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密电”真面目,只缘身在“密电”中

2017-01-14 04:21蒋华志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密电右路徐向前

[摘 要]在长征史和中共党史的研究中,所谓张国焘发给陈昌浩的要用“武力解决”中央的“密电”成为争论几十年的话题。本文认为:张国焘没有发出“武力解决”中央的“密电”。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密电”,其实就是朱德和张国焘1935年9月8日22点发给徐向前和陈昌浩要求右路军南下的电报。张国焘单独发给陈昌浩的危害党中央的“密电”纯属乌龙。

[关键词]长征“密电”张国焘;毛泽东;叶剑英;吕黎平;徐向前;陈昌浩

长征是关系到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败的大事件。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纪念红军长征的最大的意义,在继承先烈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其实,纪念长征胜利,也需要恢复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研究长征史。

一、长征“密电”起风云,众说纷纭无定论

长征是英雄的史诗。对长征的研究引起了人们长久的兴趣和热情。在长征史的研究中,人们津津乐道于所谓张国焘发给陈昌浩的危害党中央的“密电”。关于长征“密电”,权威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言之凿凿,实乃大可怀疑:

中央希望左路军立即北上。张国焘无视中央的劝告,于9月9日致电中革军委,坚持“乘势南下”的主张。同时,他又背着中央密电右路军政治委员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担任右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看到电报,立刻报告毛泽东。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经紧急磋商,为贯彻北上方针,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决定率右路军中的红一、红三军和军委纵队迅速转移,脱离险境,先行北上,并发出《共产党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1]

有论者认为:首先披露长征“密电”的是毛泽东。[2]其实,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最早提出“密电”说的不是毛泽东而是凯丰。1937年2月27日在延安批判张国焘的时候,宣传部长凯丰在《党中央与国焘路线分歧在哪里?》一文明确指出:“当中央发觉国焘私自给徐、陈南下密电时,曾经详述南下的不利(详见给国焘第四电),并劝其仍率队北上。”[3]

自凯丰提出所谓张国焘“密电”起,并没有引起波澜。因为当事人都知道所谓的“密电”就是朱德、张国焘要求右路军的徐向前、陈昌浩南下的电报。并没有什么神秘色彩。只是到了七十年代末一方面军的原作战科副科长吕黎平(吕继熙)在《解放军报》上发表的一篇《严峻的时刻》的文章才掀起了所谓长征“密电”风波。

×日电悉。余经长期考虑,目前北进时机不成熟,在川康边境建立根据地最为适宜,俟革命来潮时再向东北方向发展,望劝毛(主席)、周(恩来)、张(闻天)放弃毛儿盖方案,同右路军回头南下。如他们不听劝告,应立即监视其行动,若执迷不悟,坚持北进,则以武力解决之。执行情况,望及时电复。[4]

吕黎平的张国焘武力危害中央“密电”说一出,就引起了学者之间的激烈争论。王年一先生主张“密电”子虚乌有。王先生的主要论据有二:其一,查阅中央政治局有关张国焘问题的所有历史文献,《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1935 年5 月12 日)、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议》(1937 年3 月31日)、《反对张国焘路线讨论大纲》(约在1937 年3、4 月间)、张国焘的检讨《关于我的错误》(1937 年4 月6 日)、中共中央《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党内报告大纲》(1938 年4 月19 日) 未见有“武力解决”中央的“密电”。其二,中央批驳张国焘关于反对一、三军团北上的言论中, 从未指出张国焘有过要“ 武力解决” 中央的“ 密电”。[5]夏宇立先生肯定了王年一先生的观点后指出:“密电”并不存在。毛泽东这一“密电”之说,正是为了说明当时面临非常情况,“便不得不单独北上了”。很明显,“密电”问题正是对单独北上的政治交代。不可否认,对于人们思想疙瘩的解除,也发挥了非凡效能。[6]而范硕先生坚持认为“密电”真实存在。他写到:1935 年9 月9 日,张国焘竟背着党中央发密电给右路军政治委员陈昌浩,命令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危害党中央和中央红军。[7]范硕先生在1986年10月纪念长征胜利五十周年前夕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发表的《壮丽的史诗的一个篇章》,更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三大报刊发表了范硕同志的“密电”文章后,引起一些老同志特别是红四方面军老同志的不满,纷纷向党中央领导同志反映意见。10月10日,李先念去见邓小平时谈到了此事。“小平同志听后很不高兴,当即叫秘书王瑞林同志查这是谁写的文章。并说,几十年前的事,公开争论干什么,对党和军队的团结没有好处,要安定团结,向前看。”(1986年10月11日先念同志处致徐帅办公室的信)徐办当即将此信印发有关领导参阅。有了小平同志的指示,才使“密电”风波未能造成更大的消极影响。[8]

