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2017-01-14 04:21王宇恒焦晶华李明选孙晓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7期
关键词:肌间臂丛罗哌

王宇恒 焦晶华 李明选 孙晓峰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王宇恒 焦晶华 李明选 孙晓峰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108例进行手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A、B、C组, 每组36例。实验A组采用0.375%的罗哌卡因40 ml行肌间沟臂丛麻醉, 实验B组采用0.5%罗哌卡因30 ml行肌间沟臂丛麻醉, 实验C组采用0.75%罗哌卡因20 ml行肌间沟臂丛麻醉, 采用动态心电图全程监测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变化, 并观察镇痛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的差异。结果阻滞后, 三组低频功率(LF)、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窦性心搏R-R间期之差大于50 ms的心搏数占心搏总数的百分比(PNN50)值均较阻滞前有所降低, 其中实验B组和实验C组的LF值较阻滞前降低明显(P<0.05), 实验B组的SDNN值较阻滞前下降明显(P<0.05),实验C组的PNN50值较阻滞前明显减小(P<0.05)。实验A组的镇痛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分别为(597.3±33.4)min和(612.5±32.7)min, 实验B组的镇痛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分别为(581.1±39.5)min和(606.9±37.4)min, 实验C组的镇痛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分别为(584.6±42.3)min和(623.4±43.7)min,三组两两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罗哌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麻醉能够影响心脏血管自主活动的稳定性, 在相同剂量的情况下, 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于心血管的影响也不同, 一般来说,局部麻醉药浓度越大, 对心率变异率的影响也越大。

臂丛麻醉;罗哌卡因;心率变异性

臂丛神经阻滞是常见的麻醉方法之一, 在手、前臂、上臂及肩部等手术中应用较多。臂丛神经阻滞根据部位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3种方法, 即肌间沟法、腋路法及锁骨上法[1-7]。在临床应用时, 若出现局部麻醉药重度反应、霍纳综合征、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时, 应立即采取措施。随着临床技术的发展, 可直视化超声的发展, 局部麻醉药剂量与容量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研究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选取来本院进行手术的患者, 分别采取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来本院进行手术的患者108例, 随机分为实验A、B、C组, 每组36例。实验A组患者中, 男21例, 女15例, 年龄19~48岁, 平均年龄(34.7±10.8)岁, 体重50~76 kg, 平均体重(57.4±8.2)kg, 体质量指数(BMI)<35 kg/m2;实验B组患者中, 男20例, 女16例,年龄20~49岁, 平均年龄(35.4±10.2)岁, 体重49~74 kg, 平均体重(56.8±8.4)kg, BMI<35 kg/m2;实验C组患者中, 男19例,女17例, 年龄20~52岁, 平均年龄(36.7±11.4)岁, 体重49~ 77 kg, 平均体重(57.3±8.5)kg, BMI<35 kg/m2。排除心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禁食水, 进入手术室后, 常规给予咪达唑仑0.5 mg。待患者平稳后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实验A组采用0.375%的罗哌卡因40 ml行肌间沟臂丛麻醉,实验B组采用0.5%罗哌卡因30 ml行肌间沟臂丛麻醉, 实验C组采用0.75%罗哌卡因20 ml行肌间沟臂丛麻醉。患者取仰卧位, 去枕, 头偏向健侧, 进行皮肤消毒。通过相关方法确定麻醉效果。

