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2017-01-09 07:49冉孟刚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贵州省贵州

冉孟刚

贵州省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冉孟刚

运用SWOT分析法对贵州省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区域经济学视角提出了贵州省应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本省体育产业的策略。

体育产业;SWOT分析;对策

1 前言

体育产业是指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一切生产性和经营性活动的总和,即由体育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与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两部分组成,不仅包括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设施建设等生产与经营性行业,也包括体育彩票、竞技表演、健身娱乐、体育竞技和咨询培训等服务性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产业已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发展对改善经济结构、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总体上,作为西部地区的贵州省,其经济、文化、体育产业等都落后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但并不能说明处于西部的贵州省体育产业就难有作为,关键在于结合本省实际,抓住贵州省城市区域整体发展规划形成的关键时刻,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找准体育产业的切入点,发挥优势产业和重点地区的带动作用,促进贵州省城市区域体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并利用扩散效应辐射和带动全省体育产业的发展。

2 贵州省社会经济与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部,是一个多山、多民族的省份,全省92.5%以上的面积属于山地和丘陵,其中喀斯特地貌面积就高达61.9%,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3500万人口的1/3以上,受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的人口为183.88万,占总人口的5.25%,文盲人口303.85万人,占总人口的8.74%,文盲率较低,但总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和体育产业的发展。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之际,贵州按照“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并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引领工业发展。如表1,通过有效的产业增长,近年来贵州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稳步的增长态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其中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总值的46.64%,第三产业比值得到较大提高,有利于第三产业范畴的体育产业的发展。

贵州省国民经济发展虽然呈现出了快速稳步的发展,但GDP总量较小,仅占全国的1.4%,与东部发达地区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此外,贵州省人均GDP为22922元,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因素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较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4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食品的消费占比较大在36%左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食品的消费占比则更大在43%左右,且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普遍偏高,生活质量较低,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体育类产品的消费,同时也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如表2、表3。

2.2 贵州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贵州省的体育产业主要由体育彩票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等组成。其中体育彩票业为贵州省体育产业的支柱产业,2012年贵州省体育彩票销售13.3亿元,筹集公益金3.9亿元,并利用公益金实施完成“2345工程”和省政府“50项重点工作”中的体育工作事项,新增场地面积近60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了城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和发展体育事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但从总体来说,体育产业在贵州省的整体经济发展中排名靠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小,呈现出规模小,区域发展不平衡,但发展潜力大的特点。例如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大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市场开发价值较高、影响较大的赛事也大多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而贵州省目前承办的影响力大、市场开发价值高的赛事相对较少,缺少优质的赛事资源无疑是限制贵州省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贵州省内体育产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也较大,主要分布于经济相对发达的黔中经济区及遵义、六盘水、凯里等城市。

近年来,贵州省体育产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上升期,随着贵州省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体育消费日趋活跃,体育产业将逐渐形成贵州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呈现出以下特征:

表1 2009-2013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情况表 单位:亿元、元/人

资料来源:2009-2014年贵州省统计年鉴

表2 贵州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情况表 单位:元

表3 贵州省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单位:元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883个,乡镇体育健身工程27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684条、“民康工程”3个、“雪炭工程”16个,建成贵阳盘龙山山体健身步道。截至2013年末,贵州省公共体育场地已发展至38413个,较2012年增加16812个,全省体育场共78个,体育馆37个,游泳池121个,有固定看台的灯光球场358个。

体育社会组织逐步完善。群众体育社会组织网络覆盖城乡,全省建立单项体育社团组织1022个,老年人体育组织5976个;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20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3个,少数民族体育基地34个,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4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到16361人。

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省每年组织千人以上的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500余次,各种体育比赛、表演活动6000多次,直接参加活动的群众年均超过500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000万,占全省人口的26%。仅2013年就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0.17万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多达598.81万人次。

形成了具有贵州特色的品牌赛事。贵州省以“多彩贵州”龙舟系列赛为抓手,每年举办数十次国际、国内龙舟活动,并逐渐成为了传统品牌赛事。同时,结合贵州丰富的山水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气候优势,大力开展山地户外运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品牌赛事:清镇全国越野跑锦标赛、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紫云格凸河攀岩挑战赛、毕节百里杜鹃山地自行车越野挑战赛、遵义市娄山关·海龙囤越野挑战赛、下司激流回旋国际公开赛、全国山地运动会、“多彩贵州”贵州民族体育旅游节等①。这些赛事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更打出了贵州体育的品牌特色。

