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事件”始末

2017-01-14 02:43李伟
中外书摘 2017年1期
关键词:史迪威马歇尔罗斯福

李伟

“史迪威事件”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起重大事件。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1883—1946)受美国总统罗斯福派遣,以中国战区参谋长和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的双重身份驻节远东。在不足三年的时间内,他在支持中国抗战与建立中美两国人民真诚友谊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周恩来曾对他这样赞誉“在中国人民心目中,他是最优秀的战士” 。

但就在史迪威亲自组织与指挥密支那之战取得大捷、罗斯福总统提升他为陆军四星上将之际,他突然被召回国,黯然离开中国。

蒋介石双喜临门

1942年元旦。

两件大喜事来得意外,蒋介石做梦也没有想到。

这天,美、英、苏、中、澳、比、加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宣言》。宣言表明:各国政府和人民以打败法西斯为共同目标,形成以美、中、苏、英为核心的反法西斯联盟。中国跻身强国行列。

罗斯福建议:亚洲太平洋战场划分为四个战区。即:中国战区、东南亚战区、太平洋战区和西南太平洋战区。战略地位最重要的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司令官。

中国战区的地域并非仅是中国,而是包括中国、缅甸、法属印度支那(越南)、马来亚、泰国和印度。

两件喜事临头,蒋介石着实兴奋。饮水思源,蒋感谢罗斯福,经考虑,想出投桃报李之举,他电复罗斯福,愿就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同时深表感谢之情,要罗斯福指派一名能力强的高级军官来华襄助他的工作,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

美中首脑初交锋

1944年,东南亚战场有了新的转机:缅北战场赢得新平洋、孟关、于邦等一连串胜利;美重型轰炸机首次轰炸东京,并扩大到日本所有城市;美军登陆塞班岛,攻击箭头指向日本本土。

但中国战场却令人沮丧:4月,郑州、洛阳失守,汤恩伯的30个师一溃千里;6月,日军攻占长沙;接着衡阳失守……情况还在继续恶化。

史迪威从缅甸战场被紧急召回,四处奔波,力挽危局。军事指挥权就提到日程上。

就中国危机问题,史迪威于7月3日给马歇尔发了电报,要他向罗斯福建议:由史迪威指挥全部中国军队,并把中共部队纳入美式的整训与装备系统。马歇尔回电:同意你的意见,并向蒋施加压力。

中国全面抗战七周年纪念日前一天(7月6日),罗斯福给蒋介石一封信:

我决定晋升史迪威为一级上将,并希望你赶紧把他召回中国,使他在你的指挥下,直接指挥所有中国和美国的军队。让他全面负责,有权协调和指挥作战行动……如果不立即采取果断而适当的措施,我们的共同事业会遭到严重挫折。

信送到蒋介石手里时,蒋“微露笑容,并未动怒”。第二天,7月7日,在纪念大会上,蒋介石做出反应:

“我现在还要重新提出,中国只有一个主义,一个党,一个领袖。”蒋介石在他的演讲中还留了重要的伏笔:“国民党人的历史任务,就是打倒帝国主义的特权,恢复和建立中国在世界上的支配地位。”

史迪威要指挥权不正是帝国主义特权吗?这正是对罗斯福的回答。

但是,蒋介石却在7月23日给罗斯福发去一份措辞婉转的备忘录,居然爽快地表示,原则上同意给史迪威以指挥权,但希望有一个准备的时期。对指挥权,蒋还作了具体界定:一、共产党军队必须承认国民党统辖之后,方可由史迪威指挥;二、史迪威必须在他统辖之下指挥全中国的军队;三、《租借法案》物资必须由国民政府掌握调拨。他还要求派一名总统特使来全权调整他和史迪威之间的关系。备忘录由孔祥熙亲自送到白宫。

一个月后,罗斯福的信又到了,语气并不客气,对指挥权问题步步紧逼,“如果再拖下去,可能会为时太晚”,“可能会酿成致命的后果”,对租借物资支配权作了让步。并派胡佛总统时代的陆军部长帕特里克·赫尔利作为总统特使来华,唐纳德·纳尔逊陪同前来,他的使命是处理租借物资的分配,公开的身份是对华经济调查团团长。

