临床上要严密观察,细心护理减少并发症,并加强功能锻炼,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36例,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16~71岁,平均年龄43岁;开放性骨折26例,闭合性骨折10例;住院天数7~32天,全部患者均术后恢复良好。

2.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由于胫腓骨骨折有强烈的疼痛感、肢体功能受限,且发病比较紧急,患者非常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让患者克服心理恐惧,配合手术治疗,缩短病程,为其早日康复奠定基础。

2.1.2 夹板临时固定,避免搬运时骨折断端移动损伤临近的血管和神经,严密观察患肢情况,如出现肿胀,要及时将夹板松解,同时让患者抬高患肢45°~50°,可以给予冷敷,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观察肿胀的变化情况,触摸足背动脉搏动,如牵引患者足趾时患者感觉剧痛,疼痛进行性加重,足背动脉搏动摸不清或者患肢继续肿胀,应高度警惕骨筋膜室综合症及其他再损伤的发生,及时告知医生。

2.1.3 做好术区皮肤准备,常规检查血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肝肾功能等检查,必要时化验血型,抽血做交叉配血准备,嘱患者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6小时禁水,可以适当给予镇定剂,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2.2 术后护理

2.2.1 患者手术结束后回病房,取去枕平卧位6小时,并给予床边心电监护,没20-30分钟记录血压、脉搏、呼吸一次,观察病人的神志,输液及引流等情况,病情稳定后改为2小时一次,逐渐延长间隔时间4小时测量一次,输液病人每30分钟巡视病房一次。

2.2.2 抬高患肢,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以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渗血渗液较多时应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切口干燥,患肢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提示伤口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2.2.3 患者在麻醉清醒后6小时即可进食,应加强水分和营养物质的摄取,选择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宜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及素纤维饮食。

2.2.4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一般术后三天可以自行进行患肢运动。加强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者的血液循环,加快骨骼的愈合,防止患肢出现骨质疏松及肌肉萎缩等。术后五天可以进行简单的膝关节、踝关节运动。需要注意的是,下床运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禁个人下床运动。骨骼肌肉的恢复锻炼以被动运动为主,护理人员应该做好指导,患者进行配合。运动前,护理人员给予鼓励,并进行充分的准备,不能因为疼痛而不进行恢复锻炼。

2.2.5 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压疮、便秘、泌尿结石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做好预防,指导患者的饮食调节,多吃水果蔬菜,平时注意翻身,防止局部受压时间过长,患者翻身时要防止手术部位受力。保证床单被褥的清洁,定期进行运动或按摩,做好皮肤清洁。入厕时不能用力过大,防止便器对皮肤造成损伤。

3.结果

术后,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疏导患者的心理情绪,科学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及合理饮食,36例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良好,没有患者出现并发症及其他不良反应,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4.讨论

胫腓骨骨折是四肢骨折中很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多发于青壮年和儿童。患者因受伤情况及治疗方法不同,治疗周期也不同。有些患者卧床时间久会导致情绪波动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地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合理指导患者功能锻炼,严密观察患肢情况,防止发生骨筋膜室综合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郭晓丽,徐卫红.临床护理路径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5):15-16.

[2]余伟宏,雷刚刚.复杂性胫腓骨骨折的三种微创手术方法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2008,26(12):55-56.

[3]陈鹏,外科护理技术[M],武汉等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374-377

[4]刘彦军.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04(10):226-227.

猜你喜欢
腓骨患肢护理人员
什么是胫腓骨骨折
崴脚千万莫忽视
当代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品质影响因素研究
什么是胫腓骨骨折
妇产科护理纠纷原因及对策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小动作缓解肩周炎疼痛
腓骨内固定治疗老年胫腓骨粉碎性骨折
探析感染科护理人员焦虑状况调查与对策
乳腺癌术后护理干预对患肢功能锻炼康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