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新引擎

2017-01-03 15:43蒋李
支点 2016年12期
关键词:阿里巴巴杭州经济

蒋李

核心提示:杭州最值得、也最能被其他地区学习的,是对新兴业态的鼓励与包容。

两张VIP门票的价钱就能买一部iPhone7,这不是一场演唱会的门票费用,而是一场展览会的票价。

11月30日,共1000人参加的2017第四届中国WiFi产业峰会在杭州举行,最贵的VIP门票定价4200元,普通参会票也是299元。

而在此前10月下旬举办的2016杭州·云栖大会,离开幕尚有一周,定价3288元的VIP门票便已售罄,普通的50元门票也早已被抢光,报名提前终止。

两场盛会,是杭州信息经济高度集聚与强势崛起的写照。

杭州市经信委向《支点》记者提供的材料显示,在以发展信息经济为核心的“一号工程”提出后,杭州信息经济增加值增速持续大幅高于GDP增速,且占比不断提高。

“一号工程”刚实施的2014年,杭州信息经济产业增加值达1660亿元,次年就实现增加值2313.85亿元,增长25%,占全市GDP的23%。

今年上半年,杭州GDP增速位列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其中信息经济产业以1193.76亿元的增加值和23.8%的GDP占比,成为杭州GDP增速的“最大功臣”。

阿里带来的灵感

尽管任何一个年份都有其不可替代性,但在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看来,2013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9%!2013年初,当杭州公布上一年度经济发展成绩单时,习惯了GDP两位数增长的兰建平发现,这项保持21年的记录已悄然改变。

和许多人预料的一样,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在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下的杭州,2014年、2015年分别交出了8%、8.2%的“答卷”。

新常态下,杭州如何找到新的发展引擎?有识之士认为,扶持发展新兴产业是一条出路,但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新兴产业,则是一门“艺术”。

阿里巴巴所在的信息产业板块,给政府部门带来了灵感。

“阿里巴巴从创立到IPO用了15年,市值高达2000亿美元,这是传统发展模式很难做到的。”兰建平对《支点》记者说。

彼时,杭州信息产业已有发展基础,但产业定义不够清晰,结构也不健全,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且面临人才、资金、安全等相关要素的新挑战。

2014年7月,杭州市委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以信息经济为核心的“一号工程”。

过去,全国更多使用“电子信息产业、信息产业”等词汇,信息经济一词并不多见。《支点》记者翻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权威资料,只查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相关表述。

“当时考虑,这些传统概念无法覆盖当下最前沿的信息产业,因此我们将涉及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的产业统称为信息经济。”兰建平说。

2015年,杭州在全国首推信息经济产业分类体系,分别为电子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文化创意、云计算和大数据、物联网、智慧物流、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机器人、集成电路、信息安全等12大类。

“为发展信息经济,杭州构建了统计、考核、法律、人才、政策五大制度保障体系。”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介绍,政府推进的《杭州市智慧经济促进条例》、“人才新政27条”、市级2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等措施,都在为信息经济服务。

一系列政策的推出,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方面的扶持,更起到了引导传统企业和创业者转型的作用。

周超群便是“一号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他原是杭州一家传统制造企业的负责人。2014年,“信息经济”概念让周超群获得灵感,“浙江是制造大省,企业有转型升级需求,做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将大有可为。”

同年,周超群创立浙江恩大施福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智能制造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服务。目前,横店东磁集团、西子电梯、万和热水器、哈尔斯等企业均成为其客户。

与此同时,杭州的产业区域规划,也在无形中“倒逼”企业进入信息经济领域。

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滨江)为例,在确定以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重点后,传统企业扩容制造车间基本都会被婉拒,而互联网企业研发基地申请用地则更易批复,如今这里已是杭州信息经济的“核心区”。

“放任”看不懂的新业态

记者发现,杭州最值得其他地区学习的,就是对新兴业态的鼓励与包容。

阿里巴巴曾将总部放在上海,但最终选择了杭州,为什么?马云表示,他创业时北京追捧国有企业、上海青睐跨国公司,只有杭州喜欢具有创业精神、白手起家的创业者。

一位曾在浙江省金融办工作10多年、后又下海创业的企业家告诉《支点》记者,一直以来,杭州乃至浙江对待暂时看不懂的新兴业态,往往会“适当放任”。

早在2008年,很多地方政府认为电子商务“看不见、摸不着、不敢碰、怕有风险”。但当时杭州就已启动“瞪羚计划”,拿出5.6亿元财政资金,承诺未来3年每年扶持至少50家大企业建立电子商务平台。

假冒伪劣横行、缺乏工商登记、网店偷税漏税……作为新生事物,电子商务兴起之初,曾遭遇发展的烦恼。

“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一个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政府,不是简单地打压、遏制,而是和企业一起探寻解决之道。”阿里巴巴副总裁高红冰表示,如果没有主管者的包容,就不会有淘宝网,也不会有杭州电子商务今天的规模。

另一个更具时效性的案例,则是网约车。

国庆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多个城市公布了网约车地方细则征求意见稿,对网约车车辆、司机和平台设置了严格门槛,一时引发大量关注。

