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吸毒成瘾,适时调整治疗策略
——调整中国药物依赖治疗策略专家建议

2017-01-13 10:01李建华吴尊友刘铁桥张锐敏翟晓梅回冉冉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戒毒研究所毒品

李建华,郝 伟,吴尊友,贾 平,李 锦,赵 敏,刘铁桥,张锐敏,翟晓梅,回冉冉

(1.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昆明650228;2.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长沙410011;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中心,北京100050;4.四川大学人权法律中心,成都;5.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6.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上海200030;7.北京协和医学院社会科学系,北京100730;8.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北京102627)

·政策法规·

科学认识吸毒成瘾,适时调整治疗策略
——调整中国药物依赖治疗策略专家建议

李建华1,郝 伟2,吴尊友3,贾 平4,李 锦5,赵 敏6,刘铁桥2,张锐敏1,翟晓梅7,回冉冉8

(1.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昆明650228;2.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长沙410011;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中心,北京100050;4.四川大学人权法律中心,成都;5.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6.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上海200030;7.北京协和医学院社会科学系,北京100730;8.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北京102627)

药物依赖(禁毒领域称为“吸毒成瘾”)一直是全球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2014年底,全球共有药物使用者2.47亿,其中约有2950万是问题药物使用者,这些人中只有不到六分之一的人获得了针对药物依赖的治疗(UNODC,2015年)。我国现有登记在册吸毒人员234.5万名(中国禁毒报告,2015年),实际人数可能已超过1400万。

2015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代表和先进个人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多策并举、综合治理,坚持部门协同、社会共治,保持对毒品的零容忍,锲而不舍,常抓不懈,坚定不移打赢禁毒人民战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2012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医院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参加世界艾滋病日活动时提出:“对高危人群开展药物维持治疗,是遏制艾滋病传播的有效途径,要注意体谅他们的心理,讲究方式方法,保护个人隐私,让他们打消顾虑,积极配合和坚持治疗”。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和《戒毒条例》实施以来,我国公安及司法部门在严厉打击毒品犯罪,减少毒品供应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综合措施,禁毒工作已取得较大成效。虽然如此,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1.1 重减少毒品供应,轻减少毒品需求

国家禁毒委办公室设在公安部,由于公安部主要的职责是减少毒品供应,因而在资源配置方面更多的是倾向于打击毒品非法种植、制造、走私贩运等减少毒品供应方面。药物依赖预防、治疗、康复和社会回归等减少毒品需求的工作得到的资源则明显不足。

1.2 重刑罪判定,轻疾病治疗

药物依赖在我国被定性为违法行为。强制隔离戒毒虽属于一种行政强制措施,但2~3年的人身自由限制已成为事实上的刑罪化。许多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尚不能够科学认识药物依赖问题,不清楚药物依赖实质上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疾病。“违法者”、“病人”和“受害者”三者不同角色间的认同混乱,惩罚与治疗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对药物依赖者的治疗和社会心理康复工作。

1.3 重强制隔离戒毒,轻社会心理康复

强制隔离戒毒机构几乎都是以军事化管理、康复劳动和现行法律法规的学习为主,有效的药物治疗、行为矫正和社会心理康复方法不多。绝大多数强制隔离戒毒所都受到投入低、专业人力资源匮乏的困扰,戒毒治疗大多停留在脱毒治疗阶段。

1.4 自愿戒毒萎缩,服务质量不高

由于政府投入不足、戒毒药物未纳入医保等原因,我国目前的自愿戒毒医疗机构数量严重不足,治疗缺乏规范化,服务质量不高,自身运转难以为继,无法满足毒品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另外,由于收入及成就等方面的回报感远低于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而且还存在较为严重的专业羞耻感,愿意从事药物依赖治疗领域的合格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稀少,近几年甚至还有不断减少的趋势。

1.5 有社区戒毒/康复之名,缺社区戒毒/康复之实

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社区戒毒/康复必要的经费难于落实到位,禁毒专职人员和活动配套设施不足,社会工作者和同伴志愿者很难有效开展工作。另外,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强制隔离戒毒所、自愿戒毒医疗机构、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和社区戒毒/康复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分享和相互转介的制度和机制,社区没有充分参与到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药物依赖者从强制隔离戒毒所返回社区后几乎没有后续跟进服务。

1.6 歧视偏见普遍存在,回归社会困难重重

歧视和偏见已经严重影响到对药物依赖者的治疗、社会心理康复、善后照顾和回归社会工作。歧视和偏见的观念在进入到立法过程中后,同样对药物依赖的防治、对病人的权利保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阻碍了患者及早地获得治疗,不利于治疗质量的提升,也影响到了公众对治疗效果的信心。

目前,国家正在不断加强禁毒工作,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重视已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药物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疾病,是个人、环境和社会交互作用而导致的一种成瘾性疾病,药物依赖者除有神经精神系统的病变外,还存在大量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他们不仅需要专业的医学治疗,还需要行为治疗和社会心理干预等综合性服务措施。为更好地推进我国的药物依赖治疗工作,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2 建议

2.1 进一步完善顶层制度设计

建议由一位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国家禁毒委员会主任,以便更好发挥对禁毒委员会中多部委和多部门的工作协调。

在国家禁毒办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减少毒品需求的部门,由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和卫生计生委等部委共同负责,协调管理。

