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17-01-07 11:16张巧燕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9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张巧燕

摘 要:积极心理学主要从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组织方面进行研究,这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一个视角。据此,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在积极心理学的启示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好的引领和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校;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9.07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问题和重要问题,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问题也突显了出来,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积极心理学主要从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组织方面进行研究,这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一个视角。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在积极心理学的启示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好的引领和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在20世纪末所提出的心理学的一个新的流派,积极心理学主要的理念是它的积极的人性观,即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和人性的关怀。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更多的是一种主动的建构,主动建构积极的意义和能量。根据积极心理学的启发,应该尊重人的本性,积极挖掘每个人的巨大潜能和内在能量,注重自身积极性格品质的养成和积极素质的提升,以提升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积极心理学还具有积极预防的作用,这可以应用到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通过研究处于困境中的人内在的积极特性,并且掌握其形成过程和形成途径,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品质,这能够对各种外在的提问产生一定的免疫和预防作用。

在研究内容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一是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及体验研究。积极情绪体验主要包括满意度、幸福感、心流体验等,这是一种主观内在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引导人们产生类似或接近的行为,进而对认知、人际关系等各方面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二是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征研究,这主要是在尊重人本关怀的基础上,包括积极的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积极人格特质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信心、满意度,幸福感、希望、乐观、宽容、创造力、天赋等。三是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品质与环境、社会、家庭背景有关,积极的环境更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体验和品质,因此需要创建良好的社区、家庭和校园环境来影响个人积极品质的形成。

2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

2.1 批评惩罚多,鼓励赏识少

在现实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往往会比较重视两头的学生,所谓的问题学生也就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关注的对象,教育工作者往往站在监督者和管理者的位置进行工作,指责批评惩罚处分就成为了思政教育工作者主要的工作手段,而鼓励、认可、赏识和支持等的运用则凤毛麟角。根据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发展的特点,他们是有独立的思维和行动能力的,采用这种负面的方法来约束督促学生的行为,导致学生内心会反感,甚至叛逆,导致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很少能够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正向关注学生群体,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积极面,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不足,而且缺乏积极理念指导下的学习生活的校园环境,这样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影响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培养。

2.2 理论说教多,体验教育少

无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或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平时主要的方式就是灌输说教,将一些抽象的、脱离实际的理论观点强行的灌输给学生,而没有调动起学生主动积极性去理解、去体验、去领悟相关的内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面临的是一群在信息爆炸和社会多元化的社会背景成长中的“90后”,他们个性自由,开放,追求自由发展的空间,渴求被理解和尊重,比较有主见和想法,而传统的理论灌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学生的情绪体验,极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和抵触心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减少理论说教的成分,更多的将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结合,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真正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并领悟内化教育内容,这样才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2.3 思想问题督促多,心理呵护关注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而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等,而在现实的思政工作中,思想和行为方面往往是学校思政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尤其是所谓的“问题学生”,而对于这些学生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心理层面的原因和家庭层面的原因往往被忽略,这也是导致当今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道德素质下滑,诚信意识欠缺,荣辱观不清等众多问题突显的原因之一。仅仅关注学生表面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问题,而忽略学生内心的心理活动,很难抓住学生问题的真正原因,并未能真正走到学生内心深处,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很难有良好持续的实效性。

2.4 学校教育功能强化,而家庭教育功能忽略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学校有专职辅导员来做好学生的思政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实际是按照1∶200的比例来配备辅导员的,有些学校的比例甚至更高,这使得辅导员一个人面对几百个学生,很难深入了解每位同学的情况,很难全面的去关怀每一位同学,这样的现状必然导致辅导员更多的是关注到学生所表现出来外在的一些行为和思想问题,而对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以及积极潜能的挖掘方面比较欠缺。对于父母来说,孩子考上了大学,很多父母认为自己就完成了任务,仅是给孩子提供物质保障和资金的支持,而忽略了对孩子内在的情感世界的了解和关爱,也有一些孩子的问题是家庭问题造成的,父母不懂得教育规律,更多的是寄托于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未能和学校教育很好的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