与长征“密电”最相关的有三个人:吕黎平、叶剑英和毛泽东。

吕黎平的回忆引起了人们的质疑。因为在几十年后,他把所谓“密电”内容完整回忆出来,确实让人生疑。因此,在后来,吕黎平把“武力解决”改成了“开展党内斗争,彻底解决。”到最后,吕黎平干脆把“密电”的内容概括为:一是,坚决反对北上。二是,要右路军回头南下。三是,如中央坚持北上,不同意南下,应监视其行动,是“武力解决”还是“彻底解决”记不准确,但有用武力危害中央的意思。[9]

虽说吕黎平对电报内容的回忆有问题,但是有一份电报应该是无疑的。因为吕黎平清楚地指出了自己和陈俊生把电报交给了叶剑英、叶剑英把电报出示给毛泽东、叶剑英不动声色把电报交还陈昌浩、叶剑英让吕黎平偷走甘肃地图等情节,这与叶剑英的回忆是相当吻合的。

叶剑英是所谓“密电”的关键人物,正是他把“密电”亲自拿给了毛泽东看。他的回忆自然值得人们特别重视。几十年后,叶剑英详细回忆了所谓“密电”问题。他对自己拿到“密电”、飞快出示“密电”给毛泽东、毛泽东用铅笔在香烟纸上记下“密电”内容、最后自己又不动声色地将“密电”交还给陈昌浩、怎样以打粮食为借口骗过徐向前、陈昌浩以及派人偷走军用地图都有清晰的描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叶剑英并没有说张国焘有用武力危害党中央的企图,他从来也没有说出过“密电”的具体内容。对电报的内容,叶剑英的表述仅仅是:张国焘“语气很强硬”。

9号那天,前敌总指挥部开会,新任总政治部主任陈昌浩讲话。他正讲得兴高采烈的时候,译电员进来,把一份电报交给了我,是张国焘发来的,语气很强硬。我觉得这是大事情,应该马上报告毛主席。我心里很着急,但表面上仍很沉着,把电报装进口袋里。过了一个时候,悄悄出去,飞跑去找毛主席。他看完电报后很紧张。从口袋里拿出一根很短的铅笔和一张卷烟纸。迅速把电报内容记了下来,然后对我说:“你赶紧先回去。不要让他们发现你到这来了。”我赶忙跑回去。会还没有开完。陈昌浩还在讲话。我把电报交回给他。没有出漏子,那个时候。中央要赶快离开。否则会出危险,到哪里去呢?离开四方面军到三军团去。依靠彭德怀。

毛主席提议上三军团开政治局会议。他们临走的时候,张闻天和秦邦宪找到我,对我说,“老叶,你要走啊,这里危险。”我知道有危险,但是我想,军委直属队还在这里。我一走,整个直属队就带不出来了,我要等直属队走后才能走。我对他们说:我不能走,你们先走吧。如果我一走,恐怕大家都走不了啦,我以后会来的。

究竟怎样带直属队走?我一时没有想好,忽然,我想起了张国焘要南下的电报。决定利用他要南下的电报做文章。

我先和徐向前讲:“总指挥,总政委来电要南下,我们应该积极准备,首先是粮食准备。先发个通知给各个直属队。让他们自己找地方打粮食去,限十天之内把粮食准备好。他说:“好!”得到他的同意后,我写了个通知,准备发给各个伙食单位。通知上说,今天晚上两点钟出发,自己找地方去打粮。通知写好以后,给陈昌浩看。他认为很对嘛,应该先准备粮食。接着,我就找直属队负责人开会。参加的有李维汉、杨尚昆、李克农、萧向荣等。大概七、八个人,我讲了这个事情,我说,中央已经走了。今天晚上两点我们也走,大家对表,早一分钟晚一分钟都不行。整整两点动身,我要求大家严格保密,同时要按规定时间行动。

