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消费者偏好的企业营销模式创新—以中国餐饮行业为例

2016-12-30 07:48
上海管理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网络营销共生群体

张 铁

(法国尼斯大学,尼斯市 06000)

基于消费者偏好的企业营销模式创新—以中国餐饮行业为例

张 铁

(法国尼斯大学,尼斯市 06000)

本篇文章基于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和企业营销模式转变的背景,研究企业营销创新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首先,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营销模式核心要素的探讨,全面地讨论了中国餐饮企业文化营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构建了消费者偏好模型;其次,探讨了以智能优化营销策略吸引潜在消费者、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方法;然后,基于对中国餐饮业营销现状和营销实施策略的分析,以餐饮业为代表,阐述了企业营销创新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最后,本文结合当今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创新途径,构建了基于消费者偏好的网络营销模型和混合渠道模型,设计了企业集群共生模型的营销创新形式。

消费者偏好;营销创新;网络营销;混合渠道;共生模型

1 我国餐饮企业营销的基本策略及问题

1.1 我国餐饮企业营销实施策略

营销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复杂整体工程,我国餐饮企业需要结合实际,整合优质资源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文化营销要渗入营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消费者所能触及的每个接触点都要充分利用文化因素的感染力,引导消费者认同该企业所提倡的饮食理念,从产品定位、产品组合、新产品开发、产品安装、品牌名称创建、名牌战略决策、促销策划与实施、价格制定、企业文化营销等方面都要渗透文化的因素,充分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文化营销组合策略由产品策略、品牌策略、定价策略和促销策略四个方面组成。我国餐饮企业只有从全局着眼,充分合理地运用每一个子策略,将文化理念用正确恰当的方式和途径传达给消费者,才能实现文化营销的战略目标,提高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长期发展。

1.2 我国餐饮企业营销的产品策略

产品是文化营销的基础和载体,营销最直接目的就是将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餐饮企业要通过产品传达文化,使消费者认可自己的产品。餐饮企业必须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要,根据消费者的文化需求理念,在产品开发、市场定位、产品包装、产品差异化等各个层次和环节中融合文化因素,提升产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达到产品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1.3 我国餐饮企业营销的品牌策略

文化营销的品牌策略需要将文化与品牌有机结合起来,把文化内涵融入品牌之中,赋予品牌以文化内涵,增强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打造名牌。同一产品使用不同的品牌,销量和价格往往非常悬殊,利润自然也是不可相提并论。因此,我国餐饮企业在文化营销中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品牌策略的重要性,把品牌做到消费者心里去,让消费者从内心接受该品牌,成为该品牌的忠实顾客。

1)在品牌创建中融入文化理念

2)运用文化因素创建名牌

3)文化理念和品牌体验

1.4 我国餐饮企业营销的定价策略

产品定价方法有很多,不同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市场环境和目标客户的经济状况来采取不同的定价方法。如撇脂定价、市场导向定价、竞争导向定价、需求导向定价、成本定价法等。餐饮企业一般采取的是成本定价法,即在成本的基础上加上预期利润。

餐饮企业在产品定价中,除了要考虑成本因素外,还要考虑文化因素,运用文化的感染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餐饮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服务,更是一种文化体验,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产品的本身价值,购买的还有文化价值。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而这个价值除了包含成本因素,还要包括文化价值。

1.5 我国餐饮企业营销的促销策略

促销策略在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中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通过公共关系、广告、人员等方式,把自身产品信息传达给顾客,引发消费者的兴趣,激发其购买欲望。其实促销就是说服顾客认同、购买自身产品的过程。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我国餐饮企业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在促销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扩大知名度,引导消费者认可企业所提倡的饮食理念,从而提高整体竞争优势。

1.6 我国餐饮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

1.6.1 企业的营销创新观念没有与时俱进,营销意识被动。

当前我国企业中大量存在营销创新意识过于淡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营销的理念过于落后,缺乏企业营销的指导思想,因而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之下面向市场所进行的企业营销运作形式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以至于生搬硬套国外企业的营销形式,而没有结合我国企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在营销的观念、模式与策划等深层次问题上未能取得突破。

1.6.2 企业的营销创新缺乏动力

目前, 大量行业市场竞争过度、竞争无序,导致了不少企业的经营状况比较困难。一些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生产技术和手段已趋于同质化,它们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纷纷挑起价格战。

