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

2017-01-05 16:54孟源北陈小娟
职教论坛 2016年27期
关键词:基本内涵工匠精神

孟源北 陈小娟

摘 要: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多方协同培育。从政府层面,要完善质量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国家资格框架等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夯实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基础;从学校层面,要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品德教育、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强化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在企业层面,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形式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生产领域相融合,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工匠精神;基本内涵;协同培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16-05

2016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号召“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今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又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主题,大力呼吁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在当前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要推动中国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回归。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如何培育,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本文在厘清“工匠精神”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将从政府、学校、企业三个维度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进行深入探索。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关于“工匠精神”,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1]。科隆大学学者罗多夫将“德式”工匠精神的特点总结为“慢、专、创新”[2]。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认为:“只要是有好点子,并努力把它实现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工匠。工匠并不单指传统意义的手艺人,还包括使用现成技术工具、利用创新精神解决各种问题的发现者和发明家”[3]。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结合企业发展实践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对每件产品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拥抱变革,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专业精神的代表”[4]。学者王丽媛认为,“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和精神理念,其内涵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5]。徐健认为,“工匠精神是指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技艺精湛的工作能力、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6]。王力认为,“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7]。从这些观点中,不难总结出“工匠精神”具有以下特点: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孜孜不倦、永无止境。工匠精神,从字面的意思来看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它体现的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

以上看法在总体上描述了“工匠精神”的一些关键的或重要的特征,并没有相对明确地界定出“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笔者认为,“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个层面,思想层面,“工匠精神”指的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是从业人员对工作始终保持认真、负责、热爱的态度和精神理念。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从这个层面上讲,“工匠精神”不应当狭义地认为是工人或蓝领才需具备的精神,而是广泛包括各行各业的人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应有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品质。因此,“工匠精神”是一种全民族的精神,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

第二个层面,行为层面,“工匠精神”表现为勇于创新、持续专注、注重细节。我们熟知的大国工匠,个个都是持续专注、敢于开拓创新的推动者。“工匠精神”所倡导的执着、专注,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或是因循守旧、一成不变,而是强调在原有技术路线上精益求精、在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钻研、革新,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实现技术和工艺创新的过程。它的核心内涵是要不断的钻研、革新以及传承。

第三个层面,目标层面,“工匠精神”指的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是努力想要把品质从99%提升到99.99%的精神。“工匠精神”目标就是要打造本行业的精品。对于真正的工匠而言,工作不单单是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更是一种对工作执着坚持、对产品打造精益求精的信仰。对产品每个细节做到极致的欲望、注重工艺的精致化、对产品卓越品质的坚持和追求正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工匠精神协同培育机制构建

(一)政府层面:建立健全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体系

“工匠精神”的塑造并非“一日之功”。培育工匠精神,造就合格工匠,不仅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更离不开政府从制度层面加以保障。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德国或日本的“工匠精神”背后其实是一整套完善的工匠制度,体现在质量监督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对精益求精者的回报和对违法违规者的惩罚等各个方面[8]。

1.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夯实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基础。谈及“工匠精神”,必提德国、日本。事实上,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粗制滥造的阶段。十九世纪时的德国也是假冒伪劣充斥市场,山寨盛行。1887年,英国议会修订通过了《商标法》(Merchandise Marks Act 1887),该法案规定所有进口商品都必须贴上“某国制造”的标识。虽然这个貌似公允的法律是针对所有国家的,但主要目的在于区分劣质的德国货和优质的英国货。这种带有壁垒性质的措施刺激了德国人,迫使德国企业高度重视质量管理。此后几十年,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使得“德国制造”质量发生蜕变,加之德国人精益求精、专注如一的工作作风,最终促使“德国制造”成为高端产品的代名词[9]。二战后,日本的工业制造从学习、仿造欧美国家的技术开始,后将传统手工艺者的匠人精神传承于规模化制造,并大力实施“质量救国”战略,最终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回顾德国、日本制造业由来史,严格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国家层面要完善法律法规,强化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夯实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基础。

2.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工匠精神”培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创造,是企业追求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内生动力。珍视工匠创造,激发工匠们精心生产、精益求精的积极性,才能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假冒伪劣者无利可图,并受到严厉处罚时,工人或者企业才有更强的动力专注产品工艺的提高,而不必担心其他企业模仿抄袭冲击市场。试想如果假货、劣货充斥市场,山寨盛行,工人的劳动得不到真正尊重,那么“工匠精神”又该从何而来[10]?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伪劣假冒行为,推动有利于“工匠精神”生长传承市场环境的形成,让工匠之独特制造及其付出的劳动,受到法律保护,优质高端产品得到应有的高额回报,才能有效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真正保护工匠乃至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11]。

3.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工匠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对于提高“工匠”物质待遇及其社会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国家资格框架制度,有助于实现职业资格与学历学位之间的等值,打通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之间的沟通渠道,有助于为每一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构建一个灵活沟通的“进阶”结构和“上升”通道。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探索和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例如,欧盟建立了知识、技能和能力界定学习成果的“欧洲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实现了与“欧洲高等教育资格框架”的等值。在这个框架中,职业资格8级等同于“欧洲高等教育资格框架”的“博士”,7级等同于“硕士”,6级等同于“学士”(职业本科或技能本科),5级等同于“短期高等教育”(专科)[12]。欧洲国家资格框架制度,为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学历证书之间提供了一个权威的参考坐标,使得职业资格证书更具易读性,让雇主、教育和培训机构、公民个人能够更好地判断各种职业资格的相对价值。为此,我国亟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学位的等值,真正保障技术技能人才获得应有的薪酬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

