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瘦香菇”为哪般

2017-01-03 04:13文锋
广西教育·D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热词香菇普通话

文锋

几乎一夜之间,“蓝瘦香菇”红了。打开网络、微博、微信朋友圈,几乎人人都在说“蓝瘦香菇”。“今天上班迟到了,蓝瘦,香菇”“看到自己的工资条后,蓝瘦,香菇”“天气转凉感冒了,蓝瘦,香菇”……类似的表达,一时让人摸不着头脑。

究竟什么是“蓝瘦香菇”?如何看待“蓝瘦香菇”这类网络热词呢?请看本期文化视野。

为何会“蓝瘦香菇”

“蓝瘦,香菇,本来今颠高高兴兴,泥为什莫要说射种话?蓝瘦,香菇在这里。第一翅为一个女孩屎射么香菇,蓝瘦。泥为什莫要说射种话,丢我一个人在射里,香菇,蓝瘦在这里,香菇。”

这段话,是南宁市一个叫韦勇的青年男子在自己录的一段视频中说的。据悉,他是因为和女朋友吵架,女朋友负气离去,他才录了一小段视频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上传到QQ空间,没想到就这样火了起来。

以上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普通话其实就是:“难受,想哭,本来今天高高兴兴,你为什么要说这种话?难受,想哭在这里。第一次为一个女孩子这么想哭,难受。你为什么要说这种话,丢我一个人在这里,想哭,难受在这里,想哭。”

翻译出来后,多数人都明白了,“蓝瘦香菇”就是“难受想哭”的意思。这是因为南宁市的这个男青年说普通话不标准,夹带了壮语的发音,从而导致表达不够清晰。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夹壮”。这种现象多见于南宁、河池、百色等说壮语的地方。

为什么会出现说普通话“夹壮”的现象?这是因为壮语里的发音没有翘舌音和送气音,常说壮语的人,舌头往往是僵直的,如果长时间不进行纠正,就很难发准翘舌音和送气音。例如:把“z,zh,s,sh,ch,c”全部读成“sh”;把“g”和“k”全部读成“g”;把“q”全部读成“j”;把“d”和“t”全部读成“d”;甚至“hu”和“wu”不分,读成“wu”。常见的例子有:把“栀子花”读成“狮屎洼”,把“这里”读成“射里”,把“风口”读成“疯狗”,把“江湖”读成“江无”,把“有钱”读成“有闲”,把“难受想哭”读成“蓝瘦香菇”。

其实,类似这种在普通话中夹带方言发音(注意:是方言发音,而不是方言,本文只讨论前者)的现象,在全国各地并不鲜见。例如:福建一带讲闽南话的人, “f”与“h”不分,把“福建”念成“糊建”;温州人“ei”与“ui”不分,把“飞机”念成“灰机”;广东人“u”与“i”不分、“zh”与“j”不分,把“不是这样”念成“不素借样”;北京一带的人说普通话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但容易发连音,比如把“中央电视台”读成“庄垫儿台”。

综上可见,“蓝瘦香菇”的出现,与说普通话时夹带了“乡音”有关。从语言发音的角度来说,该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过它能走红,还是因为别的因素在起作用。

偏偏“蓝瘦香菇”红了

作为网络热词,“蓝瘦香菇”的走红,首先与信息时代的传播方式有很大关系。梳理媒体报道,可以看出其走红的大致过程:先是南宁一位男青年在QQ空间发布视频,接着在百度贴吧引起讨论,但传播范围有限。转折点出现在网友“当时我就震惊了”对该段视频的转发,该网友拥有两千多万“粉丝”,微博转发后获得一千多万次点赞和跟帖评论。不久演员林更新和颖儿转发,将该词的热度推向新高。随后,多个主流媒体报道陆续推出该词,微信朋友圈也出现刷屏,“蓝瘦香菇”成为网络热词。

“蓝瘦香菇”的走红,信息时代的极速传播是其“技术原因”,没有信息技术作支撑,任何网络热词都热不起来。除此之外,像“蓝瘦香菇”这样的网络词汇能够走红,更多还是多种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蓝瘦香菇”本身吸引眼球。失恋(或者说是与女友吵架)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甚至痛苦的事情,但一个男青年用“夹壮”的普通话发视频求安慰,让人听了云里雾里,需要配上翻译才能明白其意思。一件原本略显痛苦而严肃的事情,就这样被置于特定的传播情境中,逐渐异化为一件好玩、搞笑的事情,从而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二是大众心理因素的作用。在信息时代,人们特有的猎奇心理和从众心理,驱使更多人去跟风关注一些新鲜事物——看到别人转发某个热词自己也想转发,用上了某些新鲜词汇表明自己时尚、与时俱进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网络热词。