1.6.3 企业营销创新手段有待改进

我国有大量企业不注重开展营销创新研究,市场开拓力不够,信息渠道不宽。实施营销创新手段的策略仅仅是被动地跟风,缺乏针对企业自身情况以及对市场所进行的认真研究。事实上,每一种营销创新策略均具备了自身的应用条件,都应当与企业自身的实际营销环境、营销对象甚至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相关系,盲目地模仿跟进是不利于企业真正持续发展的。

1.6.4 企业对网络营销创新重视不足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速度迅猛,网络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市场,目前仍有少数企业缺乏网络营销的意识,网络营销重视不足,所以出现了忽视网站建设,对吸纳和培养专业化网络营销人才重视不足的现象。市场,需要销售网络和品牌的共同支撑。

2 互联网对餐饮企业营销模式创新的影响

2.1 互联网思维与营销创新

从概念上来讲,互联网思维是一个比较全新的概念,这一思维的发展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与发展而不断兴起的。互联网的发展环境中,用户及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将会被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地位,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这是互联网思维下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走向。

在任何企业的发展进程中,产品品牌的打造是其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武器。关于企业的营销创新,从狭义的层面来看,就是企业围绕产品的商标及相关企业社会符号的认知度的提高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活动的开展。从广义上来讲,企业的营销创新从空间到时间上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一方面,企业在产品研发及设计阶段就要将企业的品牌意识与理念融入其中。另一方面,企业在发展战略的拟定及市场计划的推广等方面也要围绕企业的品牌的营建与打造来实施。

2.2 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创新途径

——强化互联网思维,打造基于互联网的交易平台

——强化互联网思维,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强化互联网思维,丰富集团形象内涵

——强化互联网思维,让品牌影响“接地气”

3 基于消费者偏好分群的网络营销模型设计

偏好是隐藏在人内心的一种感情倾向,是由行为主体心理导向下的客观需求激发出来的,并集中表现在个人的独特喜好。偏好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不能被直观地察觉到,而且引起其产生的因素中,感性多于理性。消费者偏好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偏好的新的理解,主要应用于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消费者偏好主要受自身心理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是指消费者在众多因素影响下对一种商品(或者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

消费者偏好通常被市场营销者看成一个重要的市场信息。由于消费者偏好直接影响消费者行为,所以消费者偏好可理解为消费者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直接反应。

在传统营销环境下,整个营销模式在“用户关注—引发兴趣—渴望购买—加深记忆—形成购买”这一流程下运行。由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难以形成互动,缺乏对消费者偏好的关注,或者收集有关消费者偏好的信息付出的代价高,导致生产者很难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偏好分群现象: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互动性是网络营销模式的主要特征。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越来越方便快捷,生产者能够借助各种网络社交平台及时有效地获取消费者偏好的相关信息,并快速应用到产品设计和生产销售之中。

网络用户可以在各种网络空间发表自己的观点,成为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并最终影响其他网络用户。用户—用户之间的沟通加强,便出现了分群现象,如图1所示。

图1 分群现象实现图

消费者在各种网络互动平台的交流中,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共同偏好的网络社群。

图2 消费者偏好分群

为更直观地了解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运作流程,笔者构建如下网络营销运作流程,如图2所示。

图3 网络营销运作流程图

如图3所示,企业的网络营销运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营销环境和市场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分析外部竞争环境、内部运营环境、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及相关数据信息,将所有资料进行整合,最终制定营销目标;第二部分是明确某网络互动平台的营销价值和营销特点,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确定与网络互动平台相适应的营销方案。

3.1 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网络营销模式

根据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可将现有的主要网络营销模式分为以下六种:

——网络广告营销。

——电子邮件营销。

——搜索引擎营销。

——网络社区营销。

——微博、微信营销。

——电子商务平台营销。

以上网络营销模式都依托于一种或多种网络社交平台,营销企业采取何种网络营销模式取决于各网络社交平台用户流量的规模。

3.2 基于消费者偏好分群的网络营销模型构建

网络交互技术带来的分群现象,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受群体的影响。网络群体通过网络社区、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在群体内部传达某一共同信息,最终影响到群体中的大部分成员。如果传达的是消费信息,久而久之,群体内部便会聚合成一种或多种共同的消费偏好。