不断提升减少毒品需求的战略地位,直至将其放在国家禁毒战略的首位。

2.2 以公共卫生为导向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在修改《禁毒法》时,应明确药物依赖的疾病定位,鼓励社区戒毒/康复机构、自愿戒毒医疗机构、强制隔离戒毒所和相关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地为药物依赖患者提供“自愿的、知情同意的、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和权利平等的”公共卫生服务、专业医学服务和社会心理干预服务。

强制隔离戒毒所应配备足量的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工作者及同伴骨干,比例应达到或超过工作人员总人数的2/3。建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向医疗卫生机构购买医疗服务,向民办社工机构、相关社会组织购买专业社工服务。

2.3 将药物依赖治疗纳入医疗保障系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对药物依赖的治疗应纳入到医疗保障系统中,药物依赖的治疗费用由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者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比例承担。建议将国际上已证明有效的药物依赖治疗药物,如美沙酮口服液、丁丙诺啡舌下含片、纳曲酮等列入到社保基药名录中,有助于医疗对成瘾行为的介入。

2.4 加大对药物依赖正确认识的宣传教育力度

药物依赖的预防宣传教育应从小学开始,宣传教育要避免“恐吓化”、“形式化”和“说教化”。建议要加大药物依赖是一种慢性脑疾病的科学普及宣传力度,淡化道德评判观念,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减少歧视和偏见活动,逐步减小社会对药物依赖者的歧视和偏见。

2.5.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机制

进一步完善多部门与社会组织参与机制,鼓励多部门、多学科、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禁毒经费应根据各部门、各机构、各学科、各社会团体、组织以及社会服务机构承担禁毒任务的多少,按照责权利的原则进行资源配置。

加强各级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的沟通与联系,逐年递增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经费,向社工机构、社区社会组织、匿名戒毒者协会等民间机构购买服务,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药物依赖治疗和社会心理干预服务。鼓励民间公益性基金会、企业和慈善人士的参与,应放宽境外专业组织或者慈善机构进入门槛。

县区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要做好当地的禁毒领导工作,不断提高当地禁毒经费的投入,要建立完善的追责制度,对工作不力的领导实行一票否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主要负责人要确实做好社区戒毒/康复的领导工作,要协调强制隔离戒毒所、自愿戒毒医疗机构、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和社区戒毒/康复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分享和相互转介的制度和机制,使药物依赖者不论身处何地,当其需要时都能够获得方便快捷的药物依赖治疗服务和社会心理康复服务。

建议倡导专家:邱仁宗,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褚宸舸,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吴宁,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夏国美,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江,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刘志民,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邓艳萍,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临床药理室副主任/研究员。李静,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科教授。郭万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教授。杜新忠,浙江省金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副主任医师。王达平,广州市惠爱医院主任医师。韩跃红,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张瑞宏,昆明医科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院长。向荣,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张开宁,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丽辉,深圳市点点青少年药物成瘾关爱中心秘书长。李晓冬,广州华佑戒毒医院主任医师/院长。杨波,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朱千,遵义医学院医学心理学副教授。闻品渊,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所长。陈觉民,云南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会长。张长安,云南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中心研究员。曹晓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中心研究员。盛利霞,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李文君,中国公安大学教授。张黎,中国公安大学副教授。陈帅锋,中国公安大学副教授。包涵,中国公安大学副教授。李晓亮,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曹虹,云南超轶健康咨询中心副主任。杨茂彬,云南戴托普药物依赖治疗康复中心主任。罗志,昆明云迪行为与健康研究中心负责人。李昕悦,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副所长。罗健,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研究员。张从斌,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临床药理部主任。杨芳,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冯煜,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康复部主任。张官柏,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主治医师。周勤,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医师。陈海龙,云南戴托普药物依赖治疗康复中心项目部主任。杨黎华,云南警官学院禁毒学院副教授。张涛,云南警官学院禁毒学院教授。任周阳,云南警官学院禁毒学院。蔡乐,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副院长。方菁,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刘伟, 昆明医科大学健康研究所教授。沈凌,昆明医科大学健康研究所副教授。刘伟,昆明医科大学健康研究所教授。马艳玲,云南省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所主任医师/所长。莫关耀,云南师范大学哲政学院社会学系教授。蒋凌月,云南师范大学哲政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石天明,云南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研究员。邬江,云南大学法学院教授。胡明阳,云南大学教授。张河川,云南财经大学教授。童吉渝,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傅文,云南省食药局药品评估中心主任药师。李正友,云南省第五强戒所医院院长。吕维萍,昆明医学院教师。陈昌云,工人日报记者。李黎,无国界医生组织。

建议倡导机构: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云南超轶健康咨询中心;云南健康研究会;云南戴托普药物依赖治疗康复中心;昆明云迪行为与健康研究中心;深圳市点点青少年药物成瘾关爱中心。

10.15900/j.cnki.zylf1995.2017.02.001

2017-02-03)

李建华(1955.01-),男,主任医师,教授。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副主编。E-mail:13078796686@163.com.

猜你喜欢
戒毒研究所毒品
销毁毒品
睡眠研究所·Arch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戒毒人员外出探视管理及戒毒人员意见调查分析
火烧毒品
昆虫也会便便吗?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不抛弃,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