听到赫尔利来华的消息,老谋深算的蒋介石隐而不发,等待着一场好戏的开场。史迪威却沉不住气,以为稳操胜券。

赫尔利在9月初到新德里。史迪威从密支那前线来迎接,他在赫尔利的鼓舞下,草拟了一份蒋介石任命他为中国地面部队和空军的司令的命令,还有委任书,让赫尔利带到重庆,等蒋签字。

史迪威陪同赫尔利等一行三人,于9月6日到重庆。以后的谈判在两位特使与蒋介石之间进行,史迪威被排除在外。

赫尔利亮出罗斯福的许诺:战后将帮助中国实现工业化,没收全部日本企业并将所有权交给中国政府。但这毕竟是以后的事情,目前就要蒋交出中国军队的指挥权。

军队——蒋介石的命根子,一涉及这个问题,再大的利益都不足以动摇蒋介石的心。谈判陷于艰苦的马拉松中。

南方不断传来坏消息。9月13日,日军以庞大的兵力发动钳形攻势,企图占领桂林。翌日,史迪威匆匆飞到被围中的桂林,不到24小时,蒋介石把他召回重庆。

“一周内,密支那的部队向八莫进军。现在卫立煌部在龙陵作战中受挫,进军八莫可减轻他的压力。不然,重庆也将危险。”见到史迪威,蒋介石迫不及待地用命令的口气说。

“密支那克服不久,驻印军急需体整补充,一时还不能进攻八莫。”史迪威一口拒绝。

“这不行,如不进攻八莫,我就撤回远征军来保卫云南。”“不能调别的部队来保卫大后方吗?比如调守在关中多年不动一枪一炮的胡宗南部队……”

一句话,直刺蒋介石要害。胡宗南是对付中共军队的,岂能动得。蒋沉不住气了:“请你注意,我是中国的统帅。”

史迪威拂袖而去。离开重庆前,史迪威和宋子文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谈话。他说,如蒋不给他指挥权,他就要向美国政府建议“完全从中国和印度撤出,在其他地方建立基地”。这使宋子文大吃一惊。

罗斯福的彻底一击

1944年9月16日,美英两国首脑罗斯福与丘吉尔出席第三次魁北克会议。会上刚决定一项庞大的对日作战计划,内容是动用大规模的陆海空力量,最迟于明春打通滇缅路,并把日军赶出缅甸。

史迪威的紧急报告送到了与会的马歇尔手中。马歇尔在会上一宣读,引起极大的骚动。如蒋果真把远征军撤回,刚从会上通过的计划就要付诸东流。罗斯福与马歇尔决定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马歇尔为罗斯福草拟了一份措辞强硬的电文,罗斯福签了名。这电文无异于一份“哀的美敦书(最后通牒)”。它警告蒋介石如再一意孤行,“对此,你必须准备承受后果并承担个人责任”。还毫不客气地指出:“当前你唯一能做的是立即增援在萨尔温江那边的中国军队,并要他们发动攻势,同时立即授予史迪威将军指挥你全部军队的权力,并不加限制。我现在要求你采取的行动将有利于我们作出决定,即保证并增加对华援助。”

9月19日上午,这份电报到了在中国的美军司令部,要史迪威亲自交给蒋介石,史迪威看了电文大为高兴。当天下午,他拿着电文来到蒋介石的黄山官邸。蒋介石正在开会,除宋子文、何应钦、朱世明、杜建时外,赫尔利也在场。

赫尔利被请出来,史迪威让他看了电文。

后来赫尔利在美国国会所作的证词说,当时他并不同意史迪威递交电文,他说:“蒋已经让步很多,他乐意采取行动。他也愿意由西北抽调部队(胡宗南部六个师),增援萨尔温江前线。他就要任命你做总司令。”

史迪威表示这是奉命行事,总统要他递交电报,并规定48小时内送到,还要有回执,个人无权改变总统的决定。

赫尔利的随员费思目睹史迪威递交电报的情况,写下这样一段:

史迪威步入室内,侍者献茶。他然后向蒋主席说,他来此是要交一份总统的电报。并将电报递给朱世明将军译成中文读给主席听。赫尔利想不使主席受辱,走向前去,他问是否有中译,史迪威递上中译。赫尔利接过,便转递给蒋阅览。赫尔利的印象:“他看起来好像被击中在太阳穴上,面无表情”,只说:“我明白。”接着是一阵沉寂。蒋主席以手触茶杯,并将茶盖翻过来。史迪威用中文说:“我想那样的手势,意味着端茶送客。”在座的有人说:“不错。”

