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农田土壤修复项目管理提升农田土壤修复内涵

2017-01-13 09:14李松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编辑王雯慧
中国农村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文|李松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编辑|王雯慧

规范农田土壤修复项目管理提升农田土壤修复内涵

文|李松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编辑|王雯慧

2016年5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出台。近一年来,国家明显加大了对土壤修复的政策支持、技术指导及资金投入,开启了农田土壤修复蓝海市场,土壤修复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农田土壤修复项目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2016年5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出台。近一年来,国家明显加大了对土壤修复的政策支持、技术指导及资金投入,开启了农田土壤修复蓝海市场,土壤修复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农田土壤修复项目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污染调查不重视。与污染地块不同,被污染农田往往量大面广,因此,制定详实可行的农田土壤污染调查方案,明确农田主要污染物类型及来源,准确划分农田土壤污染程度,确定土壤修复技术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项目中,普遍存在轻前期调查,重后期工程措施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采样布点数量少,布点不合理,导致找不到明确的污染源,同时,农田污染大都是复合型污染,污染高度不均匀,且旧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明显过时,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尚未出台,农田土壤污染程度容易判断失误,进而影响后期治理技术选择及资金投入。

修复技术选择随意。按照“土十条”的相关要求,需按污染程度将农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未污染和轻污染的)、安全利用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及严格管控类(重度污染的)。原则上只对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农田实施工程治理,但在实际项目中,普遍存在重工程治理,轻风险管控的思维。将农田土壤修复当作土方工程,存在着“一辆铲车搞项目”的简单想法,并未从安全利用的角度考虑,防范污染物从土壤向农作物的迁移风险,对修复技术的选择很随意,不顾被污染农田与污染地块各自特征,不管污染程度如何,都采用工程手段。其结果是不仅治理成本高,对土壤性质造成极大的破坏。

修复效果绩效评估混乱。当前,我国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面对现阶段我国土壤环境形势的新变化、新问题和新要求,存在着分类不足(以农用地为主),考核指标少(仅10项),限值不合理及分析测试方法陈旧等问题,已不适应管理需求,新的《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正在制订中,尚未正式发布。这就导致一些地方的农田土壤修复项目验收评价五花八门,有的采用老标准评价土壤中污染物含量,有的采用农作物果实污染物含量,有的采用地方标准,甚至有的采用美国EPA标准,农田土壤修复绩效评估亟待规范。

农田土壤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关管理部门应以污染调查、安全利用方案、绩效评估等为抓手,从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的角度出发,提高农田土壤污染调查的重视程度,明确农田土壤修复的技术导向,重视源头截污与防止二次污染,实化项目工程监理内容,注重项目后期长效运维,加强事前、事中与事后的监管,推广应用绿色低费的适用技术。

我国人多地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田较为分散,因此,农田土壤修复项目必须兼顾农户的利益,修复技术应尽可能边治理边生产,明确是将污染物去除,还是污染物固定?同时,修复技术既不能破坏农田,又需要经济有效。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尽早出台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指南、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等相关标准指南,指导农田土壤修复产业健康发展。以编制出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追究办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评估办法等为契机,明确农田土壤修复项目招投标、施工监理、工程验收等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以农产品安全和土壤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的农田土壤修复绩效评估体系。

猜你喜欢
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纾困与破局:国有农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制度研究
“优标”水稻体系对稻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农户农用地转出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药材黑及草质量标准研究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分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设施农用地变化趋势
华泽兰质量标准的研究
貂心质量标准的研究
我国发布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镇咳宁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