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文化源远流长

2017-01-12 16:50刘尚荣�おお�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蜡烛

刘尚荣�おお�

蜡烛是用蜡或其它油脂制成的圆柱形的照明用具。在历史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蜡烛曾占有特殊的位置,烛光悠悠带来联翩遐想。

蜡烛的别称雅号甚多。上古照明用炬(火把),故蜡烛又名“蜡炬”或“烛炬”。蜡烛的制作原料有蜂蜡(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筑巢用,俗称黄蜡),故蜡烛又叫“蜜炬”或“蜜烛”。蜡烛外形饰以龙凤图案等,则美其名曰“龙烛”“彩烛”或“花烛”;莲花造型的蜡烛特称“莲花烛”。常用的大红蜡烛富有喜庆色彩,俗称“红烛”。唐宋以后,蜡烛也可简称为“烛”。这都反映了古人对蜡烛的喜爱,甚至可以说是偏爱。

关于蜡烛的起源,迄今无定论。《礼记·曲礼》云:“烛不见跋。”唐孔颖达疏:“古来未有蜡烛,唯呼火炬为烛。”《周礼·司烜氏》云:“邦国有大事,共坟烛庭燎。”唐贾公彦疏:“以苇为中心,以布缠之,饴蜜灌之,若今之蜡烛。”这是说先秦有烛、有燎或曰炬,并无真正的蜡烛,充其量不过略具“今(唐代)之蜡烛”的雏形而已。后汉王符《潜夫论》:“知脂蜡之可明灯也。”含混其辞,似指以脂蜡充作灯炬的燃料,还不是成型的蜡烛。

《西京杂记》卷四云:“南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这是有关蜡烛的最早的正式记录。尽管该书作者是否为晋朝葛洪以及该书与汉代刘歆的关系等问题仍有异说,但《西京杂记》反映汉代遗闻佚事且与《汉书》记载时有异同,则为学术界所共识。上述这条资料堪为汉代始有蜡烛(当时称作蜜烛)的铁证,尽管它只是南越贡品。又有传说“寒食节禁火日,赐侯家蜡烛”,更指明它属于上流社会专用品。晋范坚写了《蜡灯赋》,南北朝时期蜡烛的雅名亦屡见于文学创作中,但它依然是高档消费品,平民罕见。直到唐朝,河东道晋州贡物中赫然列入蜡烛(见《唐六典》),朝廷又设专职官员管理宫廷用烛,可见它不属于通常习见的生活用品。《宋史·食货志》记述宋与西夏的外贸交易,朝廷允许中原百姓以漆器、瓷器等土特产品交换对方的麝香、蜡烛之类,则那时蜡烛仍是珍稀难得之物。迟至明清,蜡烛才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日渐成为普通照明用具。

蜡烛的普及,应是科技进步、文化发展的结果。早期蜡烛原料主要是动物蜡,如野生蜜蜡、白蜡、鲸蜡等,产量有限。后来开发出植物蜡如蓖麻油蜡等,而蜜蜡的来源也由边荒地区野生采集进化到家庭蓄养采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蜡烛一旦摆脱了“物以稀为贵”的困境,才能渐渐成为百姓喜爱也用得起的物品。

照明用的蜡烛,还有一套与之匹配的用具。安置蜡烛的台架叫“烛台”“蜡台”;带底盘可兼盛烛油的则叫“烛盘”。烛台上竖立着插蜡烛使之固定的签子叫“蜡签”“烛签”。剪除烛花的工具叫“蜡剪”“烛刀”。这里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烛台,它早在南北朝时期就伴随蜡烛而诞生,到唐代又有了特制为女奴形的烛台叫“烛奴”,《开元天宝遗事》云:“申王每夜宫中与诸王贵戚聚宴,以龙檀木雕成烛跋童子,衣以绿袍,系之束带,使执画烛(有画饰的蜡烛)立于宴席之侧,目为烛奴。”其制作原料通常是锡或铜,考究些的用金或银,次一等的用铁或木。一般为上下两层塔形,饰以花纹图案。烛台曾是家庭祭祖、婚丧、寿诞等礼仪中必备用品,也是女儿出嫁必备的嫁妆之一。富豪贵族之家常用“福寿神妙禧”五字蜡烛台,特制品重达数百斤。《宋史·舆服志》记载,与传国玉玺“皇帝恭膺天命之宝”相配的“缘宝法物”中竟然也有烛台、烛刀及香炉等,“皆以金为之”。唐代的“烛奴”和宋宫的金烛台固然应属于文物瑰宝,历代各种雕刻精美的烛台,其实都是传统工艺品中的佳作,并且相应提高了蜡烛的地位与身价。