会后,我回到喇嘛庙。我和徐、陈住在一个屋子里,一个人住一个角落。中间还有一盏马灯,我们是亮着马灯睡觉的。

那天晚上我怎么睡得着呢,睡过了两点就完了。我九点钟上的床,心里老在想着时间,十点、十一点、十二点、一点。我躺在床上不敢睡着,大约一点四十五分左右就起来了。我预先曾派了一个小参谋叫吕继熙,把甘肃全图拿来。我把它藏在我床底下的藤箱子里。我起来后,把大衣一穿,从床底下把地图拿出来,就往外走。

我先到萧向荣那里,他也刚起来。我告诉他,赶紧把地图藏起来,并说,这张地图你可千万要保管好,不要丢了,这可是要命的东西。当时,全军只有一份甘肃地图。我交地图给他的时候,离两点还有五分钟。我一摸身上,手枪忘记带了,要回去拿,萧向荣说:“你不要回去,回去危险!”我说:“不要紧的,我是公开出来的。出来检查去打粮的队伍。”

我回去拿了手枪,又轻轻推了睡在门口的死卵(警卫员范希贤)。他没有醒来,我怕惊动旁人就走了。我装作巡视部队出发的样子,因为这是参谋长应该做的工作,不会引起怀疑。[10]

聂荣臻当时在一军团任政委,他1986年回忆说,在俄界,叶剑英向他详细地讲述了叶剑英看到电报报告毛泽东、提供军用地图、中央出走等情况。[11]

杨尚昆在回忆录中专门谈到了“密电”问题。他认为密电确实存在,理由有三:“最早收阅电报的叶剑英当时亲口告诉过我,毛主席和周恩来多次讲到这件事,后来我又问过当年收抄这份电报的吕黎平。”[12]

杨尚昆1986年9月30日在一次谈话中,再次回忆了当时密电来往,直属队“打粮”,与叶剑英星夜出走,李特“追兵”,以及毛泽东劝阻,当众散发传单等具体情景。他说:“当时中央和我们对张国焘发密电给陈昌浩,分裂党和红军这件事,都是深信不疑的。如果没有叶帅获取那份密电,透露张国焘威胁并企图危害中央,中央为什么走得那样急,那样险呢?那岂不是发疯了吗?”[13]

杨尚昆还回忆说:

在9月8日下午(笔者注:显然杨的回忆有误,因为朱德、张国焘要求右路军南下的电报是9月8日晚22时才发出的,这里的时间应该为9月9日下午。),在得知南下电令后,毛泽东告诉杨尚昆:

张国焘不安好心,要右路军南下。我们决定单独北上,你快回去找叶剑英和罗迈;走时把总政治部的干部带出来。他叮嘱道:你要小心又小心一点啊![14]

毛泽东是所谓“密电”的核心人物。据目前的资料,毛泽东一生有两次谈到“密电”。

1937年3月30日在延安批判张国焘的大会上,毛泽东说:

会合后中央要迅速北上,他按兵不动,中央尽力迁就他,安他一个红军总政委。但是一到毛儿盖,就反了,要用枪杆子审查中央的路线,干涉中央的成分和路线,这是完全不对的,根本失去了组织原则。红军是不能干涉党中央的路线的,张国焘在分裂红军问题上做出了最大的污点和罪恶。左路军和右路军的时候,叶剑英把秘密的命令偷来给我们看,我们便不得不单独北上了。因为这电报上说:“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当时如果稍微不慎重,那么会打起来的。[15]

1971年8月28日晚上,在长沙毛泽东同刘兴元、丁盛、韦国清谈话,汪东兴参加。毛泽东在讲述党的历史上历次路线斗争时说:

张国焘搞分裂,叶剑英同志在这件事上立了一大功,张国焘打电报给陈昌浩说,坚决南下,否则彻底解决。当时叶剑英同志当参谋长,他把这个电报拿出来先给了我,我们才走了的。叶剑英同志在这个关键时刻是有功劳的,所以你们应当尊重他。[16]