基于群体化的消费者偏好对网络营销的重要性,构建基于消费者偏好分群的网络营销运作模型,如图4所示。

模型建立在前人的网络营销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符合互联网发展现状和网络营销的特点,充分展现了网络营销的互动性和及时性。这里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分析基于消费者偏好分群的网络营销模型。

图4 基于消费者偏好分群的网络营销模型

3.2.1 基于消费者偏好分群的网络营销模型横向分析

模型从横向上看,展示的是某一时点网络营销运作的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网络空间现有的网络互动平台;二是企业的信息系统;三是与信息系统对应的企业组织机构。

第一部分,网络互动平台。网络空间的交流平台多种多样,包括论坛、微信、微博、博客、点评网站等。在这些交流平台中,因分群现象出现具有共同特征的网络群体,企业只需要注册账号组织一个网络群体或加入各类群体,在知晓网络群体的共同特点的同时,将营销活动渗入到与群体间的交流中,并影响群体内消费者的兴趣偏好。

第二部分,网络营销信息系统。因为网络具有及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所以需要对网络群体的交流信息进行实时关注和互动。拥有一个及时跟踪市场状况的营销数据库,是企业管理阶层做出动态的理性的决策的基础。网络信息系统是网络营销运作的支撑平台,它直接服务于各网络社交平台的消费者, 将所有外部信息进行有效分配和整合,同时还成为消费者与企业网络营销工作人员之间沟通的主要渠道。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各司其职,构成了整个网络营销运作的核心。

第三部分,网络营销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围绕信息系统的要求实现相应的功能。网络营销企业的组织机构单元通过双向快速的信息交流来协调工作,实现整个组织机构的决策与控制职能。

3.2.2 基于消费者偏好分群的网络营销模型纵向分析

模型从纵向上看,展示的是某一空间中网络营销运作的各信息流内容及其流向。在整个网络营销运作模型中,三大模块之间相互联系、动态交流,通过相互对流构成闭合回路。

第一,网络营销人员采取有效的沟通手段与网络群体中各成员进行沟通互动,获取有效的客户信息。同时,网络营销系统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从网络群体中挖掘出群体偏好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同时,系统对网络群体中消费者的交流进行互动和反馈,不断发展潜在客户。

第二,信息系统和组织机构层面之间的信息流动侧重于决策信息的流动。系统将网络群体的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汇报系统运行的状态。组织机构对这些资料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进行相应的决策,然后对信息系统作出反馈,并对信息系统进行控制和改进。

网络交互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用户分群现象越来越明显。网络群体在交流与互动中不断集聚和发展,使群体偏好呈现聚合的趋势。当网络群体里传达消费信息时,将会形成共同的消费偏好,并影响消费市场。因此,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时必须考虑消费者的群体偏好,改进营销策略,抓住该细分市场(即具有共同偏好的网络群体)的消费动机。

3.3.3 基于数据挖掘的群体偏好聚合模型

消费者偏好Xj:A→[0,1],Ai→Xij,Xij表示第j个消费者对产品i 的偏好值。在考虑信息获取代价的条件下, 对群体消费者偏好聚合问题进行如下求解。

候选信息类:C= {ci},i= 1,2,…,N

消费者群体集:US= {dj},j= 1,2,…,M;∈US

群体偏好:Xus:C→[0,1],ci→Xig,Xig表示群体对信息类i 的偏好值。

群体偏好和个体偏好之间会有一定的差异。对于群体偏好和个体偏好的差异性, 可用任意两类信息之间的偏好差的一致性表示。

信息获取的代价主要包括费用Pi和存储量Mi。由于P 和M 的量化量纲不同,因此

(j=1,2•••,N-1):

1)P、M 归一化,Oi=Pi/ΣPj,ji=Mi/ΣMj。

2)O、j 归一化,vi=(c1oi+c2ji)/Σ(c1oj+c2jj),c 为费用类权重。

3)GPi=(Σvj/vi)/(N-1)。

4)CN=“干扰信息类”,且ON=∞,jN=∞。

定义目标函数:群体偏好满足一致性准则,即差异值最小,同时考虑信息代价条件,优化目标函数为:

上式中,Wk为消费者个体的权重。要使最优性条件J 取最小值,则:

公式(1)的解为:

求出{Xig}Ni=1之后,即可依据各Xig的大小将各类信息进行群体排序。Xig大于0 的信息即群体偏好信息,Xig越接近于1, 则该信息的群体偏好聚合程度越强。

