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7-01-12 02:30席静
未来英才 2016年15期
关键词: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学

席静

摘要:小学语文学习阶段是小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阶段,也是儿童进行系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教学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十分重要,因此,加强对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指导小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初步了解、学习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其中朗读课本范文是训练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无论课文范文的词汇是多么的丰富,语言是多么的优美精彩,在反复朗读后,这些东西也就会潜移默化的转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是学习基础语言的重要阶段,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对于锻炼、发展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朗读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朗读训练,并没有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导致朗读教学效率、质量低下,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进行创新、改革,打造有效的小学语文朗读课堂。

一、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

朗读在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中一直都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也是十分常见的教学部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朗读的作用往往只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学生跟随教师进行齐声朗读,之后教师便直接进入对阅读内容的分析与讲解,朗读的真正价值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由于在朗读后,教师并没有及时对朗读环节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评价,导致学生大多只是跟着教师念课文,嘴上出声,但头脑里却完全没有跟着一起活动。这种方式更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与情感,使学生对于朗读教学提不起兴趣,使朗读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高,导致朗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更无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基于这样的现状,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刻不容缓。

二、关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朗读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层次性。合理的教学目标应在教学资源允许的范围内为学生提供个性和语言自由发展的最大空间。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针对学生和教材的特点,也就是传统的“因材施教”,前文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剖析了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及不同类型课文的朗读教学重点,这些都可以而且应当拿来作参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每个学段的朗读教学均作出了比较清晰的要求。由此可见,大到一个学年,小到一节课,朗读教学的目标应当分层递进,根据课程标准中不同学段小学生应达到的朗读水平划分教学目标的层次,有效的朗读教学就是要做到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都能获得不低于标准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同一班级的学生个体水平发展也不尽相同,因此,有效的朗读教学还要对于不同能力层面的学生制定出适合其最近发展区的朗读目标。

2、朗读教学材料的处理要有针对性。有针对性地处理朗读教学材料是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要做到有针对性,首先就要区别对待不同形式的文本,第一学段的朗读教学内容更贴近儿童生活,韵律感强,想象丰富,生动有趣,而第二、三学段的朗读教学内容则更多地体现了语言的人文性、工具性和科学性,因此,不同的教学内容所匹配的教学资源是应当有所差别的,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不同文体的特点对朗读内容进行二次加工,比如将情节完整又富有幻想的童话改编为一个小短剧,在一定的情境中分角色表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朗读教材的有针对性处理,可以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促使课堂中朗读教学取得显著的效果。

3、朗读教学行为的选择要有适应性。第二学段是小学生由形象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第一学段的学生更要求教师要生动活跃,朗读形式要丰富多彩,而第三学段的学生会更欣赏一个有内涵、稳重的老师,游戏式的教学无法很好地适应他们的发展。因此,主要朗读教学行为的选择以及朗读形式的编排应以人为本,适应教学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

在现实的朗读教学实践中,需要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转变教学策略,灵活选择适宜的朗读教学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和适度的讲解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借助声音和图像的展示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情境,促进朗读体验的生成。课堂教学是预设的,也是多变的,所以,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在面对教学中随时出现的问题时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教师主动对朗读教学行为作出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善于总结经验,不仅可以在研究中提升自我,以科研意识带动自身整体素养的提升,而且还能丰富有效朗读教学经验,促进有效朗读教学理论的发展。

4、朗读教学评价要体现多元化与激励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主体应当多元化,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突出教学评价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朗读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实现朗读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可以从朗读教学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三个方面的多元化来努力。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首先要一改往日只有教师对学生作出单向评价的现象,促进教师与学生互相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评价。其次要逐渐提高质性评价在朗读教学评价方式中的比重,对学生的朗读行为进行积极描述,少用判断性质的语言,多肯定学生的努力或进步,不要只把目光停留在结果上。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传统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小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应转变教学思维,不断创新朗读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亲身体会朗读的乐趣,从而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 娄洪菊.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20:232.

[2] 葛东民.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学周刊,2015,11:172.

[3] 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2,09:108-112.

猜你喜欢
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