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哥”:创业初期摊子不能铺太大

2017-01-03 15:50林楠
支点 2016年12期
关键词:废品上门格林

林楠

核心提示:上门回收这个大方向没有错,关键是运营模式有问题,导致成本过高。

下午5点多,许铭习惯性地拿出手机看了看。

当天“回收哥”线上线下的回收数据,准时地发送到了他的手机上。

跟往常差不多,这天的回收量还不错。平均算下来,“回收哥”的日均回收量已接近30吨。

自担任回收哥(武汉)互联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回收哥”)董事长至今,许铭一直悬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

2015年7月上线的“回收哥”,最初通过建立APP、微信、网站等线上平台,提供上门回收废品服务。然而,发展不过半年,“回收哥”发现,回收量跟不上运营成本上升的速度,业务持续亏损。

今年4月,“回收哥”开始转型。半年多以来,公司开始步入正轨。

作为创业公司,“回收哥”遭遇了哪些烦恼?又是如何化解的?

用“互联网+”收废品

要说上门收废品,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些拉着板车或骑着电动自行车的人,不经意间出现在大街小巷,车上带着一个高音喇叭,循环播放着“回收旧手机、旧洗衣机、旧冰箱……”

不过,当有着互联网属性的“回收哥”上线后,废品回收市场开始“玩起了新花样”。

不论是废纸、废塑料、旧衣服,还是旧手机、旧洗衣机、旧冰箱,也不论废品数量多少,只要用户想卖废品,便可通过“回收哥”的APP、微信、网站等线上平台,实时查看废品价格指数,选择废品种类和重量,填好预约时间和地址等基本信息后,就会有回收人员接单,并按时上门回收。

明码标价、不挑肥拣瘦、方便,这是“回收哥”的优势。

既然是上门回收,首先得要有足够多的人参与进来。“回收哥”希望采取自雇与加盟的方式。毕竟,如果全部是自雇人员,人力成本会非常高。

传统回收人员加盟“回收哥”,只要录入真实姓名、真人头像、身份证号码,经相关培训即可上岗,每做完一单业务,并将废品交给“回收哥”后,便可拿到废品价格20%-50%的报酬。遇上废纸、废塑料瓶、废旧衣物等低值废品的回收,“回收哥”则会每单给予他们5-10元的补贴。

公司成立之初,“回收哥”的运营数据还不错,日均回收量很快便突破了1吨。2015年底,“回收哥”的业务范围,则从武汉扩展到了荆州、天津和深圳4个城市。

没想到成本这么高

但是,扩张之后,问题也开始慢慢显现。

尽管“回收哥”给出的条件十分诱人,但在加盟这条路上,走得并不顺利。

对很多传统回收人员来说,这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因为他们以往是凭借区域垄断和价格不透明的方式获取利润,“回收哥”则恰好打破了这两种优势。不仅如此,因涉及上门服务,用户时常会担心财产和人身安全问题,而作为平台的“回收哥”,对加盟的回收人员无法完全掌控。

发展到后期,“回收哥”的回收人员基本上是自雇,这又导致成本急剧上升。那时“回收哥”采取的运营模式是:在4个城市,分别投放多个自建的“移动回收面包车队”,每辆车上各有一名司机、回收人员和搬运工。但受成本影响,自建队伍的密集度远不能覆盖用户碎片化的需求。因此,这些面包车满城跑,每接到一个订单,就由相对较近的车辆完成订单。

许师傅是“回收哥”在武汉的一名司机。他向《支点》记者介绍,有时接到的废品订单量和价值还不错,但得从武昌跑到汉阳,到用户家才发现,不过是几个塑料瓶而已,收到废品的价值连油费都不够。

许师傅表示,即便是这样,那也得硬着头皮做,起码这些用户有需求。

更严峻的情况是,“回收哥”虽然吸引了一部分用户,但很多潜在用户如环卫阿姨和小区清洁工,根本就不会用智能手机,更别提通过线上平台下单了。

“回收哥”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物流、人员等运营成本过高,导致持续处于亏损状态;另一方面,用户和回收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运营成本的上升速度,导致造血能力不强。

“上门回收这个大方向没有错,关键是运营模式有问题,导致成本过高。”许铭解释,越发展就越“输血”,有点扛不住了。

摊子不能铺太大

这一状况,让“回收哥”的母公司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林美”)有些坐不住了。

格林美,是一家专注于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的上市公司,旗下(武汉)城市矿产循环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拥有“回收哥”100%的股权。

绝对控制权的背后,格林美有其深意。近年来,格林美的产能不断扩大,但同时,再生资源的可利用量无法跟上。这与国内居民尚未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有关,很多人甚至随意丢弃废旧家电等。格林美等再生资源企业,大多依靠传统走街串巷的回收人员回收废品。