毛泽东的说法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毛泽东对张国焘南下电令的内容解释得准确、简明。“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和“坚决南下,否则彻底解决”虽然字句有所不同,但他的说法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南下。其二,张国焘的南下电报,促使了毛泽东等下定了单独北上的决心。其三,毛泽东的说法也有不准确的地方:毛泽东对南下的后果进行了合乎逻辑的发挥。很显然,如果南下,必然有党内的争论与分歧。

由于红四方面军曾有南下和西路军兵败河西走廊的历史包袱,因此,红四方面军的人长期抬不起头来。因此,对有关历史的叙述红四方面军的人长期沿用传统的说法,没有自己独立的话语权。

徐向前是红四方面军的高级领导人,毫无疑问在“密电”问题上有充分的发言权。因为,徐向前肯定是亲自看到过“密电”的少数几个人之一。当然,在刚刚粉碎“四人帮”不久的政治氛围下,他也曾沿用了传统的有关“密电”的说法,说了一些违心的话。徐向前曾经在《永远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一文中指出:

张国焘对于中央的多次指示,充耳不闻,擅自命令左路军停止北上。并且发出密电,指使他的支持者,妄图裹胁党中央和一方面军全部南下,如果党中央不南下,就用“武力解决”。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同志发现了这份危害党中央、毛主席的密电。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叶剑英同志立即把它送到毛主席手中。毛主席、周副主席在巴西召开了紧急会议,采取果断措施,率领一、三军团,迅速转移,脱离险境,继续北上抗日。张国焘这种危害中央的罪恶行为,受到四方面军中革命同志的坚决抵制和严正斥责:天下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17]

但是,当政治氛围变得宽松的时候,徐向前对自己1977年提出的张国焘发密电危害党中央、毛泽东的文章提出了三点否定意见,实际上完全否定了从前的说法。徐向前说出了实话:只收到过张国焘要求右路军南下的电报是真,但没有见到过“武力解决”中央的“密电”。1982年8月14日,徐向前在寓所与中央党史研究室廖盖隆等同志的谈话中,专门回答了“密电”问题。

1935年(左路军)南下时,张国焘是否发过“武力解决中央”的电报问题。1977年的文章说有这样的电报,是不对的。我没有看过这样的电报。帮助我写文章的同志,是按照传统的说法写的。那时我很忙,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多加思索。有人以为我对这个问题很清楚,其实我对这个问题不清楚。在毛儿盖开会的时候,会议决定是到川陕甘去搞根据地,于是才兵分两路北上。

接张国焘要我们南下的电报后,我们的最大错误就是同意南下。至于张国焘是否发过要用“武力解决中央”的电报,我负责地对你们说,我是没有看到过的。毛主席在延安讲过张国焘的危害。至于怎样危害,我们也不好问。我们也说危害。我们执行过张国焘路线,我们也不便怎么说。

徐向前还反驳了所谓张国焘发专电给徐、陈的说法:

还有,我们那时候军队有保密制度,象这样机密的电报,是指人译的,发给谁,译的人就直接拿给这位首长看,叫谁译就是谁译。这样的电报不是一般人可以看到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看的,这是军队的保密制度。张国焘发的这类电报都是指人译的,但谁译的我不知道。有没有这电报?谁看过?我也不知道。过去都是这样传说。但要南下的电报是有的,我们南下了,这是违反了纪律,我们承认了错误。[18]

1988年11月5日徐向前致函中央党史研究室又明确表示:“关于张国焘‘密电,企图危害党中央的问题,我不知道有此事。”“党史上的重大问题,一定要做到确有根据。”[19]

有趣的是,无论红一方面的当事人还是红四方面军的当事人,都明白无误地指出有一份“密电”存在,只不过分歧在于对“密电”内容的解释。那么,“密电”安在?