3 贵州省体育产业发展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最早是由哈弗商学院的K.J.安德鲁斯教授提出的一种战略分析方法,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前两者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后两者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利用SWOT分析法,从体育产业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威胁入手对贵州省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贵州省更好地把握发展机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迎接各种挑战,为贵州省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3.1 贵州省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3.1.1 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贵州省处于西部偏远地区,由于长期的自然、社会、历史等客观原因,其经济总量、人均GDP产值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形成东西部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近年来,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贵州省按照“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引领工业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切实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贵州省的现代化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2013年贵州省生产总值8006.79亿元,人均22922元,财政总收入1206.41亿元,均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翻番目标,全省生产总值较去年增长12.5%,高于全国水平5.1个百分点,如图1,经济增速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为我省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环境。

图1 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及GDP增长率走势图

3.1.2 有利的区位环境

贵州省地处西南地区的交通咽喉位置,西连云南,北接四川、重庆,东通湖南、湖北,南部紧邻中国经济非常活跃的珠三角地区,是西南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互通的重要集散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随着贵广高铁的开通,目前已形成贵阳到广州的3小时交通圈,这意味着可以更好地吸收珠三角地区的辐射能量,预计2015年6月沪昆高铁的开通,将直接形成贵阳到武汉、西安等地的4小时交通圈,到上海、郑州等地的6小时交通圈,以及到北京、兰州等地的8小时交通圈,这将成为西南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及全国各地直连的重要纽带,因此在后发赶超战略中,贵州应该合理地利用这种区位优势,积极融入珠三角、长三角的经济发展进程,更好地发挥连接西南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纽带作用,将西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经济联成一体。

3.1.3 特色体育产业资源优势

贵州省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气温在15℃左右,其优越的气候条件使贵州在全国具有气候上的天然优势,受地质构造和河流强烈的侵蚀切割作用影响,贵州地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既有高原、山地与河川、湖泊,又有广泛的丘陵、峡谷等,如境内的大娄山、梵净山、乌蒙山、雷公山、乌江、赤水、清水江、红枫湖、南江大峡谷等,无疑为贵州省体育旅游、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等各种体育运动的开展及体育训练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例如,具有亚高原基地特色的清镇体育训练基地、红枫湖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下司皮划艇激流回旋基地已分别被国家体育总局射击、拳击、田径、体操、水上项目等运动管理中心授予训练基地称号,且这些地区已逐渐发展成为了集体育训练、竞技体育和休闲体育为一身的体育旅游胜地。各地市也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开发了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及竞赛项目,如安顺坝陵河大桥国际跳伞挑战赛、“环梵净山”公路全国自行车大赛、百里杜鹃山地自行车赛、中国·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挑战赛,凉都·六盘水高原夏季国际马拉松赛、遵义山地户外公开赛、紫云格凸河攀岩挑战赛、万峰林徒步、南江大峡谷漂流、黔东南州“多彩贵州”民族体育旅游节、“多彩贵州”龙舟系列赛、舞龙舞狮表演等,不仅突出了贵州特有的户外极限运动特色,也突出了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色彩,而且多数体育项目已成为中国体育旅游经典推荐项目,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省内外、国内外的游客到贵州来旅游、参观。

3.2 贵州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3.2.1 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

贵州省体育产业结构由于历史、体制、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核心产业不发达、产业间与产业组织结构不协调、本体产业与相关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等。虽然近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出现了众多的健身娱乐企业,掀起了较热健身浪潮,但总体来说以体育健身娱乐业、职业体育产业为代表的体育核心产业发展还比较缓慢,同时,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市之间的体育产业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尤其体育本体产业表现更加明显②。贵阳、遵义、六盘水等市优势较为突出,三市体育产业的增加值占到了全省的大半。这种地区间的差距,随着各市体育产业的不断延伸和拓展将在较长时期内继续存在,而且可能还会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3.2.2 体育投入不足,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由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且正处于后发赶超的上升期,对发展体育产业投入的资金还严重不足,例如,2013年贵州省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8.68亿元,仅占公共财政支出的1.6%,且较2012年未升反降,下降2.4个百分点,对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投入较为缺乏,尤其是体育场馆建设不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1.0平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体育设施、器材质差量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的健身器材仅为2.22套,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3.2.3 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匮乏