1.3 观察指标 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患者阻滞前及阻滞后30 min的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 包括PNN50、LF、SDNN, 记录镇痛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阻滞前后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比较 ①LF值变化:阻滞前, 实验A组的LF值为(942.3±353.8)ms2, 实验B组的LF值为(945.4±243.6)ms2, 实验C组的LF值为(948.6±236.7)ms2, 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30 min, 实验A组的LF值为(826.6±318.3)ms2, 实验B组的LF值为(287.6±191.2)ms2, 实验C组的LF值为(228.5±121.4)ms2;三组LF值均较阻滞前有所降低, 其中实验B组和实验C组的LF值较阻滞前降低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DNN值变化:阻滞前, 实验A组的SDNN值为(61.4±13.2)ms, 实验B组的SDNN值为(62.3±12.5)ms, 实验C组的SDNN值为(56.6±13.4)ms, 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30 min, 实验A组的SDNN值为(56.1±9.4)ms, 实验B组的SDNN值为(46.5±9.6)ms, 实验C组的SDNN值为(53.3±10.6)ms;三组SDNN值均较阻滞前有所降低, 其中实验B组的SDNN值较阻滞前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前, 实验A组的PNN50值为(11.2±7.4)%, 实验B组的PNN50值为(9.3±3.6)%, 实验C组的PNN50值为(8.2±6.2)%, 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30 min, 实验A组的PNN50值为(8.4±4.2)%, 实验B组的PNN50值为(7.8±3.2)%, 实验C组的PNN50值为(4.2±4.7)%;三组PNN50值均较阻滞前有所降低, 其中实验C组的PNN50值较阻滞前明显减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三组患者镇痛恢复时间及运动恢复时间比较 实验A组的镇痛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分别为(597.3±33.4)min和(612.5±32.7)min, 实验B组的镇痛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分别为(581.1±39.5)min和(606.9±37.4)min, 实验C组的镇痛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分别为(584.6±42.3)min和(623.4±43.7)min, 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后会出现心血管不稳定的现象, 常见的表现有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心搏骤停等[8-12]。考虑可能的原因为局部麻醉药的用量在一定时间后扩散至其他区域, 如星状神经节、迷走神经等从而影响心率变异性。而罗哌卡因是目前在临床应用中, 作用时间较长、心脏毒性较小的局部麻醉药[13-15]。相关研究显示, 用0.25% 与0.75% 罗哌卡因研究发现, 二者术后20 h 时均可起到良好镇痛效果, 且均无不良反应[16]。因此, 本研究探讨了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对心率变异率的影响。结果显示, 阻滞后, 三组LF值、SDNN值、PNN50值均较阻滞前有所降低, 其中实验B组和实验C组的LF值较阻滞前降低明显(P<0.05), 实验B组的SDNN值较阻滞前下降明显(P<0.05), 实验C组的PNN50值较阻滞前明显减小(P<0.05)。实验A组的镇痛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分别为(597.3±33.4)min和(612.5±32.7)min, 实验B组的镇痛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分别为(581.1±39.5)min和(606.9±37.4)min, 实验C组的镇痛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分别为(584.6±42.3)min和(623.4±43.7)min, 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于心脏的影响程度不同。但在LF值的变化上, 0.75%和0.5%的罗哌卡因对其影响最大, 且0.5%浓度的罗哌卡因对SDNN值的影响也较大, 0.75%的罗哌卡因则对PNN50的影响最大。

综上所述, 采用罗哌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麻醉能够影响心脏血管自主活动的稳定性, 在相同剂量的情况下, 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于心血管的影响也不同, 一般来说, 局部麻醉药浓度越大, 对心率变异率的影响也越大。

[1] 付乐荣, 黄文斌, 冯卫荣, 等.下肢手术不同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效果比较.现代医院, 2015, 15(5):45-46.

[2] 万义芹.右美托咪定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22):228.

[3] 董金春, 王胜斌, 居霞, 等.不同阿片类药物复合局麻药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5, 31(4):395-396.

[4] 范春潮, 程守全.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 11(4):656-657.

[5] 黄刚.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0):145-148.

[6] 佘高明, 聂偲, 刘育勇, 等.超声引导双侧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周关节松解术中的应用.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5(8):1193-1196.

[7] 龚海荣, 郑见, 韩林立.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37):108.

[8] 邹鲁, 张仁斌, 商建飞, 等.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山东医药, 2015(5):62-64.

[9] 李晓华, 袁力勇.右美托咪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断指再植术的临床观察.医学研究杂志, 2015, 44(1):90-93.

[10] 杨春燕.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比.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2016, 37(2):89-91.

[11] 康志宇, 王庚, 朱丰, 等.不同剂量地塞米松用于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2(5):81-85.

[12] 杨川, 贾绍茂, 何丽云, 等.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5(4):118-120.

[13] 黄娟娟, 胡焕盛, 安小凤, 等.同一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5, 31(12):1176-1179.

[14] 陈合钦, 李远, 赵海翔, 等.0.25%罗哌卡因和0.25%左布比卡因阻滞双侧颈深浅丛神经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山西医药杂志, 2014(22):2651-2652.

[15] 赵占志, 崔凯, 刘丽, 等.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22):140-141.

[16] 周金萍, 蔡璐, 刘冬炎, 等.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最适宜有效剂量.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3(5):597-59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7.074

2017-03-01]

110024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麻醉科

猜你喜欢
肌间臂丛罗哌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观察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