二、长征“密电”今安在?朱张九月八日电

人们千方百计想找出来张国焘“密电”,其实是一大乌龙事件。

首先,从逻辑上讲,张国焘“密电”是不存在的。

如果真有所谓的张国焘密电,该密电应该在多种场合出现。如果说在长征路上、在中央到达陕北后出于策略的考虑,还有必要为张国焘遮掩点什么的话,那么,在张国焘已经彻底失败以后,中央就绝对没有必要为张国焘保留任何面子了。

第一,在延安批判张国焘的时候应该、而且必须出现。如果有张国焘密电,不是正好给张国焘致命的一击,不是正好说明党中央单独北上的正确性吗?但是,遗憾得很,张国焘密电没有出现。

第二,1938年张国焘脱离中共、中共开除了他的党籍。按理说,如果有张国焘密电,这个时候是绝对应该出场了,没有必要为张国焘隐瞒什么了。但是,所谓的密电也没有出现。

第三,如果有所谓的张国焘密电,文革期间一定该出场了。文革期间,大抓叛徒、特务,对早已叛离了中共的张国焘,自然应该被揭露得体无完肤。但是,所谓的密电依然没有出现。

当然,正如有的论者所说,所谓的张国焘密电可能被陈昌浩、徐向前“毁掉”了。因为,真有这样的密电,不仅对张国焘极为不利,而且对徐向前、陈昌浩也是极为不利的。如此,所谓的张国焘密电“被毁”是有可能的。但问题是,如果叶剑英的说法不假,那么,毛泽东记录在香烟纸上的所谓张国焘密电内容就应该是反对张国焘的又一锐利武器。可是,十分遗憾,毛泽东记录在香烟纸上的“密电”也无影无踪,这就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其实,可以有两种解释:

第一,毛泽东把记录在香烟纸上的“密电”搞丢了。按理说,对于权谋大师毛泽东来说,如果他看到的、并记录下来的电文有惊天的阴谋,毛泽东一定会极为小心地保存着,绝不会轻易丢失。

第二,毛泽东记录在香烟纸上的“密电”与张国焘发来的电报一模一样,没有任何阴谋可言。

历史似乎故意在给后人开玩笑:该出现的证据全都没有出现。张国焘发给徐、陈的密电无影无踪,毛泽东记录的“密电”抄件同样了无踪迹,这岂非咄咄怪事?

实际上,后人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一定要找到所谓的“密电”,以增加张国焘的“罪状”和增强中央单独北上的合理性。很少有人思考过:既然该有的证据都没有,不正说明没有所谓的“密电”吗?

那么,又怎样解释众人所谓的“密电”问题呢?

其实,人们多年苦苦追寻的长征“密电”就是1935年9月8日22点朱德和张国焘发给徐向前和陈昌浩要求右路军南下的电报。正是这短短的50余字的电报,引起了长期的争论。该电如下:

徐、陈:

一、三军暂停留向罗达进,右路军即准备南下,立即设法解<决>南下的问题,右路皮衣已备否。即复。

朱、张[20]

9月8日22点,朱德、张国焘发给徐向前、陈昌浩转周恩来、洛甫(张闻天)、博古、毛泽东、王稼祥等人的电报,成为了毛泽东等人决定单独北上的导火索。因为毛泽东和张国焘在南下还是北上的问题上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了。张国焘既不能让毛泽东南下,而毛泽东更无法迫使张国焘北上。所以,在极为敏感而又技高一筹的毛泽东看来,只有一走了之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冲突。

毛泽东的人少兵弱,张国焘人多势众,只有两种解决办法:和平的方法,要么毛泽东服从张国焘而南下,要么张国焘服从毛泽东而北上。武力的方法,要么毛泽东消灭张国焘,要么张国焘消灭毛泽东。就和平的方法而言,毛泽东代表党中央,以毛泽东的性格,绝不可能屈居张国焘之下。就武力的方法而言,毛泽东人少兵弱,自然更不是张国焘的对手。因此,对毛泽东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独自北上。这样,既可以避免屈居张国焘之下的尴尬局面,又可以避免双方可能产生的武力冲突。

1935年9月9日中午左右,徐向前、陈昌浩收到了该电报。恰巧,叶剑英在徐、陈知道该电报内容之前先看到该电报,叶随即把该电报拿给毛泽东看。之后,叶剑英把该电报交还了陈昌浩。很显然,徐向前也一定知道该电报的内容。

的确,朱德、张国焘的电报是发给徐向前和陈昌浩的。但是,从毛泽东单独北上后发给徐向前和陈昌浩的电报中我们可以确信:陈昌浩是把电报的内容告诉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当然,陈昌浩至死也不知道:毛泽东在陈昌浩和徐向前之前已经了解了电报的内容。如果说张国焘有危害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阴谋诡计,陈昌浩怎么可能把电报内容告诉党中央和毛泽东呢?