3 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3.1 树立积极的育人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积极心理学认为学校思政工作者应该以积极的视角来看待学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惩罚纠正学生的不足之处,而更重要的是挖掘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并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学习中去发展和发扬光大。这种理念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醍醐灌顶,是尊重人本性的一种归回,是思政教育真正发挥教育实效的一种媒介。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出发,建立和培育一支具有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思政教育队伍。在思政教育中,如果思政教师队伍具备积极的人本主义理念,就能够从积极的视角去激发、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积极的素质和品质,注重和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交流,尊重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学生,这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因为若思政工作者从积极的视角出发,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就会逐渐成为具有人文情怀和极强人格魅力的教育者。而这种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很好的教育资源,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学生,有利于学生以老师为榜样,更多的激发自身的积极潜能,形成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模式,以使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2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塑造人的乐观、希望和自我概念等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人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过去的积极情感体验能够提高人的情绪表达和调控能力,对现在的积极情感体验能够使人提升对当前的专注力,对未来的积极情感体验能够提高人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学校应该营造丰富有趣的积极体验的环境和氛围,以调动起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和感受。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诸如知识比赛、巡演展演、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参与这些丰富的积极有趣的活动,进而增强其快乐、满意、希望等积极体验,这也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从积极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视角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规划。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大一的学生容易产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不良,目标不明确,空虚无聊,未来茫然等,因此将职业生涯规划和积极的人本主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做好职业决策和职业规划,这样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每位学生的具体目标之后,学生有了努力的方向,能够在学习生活中丰富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逐渐缩小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学生内心会变得更加强大,进而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3.3 塑造大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

前几年,学校发生了一些恶性事件,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等,这些事件说明高校在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方面还是比较滞后的。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影响大学生处理应激事件一方面有外在的生活事件、社会关系和经济状况等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也有自尊水平、自我价值感和归因方式等个人人格特征的影响。在遇到现实的困难或者应激事件时,大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独立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以及正确的归因方式等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调控感,培养健康积极的心态,提升自身的主观幸福感。在现实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加强责任感、树立诚信等积极的人格特质。

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90后大学生大多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若父母不是特别注意教育规律,过度保护或者溺爱孩子,代替孩子做决定做判断,包办了本应孩子做的很多事情,导致部分90后大学生社会和个人责任感意识淡薄。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高校可以通过一些社团和组织,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开展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各司其职,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使大学生养成自立自强自信的品质,从他律到自律的蜕变。

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体现。诚信缺失不仅是社会的一个问题,也是高校大学生的一个问题。诚信的建立和维护不是一朝一夕的,一方面需要外在的规范和制度来约束和引导,更多的是长期通过不断提升和加强自我修养逐渐形成的。在高校,通过一些大型活动,如诚信校园行活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同样在校园要健全大学生诚信评估系统,把大学生的各种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所有行为活动都设立个人信用档案,在学校,所有的评优评先必须考虑学生诚信问题,通过诚信评估系统的建设,引导大学生逐渐树立诚信的品质。

3.4 创建积极的校园环境

为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将思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齐心协力的努力,需要三方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形成合力。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利用社会社区和家庭资源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是依托学校进行。当前很多制度和措施不是很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系统,共同营造欣赏学生、接纳学生、认可和鼓励支持学生的良好育人环境和氛围。同样家庭学校和社会之前要加强联系沟通,在大学生之间开展多项服务家庭和社区的志愿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创建积极的校园环境对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有一定的作用。积极的校园环境包括硬件的校园规划景观,也包括软件的制度,人文环境等,这对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学校创建良好积极的校园环境,需要科学合理的校园规划,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美丽的校园景观,尊重教师的地位和需求,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尊重学生的本性等。

3.5 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思政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也才能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通过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讲座,公共课、心理委员宣传等形式,大力宣传和普及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遇到事情能够正向关注,正向归因,指导学生掌握预防和自我调整的具体方法,增强学生的自我调适和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心理调查,筛选出问题学生,并通过各班心理委员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及时运用积极心理学对这类学生进行危机干预,因为针对这类问题学生,仅是通过思政教育很难深入去了解,分析和解决学生的问题,更多的是运用积极心理的理念,以心理团体活动和个体咨询的形式,引导学生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事件,指导大学生如何调动自身积极资源去面对和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这样能够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的几率,针对遇到问题的学生做好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1]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77-79.

[2]周炎根,仲云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理论与改革,2010,(1):21-22.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张敏.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启示[J].苏州学院学报,2008,23(1):11-12.

[6]詹红菊.大学生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3):15-17.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