蜡烛从点燃放光到化为灰烬,每种细微的变化都曾被赋予美称。例如蜡烛点燃后那蹿动的火苗叫“蜡红”“烛焰”“烛火”,《南史·陆云公传》谓:“云公善弈棋,尝夜侍御坐,武冠触烛火。”蜡烛放出的光芒叫“蜡光”“烛光”“烛红”,杜甫《酬孟云卿》诗:“更深爱烛红。”烛焰带来烟雾缭绕叫“烛烟”“蜡烟”,苏轼《次天字韵答岑岩起》诗:“缥缈松香泛蜡烟。”蜡烛点燃后施放的特殊气味叫“蜡香”,陆游《早行》诗:“纱笼吹蜡香。”蜡烛燃烧受热而熔化为液态蜡质就叫“蜡烛油”;液态蜡顺烛身坠落犹如伤心人泪落,故称为“蜡泪”或“烛泪”;坠落的蜡泪有时像粒粒珍珠,故又称为“蜡珠”,李珣《望远行》词:“蜡泪无言对垂。”温庭筠《海榴》诗:“蜡珠攒作蒂,缃剪成丛。”烛心烧焦,蜡燃为余烬时,或爆裂如花形,称为“蜡花”或“烛花”,旧时被认为是吉祥的征兆,俗语说:“烛花爆,喜事到。”而蜡烛燃成的余烬叫“烛灺”,常用来指代深夜。

伴随蜡烛的美称雅号以及为蜡烛而产生的烛台等艺术精品,昭示了人们对蜡烛的衷爱。这与蜡烛固有的品质一脉相通。首先,蜡烛那闪烁的烛光,摇曳的烛影,动人的烛泪,奇异的烛花,可以营造温馨祥和的环境,烘托庄严肃穆的气氛,因而更富有美感,这是火炬、庭燎、油灯都无法比拟的。其次,蜡烛一面创造光明,一面消耗自身,它的存在价值与使用价值只有借助自我牺牲才得以体现,因而它的生命就染上悲剧色彩,诱人怜惜,令人感伤,带给人们遐思悠悠。蜡烛这种不惜粉身碎骨化为余烬,定要为人们创造光明的特征,曾被古人形象地比喻为“自焚以致用,杀身以成仁”,这种无私奉献的品格,又被现代诗人闻一多赞誉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蜡烛的气质与魅力,赢得古往今来诗人墨客的敬重。他们将蜡烛人格化,使它成为歌吟的题材,赞美的目标,抒情的载体,议论的对象。从晋代范坚的《蜡灯赋》,到现代闻一多的《红烛诗》;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千古绝唱,到苏东坡“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奇思妙想,各种有关蜡烛的诗词歌赋,曲文谣谚,楹联谜语,影视戏剧,总能代代相传,不绝如缕,至今给人以启迪。由此形成的蜡烛文化的文艺内涵,需要专题研究和专文论述,兹不赘言。

本文拟从蜡烛的历史文化与岁时礼俗等方面,做些抛砖引玉的探讨。这里涉及有关蜡烛的典故传说、成语故事、节日庆典、民间礼俗及传统制作工艺等,限于篇幅无法详谈,只能蜻蜓点水了。

在中华民族某些传统节日里,在一派喜庆祥和氛围中,蜡烛会大放异彩,给人们带来特殊的生活情趣。例如:

1.除夕——春节“守岁烛”

中国各地普遍有除夕守岁的习俗。守岁讲究彻夜长明,有的地方燃松柏枝篝火等,也有点花灯用蜡烛助兴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用花烛辞旧迎新的具体形式不尽一致。兹举一例:《平阳县志》载:“除夕,卑幼向尊长唱诺辞岁,点岁灯。”而且“正月初一至初五,每夜寝室燃灯彻晓,名曰岁灯。”这是流行于江南部分地区的风俗。一般是在屋柱下、床下、桌下、灶下点灯,通常用红萝卜切段作盘,插上小蜡烛,取辞旧迎新、祛邪祈福之意。守岁灯烛皆以造型各异的花灯装饰其表,蜡烛照明其里也。