三是契合了时下的一种娱乐至上的消费文化心理。当前社会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时期,传统正在崩溃,新的规则又未建立起来,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处于一种转型的压力之下,于是追求好玩、搞笑都能成为时尚,导致严肃变为滑稽,庸俗大行其道,恶搞大受欢迎,于是才出现了诸多不够规范、不够健康的网络流行语、“网红”等。

网络热词是当今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缩影、一面镜子。与其说网络热词是人心浮躁的体现,不如说它是时代精神文化空白的填充。许多网络流行语、网络俚语,已经成为精神紧张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宣泄情绪、自我解压的一种方式。“词媒体”代表的不仅是人们价值观的取向,还代表着一种精神文化的整体走向,体现了人们情感归属的需要。当社会面临精神危机、信仰缺失时,个人的某种情绪就会成为社会的共同心理。很多词能够快速地引发集体性、社会性的共鸣,就在于它契合了这种群体性的心理,这就是“蓝瘦香菇”能够走红的深层原因。

如何看待“蓝瘦香菇”

必须指出,“蓝瘦香菇”带有一定的歧视色彩,普通话说不标准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因此不建议过分使用该词,尤其是在特定人群(说话“夹壮”者)面前,更应谨慎使用,不应嘲笑他人的发音缺陷。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学校应进一步加大普通话的推广、教学力度,让人们都能说准确的普通话,减少交流障碍。

事实上,人们过分关注“蓝瘦香菇”之类的网络热词,反映了一种不健康的低级趣味。“蓝瘦香菇”本身是在别人不愉快、痛苦,加上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的情况下产生的,但大家不去关心、照顾别人的心理感受,反而抓住其中的缺陷进行放大、恶搞、扩散,这其实是在消费别人的痛苦和缺陷,是不值得提倡的。

“蓝瘦香菇”的走红,说明当前的社会文化生态不容乐观,把低俗当有趣,把浅薄当文化,无知无畏,娱乐至上。针对这类现象,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曾撰文分析:“人除了物质需求之外,其精神文化需求有六个档次,由低到高分别为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审美。搞笑属于刺激这一档,是最低档。刺激是一个巨大的精神需求黑洞,它甚至超过了其他五个档次……如果不加限制,刺激性的精神产品就有无边的可怕的市场。”这绝非危言耸听,任由“这一市场”无限扩大,最终破坏乃至消解的可能就是整个社会的正常文化生态。

“蓝瘦香菇”走红后,很快就“渗透”到了学校中。不少学生在说话、写作文时,都盲目跟风用上了这一词汇。对此,老师应该进行必要的教育引导,告诉学生要使用规范的语言,自觉抵制粗俗、不规范的网络用语。

诚然,所谓“存在即合理”,对于网络热词,不能一棍子都打死。网络语言也承载着一定的思想,它们以新颖、简洁,甚至带点淘气、戏谑与无奈的口吻一扫常规词汇单调、呆板、严肃的词风,代之以亲昵、幽默,既可避免尴尬,又可协调气氛。像“蓝瘦香菇”这类具有轻松幽默特质的网络热词,在网络交流、私下场合交流时,如果用得合适、得体,能起到促进交流的作用。

只是,网络热词只能作为当前语言表达的一种补充。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容易使我们患上“语言贫乏症”。有人曾对古人的表达和我们的网络流行语做过一番对比: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玉树临风”“顾盼神飞”,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古人形容人难看可以用“东施效颦”“獐头鼠目”,我们只会说“矮穷矬”“颜值低”;古人表达悲伤用“肝肠寸断”,我们只会用“蓝瘦香菇”……也许这种对比过于片面,但如果有一天我们张口闭口只会习惯性地说“高富帅”“矮穷矬”,会不会被自己表达的匮乏所惊到?

语言无论如何发展,都不应以牺牲原有的优秀成分为代价,如果不加选择、不加引导地随意使用网络热词,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可能就是让语言走向平庸和匮乏,结果将是得不偿失。

(责编 周伟琳)

猜你喜欢
热词香菇普通话
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a Sentiment Analysis System Using Aspect-Oriented Petri Nets
热词
热词
热词
热词
香菇接种三招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香菇皮炎二例施为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