最受关注的条款,体现在对司机的准入门槛上。北京、上海等地,要求网约车司机需有本市户籍。

对此,滴滴在10月8日发布公开信,称上海已激活的41万余名司机中,仅有不到1万名司机具有上海本地户籍。一旦实施准入条款,车辆供给将会骤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网约车户籍限制,直接违反了这一规定。”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向《支点》记者分析。

与之相比,曾经培育出“快的打车”的杭州则较为宽松:在户籍约束性条件方面,杭州市的征求意见稿中允许持有《浙江省居住证》6个月以上人士参与运营。对于不符合规定的网约车,杭州则设置了4个月过渡期。

这一证件的申请并不难。《支点》记者查询《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了解到,“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便可申领《浙江省居住证》”。

围绕龙头企业拓展产业链

杭州的包容造就了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则为杭州的信息经济发展当起了“火车头”。

杭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杭州市信息经济主要得益于阿里系、网易、海康等企业的快速发展。

杭州信息经济排名前十的企业增加值总量达1000亿元左右,占全市信息经济总量的45%。排名前十的企业中,阿里系企业数量占据一半,增加值总量达700亿元左右,约占全市信息经济总量的30%。

“一个龙头企业,可带动一个产业集群。”兰建平表示,杭州发展信息经济,核心思路就是围绕龙头企业拓展产业链。

过去,阿里巴巴在电商、金融、物流、健康、文化等领域积累了庞大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大多只在阿里体系内流动。

2012年开始,阿里巴巴的数据逐步对外开放,为其他企业的产业分析与决策提供支持。如今,杭州各类电子商务信息经济产业早已成集群。

杭州市经信委提供的资料显示,下一步,杭州将重点推进与阿里巴巴、富士康、比亚迪等企业及团队的战略合作,发挥平台型企业的带动作用。

其中,杭州与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聚焦到实施云计算、电子商务、“互联网+”等领域的27个重点项目;与富士康合作建设“淘富成真”项目,向创业者开放富士康世界级的设计、研发、专利、供应链、智造等服务;与比亚迪合作,主要是抢抓汽车智能化与网络化机遇。

不过,对龙头企业的依赖性过强,也是一把“双刃剑”。比如,这种现象也导致杭州信息经济在区域分布上的不均衡。

杭州信息经济主要集聚在余杭区、滨江区、西湖区。2015年,三城区信息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的68.2%,其他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除要避免龙头企业经营变动给信息经济造成较大波动外,杭州未来还要多培育几个龙头企业,在其他领域再造一个阿里巴巴。”兰建平说,周边地区也要利用信息经济辐射强等特点,带动自身优势产业发展。

新产业不能与传统制造业割裂

“盘点杭州信息经济发展的路线可发现,除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经典板块外,一个突出特点是信息经济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兰建平说。

浙江力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太科技”)便是个典型案例。这家企业已为81家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改造服务,70%以上都是行业龙头和上市公司。

上世纪90年代末,力太科技总经理李善通是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授权的汽车质量审核员。跟国内各大汽车企业打了几年交道后,李善通发现,国内车企与国外车企,在车间生产过程中的装备、管理水平差距太大。

国外好的车企生产的汽车零件,保修期内失效率一般控制在万分之一,而国内很多企业为千分之一。

2007年,李善通成立力太科技,通过在国内企业生产过程中引进全过程工艺的监控技术,提高产品合格率。

力太科技的系统架构是,通过高清摄像机、物联终端采集数据,传输到“制造云”,从而实现生产指挥中心、集团总部、生产车间(包括机器、物料、员工、物流、仓库、水电等)互通互联,把人从生产和管理中解放出来。

类似的系统,德国西门子就有,但其软件系统不能和其他厂商的硬件设备兼容。

“德国西门子一家独大,很多设备都由西门子生产,整套设备能很快连起来,自动化很容易实现。但中国的设备来源五花八门,什么品牌都有,兼容性不够,若整套更换,费用又太高昂。”力太科技市场总监吴赞对《支点》记者说。

为此,力太科技研制出了一个数据采集终端,可配合摄像头、采集器,收集生产车间中2000多种不同设备和原料的数据,并连接到软件系统中。

“采集方式有很多种,有些利用高低电压信号变化收集设备运营状况,有些用感应器收集运动次数。如此一来,设备是哪个厂家就无关紧要了。”吴赞说。

力太科技办公室有一间演示室,墙上展示着诸多软件产品和合作客户。“只要客户授权,我们可随时调出客户车间里的生产、研发、库存、管理、销售等视频数据,工人在做什么,哪里出现了问题,我们一目了然。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人力,且管理更为精确。”吴赞说。

自2011年投入产业化推广应用以来,力太科技的“工厂物联网”,已成功为金华今飞集团、浙江歌瑞新材料有限公司、同仁堂等省内外多家大型企业提供服务。

如今,以力太科技为代表的工业技改型企业,正推进杭州的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杭州市经信委提供的资料显示,去年杭州实施“机器换人”项目675个,今年上半年工业技改投资285.26亿元,同比增长25.1%,“机器换人”项目566个。

“在劳动力和市场不断压缩利润空间的今天,杭州市将信息经济与传统优势制造业结合的做法,从实践来看有其必要性。”兰建平说。(支点杂志2016年12月刊)

猜你喜欢
阿里巴巴杭州经济
杭州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阿里巴巴:股大大,权大大,还是钱大大?
阿里巴巴打开财富之门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