2.元宵节竞逐“华灯宝炬”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简称元夕,定于夏历正月十五日即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夜游观灯时少不了蜡烛,此风俗大约起源于汉代,隋唐以后更盛。赛花灯的同时,还伴有祭蚕神、拜紫姑、舞龙滚狮等活动,各地不一。其中以流行于福建地区的大香烛最为神奇:每逢元宵佳节,民间集资定制大香烛献于神庙,以伸虔诚,以壮观瞻。民俗以为香烛越大越显诚意。据传说厦门外街关帝庙香烛最盛。所制“大香一炷”长一丈七尺(只比正殿中柱矮三尺),粗二尺五寸(与椽柱等围)。另制“大烛一对”,各长七、八尺,围如斗,用巨竹裹棉布做烛芯,重达一百二三十斤。正月十五日晨即点燃,烟雾缭绕,烛焰闪灼,光芒四射。士庶工商顶礼膜拜,村姑老幼结伴游观,热闹非凡。七、八尺高的大蜡烛,蔚为奇观,堪称“蜡烛之最”。

3.中元节点莲花灯

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北京等地点蒿子灯,点莲花灯,见《北京风俗百图》。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曰:“中元,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纸制成莲花、莲叶、花篮、鹤鹭之形,谓之莲花灯。”灯上粘纸穗,灯芯横竹上插枝小红蜡烛。孩子点燃灯烛,一边在院中、街上游耍,一边唱道:“莲花儿灯,莲花儿灯,今儿个点了明儿个扔。”盖莲花灯制作简单,物美价廉,这精致小巧的玩具灯虽趣味无穷,却只有一夜的寿命,节后便弃之可也。

4.中秋节点万寿灯

这是长江中下游尤其是安徽沿江一带的风俗。中秋节前后,用绫罗绸缎和桑皮油纸糊制红灯,芜湖地区则实用特制铁画灯,外蒙白练,内燃银烛,高竿挑挂在屋檐下庭院中,灯月交辉,祈求延年益寿。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在某些特定的礼节仪式中,蜡烛被派上各种各样的用场,也被赋予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今分类举例如下。

1.婚礼——洞房花烛

结婚是人生旅程中的重要一站,婚礼前后蜡烛的使用也相当广泛,大都用以象征吉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旧时被视为人生两大快事。其起源甚早,各地皆同。南朝梁何逊《看伏郎新婚》云:“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妆。”北朝庾信《和咏舞》云:“洞房花烛明,燕馀双舞轻。”用龙凤图案装饰的彩烛把洞房照得通明,喜宴后新人翩翩起舞,透出一种温馨祥和的气氛。美人轻扇,脉脉含情,喜气洋洋。看来远在南北朝时期,无论南方或北方,花烛闹洞房的风俗已经形成了。又据封演的《封氏闻见录》记载,唐时婚嫁观花烛,“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有些地方在婚礼前夜就迫不急待地借蜡烛祈福了。例如天津一带流行“响房”,新婚前一日晚,男家童子八人(或十六人),各捧灯烛先在庭院中绕花轿唱喜歌,而后又持烛入洞房再唱喜歌,吹鼓手则用锣鼓、唢呐、号筒等演奏民乐以贺喜兼祛邪。又如江淮一带实行“打花烛”,也是婚礼前一天晚上,新郎先行在布置一新的洞房中入睡,而入睡前新郎家要选两名美丽童女,手执点燃的红烛,在全福人指点下,将新房里外照一遍,犄角旮旯儿也不放过,取红光照耀、红红火火、喜气洋洋之意,谓之“满堂红”。

吴自牧《梦粱录·嫁娶》中说:“新人下车……以数妓女执莲炬、花烛,导前迎引。”据说江西仍有此俗,婚礼当日,不论白天或夜晚,新娘下轿后,都需有男家舞姬举着红蜡烛在前引领,取黄昏时行婚礼的古意。

在陕西横山至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农家,洞房中的花灯红烛,要自婚礼当天日落西山燃至次日清晨旭日东升,以象征白头偕老。有的地方还要连燃三日。若中途烛灭则是不祥之兆,预示将要吹灯拔蜡,要中途散伙,大不吉利。然则洞房中容不得第三者插足,为确保吉祥如意,得到白头偕老的征兆,新娘与新郎岂不要彻夜守候红烛以防不测?于是新人也就无暇它顾了。这给新人造成的心理负担太重了,简直称得上残酷。据说如今改用小瓦数电灯蒙上红布彻夜照明,我们真该为陕甘青年感到庆幸。