截至2013年末,我省优秀运动员173人,专职教练员219人,等级运动员发展人数301人,等级裁判员发展人数2059人,形成了以运动员队伍和裁判员队伍为代表的具有一定优势的特定体育人才结构群,但从总体来看,高素质综合性的专业体育人才还不能满足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缺乏精通经营管理、法律、体育的复合型体育经济人才,大多数体育经营管理者为体育工作者,他们熟悉体育但却缺乏市场运作及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的经验,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的总量、质量不容乐观,且体育中介市场发展缓慢,没有形成专业的体育市场经营管理队伍,制约了我省体育产业的发展。另外,贵州省共43所高校,但设置了与体育产业相关专业的高校只有贵州大学的休闲体育专业和贵州师范大学、遵义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渠道少,离市场需要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也还有很大差距,且由于专业设置时间短,毕业生从业时间短等因素,还有待市场检验③。

3.3 贵州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3.3.1 政策支持提供了发展契机

贫穷和落后是贵州省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省的主要任务,贵州省尽快实现富裕,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象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2012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发[2012]2号文件)。《意见》立意高远、内容丰富、措施具体,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贵州省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贵州加快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依据国发[2012]2号文件的精神,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的意见》,为贵州省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国发2号文件下发后,为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贵州省体育局研究编制了《国家(贵州)生态多梯度高原运动训练示范基地项目规划》和《中国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大省专项建设规划》,这些无疑都有利于发挥贵州的比较优势,促进贵州体育产业发展的龙头示范作用、加快建设成为旅游大省的步伐、打造具有“国际品质的中国山地户外运动旅游休闲目的地”和“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项目”的定位。

3.3.2 黔中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为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贵州正建设以贵阳-安顺为核心,以遵义、毕节、都匀、凯里等城市为支撑的黔中经济区,黔中经济区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确定的重点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核心、延及周边的经济区域,其地处于西南地区心腹地带,在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位于包昆通道纵轴南部,区域内贵广高铁、沪昆高铁、渝黔铁路等交通大动脉纵横交错,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作为贵州最具经济活力与潜力的区域,“黔中经济区”涵盖贵州省会贵阳市全部和遵义市、安顺市、黔南自治州局部,其发展规划已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贵州将着力构建以黔中经济区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带动全省形成现代化城镇网络。在国发2号文件的指导下,将按照“黔中带动、黔北提升、两翼跨越、协调推进”的原则,以贵阳连接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为依托,建设1小时经济圈,增强贵阳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将黔中经济区打造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同时,推进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地区的跨越发展,构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并推进贵阳——安顺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贵安新区,将贵安新区打造成黔中经济区与珠三角等经济区域合作交流的门户,这将为贵州省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实现路径。

3.3.3 举办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带来的发展机遇

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贵州省的筹备和成功举办,掀起了贵州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热潮,营造了浓厚的体育氛围,不仅提升了广大贵州人民的体育热情、体育意识,刺激了大众体育消费,而且还在无形中促进了人们对体育的了解及促进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大量体育基础设施、体育场馆的修建及改造、以及各种体育器材的需求带动了贵州省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壮大,提升了本土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例如独竹漂标准化竞赛器材的研制成功及批量生产,不仅为比赛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性能也得到了各运动队的一致好评。

近些年贵州省还承办了14届全国越野跑锦标赛(含亚洲越野锦标赛)、贵州省越野跑锦标赛、中国足球超级联赛贵阳赛区比赛、“百灵杯”世界围棋公开赛等,其中黄果树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全国独树一帜的中国·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挑战赛,全国独一无二的凉都·六盘水高原夏季国际马拉松赛、贵阳夏季国际马拉松赛等国际国内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区以及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新西兰、非洲等国家的长跑运动员及爱好者近万人,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又提高了本地体育旅游的知名度。而2015年世界越野锦标赛在中国贵阳的首次成功举行,将加快贵州体育旅游走向国际的步伐。