(二)学校层面:培育“工匠精神”要从职业教育入手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需要从职业教育抓起。放眼全球,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精神融入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培养与传承,被认为是德国、日本二战后制造业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13]。众所周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德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技工,为“德国制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常被视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完整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有助于奠定产业工匠扎实的技能基础和基本的职业素养。我国职业院校历来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但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理念的培养却往往忽视。职业教育的初衷就是要培养“工匠”。为此,职业教育要以“工匠精神”为感召,在锤炼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1.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强化学生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职业素养的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和灵魂[14]。职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大批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也要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精益求精、敬业守信的职业态度。学校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强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的培育,使“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思想品德教育作为高校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必须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并落到实处,对学生开展专业、专注、精准、创新和个性化培养,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技能和创造的价值和意义,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和认识“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引导学生将职业理想的树立与工匠敬业奉献的职业追求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给职业教育灌注丰富的思想内容,才能提升职业教育真正的人文价值[15]。

2.结合专业教育,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专业教育是“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在接受专业课教学,因此,培养“工匠精神”应该把专业课教学作为主渠道。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学的主要内容仍然是课堂讲授与知识灌输,所谓的实训常常是带学生参观车间,尝试做几个零件,教与学的任务就完成了,根本谈不上对技艺的要求。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充分利用顶岗实习和实践教育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和体验教育。具体来说,在专业教育中,教师应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以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对精湛技艺的追求为目标,在培养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让学生理解并感受“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革新、钻研”的工匠精神内涵,充分认识“工匠精神”在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中的作用,防止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表浅化、片面化、庸俗化。

3.构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文化与教育,水乳交融。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共同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学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条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应该积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校园文化之中[16],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隐性教育资源,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通过构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积淀“工匠精神”的底蕴。具体来说,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职业学校可通过宣传展板、图片展览、校园网站建设等进行“工匠精神”的宣传,为学生切实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精神氛围,强化学生对品质的坚持和追求,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作用。

(三)企业层面:“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与生产领域相融合

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需要职业院校深度参与,同时也离不开企业的积极配合。201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出了“充分利用工作场所学习”的倡议。职业院校学生只有在专业生产实践中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工匠精神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结合,才能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与追求。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与生产领域相融合,积极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形式,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应用。

1.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应用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锻造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其作为育人主体的作用,与职业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感受企业文化。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实施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工程,有助于让企业、工匠更多地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使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真切体验职业文化,有助于培养真正创造高效劳动价值的“工匠”型人才。

2.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通过“传帮带”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举措。现代学徒制,把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培训相结合,从以往注重技术和理论模型的讲解,向注重技术技能人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学徒制作为“师傅带徒弟”的优良传统育人模式,具有传承意蕴的语境。现代学徒制能够让企业名师巧匠和学生建立师徒关系,有助于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任务规则下言传身教,让名师巧匠在“一帮一”、“师带徒”的传帮带中,指导学生对职业的敬畏、对技艺的执着,实现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在当前试点(推广)现代学徒制时,应该广泛吸收各行各业的名家大师和能工巧匠与学生建立师徒传承关系,通过师徒传习的“传帮带”教育模式,让工匠精神得到继承和弘扬。

3.积极营造重视“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工匠精神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据统计,截至2012年,全世界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共有5586家,其中,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17]。研究表明,这些“百年老店”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传承着现代化大生产时代的“工匠精神”。正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造就了德国家族企业历经百年而不倒,成就了日本品牌屹立于世界之巅。可见,对企业而言,积极营造、传播、实践“工匠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小结与思考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提高产品品质,在技术、工艺、创新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为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支撑“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制造”、“优质制造”、“高端制造”,迫切需要职业人“工匠精神”的回归。可见,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不仅是国家的需求,也是时代的呼唤,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

“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不仅需要政府从制度上加以保障,通过完善质量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国家资格框架等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夯实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基础;而且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精心培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强化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同时需要企业充分发挥其作为协同育人主体之一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形式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生产领域相融合,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和传承。唯有如此,才能使“工匠精神”在全社会真正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

参考文献:

[1][2]德日“工匠精神”怎么学?“慢工细活”不浮躁[EB/OL].2016-03-10.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6-03/8686355.html.

[3][美]亚力克·福奇(Alec Foege).工匠精神[M].陈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4]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缺失工匠精神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痛点”[EB/OL].2016-03-09.http://www.ceweekly.cn/2015/0309/105175.shtml.

[5][1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6]徐健.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极致绽放[J].江苏教育,2015(11):38.

[7]王力.呼唤工匠精神[J].施工企业管理,2015(5):100.

[8]弘扬新时期的工匠精神 呼唤制度的呵护推动[N].经济日报,2016-05-04.

[9]臧志军.两种“工匠精神”[J]职教通讯,2015(28):卷首微言.

[10][11]国务院参事王京生:人们为什么赞赏工匠精神?[EB/OL].2016-05-10.http://www.gov.cn/xinwen/2016-05/10/content_5071919.htm.

[12]姜大源.应有大视野:建立国家资格框架[N].中国教育报,2014-2-10(11).

[14][15]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16-5-13(5).

[16]孟源北.加拿大魁北克社区学院通识教育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5(3):89-92.

[17]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北京: 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殷新红

猜你喜欢
基本内涵工匠精神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范畴研究
探究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依法治国之基本内涵探析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如何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