陕西长安县一带女儿出嫁后还要送灯笼。每年正月初八至十五日,娘家都给出嫁女儿送灯笼。第一年送一对大宫灯配彩绘玻璃灯,祝贺婚姻美满;女儿若怀孕了则送一对大宫灯配两对小灯笼,祈祷孕期平安。各对灯笼中都要配上大小不一的花烛,灯燃几日即配足几日用的蜡烛,一并送礼给女儿。

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婚礼中用蜡烛,其习俗大同而小异,都是图个吉祥如意,红火热闹。同时祈祷婚后生活幸福美满,白头到老。

2.丧葬用烛——长命烛

丧葬礼仪中灵堂焚香燃烛,起源也很早。祭祖牌位前点燃白烛,亦流行于各地。燃灯以“引魂”,点蜡以“接魂”,都是为照亮冥路。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云:“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放灯西湖及塔上、河中,谓之‘照冥。”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谓“中元日例有盂兰会”,“晚间沿河燃灯”。届时用一块木板中间钻孔,上面放有竹篾编制的莲花灯等,灯中点燃蜡烛。夜幕降临后,到河边放灯,也有的乘船到河中央放灯,可多至百千盏,任其漂流。这是为超度亡灵、尤其是冤魂,俗谓长命灯可为冤魂引路,电视剧《四世同堂》中就演示过放河灯的故事。至今仍有些地方有人放河灯,逐渐演化为娱乐祈福活动了。

3.寿辰专用烛——长寿烛

中国传统庆贺生日用寿桃——俗以桃为长寿象征,又吃长寿面条或寿糕。寿糕不同于生日蛋糕,它用面粉、食糖及色素蒸制成寿桃形或饰以吉语图案,是一种糖包。寿礼开始时,喜案上先设精巧的蜡台、蜡签,点燃长寿烛,在烛光辉映下举行祝寿活动,别有情趣。长寿烛是特制的,长一尺许,重一斤左右,蜡烛多为红色,上面饰以金的“寿”字或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吉语。既有祝贺之意,又增欢庆气氛。

近来风行用生日奶油大蛋糕祝寿。蛋糕上先插上五颜六色的精巧的生日小蜡烛,寿礼开始,先点燃小蜡烛,再默默许愿,再一口气吹灭生日蜡烛,众人齐唱“祝你生日快乐”的颂歌。而后拔掉小蜡烛,众人分食生日蛋糕。这是从西方传入我国的祝寿礼俗,并非中国传统固有的。有人觉得很浪漫,我却担心插满小蜡烛的奶油蛋糕已被污染,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蜡烛用于照明。有时移作它用,纯属偶尔露峥嵘,却也立见功效。而它一旦“移情遣意”,小小蜡烛就会闹出各式各样的典故传闻,成为蜡烛文化的另类旁枝,或令人喜,或令人怒,或令人欢乐,或令人愁苦……这里不妨介绍几则同蜡烛有关的小故事及同蜡烛有关的成语与俗语。

1.蜡烛作炊

《世说新语·汰侈》云:“王君夫以澳釜,石季伦用蜡烛作炊。君夫作紫丝布步障碧绫里四十里,石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石以椒为泥,王以赤石脂泥壁。”魏晋时期上流社会腐败糜烂,铺张浪费为荣,奢侈享受成风。王君夫名恺,出身世袭贵族之家,又是晋武帝司马炎之舅,生性奢豪。石季伦名崇,为富不仁,崇尚豪侈。那时既无财富排行榜,为求证谁是大款谁是首富,就只有互相攀比:王恺用紫绸碧绫作步障(遮蔽风尘和视线的屏幕)四十里;石崇就用锦缎作步障五十里,略胜一筹。石崇用昂贵的椒香和泥涂墙,王恺便用色理细腻的道家炼丹原料赤石脂粉饰墙壁,占得上风。且看双方围绕饭锅(釜)展开的这场恶斗:王恺在锅上做文章,不惜以饴糖拌干饭擦洗锅;石崇在锅下出绝招,竟用蜡烛当柴火烧饭。据现代科学考证,蜡烛的主要原料——蜜蜡的熔点只有62℃-65℃,水的沸点为100℃,则一堆蜡烛燃烧后施放的热能,恐怕连一锅清水都煮不开,只能烧出一锅夹生饭了。在这场争豪斗富的闹剧中,蜡烛沦为炫耀财富的道具,其固有的高雅美感则荡然无存,当名贵的蜡烛燃烧垂泪化为灰烬时,罪孽深重的石崇之流,只能留下千古骂名任后人评说。