4 基于消费者偏好的混合渠道模型设计

初始时刻市场的顾客规模为1个单位,顾客对产品的保留价格V 服从[0, 1]之间的均匀分布。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推移,消费者对产品的保留价格呈现指数衰减,同时市场规模呈现指数增长。V=veβt,β≥0,市场规模为1×eγt,γ≥0。

P(t)为传统的零售商销售价格,Pd(t)为直接渠道的销售价格,m 服务敏感的客户比例,1-m为价格敏感的客户比例。

在文章中不考虑生产成本,零售商相对于直接渠道可以提供价值为s[c(t)]的服务,其中c(t) 为投入成本。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假设s[c(t)]=b√(c(t)),b>0,对于服务敏感的客户:在零售渠道购买的剩余价值为V+b√(c(t))-P(t)在直接渠道购买的剩余价值为V-Pd(t),价格敏感的客户:在零售渠道购买的剩余价值为:V-P(t),在直接渠道购买的剩余价值为V-Pd(t)。因此可以得到零售商的销售数量,直接渠道的销售。下面我们分析什么情况下,单一渠道和混合渠道会给供应商和零售商整体收益带来好处。

4.1 单一的零售渠道

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整体收益为:

求解总体利益的最大值,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

4.2 混合渠道

为了保证直接渠道和零售渠道同时存在而且双方都不会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必须满足下面的条件:此时零售渠道的销售量和直接渠道的销售量分别为

混合渠道的整体收益:π(t)=Qd(t)Pd(t)+Q(t )(P(t)- c(t))。

在混合渠道的情况下:

这个最小值将在这样的时刻得到:求解得到

5 基于共生理论的营销创新

“共生”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的,指的是由于生存的需要,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必然按照某种模式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地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

在经济社会中,不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生物界种群之间的共生关系极为类似。企业集群作为企业间的一种特殊联合方式,从其形式上一般表现为,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大量互相联系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机会,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而在某一产业或产品生产中形成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群体。但其实质却表现为一个共生系统,是由于竞争环境的结构性变化,由具有互补性、彼此之间存在共生关系、产生共生效应的企业联合起来,通过互利共存、优势互补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利益和目标的企业利益共同体。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获取集群竞争优势虽然是企业集群形成的根本原因,但其动力源泉在于通过企业集群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形成共同生存和协同进化的“命运共同体”。共生和协同进化关系是集群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体现了企业集群的根本目的。

5.1 企业集群的共生模型及稳定性分析

如果不考虑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并假定企业集群中,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企业之间相互独立。同时,将处于整个集群动态演化过程中企业所经历的内生的和外生的变化(例如:技术、信息、制度安排、地域生产氛围等变化)典型地简化为企业的产量信号。此时,企业产量的变化过程实质上反映了企业集群的共生演化过程,并且每个企业的产量增长与其所处环境间的关系表现为如下的Logistic方程:

其中,k表示一段时间和某一地域空间内,在给定各种要素禀赋(包括技术、原材料、劳动力、资本和市场规模等)的情况下,每个企业产量的极限即最大产量;r表示理想条件下企业产量自然增长率或内禀性增长率;x为企业的产出水平,它是时间t的函数。这里时间不仅包含日常意义上的含义,而且还含有技术、信息、专业化和分工、交易成本等影响产出水平的各种因素变化的含义;(1-x/k)称为Logistic系数,即企业尚可生产的产量空间。

从上式可以看出,Logistic系数对企业产量的变化起着一种制动作用,使企业总是趋向于极限产量。当x=k时,Logistic系数为0,dx/dt=0,企业产出达到最大产出规模,此时的企业产量是一个稳定的平衡点。

以Logistic方程为基础,考虑企业集群两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这时,企业集群的共生关系满足Lorka—Volterra竞争方程。根据Lorka—Volterra竞争方程,企业集群共生模型为:

其中Xi为企业集群中企业i的产出水平;ri为企业i产量的自然增长率;Ki>0表示Xi的最大可能产量;Kij≥0表示企业j对企业i的作用影响系数,i,j=1,2。

(1)当K12=0,K21=0时,企业l和2的产量增长率互不相干,不存在共生关系,当然也不会产生共生效应。在这种情况下,两企业的产量增长都符合Logistic方程,并达到其平衡状态:X1=Kl,X2=K2。