史迪威和赫尔利退出。这是第三者的叙述。当事人史迪威自己写道:“这是彻底的一击,但他没有脸色发青、失去说话的能力,他眼睛眨都没有眨,他只是对我说,我知道了。然后坐在那儿,轻轻地摇着一只脚。”(《史迪威日记》)

一边史迪威洋洋得意,一边赫尔利正和蒋介石达成不利于史迪威的默契。

赫尔利出卖史迪威

蒋介石看出美国人的步调并不一致,也同样有“窝里斗”。

在和赫尔利的两次会谈中,他拒绝罗斯福的要求,并提出要撤换史迪威,但可以接受另一位美国将军。他还强硬表示:如果中美联盟中断,他就在川、云、贵、康(西康)四省独力支撑抗战。

这位赫尔利和史迪威并不走在一股道上,他倒向蒋,变成拆史迪威台的积极游说者。他绕过在华美军司令部,通过中美合作所给罗斯福发了一份密电:

我的意见是:如果您在这场争论中维护史迪威,您就将失去蒋介石,并且您还将连同失去中国……如果我们让中国在战争中崩溃;如果我们不能让中国继续参战,那么,即使天堂里所有的天使都发誓说我们支持史迪威是对的,也改变不了历史的结论。美国势必在中国遭到惨败……我谨建议您,立即解除史迪威将军的职务,任命另一位美国将军在蒋介石委员长领导下,指挥在中国的一切陆空部队。

这些危言耸听的话使罗斯福动摇了,他的态度开始软化,但军方(马歇尔、史汀生等)支持史迪威,还不能立即作出撤换史迪威的决定。罗斯福身边的霍普金斯,察觉到总统态度的变化,向当时在华盛顿的孔祥熙透露:既然蒋愿意任命另一个美国人指挥军队,总统可以在史迪威问题上让步。孔立即在10月1日电告重庆。

蒋介石喜悦万分,立即配合。在10月2日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中执委会议上,拍桌大骂,坚持要史迪威去职,租借物资由他全部支配。如果美方拒绝,中方可以自力更生。奇怪的是,他的讲话当天就到了美国。

果真,罗斯福妥协了。罗斯福决定免去史迪威的中国战区参谋长职务,租借物资不再由他分配;但要求仍让史迪威指挥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以完成反攻缅甸之战。这答复在10月5日送到中国。

罗斯福这边让一步,蒋介石就进了一步,断然拒绝罗斯福的折中建议。除10月11日发去电文外,还送去一份备忘录,极力诋毁史迪威,把中国战场的一连串失败都归咎于他。

在美中两国首脑的电报往返中,史迪威已被罢黜了。虽然马歇尔确曾说了许多史迪威的好话,但罗斯福仍决定牺牲史迪威以维护他既定的对华政策,而且总统大选也到了最后阶段,这关系着他的连任,马歇尔的话哪里还听得进去。

突被召回 悄然返美

史迪威在10月19日接到马歇尔的“召回”电报,48小时后就悄然离开中国。

临行前(20日),他向宋庆龄话别,他非常敬佩这位伟大的女性,她也同样赞赏他对中国抗战坚持的正确立场。孙夫人听到这意外消息,先愕然,接着哭了。她说:“这又是蒋介石的倒行逆施。”

史迪威10月22日飞往密支那,与在战地上一起浴血奋斗的中美官兵话别。当晚与翌日,他到处巡视军营,会见中、美官兵,并约见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等中国将领,表示依依惜别之情,言谈中黯然欲泣。

1944年11月2日,在严格保密的措施下,史迪威到达华盛顿。

史迪威回国的消息,先被封锁着,较长时间才披露。罗斯福轻描淡写地回答记者们,史蒋之间“有过一些争吵,这是老早的事了,已经解决了”,“不涉及政治,不涉及战略,不涉及政策,不涉及《租借法案》,不涉及驼峰航线的空运吨位,同所谓共产党人也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个性问题”。这些自然是虚饰之词。

1946年10月12日,史迪威因胃癌转移,逝世于旧金山,享年63岁。

猜你喜欢
史迪威马歇尔罗斯福
参照 借鉴 提升——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换个角度看历史——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
罗斯福的壮举
制造出来的“史迪威神话”
史迪威陪都城里的美国将军(三)
借题发挥
马歇尔的“小黑皮本”
为你早起
回忆缅甸作战中的史迪威将军
罗斯福与戴高乐的恩恩怨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