2.蜡烛袭人

《世说新语·雅量》云:“周仲智饮酒醉,瞋目还面,谓伯仁曰:‘君才不如弟,而横得重名。须臾,举蜡烛火掷伯仁,伯仁笑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这里记下了亲兄弟醉酒后的一段趣事。哥哥周字伯仁,少负盛名,官至尚书左仆射。弟弟周嵩字仲智,狷急自负,官至御使中丞。早年兄弟聚会,仲智喝醉了酒,转过脸瞪着眼冲着其兄伯仁吼:“你的才华不如我,凭什么在社会上享有盛名?”过了一会儿,见伯仁不理睬他,仲智继续撒酒疯,竟举起点燃的蜡烛向伯仁扔去。伯仁淡然一笑,说道:“你这个傻小子用烛火袭击人,实属下策。”原来《孙子兵法》讲过“火攻”有五种战术,必须审时度势综合利用才能出奇制胜,似仲智这般明火执烛袭击人,并非高招。伯仁的话,既是对小弟酒后耍无赖的善意嘲讽,又显示出个人的风度与涵养。将蜡烛做为攻击别人的“武器”,这是绝无仅有的一例。蜡烛于是成为衡量人的气质、体现人物性格的法宝,周无愧于名士风流。

以上两则故事又分别见于《晋书·石崇传》及《晋书·周传》,可见流传甚广。

3.刻烛为诗

《南史·王僧孺传》云:“僧孺工属文,善楷隶,多识古事。……虞羲字士光,会稽余姚人,盛有才藻,卒于晋安王侍郎。丘国宾,吴兴人,以才志不遇,著书以讥扬雄。萧文琰,兰陵人。丘令楷,吴兴人。江洪,济阳人。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传记中提到的萧子良是南齐武帝之次子,封为竟陵王,礼才好士,善立胜事,结交天下有才学者,名噪一时。上述这次夜中聚会,一帮风流雅士比赛作诗。他让人在蜡烛上每一寸处加上刻度,点燃蜡烛,在幽美烛光辉映下,每燃短一寸烛,与会者须完成四韵诗一首。看来只有交稿快写得好者才能取胜,寸烛燃尽交不上“答卷”者告负受罚。或许常人以为这是苛求,但狂妄的萧文琰对这种独特雅致的测试方法还不满足,又进而要求敲击铜钵,声止而诗成。据说在这样严格而又紧张的竞赛中,各人所作诗“皆可观览”,可见并非徒有虚名。这则故事中的蜡烛,摇身一变成为计时器,扮演成衡量诗人才思的公正裁判。从此以后,萧子良“刻烛为诗”与曹子建“七步成诗”一样成为才思敏捷的著名典故而千古流传。

4.蜡凤为戏

《南史·王僧虔传》云:“僧虔,金紫光禄大夫僧绰之弟也。父昙首,与兄弟集会子孙,任其戏适。僧达跳下地作彪子。时僧虔累十二博棋,即不坠落,亦不重作。僧绰采蜡烛珠为凤皇,僧达夺取打坏,亦复不惜。伯父(王)弘叹曰:‘僧达俊爽,当不减人;然亡吾家者,终此子也。僧虔必至公。僧绰当以名义见美。”而《南齐书·王僧虔传》的记载稍异,说:“僧虔年数岁,独正坐采蜡烛珠为凤皇。弘曰:‘此儿终当为长者。”按瑯玡王氏是南朝名门望族,乃晋朝宰相王导之后。其中王弘官至宋太保;有子僧达。弘弟昙首曾任太子詹事;有子僧绰、僧虔。这里记述了王弘、王昙首召集子侄辈任其嬉戏玩耍的往事。僧达实属小玩闹,跳下地来装扮小老虎以吓人。僧虔摆弄棋子,研讨攻守着数。僧绰采集蜡烛珠制作玩具,竟能塑成一只凤皇,可谓心灵手巧。王弘能从三个孩子的游戏中观察出各人的品行特征,并预测其未来命运。对于蜡珠为凤的僧绰评价最高,以为日后将以声名道义传美于天下(按《南齐书》的记载,则是称赞僧虔有长者之风)。从此“蜡凤之戏”成为少年儿童无拘无束尽情嬉游的代称。如今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太重,假日里不妨多些“蜡凤之戏”,轻松轻松吧!