(2)当K12=0,K21≠0或K2l=0,K12≠0,时,企业1和企业2为偏利共生关系,即企业1和2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为一方受益另一方无利但也无害的一种共生关系。具体地,假定K21=0,K12≠0,即企业2对企业1具有偏利效应K12,企业2自身既无利也无害。方程组进一步变化为:

求解以上微分方程组的平衡点,得到E1:(X1,X2)=(K1(1+K12K2),K2),即企业1和企业2的产出水平分别为:Kl(1+K12K2)和K2。当Xl>0,X2>O即K1(1+K12K2)>0,K2>0时,表示企业1和企业2共生。根据微分方程稳定点判别方法,E1也是系统的渐进稳定解,即企业l和企业2达到稳定共生的条件为:Kl(1+K12K2)>0,K2>0。也就是说,具有偏利共生关系的企业集群,最终总是达到E1的位置,形成稳定共生的平衡局面。这可解释为企业1和企业2不存在相互竞争关系,并且企业1可通过企业2获得技术、管理等支持,扩大生产规模。

(3)当K12≠0,K21≠0时,企业1和2为互惠共生关系,即企业1和2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为双方受益的一种共生关系。方程组②进一步变化为:

求解以上微分方程组的平衡点,得到E2:(X1,X2)=[K1(1+K12K2)]/1-K12K2lK1K2,K2(1+K1K21)/1-K12K21K1K2],当X1>0,X2>O,即Kl(1+K12K2)/1-K12K2lK1K2>0,K2(1+ K21K1)]/1-K12K2lK1K2>0时,表示企业1和企业2共生。也就是说,企业1和企业2共生的一个条件为:K12K21<1/K1K2。根据微分方程稳定点判别方法,当K12K21<1/K1K2时,E2也是系统的稳定解。进一步假定企业j对企业i的作用强度为δij>0,则企业1和企业2的相互作用影响系数分别为K12=δ12/Kl和K2l=δ2l/K2。企业1和企业2共生的条件又表示为:δ12δ2l<l,E2为稳定解的条件为δ12δ2l<l。也就是说,企业l和企业2达到稳定共生的条件为:δ12δ2l<l。根据对称性,企业1和企业2达到稳定共生的条件进一步表示为:δ12<1,δ2l <l。这可解释为企业1和企业2之间具有互利作用,但互利作用大小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生产规模,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对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具有较强的互利作用。

一般地,n企业组成的企业集群共生模型为:

其中,Kij表示企业j企业i的作用影响系数或共生效应;ri为企业i的产量自然增长率。该模型充分描述了企业集群中n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按照两企业共生关系的分析方法,同样可以讨论n企业之间偏利共生、互惠共生等共生关系及其共生稳定性问题。

6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餐饮业营销现状和营销实施策略,以餐饮业为代表,阐述了企业营销创新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并结合当今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创新途径,构建了基于消费者偏好的网络营销模型和混合渠道模型。最后基于共生理论,设计了企业集群共生模型的营销创新形式。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1)中国餐饮企业文化营销要渗入营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消费者所能触及的每个接触点都要充分利用文化因素的感染力,引导消费者认同该企业所提倡的饮食理念,从产品定位、产品组合、新产品开发、产品安装、品牌名称创建、名牌战略决策、促销策划与实施、价格制定、企业文化营销等方面都要渗透文化的因素,充分发挥文化的影响力。

(2)互联网思维是企业未来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壮大的核心理念。在这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环境与理念的影响下,企业在运营理念与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将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基于此,企业必须强化用户思维,树立体验为理念,不断将企业的发展与互联网环境中市场的需求紧密嵌合。

(3)网络交互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用户分群现象越来越明显。网络群体在交流与互动中不断集聚和发展,使群体偏好呈现聚合的趋势。当网络群体里传达消费信息时,将会形成共同的消费偏好,并影响消费市场。因此,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时必须考虑消费者的群体偏好,改进营销策略,抓住该细分市场(即具有共同偏好的网络群体)的消费动机。

(4)针对当前供应链终端中的混合渠道模式,本文通过对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区分, 以及他们对产品的保留价格服从均匀分布的假设,同时引入了时间变量,并且假设市场规模是服从指数增长,消费者对产品的保留价格服从指数衰减,进而讨论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定价策略和各自的收益情况,并分析了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与消费者对产品的保留价格的衰减速度对双方受益的影响,构建了基于消费者偏好的混合渠道模型。

