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社会教育全新的发展走向

2017-01-04 16:18蒋玉琴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11期

蒋玉琴

【摘要】宜兴市社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得到快速发展,注重于提升规范化办学执行力、探索高水平办学新途径和树立特色化办学新理念等方面,呈现出“规范化、高水平、有特色”的鲜明特点。本文就以上内容作一分析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社会教育  全新  发展走向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24-01

近年来,宜兴市的社会教育立足农村,在改革创新中得到快速发展,表现为基础能力显著增强,办学水平显著提升,由“量的快速增长”发展到“质的加速提升”,走出了一条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呈现出“规范化、高水平、有特色”的鲜明特点,代表了农村社会教育新的发展走向。

一、提升规范化办学执行力

近年来,宜兴市教育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为全面规范宜兴社会教育机构办学行为和深化内涵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制度性基础,为着力提升规范化办学执行力做出了许多努力。

(一)领导带头执行。规范是一个社会教育机构生命力的保证,是一个机构正常运行的制度性保障。宜兴市各社会教育机构负责人牢固树立规范意识。坚持依法依规办学,坚决执行上级各项政策,及时向下属布置相关任务,责任到人,狠抓落实。

(二)加强内部管理。宜兴各社会教育机构以内部精细化管理为重要抓手,强化落实各项政策和规范,具体落实相关措施。工作中采用横向细化、纵向细化、衔接细化、责任细化等行之有效的方法,狠抓执行的细化。

(三)强化专项检查。包括市局对各机构的督察和机构内部的日常考核检查。针对各项政策和规范的落实情况,开展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班规范化管理等专项检查评比工作。各类查评结果与年度综合考评挂钩。

二、探索高水平办学新途径

新常态下,宜兴社会教育在发展中不断探索新途径,注重应用性和服务性,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社会教育机构,成为宜兴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源、人才库。尤其是各社区教育中心示范校和高星级培训机构能带头探索,勇于开拓。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融入和服务地方社会。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紧扣当代经济发展脉搏,对接重大机遇和优势产业,着力培养与地方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优化办学结构。推动办学定位向“服务面向区域性、教学方式应用性、发展模式互动性”转型,推动教育培训项目向适应地方发展需要转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向突出应用性、注重实践性转型,推动办学功能向为企业和地方发展提供智力及技术支撑转型,推动教师队伍向应用型师资队伍转型。三是提高办学质量。坚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根据地方市场需求,找准定位,主动出击,打造优势培训品牌,争创社会教育的“金名片”。四是服务创业创新。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灵活办学优势,开拓实践型、应用型培训项目,加强培训项目与社会众创空间对接,把教育培训有效转化成经济发展的成果。五是加强队伍建设。宜兴市持续多年开展了社会教育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工程,培养了一批得力能干的干部队伍与师资队伍。

三、树立特色化办学新理念

宜兴社会教育在发展特色化办学上颇有建树。发展方向不去追求“大而全”,而选择了“小而专”。如社区教育课题研究、特色课程开发、学校文化建设、基层社区教育等,把优势项目做成学校亮丽的名片。宜兴社会教育打造办学特色考虑了几个关键因素。

一是人的因素,这是核心。社会教育机构的负责人、教师和学员(学生)是办学的主体,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其中负责人的办学理念是形成办学特色的源泉。学员(学生)作为学校的“产品”,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参与者,也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窗口。

二是外部制度因素,这是关键。一方面,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宜兴乡镇成人学校全面完成了“五个独立建设”(学校法人、财务制度、人员编制、校园设施、办学空间),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这在全国是首创。另一方面,社会学员可以自主选择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宜兴社会教育以立足本土化,瞄准全员性,凸显服务性为目标,扎实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基本形成“一镇一特,一校一品”格局。

三是校园文化环境因素,这是保障。校园文化环境是一所学校独特的育人氛围和环境,是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和谐统一。近几年,宜兴积极推进社会教育机构校园文化建设是有深意的,这是特色化办学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参考文献:

[1]陈乃林,张志坤,社区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9.

[2]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