3.4 贵州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挑战

从地域环境来看,西南地区的云南、广西与贵州在责任环境特征和人文特点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三省推出的以攀岩、探险、漂流等为主的极限运动和民族民间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着体育类型同质化的现象,这也就意味着地区间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④。而云南和广西充分运用了其地缘优势,利用中国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正在逐步加强与东盟各国文化、体育产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无疑将进一步拉动两省与东盟各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四川、重庆也积极利用其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资源优势,加大了体育利用产业的开发力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如重庆成功打造的武隆户外体育旅游产业品牌。这些来自周边相邻省份的激烈竞争,都将对贵州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构成非常重要的影响。

4 贵州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建议

4.1 依托区位优势,打造区域体育经济增长极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0年提出了增长极的概念,即某些计划空间中的推进型产业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一些地区或城市集聚或优先发展,从而形成类似于磁极的中心。这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的增长极,不仅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还能充分发挥其吸引和扩散作用,以带动和推进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⑤。

贵安新区作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处于黔中经济区的核心位置,对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应依此区位优势,整合区域体育产业资源,以区域性核心城市为依托,重点发展省会城市区域经济圈为主的地缘优势和通道优势,并将其作为贵州省体育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体育物品市场化的配置,充分利用信息、政策、市场等优势条件,发展成用品集散地、训练与服务基地,并通过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快速高度集中,形成规模经济⑥,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和相关产业的辐射和引导作用,促进周边地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4.2 打造山地户外运动大省和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大省

依靠我省丰富的自然山地资源和风采各异的少数民族风情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户外运动品牌赛事,打造户外运动大省和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大省。重点发展以山地户外活动和自驾车与自行车自助旅游为主的体育产业,大力开发漂流、徒步、登山、拓展、露营、攀岩、定向越野、骑车自驾游、山地自行车运动、滑翔伞运动、洞穴探险等户外运动赛事,持续打造紫云格凸河攀岩挑战赛、百里杜鹃山地自行车越野挑战书、遵义市娄山关·海龙囤越野挑战赛、下司激流回旋国际公开赛、万峰林徒步、安顺坝陵河大桥国几条赛挑战赛、贵阳国际山地自行车邀请赛等户外运动知名赛事,并持续扩大造势宣传,扩大体育赛事影响,通过培养、打造唯一性、独特性、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平、影响力大的户外运动品牌赛事,将我省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户外运动大省,并在整个西南地区脱颖而出。

我省少数民族文化及传统体育资源十分丰富,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布依族的“四月八”,黎族的火把节等各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节日及民风民俗活动,涵盖了芦笙舞、木鼓舞、斗牛、对歌、摔跤、赛马、划龙舟、越野跑等各种休闲及竞技体育活动,为我省民族传统体育休闲、观赏市场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还应结合我省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快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和传统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体育产业开发,打造具有我省特色的“多彩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大省。

4.3 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体育设施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因其投资者兴趣,获得更多的投资⑦。因此政府在自身加大公共体育设施投入的基础上,还应调动各方面建设体育产地设施的积极性。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提倡和鼓励社会和个人投资建设体育产地设施,积极探索体育场馆建设和综合利用的新模式,加强与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协调,积极探索学校及单位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的模式,缓解城乡居民体育健身设施不足的压力。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提高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

4.4 大力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贵州省体育产业若要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实施“人才强体”战略,抓好各类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以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等重点体育人才群体为对象,实施体育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尤其要培养更多和引进更多的有经验、会管理的高层次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鼓励各大型体育企业和事业单位引进和聘用高水平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并采用各种方式保留住现有的中高级体育产业人才,避免人才流失。

[1] 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文件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12).

[2] 陈庆伟.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3,(4):348-350.

[3] 陈建国,袁继芳.安徽体育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87-89.

[4] 郜红娟,郑健.贵州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44-46.

[5] 陈林会.区域体育产业增长极培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5):23.

[6] 曹亚东.体育经济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9):225.

[7] 童建红,曾丽芳.广西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4):63-65.

The Strategic Research on Guizhou Sports Industry

Ran Menggang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e threats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uizhou sports industry by using SWOT analysis method, 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 for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point of regional economics.

sports industry; SWOT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贵州省体育局社科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20216)

冉孟刚(1965-), 男,贵州望谟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及民族传统体育。

贵州大学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G8

A

1005-0256(2017)01-0019-4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1.010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贵州省贵州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体育产业之篮球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