5.烛影斧声

宋释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祖去世前:“急传宫鑰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迄,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及明柯维骐《宋史新编》等亦有类似记述。后人因以“烛影斧声”指太宗杀兄夺位。但也有元黄溍及明宋濂等人称其诬者,明程敏政《宋纪终受考》辨驳尤详。这是一桩历史的疑案,蜡烛应是见证者,惜乎它不会说话,后世之人遂聚讼不已。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恭帝手中篡权夺位,建立大宋王朝的。其弟赵匡义是宋朝开国元勋,果真在烛影下阴谋杀兄夺位,也算是赵匡胤的报应。

6.蜡液濡纸

《旧唐书·柳公权传》:“每浴堂召对,继烛见跋,语犹未尽,不欲取烛,宫人以蜡泪濡纸继之。”这是唐文宗与中书舍人、翰林待诏学士柳公权深夜对话,蜡烛燃尽而语犹未尽,来不及取新烛,遂让宫人从烛台底盘上收集蜡烛油,裹上软纸点燃后继续照明,表示君臣和谐,也算书法家柳公权深得帝王赏识的一个例证。

7.味同嚼蜡

《楞严经·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宋王安石《示董伯懿》诗:“嚼蜡已能忘世味,画脂那更惜时名。”今用此成语表示诗文或演讲枯燥乏味。

《太平御览》卷七六六引《博物志》:“荒年暂避穀法,但食蜡半斤,暂支十日不饥。”但蜡烛充饥未经实验,蜡的滋味也无人品尝过,只是传闻其淡而无味罢了。

8.吹灯拔蜡

这句俗语不知起源于何时,总是用来表示事情完结或交情破裂,比喻散伙或垮台。

9.洞隐烛微

清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学师)谓(马建忠)能洞隐烛微,提纲挈领,非徒钻故纸者可比。”现用这个成语形容目光犀利,观察事物敏锐深刻。

10.烛影摇红(词牌名)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王都尉诜有《忆故人》词,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恨,乃令大晟乐府别撰腔。周邦彦增益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晃动的烛光成为词牌名。

最后谈谈制烛工艺。

历代制作蜡烛的原料,主要是用植物蜡(如皮油蜡)或动物蜡(如蜜蜡、白蜡、鲸蜡等),而矿物蜡(如石蜡)一般不用于制烛。

明宋应星对于制蜡原料,在《天工开物·膏液》中有这样的说明:“造(蜡)烛则桕皮油为上,蓖麻子次之,桕混油每斤入白蜡冻结次之,白蜡结冻诸清油又次之,樟树子油又次之(其光不减,但有避香气者),冬青子油又次之(韶郡专用,嫌其油少,故列次)。北方广用牛油,则为下矣。”

制烛不难,难在取蜡制蜡。《天工开物》记述皮油制蜡的工序是这样的:“凡皮油造烛法起广信郡(在今江西省)。其法取洁净桕子,囫囵入釜甑蒸,蒸后倾于臼内受舂。其舂深约尺五寸,碓以石为身,不用铁嘴;石取深山结而腻者,轻重斫成限四十斤,上嵌衡木之上而舂之。其皮膜上油尽脱骨而纷落,挖起,筛于盘内再蒸,包裹入榨,皆同前法。皮油已落尽,其骨为黑子。用冷腻小石磨不惧火者(此磨亦从广信郡深山觅取),以红火矢围壅煅热,将黑子逐把灌入疾磨。磨破之时,风扇去其黑壳,则其内完全白仁,与梧桐子无异。将此碾蒸,包裹入榨,与前法同。榨出水油,清亮无比,贮小盏之中,独根芯草燃至天明,盖诸清油所不及者。入食馔即不伤人,恐有忌者,宁不用耳。”

制蜡烛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古人用苦竹筒破两半,在水中煮涨(不煮则粘带皮油,制成蜡烛有麻点),加小篾(竹条之类)箍固定之。用尖嘴铁杓装蜡油灌入筒中,再把烛芯插入。待蜡凝冻后,顺竹筒捋下篾箍,打开竹筒,就制成一根蜡烛了。也可用小木棒先削成蜡烛的模型,裁一张纸卷在木棒上面做成纸筒。皮油灌入纸筒,插上烛芯,如法加工,也可制成一枝蜡烛。这样制成的蜡烛,经风吹尘盖,寒暑侵蚀,都不会变坏。参见《天工开物》卷十二《膏液》。

现在手工制蜡烛的工艺已被淘汰,采用机械化制作和批量生产,这是科技进步的结果。

猜你喜欢
蜡烛
蜡烛有心还惜别
风吹蜡烛
蜡烛颂
神奇蜡烛
爱帮忙的蜡烛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许什么愿
神秘熄灭的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