有人会问:既然张国焘没有危害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阴谋诡计,为什么将电报发给徐向前和陈昌浩而不是像先前的电报一样让徐、陈转党中央呢?原因很简单:当时如果要右路军南下,最重要的是做通徐、陈的工作,因为徐、陈是张国焘的老部下、张国焘又是红军总政委。做好了徐、陈的工作,右路军南下就成功了一大半。如果徐、陈同意南下,毛泽东等南下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事实上,徐、陈的观点是趋向于张国焘而不是趋向于毛泽东的。

有人会问:为什么是9月8日22点朱德、张国焘发给徐、陈南下的电令而不是9月9日晚24点张国焘单独发给徐、陈转中央的电报呢?

第一,从党中央单独北上的时间上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

张国焘的电报是在9月9日24时才发出的,即使徐、陈在最短的时间里收到张国焘的电报也不可能让中央看到了,因为党中央9月9日24点早已在单独北上的路上了。根据叶剑英的回忆,1935年9月9日晚9点钟,他就上床睡觉了。而在9点之前,中央已经出发北上了。[21]所以,从时间上看,促使党中央单独北上的电报不可能是张国焘9月9日24点发出的。

第二,从党中央发给张国焘和徐、陈的电报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1935年9月9日(遗憾的是,不知为什么该电报没有具体的发报时刻。但是,可以清楚的是,该电报是对朱、张9月8日22时要右路军南下电令的回复。本人认为,具体的时刻应该在1935年9月9日12点以后。因为在彭德怀的回忆中,陈昌浩改变北上态度转而支持南下应该是在陈昌浩接到朱、张电报后。)中央发给张国焘并致徐、陈的电报中有关键的话语:“陈谈右路军南下电令,中央认为完全不适宜的。”[22]短短的十几个字,透露出十分重要的信息:其一,张国焘的确发出了要右路军南下的电报。其二,陈昌浩把张国焘要右路军南下的情况没有隐瞒地告诉了党中央和毛泽东。

1935年9月10日凌晨,中央政治局在阿西发给徐、陈的指令中又十分明确地指出:“目前战略方针之唯一正确的决定,为向北急进,其多方考虑之理由,已详屡次决定及电文。”“八日朱、张电令你们南下,显系违背中央累次之决定及电文,中央已另电朱、张取消该电。”“为不失时机的实现自己的战略计划,中央已令一方面军主力向罗达、拉界前进。”[23]该电明确无误地指出:中央单独北上的原因在于朱、张9月8日南下电令。

也就是1935年9月10日凌晨,中央单独致电张国焘,再次强调北上之利、南下之害:“阅致徐、陈调右路军南下电令,中央认为完全不适宜的。中央现在恳切的指出,目前方针只有向北才是出路。向南则敌情、地形、居民、给养都对我极端不利,将使红军陷于空前未有之困难环境。”[24]“阅致徐、陈调右路军南下电令”一句,进一步证明了徐、陈将张国焘南下电令告诉了党中央,没有隐瞒什么。而此处的“南下电令”只能是9月8日22时朱德和张国焘联合署名的南下电令。

这样一来,笔者认为:几十年关于张国焘“密电”问题已经可以告一段落了。朱德、张国焘在9月8日22时发出的众所周知的要求右路军南下的电报已经充分表明:南下北上已经到了无可调和的地步。因为先前的一切争论都是围绕该问题展开的。朱、张9月8日22时发出的电报是南下北上的分水岭。毛泽东等一直坚决主张北上,朱、张电报恰好提供了最合适的时机。人们之所以苦苦追寻所谓的张国焘“密电”,实乃阴暗心理在作祟。有人总想再找点“惊天”的消息来证明张国焘的“罪过”,但这是徒劳的。

三、国焘何曾想动武?人们想象太丰富

如上所述,既然张国焘“密电”并不存在,那么,张国焘危害党中央的说法自然也就无法成立。

张国焘与中央在红军战略方向问题上分歧严重不假,但说张国焘想以武力解决党中央就毫无根据了。

一个人要搞阴谋诡计,必定要有周密的安排与组织。而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张国焘发“密电”用武力危害党中央的说法,既没有文献的支持,更没有事实的支持,是完全的想当然。

第一,在毛泽东单独北上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张国焘要动武。当时徐向前、陈昌浩大兵在手,如果张国焘要对毛泽东等人动手易如反掌。但是,没有任何人能举出张国焘指使徐、陈对毛泽东等采取了监视和敌对行动。的确,像彭德怀的确说过,张国焘可能对毛泽东采取非常手段。问题是,这只是在红一方面军在处于弱势的情况下的一种焦虑和防备心了。有这种焦虑和防备心理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历史研究又岂能以假设和猜测作为基础呢?