(5)企业集群不仅是企业协作竞争的模式,更是企业共生和协同进化的模式。通过集群企业问的互利共存、优势互补,既加强了彼此的竞争能力,又能产生互相学习的效应,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创新优势,这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但本文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有:(1)主要分析了网络营销模型,对于其他方式下的营销模型没有深入分析对比;(2)相对缺少定量分析,对于企业营销创新对于消费者偏好的影响程度没有进行相对精确的度量;(3)营销创新会影响消费者的偏好,但对消费者偏好产生导向作用是从哪些方面来影响消费者的决策行为的没有进行研究,这也是未来将要进行研究的方向。

在本文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将在针对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企业集群共生模型营销创新形式的效果,以期能够在企业营销创新方面的研究中有所突破,更好地指导企业营销实践。

[1] 万雪芹,孙晓.基于文化差异的餐饮品牌体验分析[J].商业研究,2009(2).

[2] 柳荣.体验营销及其策略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1).

[3] 刘德光,徐守珺.旅游体验营销的模式研究[J].财贸经济,2006(7).

[4] (美)理查德•L•霍德霍森.市场营销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M.

[5] 万力.中国品牌战略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6] 王月明.品牌价值形成机理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7,1.

[7] 孙凌.饭店文化营销运作模式研究[D]. 四川大学,2006.田野.中国酒店行业企业文化建设[D]. 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8] 王建民.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2008.

[9] 李祗辉,韩真洙.基于文化维度的酒店服务质量与顾客行为意向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10(5).

[10] 郭永杰.围绕灵魂做文章.企业文化建设琐谈[J].商业研究, 2001(6).

[11] 张学勤. 互联网思维下的文化创意营销[J].人文天下,2015, 4:26-30.

[12] 刘振.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品牌营销战略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J]. 商场现代化,2015,28:41-43.

[13] 胡昌平,邵其赶,孙高岭.个性化信息服务中的用户偏好与行为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1):4-6.

[14] 姚中杰.Web2.0 网络营销模式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5] 于瀚强.基于微信的企业网络营销模式探讨[D].辽宁:大连海事大学,2014.

[16] 张剑.我国网络营销模式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17] 崔新健.网络营销运作的管理模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10):36-39.

[18] 姜丽红,徐博艺.信息筛选中群体用户偏好聚合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6):818-820.

[19] 蓝盛芳.试论达尔文进化论与协同进化论[J].生态科学,1995(2).

[20] 江若尘.企业竞争的新模式[J].财贸研究,2000(3).

[21] 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2] 孙广才,魏文礼.种间偏利关系的模型研究[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2003(3).

[23] 蔡燧林,盛骤.常微分方程组与稳定性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4] James G Carrier.A Handbook of Economic Anthropology, 2005.

[25] Denison DR,Mishra AK.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ffectiveness.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5.

[26] RayJ.Richard,Jr.InvestigatingRelationships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rientation and Employer Attractiveness, 2006.

[27] Kerr J, Slocum J.W.J. Managing Corporate Culture through Reward System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2005.

[28] Berson Y, Oreg S, Dvir T. CEO Value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Firm Outcomes. Journal of Organ Dysfunction, 2009.

Marketing Model Innovation Based on Consumer Preferences—a Case Study of China’s Catering Industry

Zhang Tie

In today's society, homogeneity of commodities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obvious so much so that brand become the key factor distinguishing goods of the same type, and brand preference is formed according to the consumer's preferences, it is the foundation and an early stage of brand loyalty formation,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enterprises and business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consumer demands. When making choices in the buying process, the selection is often based on brand preference. The market competition is gradually evolved from a pure market positioning tactic to consumer behavioral focus.Base on a case study of traditional restaurant chain and life style of different consumer groups , to fi nd out the factors infl uencing consumers' preference on marketing innovation, so as to fi nd out the method of improving marketing pattern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Consumer preferences, Marketing Innovation, network marketing, Mixed channel, Symbiosis model

F274

A

1005-9679(2016)06-0029-08

张 铁,法国尼斯大学 DBA工商管理博士,香港旭阳国际集团总经理,亚欧企业家联盟创始人。

猜你喜欢
网络营销共生群体
“三只松鼠”网络营销模式分析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如何做好网络营销
汽车行业如何“玩转”网络营销——以宝马MINI PEACEMAN为例
网络营销也玩“田忌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