“作为一个环保终端处理企业,格林美若能直接进入一线回收废品,可省去很多中间环节,从而为自己的产业链服务。”许铭对《支点》记者说,“从企业生产的角度来看,谁掌握了上游资源和渠道,谁就能处于竞争优势地位。”

格林美显然希望“回收哥”能大干一场,在为自己服务的同时,未来也能成为全国领先的废品供应商。

但是,“回收哥”运营半年来,不论是收到的废品数量,还是在降低成本方面,都不是太让人满意。

“既然运营模式有问题,就需要一切推倒重来。”许铭说,当务之急是要迅速“止血”。

几轮讨论后,格林美决定不再控股“回收哥”,而是引入战略股东,自己成为第二大股东。

在许铭看来,尽管格林美“退居”二线,使得“回收哥”没有了上市公司的靠山,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许更有利于“回收哥”的快速转型。

“创业讲究灵活和随机应变,上市公司讲究流程和标准,以往两者在制度和管理上有冲突,当出现问题时不能快速应对。”许铭说,“回收哥”现在反而能轻装上阵。

究竟该如何“止血”呢?

“首先要承认服务能力有限,将上门服务局限于一些试点片区。”许铭认为,要改变以往“一开始摊子就铺太大”的方式,慢慢从试点铺开。

以武汉为例,“回收哥”通过此前的线上数据,选出了用户需求较高的常青花园、百步亭社区、东亭社区等几个试点片区,开展上门回收服务。同时,将以往“一车三人”模式改为“一车一人”,即回收人员、司机、搬运同为一人,“一车一人”固定负责各自片区的上门回收服务。

许师傅也从“回收哥”的一名司机变成了回收人员。他告诉《支点》记者,固定在一个片区跑后,就算出现“几个塑料瓶就下单的情况”,整体算下来还有得赚。

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

许铭深知,光“止血”还不够,还得“造血”。只有让用户量快速涨起来,公司才能可持续发展。

既然很多潜在用户不用线上平台,那么就用线下渠道去接近他们。于是,“回收哥”在试点片区的基础上,又布局了线下回收超市。很快,这一招便有了效果。

何香芝是常青花园一家便利店的老板,她常常会存放纸盒、塑料瓶这样的废品。在没有“回收哥”线下回收超市之前,她一般是等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将废品拉到相对较近的回收亭去卖,或是等待偶尔会出现的“板车大军”来了才卖掉。不过,她总觉得,第一种方式常常要花费自己较多时间,而“板车大军”又不容易碰到。

何香芝告诉《支点》记者,如今店门口就有一家“回收哥”线下回收超市,她不用积攒废品占位置,每天都能把废品拿过去卖掉。

许铭表示,“回收哥”线下回收超市起到的作用远不止这些,还能促进线上线下用户之间的相互导流。

比如,当线上用户积攒一定废品后,如果总量不太多,“回收哥”就以奖励碳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的方式,鼓励他们自己拿到线下回收超市来卖;针对那些通过线下回收超市了解到“回收哥”的用户,当他们积攒的废品总量较多时,教他们通过线上平台下单。

“现在,‘回收哥的运营成本不断下降,用户量和废品回收量也在快速增长。”许铭透露,目前公司日均回收总量已突破了30吨。当试点片区模式成熟后,会由点及面覆盖各城市区域。

未来想做社区管家

不过,许铭也坦言,虽然“回收哥”的整体运营情况在逐渐变好,亏损也在持续收窄,但依然没有盈利。他认为,“回收哥”还需进一步变革,让运营变得更加顺畅和高效。

大客户,便是变革的方向之一。许铭称,“回收哥”成立之初积累了一批写字楼的大客户,从他们那里收到的废品量有时比一个小区还多。因此,“回收哥”在考虑设立大客户上门服务试点区域,操作方式和小区试点类似,同样采取“一车一人”固定负责各自片区的上门回收服务。

线下回收超市智能化,则是另一个选择。许铭认为,面对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现实,运营只有变得智能化,压力才不会那么大。

“现在线下回收还需要很多人工来支撑,比如称重、打包、付款、统计等。”许铭认为,公司正考虑从丹麦引进智能回收机器,可节省人力,各项成本还能进一步降低。

除了在运营上下功夫,许铭对“回收哥”未来的商业模式也想了很多。在他看来,当“回收哥”拥有了足够多的用户后,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因为“回收哥”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居民,而居民除了有回收的需求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生活消费需求,比如洗衣、保洁、寄快递等。

“‘回收哥希望能够整合各类资源,最终成为一个社区管家。”许铭说,“当然,只有先将回收业务做好,一切才有得谈。”(支点杂志2016年12月刊)

猜你喜欢
废品上门格林
麻辣老师
我喜欢小狼格林
绿毛怪格林奇
动动手,废品变宝贝
上门可行 诊疗不可
父亲的废品
生意上门
美上门:“爱美丽”是个刚需
送祸上门
从捡废品中受到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