第二,毛泽东单独北上后张国焘也没有动武的表示。如果张国焘真想动武,他是完全有条件和能力的。然而,张国焘对党中央动武的事实压根就没有发生。如果张国焘真想动武,在毛泽东等单独北上后完全可以派大军追击并拦截。

第三,有人认为张国焘派陈昌浩、徐向前监视党中央和毛泽东,这更是异想天开。历史事实是,叶剑英与徐、陈同居一室,对叶剑英的出走毫无察觉。对毛泽东的出走更是一无所知。正如刘统先生所言:这一夜,徐向前、陈昌浩一直在酣睡。身边发生了这样重大的事变,他们居然丝毫未察觉。如果他们是在监视叶剑英和中央的举动,换句话说,如果陈昌浩真的有意危害中央,中央机关和三军团的大队人马,能否如此顺利地全部开走,是很难说的。所以,关于四方面军“监视”中央和一方面军的说法,事实证明不能成立。[25]

还有一个事实非常说明问题:9月9日晚毛泽东单独北上之前,曾到徐向前住处做徐的工作,想试探徐对北上和南下的态度。毛泽东问:“向前同志,你的意见怎么样?”徐向前说:“两军既然已经会合,就不宜再分开,四方面军如分成两半恐怕不好。”“毛主席见我是这种态度,便没再说别的,要我早点休息,遂告辞而归。”[26]毛泽东试探徐态度的话没有引起徐向前丝毫的怀疑和警惕,正好说明张国焘压根就没有安排徐、陈对毛泽东他们进行监视和戒备。

张国焘方面毫无准备,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张国焘要武力危害党中央的文字材料和事实。相反,毛泽东方面是步步提防。

首先,彭德怀担心张国焘搞什么名堂,所以悄悄加强了对毛泽东和党中央的保护。彭德怀回忆说:

这次北进,三军团走在右翼纵队的最后面,最前面是一军团,中间是红四方面军之四军、三十军、九军和前敌总指挥部。当时使我感觉张国焘有野心,中央似乎没有察觉。毛主席、张闻天随前敌总指挥部一处住,先一两天到达上下包坐(松潘西北百余里)。三军团后一两天才到达阿西、巴西,离前敌总指挥部约十五里至二十里。我到宿营地时,立即到前敌总部和毛主席处,其实我只是为了到毛主席处去,才去前总的。这时周恩来、王稼祥均害病住在三军团部。在巴西住了四、五天,我每天都去前总,秘密派第十一团隐蔽在毛主席住处不远,以备万一。[27]

其次,彭德怀向毛泽东提出了扣押徐向前、陈昌浩为人质的建议,被毛泽东否定。

彭德怀在1959年8月军委扩大会议上回忆:

我上午到前敌总指挥部,那时前敌总指挥是向前同志,政委是陈昌浩,向前上午很好,下午也很好,在看地图布置北进,陈昌浩上午也讲北进,根本未说到南进。到十二点不知为什么陈昌浩找我去。陈昌浩同上午不同,讲南进。我想这是有变化了,张国焘有命令了,不然怎么上午说北进,下午说南进。向前同志也没管这件事,在研究地图,搞什么。我把这个情况向毛主席反映了。大家说怎么办?我说是不是有作俘虏的危险?这时毛主席未作声,正在想这个问题,我提出如果要打响怎么办?我提出把徐、陈扣留作为人质,避免这个冲突。毛主席没吭气,停几分钟,分析了一下,说这个不行。现在回忆起来,如果当时听了我的话,一、四方面军非火并不行,三军团只万把人,四方面军有两个军在那里,打起来危险很大……长征以后,我问过毛主席,如果那天火并起来怎样办?毛主席说,那也只好作俘虏,以后总会有一天搞明白的。我当时是完全错误的,毛主席是完全对的。这中间也有叶剑英同志一份,叶剑英同志也知道张国焘、陈昌浩的问题,他把情况反映了。部队出发了,留下一个(团)掩护。毛主席跟我走,他是怕我出乱子。[28]

