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语文阅读方法指导

2017-01-12 01:04彭体夫
未来英才 2016年15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彭体夫

摘要: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预期的教学结果,是师生双方据此展开各种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依据。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指导学生阅读,才能取得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文体感悟

随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出现与解决,阅读方法也从多方面发生了改变,顺应了现今阅读教学的需要。首先,阅读由课内向课外扩展,不再局限于课堂。语文教材仅仅几册,根本满足不了现今学生的阅读量。如果没有课外阅读量的补充,很难达到培养能力的效果。同时,课外阅读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面。多接触不同的思想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促成个人独特思维的形成。其次,从阅读方式方面来说,教师会指导学生根据需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如略读法、精读法,针对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最后,根据阅读能力的加强,学生的阅读方法也会按层次提升。比如说,最开始的阅读也许是积累性的阅读,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便会产生以理解为主的阅读,然后再有选择的去评价阅读,甚至于鉴赏阅读。这是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的一种标志。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这段文字传达给我们的意义在于,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指导学生从整体阅读把握文章内容

整体感知可谓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这一步做好了。对后面通常将要进行的局部和具体问题的深入探究会起到很好的整体上的宏观把握作用。反之,阅读文章的主旨、基调、思路、写法等方面的内容不明或不清,局部和具体的问题将得不到很好的深入探究。最终无法全面准确地把握全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更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阅读中进行“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和指导思想,但并非是在阅读教学中追求“面面俱到”,实际的教学中不可能作到“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同时,它不排斥讲授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有重点地安排和区别对待,有时抓住点睛之笔,能起到高屋建瓴,一语胜千言的效果。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抓住了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把握住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一句话就能从整体的角度观照全文,促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涵。但是不排斥局部分析,并不是要对字词句进行过细分析,“注重单独部分而忽略全部是畸形的学习。”既然“整体感知”在阅读过程中能发挥如此大的积极作用,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要如何进行“整体感知”的教学方式呢?我们都知道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先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再对各部分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上进行综合归纳,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内容的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

二、各类文体文本的阅读方法指导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针对文体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我们要有的放矢,充分发挥不同在文体在具体教学中的不同功用,对学生进行个性养成的培养。文体不同,但都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养成方面,培育学生的读写能力方面,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方面都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阅读规律外,还要懂得各种体裁作品各自的阅读规律,在阅读时能恰当的应用一定的阅读方法。体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赋予了我们语文教育丰富多彩而各有侧重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如文学作品便于进行情感和美感教育,记叙文便于进行社会、人生教育,说明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严密的思维和准确表达的能力,议论文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辨、析理说理的能力,等等。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价值,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反过来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受到文体的制约,因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目的、功能和语体特点。

三、指导学生立足文本,提升阅读效果

洪镇涛先生认为“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立足于文本,组织学生和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无疑文本对语文教学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立足文本。但解读文本绝不是教师对课文一字一句的分析,学生逐字逐句的记,以老师的讲解作为唯一的理解,把老师的讲解奉为金科玉律,这是传统填鸭式的教学,不符合课改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新课标的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特点和难点,就在于将文本语境的引申含义或者内容讲出来。我们往往不注重文本自身的挖掘,而习惯于注重文本以外的东西,而这些又常常与读者自身的知识、经验、思维定式紧密关联,与教师程式化引导不无关系。对文本误读的直接结果造成了对文本的肢解、曲解与误解,进行舍本逐末式的肆意迁移。因此,师生所解读的只是面对文本产生的无意识流动,无边界的拓展与延伸。这样学生将一无所获。让文本自己说话就是寻求文本之间的合理性。我们并不需要弄清古人内心的一些偶然的想法,或者什么一闪念之类的,那样的‘原意我们不可能知道,要说也只能是猜测性的;我们只是要把握他的思想的思路,我们只要把文本的思路理顺了,按照这个思路,接下去会说什么话,或者,如果换一个环境,在另外的条件下,按照这个思路,它会说什么话,这是我们能够把握的,关键是要把那个思路理顺。认清了这个理,摸清了这条路,就可以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悟深隐之意,知陌生人之心。

参考文献

[1] 陈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中学语文四美赏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