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叛逆到妥协的音乐巨人

2017-01-13 07:35刘丹
艺海 2016年12期
关键词:贝多芬音乐作品

刘丹

〔摘 要〕 贝多芬,一个时代的伟人,他的经历是创作传世之作的根基,也是音乐作品深入人心的灵魂。音乐风格的改变直接映射出他丰富的心理变化,因此从不同角度分析贝多芬的性格和音乐作品是尤为重要的。

〔关键词〕贝多芬 心理变化 音乐作品

公元1770年,备受世人尊崇的音乐天才贝多芬,在德国波昂市出生,他的音乐创作史让人怜惜,他的出现让每一位德国人都感到骄傲与自豪。他的出生并不像歌德、叔本华等那样尊贵,自生下来就被名望与地位包裹着[1]。童年的贝多芬因家境清寒贫穷,加上与全家人相处不融洽,生活异常艰辛。同时,他还有个脾气怪异、自私自利、缺乏责任心的父亲。贝多芬的父亲每日都不愿意好好做事,没日没夜地喝酒。被父亲打骂是家常便饭,他被视为家里的摇钱树,每日都被逼着弹琴,父亲期盼他能成为与莫扎特一样的音乐神童。这些使得他的性格变得相当叛逆,坚强与倔强,孤独使他痛苦,使他激越,正是因为这些苦难让他逐渐成长为伟大的音乐家。

无声的世界,扼住他命运的喉咙,年仅26岁的贝多芬听力就出现了问题,46岁时他完全丧失了听觉能力,这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完全丧失听力到死亡之前,他作品风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是什么让一个极具个性的音乐家,一个万众瞩目、赫赫有名的音乐家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是什么样的心理变化影响了他的作品创作?是什么让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分别是1802年青年时期;1802——1816年现实主义时期;1816——1827年晚年时期。这三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音乐风格,但是他风格反差最大的时期是从他听力开始出现问题到完全失聪,最后直至死亡。

在贝多芬26岁听力出现问题的时候,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虽然他才华横溢,但桀骜不训、举止粗鲁的性格使他孤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无依无靠。他把侄子卡尔当成他全部的财富,他厌恶官僚和贵族,不满当时的社会环境,他虽然经历许多美好的爱情,但始终没有结果[2]。从此他便与自己日益恶化的病情作斗争,与厌恶的宫廷贵人作斗争,与自己的命运作斗争。这一阶段他共创作了13首钢琴奏鸣曲,都是他与命运作斗争的真实写照。例如第17首d小调“暴风雨奏鸣曲”(op.31 no.2)第一乐章有徐缓和庄重的前奏,随后伴随着焦急和不安,戏剧性越来越浓,好像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争,最后突然安静下来,感觉所有事物全部消失了,只剩下一个的孤独和寂寞身影。第二乐章的贝多芬像是一下子走到一个安静的世外桃源,到达一个他幻想的美好宁静的世界,这个世界能抚平他的焦躁和不安,他的灵魂被这神圣的地方安抚着,他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第三乐章他经过了冥想后,似乎对现实生活充满了许许期待,旋律经过长时间的曲折和流动后,在狂风暴雨中慢慢结束。

