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投入、平台、体制四管齐下合力推动内蒙古科技创新

2017-01-10 00:32赵云平曹永萍
北方经济 2016年11期
关键词:科研人员科技成果科技

赵云平++曹永萍

一、加强人才引培力度,夯实科技创新根基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也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能动的因素。无论是哪个领域的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的智慧,科技创新从根本上要依靠人才支撑。我区要建设科技强区,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雄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的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培育和引进了不少高层次人才。但是,代表最高水平的两院院士尚无一人,承担国家863、973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首席专家中本土人才微乎其微,创新领军人才极度匮乏。同时,普通创新人才也明显不足,近5年我区无人获得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此外,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中从事研发人员数只占全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3%。

我区作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今后要树立 “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制度,在推进人才发展方面应采取更有力度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创新人才结构,全面提升创新人才素质,使人才资源真正成为助推内蒙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资源。一是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在实验室建设和科研经费方面给与比其他地区更为优越的条件。健全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在编制、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职称认定等方面实施特殊政策。通过与高校合作、共建研发机构、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兼职、联办企业等方式柔性引进所需人才,对柔性引进的人才,在启动资金扶持、生活补贴、表彰奖励等方面实行与现有人才同等待遇。二是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打破体制壁垒和身份界限,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公办及民企之间的人才合理流动。三是建立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对从事教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不同工作进行分类考核评价。改进和完善创新型人才的评价方式,把人才的创新成果作为评价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素。

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创新保障

科技创新离不开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进行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必须要有大量的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作为支撑,研发投入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的标志之一。

多年来我区形成了资源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与全国相比, 我区科技投入存在巨大差距,2015年我区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0.72%,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85%,居全国第28位。

今后,要进一步增加自治区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在此基础上,还要优化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效果。一是集中财力办大事,优先保障重大创新功能型平台建设,以及自治区重大战略项目实施和重大基础工程布局,重点支持基础前沿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二是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对基础前沿类研究要加大稳定性、持续性支持力度。探索实施符合创新规律、以结果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科研投入管理方式,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明确建设任务和考核目标,给予稳定支持和经费使用自主权。三是改进和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根据不同类型的科技项目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如:对基础研究项目主要采取“前补助”支持,对应用研究项目主要采取“后补助”及间接投入方式支持,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主要采取股权投资方式给予支持。

三、促进平台共建共享,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能够加快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转变步伐,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我区只有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努力攻克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才能切实增强我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逆势上扬。

近年来,我区围绕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已建成近500家各类创新平台。但是我区严重缺乏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国家认定的397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我区尚无一家;332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我区仅有2家;12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我区只有2家。

为此,我区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逐步形成国家重大创新平台、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中心等不同层次、分工合理、较为全面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一是聚焦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清洁能源、煤化工等优势特色领域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对已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与稳定支持。二是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建议制定出台支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政策,针对行业领域内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及共性技术进行研发,以提升行业、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是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议制定出台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政策,建设一批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四是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组建实体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提高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能力,比如发挥科技在推动荒漠化防治中的引领作用,创建“国家荒漠化防治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体制环境涵养和重大政策牵引,推动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扫除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当前,我区区域创新能力不足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2015年,我区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3个百分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2件,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造成我区区域创新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体制机制障碍,一方面,由于目前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束缚,科研经费申请难和使用难的问题始终是困扰科研人员的一大难题;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评价机制侧重于科研课题的立项级别、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和级别,而企业在协同创新活动中则更加侧重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创造效益的情况,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不被现有评价体系重视,容易挫伤科研人员协同创新的积极性。此外,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上的一些局限,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不合理,造成科技转化率低。

为此,今后我区应尽最大限度给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进行松绑,真正激发科研人员和科研主体持久的创新动力。一是优化科技管理体制。科技管理要尊重科技创新发展规律,“不能用管理行政人员办法管理科研人员”。改革原来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建立个性化、多元化的科研人员管理体制,给科技工作者更大自由度和创新空间,加强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二是改革经费报销制度。科技工作主要依靠人的智力劳动创造,科研经费分配要多用于科技人员的智慧成果所得,大幅提高人员费、劳务费比例,建议把承担项目人员的人力资源成本费的比例调至40%以上,对于以人力投入为主的社科类项目,可以将该比例进一步上调到70%。精简科研项目管理程序和手续,方便科研人员把更多精力投放在科研工作上。三是改革科技评价体系。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引导社会评价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应用价值。四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和扶持机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并持有股权,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出台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建议我区出台推进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意见,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对科研人员的奖励比例提高至70%以上,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科技成果科技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