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交往

2017-01-12 07:36李娟
考试周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小学生

李娟

摘 要: 2014年底,作者在全市三至六年级学生中随机进行学生品德现状调查问卷,由有关学生人际交往部分的问卷汇总和分析引发了许多思考。

关键词: 小学生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交往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人际关系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个性及健康的心理的形成,甚至会对个人成就产生深远影响。

由于小学生交往范围较小,主要是学校和家庭,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老师和同学。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与家人、老师、同学等的交往还是很和谐的,具体体现在:

1.当今几大部分小学生有较好的人际交往活动和交往环境。如:54.33%的学生在同学中有几个知心朋友,36.59%的学生在同学中有一两个固定的好朋友;33.18%的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向自己的父母、家人倾诉,40.8%的学生在同学、朋友中有自己的倾诉对象;64.52%的学生愿意经常性地与父母交流自己在学校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具有良好的与人交往的心理品质和个人道德品质,他们懂得尊重、真诚、同情、关心在交往中的作用,能够真诚待人、诚实守信、宽恕别人,以大局为重。77.92%的学生对待同学事先约好的活动会准时参加,12.48%的学生因故不能前往能事先请假打招呼;当与同学发生误会时,68.15%的学生选择真诚地向对方问明原因,和好如初;在小组讨论过程中,63.15%的学生乐于倾听并发表自己的意见,24.07%的学生选择听从组长安排。

小学阶段是社会化逐步形成的阶段,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心理脆弱。随着心理成熟水平的提高,交往需求的增大,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心理适应能力发展更为重要。当前小学生人际交往总体上是良好的,但通过调查问卷也发现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即使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比例只占百分之几,也是不容忽视的,更何况存在不良心理问题倾向也有可能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下面就问卷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稍作探讨:在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主要对象分三部分,即亲子、伙伴和师生关系。其中师生关系在学生人际关系中具有特性,遵循全面、系统、制度化的影响。师生的交往是纯洁的,遵循互补性、和谐性原则。

在问卷第五题:在别人对你的评价中,你最看重的是:A父母和家人;B学校老师;C学校同学;D自己的好朋友,调查结果如下:

从上表不难看出,师生之间的交往评价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作用愈加强烈。因此,教师对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极强的作用。在师生交往中,学生渴望得到三方面的满足感:(1)被接纳:即被集体接纳,获得师生认同,与教师建立和谐的互利关系,在集体中与一两个伙伴建立亲密友谊。(2)责任感:学生在集体中承担部分责任,能促使其自信自立,并有助于在学生人际交往中不断提高心理水平。(3)显赫感:在被接纳的同时,希望获取大多数人,特别是教师的赏识,具有成就感与自豪感。因此,在教育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满足和他人认同,满足学生的交往需求,把交往中的积极因素引入日常生活。在学校生活中通过合作活动满足学生的交往需求。

存在的误区:(1)维护师道尊严与避免师生关系紧张。(2)片面强调学习成绩与忽视身心发展导致关系疏远。(3)对学生顺从迁就导致师生关系松弛。

另外,亲子、伙伴关系是小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应本着接近、相似、互补、对等原则,谋求人际关系的改善与协调,从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为学生将来成功面对社会打好基础。

在亲子关系的调查中,有5.85%的学生不愿与父母交流自己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10.77%的学生要视心情而定。调查发现,现在家长普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使孩子有一定的心理压力,致使亲子关系紧张,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应改变家教中的误区:(1)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理解他们。(2)家长整日忙于工作,不注意孩子的思想动向,与孩子沟通得少,或不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3)用大量的学习占据孩子的娱乐时间,造成孩子失去应有的童真童趣。(4)过高的期望,将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5)自身工作压力,家庭失和等原因,把心理上的矛盾转移给孩子。(6)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无理需求,使孩子自我欲望极端发泄,情绪无常。

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不可能具有独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又由于过去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知识掌握上,很少注意小学生也有人际交往的需要,使得小学生交往障碍这一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威胁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顺利发展。学校、家长,怎样培养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应提供给小学生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现今社会,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大多数形成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小公主”脾气,一旦离开家庭这把保护伞,要么觉得无所适从,要么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加之,成人出于安全考虑,大多把孩子关在家中,即使是邻居,也互不往来。在这样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谈何人际交往呢?调查发现,有4.90%的城市孩子和3.04%的农村孩子在同学中没有好朋友,所以,提供机会让小学生与同龄伙伴交往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让他们拥有比较固定的伙伴群体,给他们交往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逐步学会友善地对待同伴,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性,促进其情感成熟。

其次,给学生提供与成人交往的机会,特别是与父母和老师交往的机会。小学生都善于模仿,他们随时随处都在关注大人们的一言一行,并做出尝试。因此,教师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社交。同时,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小学生参与成人的交往活动,体验在社会中应尽的职责及应承担的角色,自然而然地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为今后的生活创造良好心态。

最后,要让小学生回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加强他们与社会大众的交往。学校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回到社会的怀抱中,感受社会,体验生活,学会与他人相处。学校还可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指导学生的行为,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在活动中增强自己与人交往的信心和能力。

心理学表明,个体的归属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造成“归属焦虑”,从而使个体产生情绪烦躁,性格孤僻,交往障碍。相反,同伴的认同、集体的接纳、家庭的融洽很大程度上会使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因此,学校和家庭都有必要为学生创设交往情境,使他们在良好的交往情境中,认识自我,学会交往。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上好人际交往这一课。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小学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