其三,聂荣臻的回忆录中也生动第反映了红一方面军对红四方面军的戒备心理。聂荣臻说:有一次与陈昌浩谈话到晚上十点。离开以后,聂带着两个警卫和一头骡子。“骡子我也不敢骑,让一个警卫员牵着走在前面,我走中间,一个警卫员殿后。我过去在不作战时,从来没有将手枪顶上子弹的,这次我将手枪子弹上了膛,也叫警卫员将枪里顶上子弹。老实说,我怕陈昌浩整我。”[29]

毛泽东独自北上的行为,用法律术语来说就是“假想防卫”。作为精明的政治家,毛泽东可以“假想防卫”,而我们研究历史的人绝不可以用“假想防卫”来代替真实的逻辑和事实。

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候,各种要素都是十分齐全的。但随着时间的冲刷,历史事件变成了一堆碎片。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尽量使碎片化的历史完整起来。任何想当然的臆断和蠡测都不是研究历史的正确态度。

历史应该回归其本真了:长征路上,张国焘没有发出“武力解决”中央的“密电”。所谓张国焘“密电”,就是朱德和张国焘1935年9月8日22点发给徐向前和陈昌浩要求右路军南下的电报。张国焘单独发给陈昌浩的危害党中央的“密电”纯属子虚乌有。

注释: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239页.

[2]吕黎平.红军总部的峥嵘岁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2月,第156页.

[3]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

[4]吕黎平.严峻的时刻[N].解放军报,1979年5月1日.

[5]王年一.关于张国焘要“武力解决”中央密电的质疑[J].党史研究资料,1981,(12).王年一.再谈张国焘要“武力解决”中央的密电问题—敬答吕黎平同志[J].党史研究资料,1982,(6).

[6]夏宇立.长征“密电”问题的来龙去脉[J].炎黄春秋.2001年第1期.

[7]范硕.红军长征中的“密电事件”揭秘[J].中华儿女(国内版),2003,(11),2003,(12), 2004,(1).

[8]朱玉,王年一.也谈红军长征中的“密电”问题—请教范硕同志[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11月第41卷第6期,第47页.

[9]吕黎平.红军总部的峥嵘岁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2月,第160页.

[10]《叶剑英传》编写组著.叶剑英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55、257、258、259页.

[11]聂荣臻. 吕端大事不糊涂[N].人民日报,1986年11月1日.

[12]杨尚昆.杨尚昆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44-145页.

[13]《叶剑英传》编写组著.叶剑英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70页.

[14]杨尚昆.杨尚昆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43-144页.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卷[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第725页.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六卷[Z].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第394-395页.

[17]徐向前.永远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N].人民日报,1977年9月19日第4版.

[18]廖盖隆.徐向前元帅生前的肺腑之言[J].四川党史,1994年第6期,第32页.

[19]朱玉,王年一.也谈红军长征中的“密电”问题—请教范硕同志[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1卷第6期,第45页,2004年11月.

[20]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第141页.

[21]《叶剑英传》编写组著.叶剑英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58页.

[22]中国现代史学会编.长征档案 第三卷[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6月,第932-933页.

[23]中国现代史学会编.长征档案 第三卷[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6月,第936-937页.

[24]中国现代史学会编.长征档案 第三卷[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6月,第936页.

[25]刘统.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32页.

[26]徐向前.历史的回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0月,第452-453页.

[27]彭德怀.彭德怀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201页.

[28]范硕.红军长征中的“密电事件”揭秘[J].中华儿女(国内版),2003,(11).第29-30页.

[29]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第283页.

作者简介:蒋华志(1963-9-),男,汉族,四川苍溪人,历史学硕士、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英语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密电右路徐向前
左路和右路
外交密电如何传送?
浅蓝
徐向前的三次探亲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在徐向前指挥下鏖战山西战场
红军长征时期组成左路军及右路军后的军委和总部
徐向前的军事理论概述