随后他的病情开始恶化,脾气也越来越狂躁。贝多芬对世间的人情世故,极其疏忽,且又较专横独断,藐视一切。表面来看,好似一个狂徒。因而除了能十分爱他、原谅他的人以外(如他的母亲),贝多芬没有其他交心的朋友。并且跟所寓居旅舍的主人关系极其恶劣,时常发生冲突,且较激烈,所以一年内必然会搬迁多次。有评论家这样描述贝多芬那横暴的性格:贝多芬好像独自生活在无人居住的荒岛,却在某一日突然被带至欧洲文明社会中来的,与他人格格不入[3]。这话将贝多芬性格奇特的一面阐述得相当透彻。一直以来艺术家均有着常人没有的浪漫不拘行为,但贝多芬则属于一个极例,当时欧洲著名钢琴家车尔尼有一日去拜访他,便见他耳上缠着重重纱布,蹲伏于室内,他时常用棉花蘸黄色药水,塞于耳内,外缠纱布,颚上的须可能都超过了半英寸,头发好似从未用梳栉梳理过。麦束一样地矗立于头上。还曾因为一盆汤做得不够好,怒气冲冲,将汤带盆泼洒在主人身上。他时常会用蜡烛蕊子来作为牙签使用。还在上午,街上正当热闹之际,穿上寝衣,直接就于靠街窗口边刮胡须,无视大家的关注与惊讶。有一次不知是因为什么事情动怒,直接把一个开盖墨水瓶,投于钢琴键盘上,他弹琴时,因时间过于长久手指会发热,所以,他的钢琴旁随时都放着一盆冷水,每当手指发热时,则将两手放于冷水里浸泡,拿起来后又唏嘘弹奏。不过他弹琴的动作极其乱暴,每弹一次琴,都会有一大盆的冷水被洒于地板中,这冷水由地板缝隙向下流,滴于下层住户的床榻上。楼下主人向这家旅舍讨说法,旅舍主人对贝多芬多说了几句话,贝多芬则开始动怒,并即刻迁出旅舍。而此阶段贝多芬的代表性的作品是《黎明奏鸣曲》、《热情奏鸣曲》、《告别奏鸣曲》等等。这一时期是他作品创作的高峰和鼎盛时期,贝多芬不惧病痛的折磨,仍然在音乐道路上不断创作,通过音乐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这些作品都极具戏剧性。音乐在矛盾和冲突后的对比发展,更强烈地反映出贝多芬不断抗争的心理,有时他甚至用平静、简单、质朴的音乐语言去渲染内心的波澜起伏,这些更深化了贝多芬的英雄主义色彩和抗争精神。后人也是通过这一时期贝多芬的作品,了解他刚中有柔、粗中有细的创作特征。后世留下形容他的名言“扼住命运的咽喉”绝对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贝多芬的听力越来越下降,直至46岁他的耳朵已经完全失聪,众所周知对于一个音乐创作的音乐家来说,双耳的失聪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这一时期正值欧洲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贝多芬对社会十分失望;他最爱的侄子卡尔,由于受不了贝多芬强迫自己成为钢琴家的要求,一度企图自杀。这一行为使得贝多芬的精神几乎崩溃。他喜爱的女子不能和他在一起,他没有家庭没有婚姻。尽管他曾有过美好的爱情,但最终都没有结果,只剩下他对恋人的无尽思念和眷恋。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穷困潦倒甚至无法生计,一个人流离街头,流离失所。他不再是一个受人拥护的音乐家,而是成为了一个连小孩都能欺负他、捉弄他的流浪汉。

自从听力彻底丧失以后,贝多芬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他起初意志消沉、放弃创作,几近绝望,后来他重启自省之路。通过对人生彻底的思考和感悟,此时的贝多芬似乎不再叛逆和抗争,终于修炼成一个看破万物、随遇而安的圣人。

他的作品从 “人定胜天”的抗争精神,转变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他向他的身体妥协、他向全世界妥协。在他的作品中已经看不出丝毫愤愤不平的怒气,似乎在生活中找到了真谛。正是由于贝多芬如此的变化,以至于他在完全失聪后创作的5首奏鸣曲,达到了他人生创作中的巅峰。他把向命运妥协的心态在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以第31首钢琴奏鸣曲(no32.op110.)为例,第一乐章不再像其他奏鸣曲一样有着激进的情绪和紧张的节奏,而是极其充满情感的、如歌一样浪漫的中板,仿佛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好像对他过去人生的审视和反省。第二乐章通过有律动的主题,表现了一种谐谑、幽默的性格。第三乐章,首先由宣叙调开始,好像在向世人倾诉,在优美的旋律后透露着贝多芬内心淡淡的忧伤。随后转入小快板,像是突然一扫之前的悲叹情绪,转变了情绪,在慷慨高昂中结束了全曲。同样世界闻名的第九交响曲“命运”也是这个时期创作的产物,尤其是“欢乐颂”的主题,唱出了人们对和平自由的向往,那是一种令人奋进的精神和力量,尾声在无比光明和辉煌的情绪中结束。这部作品在首演后引起了轰动,以至于世人又重新确定了贝多芬在音乐上神的地位。这部交响曲也被人称为贝多芬交响乐中的最高成就,是他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

贝多芬经历了以上这些心理变化后,导致了他作品发生巨大的改变。生活中的巨大变故没有摧垮他坚毅的意志,没有阻挡他对音乐的执着追求。贝多芬靠着对理想生活的无限神往和对内心的虔诚崇拜,战胜了病痛和孤独,更战胜了自己的命运。他无力改变社会,所以只能选择妥协,把希望和期待寄托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在另一种境界中寻求快乐和幸福。虽然他经历了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但贝多芬始终活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不断与命运抗争、不屈服命运给他的一切,直到生命的尽头。他是伟大的、是受世人尊敬的、是一位实至名归的“音乐巨人”。

参考文献:

[1]张谊.从人文角度探寻贝多芬晚期精神境界[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08-113.

[2]把姝艳.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痛苦与欢乐[D].西北民族大学,2009.

[3]程世刚.传说的传说:贝多芬的另类生活[J].世界文化,2006(03):16-17.

猜你喜欢
贝多芬音乐作品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贝多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