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军民融合培养人才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7-01-02 23:21王瑞杰
国防 2017年4期
关键词:军民融合人才

王瑞杰 丁 茹

推进军民融合培养人才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王瑞杰 丁 茹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为此,应进一步加大军民融合力度,建立完善军民融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拓展培养途径,创新手段方法,提升军事人才培养的效益,为实现强军梦、强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军民融合 人才培养 体系建设

作者:王瑞杰,山西省军区政治部干部处干事,中校;丁茹,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博士后,中校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强教育资源统筹,完善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使用体系”。从目前看,我国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形成,但顶层设计、培养体制、发展模式、储备使用等方面,军地之间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等矛盾并未完全解决,正处在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军民融合育才,体制政策是关键。构建完善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对于顺利实现“十三五”军民融合发展规划目标、推动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

一、加强顶层统筹,构建领导运行体制

军民融合培养人才,涉及经济社会、国防和军队建设,关系到军地双方、各个系统、诸多领域,面临军地众多部门的重大利益格局调整。建立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坚持军事需求牵引、地方政府主导,成立一个权威的顶层协调管理机构,形成一个军地共同参与、纵向贯通横向兼容、运行顺畅高效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军地领导管理机构。今年1月22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国家层面有了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决策协调机构。下一步,应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军民融合组织管理机构。其中下设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管理领导小组,由各地省委、省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省军区以及军种部队相关领导组成,基本职能包括:进行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统筹人才培养战略、规划人才培养规模和层次、确定人才培养使用方向、制订人才培养政策法规等。

军地共育协调机制。这是军地双方在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沟通、合作、协调的工作制度,核心是军事人才需求对接和军地协作解决问题。其中,省军区作为“军民融合的协调部”,应当积极发挥体制优势、机制优势、平台优势,通过军地联席会议等,协调军地各部门和领域加强协商对话,必要时可在战区范围内协调关系和资源,增强融合培养人才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军地资源共享机制。这是军地分享人才培养资源的具体制度,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保证。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促进地方师资力量、科研设施、创新成果向军事人才培养开放服务,推动军队及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等优质教育资源向地方党政机关、学校、社会开放使用,使原本各自“专享独有”的资源实现“共享双赢”,从而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军地共育责任机制。主要用于规范各方、各级在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军地共育人才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明确军地各级、各部门在人才培养上所担负的职责,明确责任、权力、利益关系,按照各自分工承担相应工作。

军地监督调控机制。这是对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的过程实施全程监督管理,以保证人才培养工作正规化。主要规范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加强成本效益分析和科学论证评估,组织进行过程监督,对履行职责不力的进行相应督导,促进军民融合培养人才的常态化落实。

二、整合配置资源,完善教育培养体制

构建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建立一个配套完善、运行顺畅的教育培养体制。

优化生长干部选拔培养链。依托各省教育部门遴选教育质量优质的高级中学,建立军队生长干部和国防生生源基地,划拨专项经费,开设军政教育课程,实施高中生定向培养,对成绩优异、有志于从军的,在高考招生录取、兵员征集时予以优先倾斜;对承担国防生培养的普通高校实施重点投入,择优选拔师资、辅导员、派驻高校军官队伍,加强教育、训练、保障部门力量,完善军政训练设施、场地等平台建设。建立培养反馈机制,跟踪了解生长干部毕业任职情况,针对部队岗位需求回馈调整国防生在校军政训练规划,完善奖优汰劣的竞争机制,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

丰富干部交叉培训形式。具体形式可分两类。一是军队干部参加地方培训。包括入党校(行政学院)短期培训,重点是学习和掌握党的创新理论,了解国家的发展战略,提升综合能力;入地方高校培训,培训对象为驻地部队指挥军官、参谋军官和专业技术军官,采取任务牵引、课题研讨等办法,举办各专项培训班,增强综合素质;开展远程培训,借鉴“地方干部在线学院”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模式(MOOC),丰富国防教育等内容,使其成为军队干部军事职业教育的重要平台。二是地方干部参加军队培训。包括选送一类预备役军官入军队院校培训,强化其国防观念和军事技能;县处级领导干部参加国防专题研究班,提高军事技能和参与组织动员支前、研究解决国防建设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急分队和专业技术分队干部参加各类军事集训,增强专业技能,提升组织指挥能力。

推动退役军人培训规范化社会化。退役军人是经过军队“洗礼”的宝贵人力资源。把退役军人培训好、保障好,是节约社会成本、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的有效做法。一是纳入各省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完善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扶持政策,将培训、再开发和合理使用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借助社会资源,加大培训力度,除计划安置干部参加军转培训或对口培训、退役士兵参加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以外,还应利用地方高校、党校、大型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商业培训机构等资源,提供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三是提供就业创业平台资源,完善自主择业干部参与“双创”的进入机制,完善大学毕业生士兵退役进入基层公检法队伍、国家组织的农村基层服务项目人选的选拔培训机制,推广实行退役士兵参加研究生考试和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直接加分政策,并提供一定的教育资助等,提高他们转岗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拓展途径领域,创新人才发展模式

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期任务,必须解放思想、实践创新,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建立军工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借助地方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生产厂家实力雄厚、人才丰富的优势,完善“跟学、跟研、跟产”的人才培养政策,军队选派人员到地方的科研院所、工厂企业参与科研生产活动,地方选派人员到军队相关单位参与学习培训,通过具体实践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另外,这些机构自身拥有的人才资源也可为军队所用,以多种形式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力量。

建立士官和文职人员培训基地。着眼实现士官和文职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借鉴各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做法,实行“军事需求牵引、基地专业培训、岗位实践锻炼”的人才培养模式,从高校、职业技术学院、大型企业(集团)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中,遴选建立若干个士官和文职人员培训基地,开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急需的信息、工程等专业,完善专业资格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军地通用专业纳入地方职业技能鉴定。

建立后备军官训练团。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中明确的选拔培养方式,包括“军队从普通高等学校低年级在校生中确定培养对象,保证其在完成大学学业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军政训练,毕业后选拔担任军队干部”等内容。可借鉴外军后备军官训练团的经验,逐步在高等院校组建后备军官训练团,作为国防生、直接招收大学生入伍等军官来源的补充,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储备后备人才。其关键在于:明确思想政治、身心素质等选拔标准,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入选;合理设置军政训练课程并周密实施,确保完成训练者具备军官或预备役军官的综合素质;严格实施奖惩淘汰制度,对考核不合格者一律淘汰,对成绩优秀者提供奖学金、授予预备役少尉军衔,对拔尖人才根据需要可以列入直接招收入伍计划。

建立军事人力资源储备数据库。军事人力资源储备,是人才培养寓军于民、实现平战转换的重要途径,分为预备役储备和市场储备。建立军事人力资源储备数据库,关键在于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及时了解掌握与军事需求相关联人才的特长、流动、贡献等情况。制度设计上,应完善摸底调查、信息登记、动态流动、平战转换等制度;储备重点应放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行业以及科研机构、地方高校等人才密集单位;组织方法可采用优先储备、专业储备、区域储备、储训结合等形式,与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方法手段上,应建立国防动员指挥网络与各类人才数据库的通联信息平台,实现人才信息的及时更新、动态掌握,通过科学管理和使用,将地方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实现强军梦、强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1]杨梅枝.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研究.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何 荷)

E0-054

:A

:1002-4484(2017)04-0046-03

猜你喜欢
军民融合人才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防救体系建设探索
人才云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浅谈推进网信军民一体化发展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