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伊斯和他的社会雕塑

2017-01-10 04:32赵选宁
世界家苑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参与性约瑟夫创造性

赵选宁

摘要:约瑟夫·博伊斯是德国激浪派,偶发艺术,行为艺术家以及雕塑家,装置艺术家,图形艺术家,艺术理论家和教育家。他的大量作品都基于人文主义,社会哲学和人类学的概念,并最终形成了他的社会雕塑的想法,为此他声称在塑造社会和政治方面具有创造性和参与性的作用。他的职业生涯的特点是公开辩论,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政治,环境,社会和长期的社会文化趋势。他被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響力的艺术家之一。

关键词:约瑟夫·博伊斯;激浪派;社会雕塑;创造性;参与性

1.故事的开始

随着1944年3月16日的一声巨响,博伊斯的飞机在在乌克兰境内兹纳缅卡市附近的克里米亚前线(Crimean Front)坠毁,随后的故事我们都已熟知:他被游牧的鞑靼部落救起,身上被包裹了毛毯和动物的脂肪以抵御严寒。虽然已无法证实这段陈述是否真实,毋庸置疑的是,毛毯和油脂成就了博伊斯日后最重要的艺术作品,这也使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理解他有关社会雕塑(Social Sculpture)的想法。

但首先我要否定毛毯与油脂的各种象征意义,1983年博伊斯在德国Club 2的访谈节目上表示:“如果艺术背后的理论才是艺术本身的话,那我大可不必做能被感觉器官所接收的艺术品,写一些有逻辑的话就可以了。”这句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入口,博伊斯认为艺术的目标并不是为理性服务的,它不应该被理性的解释,比如问“这代表什么?”“这是什么意思?”相反的人们应该用感官充分的去感受,去渗透。

以《脂肪椅子(Fat Chair,1964)》为例,笔者在2017年参观英国利兹艺术博物馆(Leeds Art Gallery)的“艺术房间(Artist Room)”时,看到椅子上的脂肪已经融化至坍塌,而且相比于这件艺术品的首次展出时的情景,脂肪和椅子之间加上了一支温度计,于是观者明白,脂肪就是要化的。此时我们需要联想某个场景来更直观的体会:镜头锁定这件作品,加速1964到2017年至半分钟。我们会看到展馆内人流来往,脂肪不断溶化,其间的联系变得显而易见,人们在发出热量,脂肪也在发出热量。由此观者无需去思考脂肪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要做的是感受自己发出能量时与周围的联系,这种联系超越简单的因果关系,它产生一种“谐振”(Resonate),消解了主客体的关系。在这里我们想到了希腊神话里的酒神狄俄倪索斯,以及尼采对醉的状态的进一步阐述:作为醉的现实,这一现实同样不重视个人的因素,甚至蓄意毁掉个人,用一种神秘的统一感解脱个人。我们细微的品味这一“神秘的统一感”,在每次身体上的运动,甚至是一呼一吸中,与融化的脂肪产生着共鸣。这种关系亦存在在他的作品《如何向死兔子讲解绘画(How to Explain Pictures to a Dead Hare,1965)》中,兔子化身为博伊斯的体外器官,他们通过一系列行为紧密相连,共同感受外部世界。通过人类对动植物的支配甚至杀戮行为,人类自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主体性,博伊斯则通过这件艺术作品塑造了关于爱的“谐振”关系,思考人类与其他物种和物质的关系。

《毛毡大衣(Felt Suit,1970)》是一件两件套的西装,其中包括灰色毛毡制作的大衣和裤子,博伊斯在同年制作了100件相同的作品,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他表示作品可以用任何方式展出,然而在笔者所看到的博物馆里,它们无一例外都被高高的挂在墙上,以防被参观游客所触碰。然而这种展览方式并不符合艺术家的本意,这件作品使用简单的标题来强调所使用的材料,他将脂肪与温暖感觉的产生联系在一起,在1979年,他表示有兴趣制作表现进行的过程的雕塑,而非固定状态的雕塑,回到毛毡大衣,我们便可以想象到最好的展览效果自然是要将大衣穿在每个人的身上,让肌肤切实感受到温暖感。由此,这种变化性质衍生出了有关社会雕塑的设想,我们如何塑造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2.人人都是艺术家

博伊斯曾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他之后也补充道,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画师,雕塑家或者建筑师,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未来的社会设计师”。在雕塑社会形态这一抽象的概念,我们需要一系列具体措施和意识形态来发出能量——创造性(Creativity)的能量。

在7000棵橡树(7000 Oak Trees,1982)正体现了生活中的创造性行为,这件作品在德国卡塞尔举行的国际艺术博览会Doumenta 7上开幕,内容是种植七千棵橡树,每一块都配有四英尺高的玄武岩柱,整个行为历时5年。在种植的行为中,每个创造力的个体都贡献出能量去参与创造,这本身就像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式的民主模式,参与者在经历能量输出后会看到最后的结果,树木的生长以及雕塑的形成的过程。这个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对艺术的深刻影响,在种植行为中呼唤起人们的创造力,当然站在参与者的角度思考,储存使用创造力的感觉也是至关重要的。

博伊斯对雕塑的概念拓宽了艺术的边界,相比杜尚,艺术变得更加日常更具功能性,同时也更难于捕捉。接下来我们要尝试讨论社会雕塑,话语与身份的关联。受语言哲学家J.L.奥斯汀的影响,美国后结构主义学者,哲学家,朱迪斯·巴特勒提出了关于性别操演(Perfonnativity)的新角度,在性别研究中,她否认存在一个先验的主体,那么我们所认识到的“我”其实是在服从于一系列性别规范的重复行为的过程中遇见的。这些重复的行为大多遵循话语已经固定的社会观念,例如:男人要有男子汉气概,女人要有女人味儿。所以在巴特勒看来性别是一种持续的操演行为。这种持续行为与博伊斯的雕塑观念十分契合,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雕塑的工具,由于对话具有时间的属性,就好像雕塑的过程,所以我们得到了由语言构建的雕塑,它承载着信息和情感,与博伊斯的社会雕塑不同的是,语言雕塑具备更多理性,观点和立场,社会雕塑则诉诸身体与感觉器官。试体会一种感受,当使用不熟悉的第二语言和外国人交流时,人们会体会到自身无法被理解的束缚感,我们用语言提供给他者的雕塑无法被感知,犹如本体被囚禁。这种分离感也存在与争吵中,争吵大多意味着感性与理性同时与他人的碰撞,所以在这种情况中人们更倾向于让事情变得合理,好像两个人表示出愿意一同描绘这个抽象的语言雕塑的愿景,但也因此忽略了身体上的感觉。我在此引用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两个论述:

6.52.我们感受到尽管所有有关科学的问题都被回答了,生活本身的问题还根本没有被触及到。当然当所有的问题都被解答完,这恰恰就是答案。

3.对于不可说的,我们应当保持沉默。

当然有趣的是博伊斯没有选择沉默,相反的还是积极的通过演讲或者辩论在说,他并没有对语言和理性抱有过高的幻想,而是另辟蹊径寻找身体上的更多可能。对博伊斯而言,对我们而言,身体与大脑,感性与理性,感觉与语言,它们中间存在着太多的未知空间,而这些空间我们可以通过艺术去感知和探索。

猜你喜欢
参与性约瑟夫创造性
偷懒发明的铁栅栏
童话
在感性消费时代的创意包装设计
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参与性对中职旅行社计调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日安,白天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Getting a Job初入职场的面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